书城历史血色南朝
6687000000079

第79章 梁王变国更徘徊(12)

“先生之言何意?”太子问何敬容道,“从前……我曾误解过先生,希望先生这次不计前嫌,不吝赐教!”

“这是自然……不过,我以为:侯景本是叛臣,他反复无常,如果说他仍旧活着,可能将来就要乱我南梁朝廷啊!”何敬容慢慢地说道,“还不如他已经死了更好!”

“竟然会是如此……”太子萧纲疑惑地说。

“启禀太子殿下,皇上方才收到侯景的奏章,并命他为南豫州牧,兼任原来职位。”太子侍臣进殿报道。

“啊,唉……原来他果真未死,皇上竟对他仍旧重用,国家不幸啊!”何敬容感慨地叹息道,接着问,“莫非事情已成定局?”

“光禄大夫萧介已上奏劝谏皇上,说:‘侯景是个狡诈的叛臣,不能重用!’”侍臣接着说,“皇上遂将侯景的奏章暂时搁置下来了。”

“此时的战况堪忧啊!”何敬容又说,“侯景之败,已使豫州刺史羊鸦仁丢失了悬瓢,逃回义阳;殷州刺史羊思迁丢失了项城,逃回京都;我大梁黄河南岸悉为东魏所有!羊鸦仁只得屯兵淮上去了。”

在东魏晋阳相国府中,大相国高澄正在怒气冲冲,他忙令人找行台陈元康来iti——。

“有人说我已是权倾朝野、即将篡位的东魏权臣,但是,这次我竟然灭不了侯景。这如何是好?”此时,高澄正在府中,自言自语地嗟叹,“……我虽然收复了河西,而侯景未灭,我日夜不宁啊……”

“大丞相,还在为侯景之事发愁?”行台丞陈元康走进府来问高澄。

“正是!”高澄见问,忙回头对陈元康说道,“如今侯景逍遥法外,何时能灭?莫非我仍要调集大军来征剿他?”

“大丞相不必再发大军,兵战不如心战!侯景、南梁终将自相残杀!”陈元康笑道。

“先生有何妙计?”高澄立即很感兴趣地问道,“你有何办法能离间他们?”

“现在,我东魏已经战胜了萧梁,萧衍老儿正在惊慌失措之中。大丞相不如向他求和!”陈元康说。

“我已经取得了胜利,却为何还要向他求和?”高澄惊问。

“大丞相求和,乃是一箭双雕的离间之计啊!”陈元康接着说,“只要梁主答应修和,势必……就会激起侯景的愤怒,那时,侯景就要与萧梁反目成仇。这样一来,萧梁与侯景必然要互相残杀,等他们两败俱伤之后,我东魏便可坐收渔利了!既然我朝胜券在握,大丞相大将军,你又何必急于兴师动众!”

“妙,妙,此计非常妙!先生果然出言不凡,你比当年的诸葛亮还要高明多了!”高澄点头大笑道,“不过,我将以何理由与梁主谈判呢?”

“大丞相你就说‘为了恢复旧好,安兵利民’,特致信梁廷,希望再次通好便了。”陈元康说,“萧衍老儿已经走投无路,他佛心沉重,好和恶战。大丞相可以让已经被我所俘、现在身在晋阳的萧渊明向梁主代致书信,梁主必然会欣然同意修好的!”

“将军言之有理!”高澄点头同意道,“我坚决照先生之计行事!”

于是,高澄立刻写信,并亲往萧渊明的住处,与他谈话。

“先父高欢王爷与梁主交好了十多年,如今只因一朝失信而引致纷争,我认为这也非梁主的本意,这都是侯景煽动的结果啊!”高澄和颜悦色地对萧渊明说,“你可派人回告梁主:倘若他不忘旧情,我绝不敢违背先王高欢之意,再与梁朝为敌的!倘若他愿修好,那么,我不但会释放全体俘虏,甚至连侯景的家人也会派人送去。”

“王爷您果然胸怀宽广,我感激不尽!我会立即亲自写好奏章,差人回国报信!”萧渊明听后大喜道。

“就让夏侯僧辩持信去一趟南朝吧!”高澄笑道。

萧渊明也点头同意。

在南梁建康,梁主萧衍得到萧渊明及高澄的来信,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是好事!目下我朝大动干戈,自然不如许和。”朱异抢先发言道。

“以和为上,微臣以为应当许和!”御史中丞张馆也说。

“当然,以和为上!”司农卿傅歧起来朗声说道,接着他又将语气一转说,“然而,高澄打了胜仗,他为何还要求和?这分明是他的反间之计。侯景乃是好叛之徒,高澄他想让我朝与之修和,引起侯景对我朝产生怀疑,从而逼使侯景在我朝作乱,高澄他好从中取利啊!”

“岂有此理?”朱异起而质问。

“这乃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傅歧答道。

“此话似乎有理,但……我朝目前已经战败,难道说……还要硬撑下去?”朱异反驳道。

“既然如此,朕决定与高澄和好,何必仍要连年用兵?”梁主犹豫了一下后说,“朕即刻下旨给萧渊明,请夏侯僧辩带去,着手与东魏修好事宜!”

夏侯僧辩手持梁主允和的诏书北上,经过寿阳时,被侯景留住。

“据说将军是去东魏为萧渊明投递诏书的,能否将书给我一阅?”侯景急切地问夏侯。

“将军乃是国中的名将,自然一阅无妨!”夏侯说着,遂将梁主给萧渊明的诏书递给了侯景。

侯景打开梁主之诏书,只见其中写道:

“……高澄大将军既然待你不薄,那就让他派人来梁国重修旧好吧……”

侯景阅罢,十分惊惧和恼怒,等夏侯僧辩一走,他慌忙上奏梁主,恳请不要被高澄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并决心以死报效萧梁,希望萧梁不要与东魏修和。同时,侯景致信朱异,并赠给朱异百两黄金,托他阻止梁主允和,要他挽回局面。谁知朱异只是收了黄金和奏章,对侯景所托之事却一概没有向梁主提及。

接下来,梁主派人去晋阳代为凭吊高澄之父高欢,并与高澄申议和约。侯景得知后,赶到京都向梁主哭奏。

“……臣与高氏矛盾已深,所以投靠陛下,希望仰仗陛下的威灵报仇雪恨。不料,陛下竟想与高氏和好。这样一来,臣将有何面目留在这里?”侯景大叫道,“希望陛下不要轻易上当,拒绝与狼共舞。只要陛下能再给臣一次机会,臣就一定会以死为陛下宣扬皇威,战胜东魏高氏!”

“……朕早就将你留下,自然不想让你走。经过上次一战,朕如今更希望罢兵息民。既然……高氏已派人求和,朕理当与之修好。你不必多心,还是安心在此居住吧!”梁主慢慢地对侯景说道。

“然而,陛下与高氏讲和,乃是逼使微臣无存身之地了呀——”侯景大哭道。

但是,无论侯景如何诉说,梁主仍旧如上所答,不予理睬。

侯景无法,后来,他假借高澄的名义,派使者给梁主发了一封试探信,信中声称要以贞阳侯萧渊明换取侯景。侯使冒充高使,到达建康,将书信交给了梁主。梁主不知真伪,当下竟然答应,并召集司农卿傅岐、领军朱异商议。

“既然我朝已收纳了侯景,就不宜丢弃他。况且,侯景百战余生,难道说他愿意束手就擒吗?”傅岐见此说道,“侯景本不是个容易掌控之人,陛下需要谨慎,以免侯景狗急跳墙,弓丨出诸多的麻烦来!”

“侯景已是战败之将,势单力孤,难道他还能翻起大浪不成?”朱异随口向梁主说道。

“此话有理,朕以为目下还是稳住东魏重要,暂时不必过于考虑侯景!”梁主同意道。

“……贞阳侯早上来,侯景晚上就会被梁廷引渡到东魏……”梁主回信说道,并将此信让侯使带了回去。

侯景收到了梁主的这封信,看后十分惊怕,并且对梁主产生起了万分的憎恨。

“原来萧衍这个老儿的心肠竟是如此之狠毒,他竟敢要用我的性命去换他的萧渊明!”侯景捶胸顿足,向亲信们大叫起来,接着,他问行台左丞王伟,“从前劝我归附萧梁的人是你,现在你又有何计来保护我呢?””大将军大行台不必忧虑!既然萧梁不仁,我们自然也可无义。我们不如立即造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豁出去杀出一片天地来!“王伟立刻叫道,”我们干脆拿下南梁,以作栖身之地,再向东魏高澄复仇!”

“哦,先生高明,我决定照此而行!”侯景兴奋地叫道,“我侯景决定谋反萧梁,立即积极着手准备,招兵买马!”

“侯王爷还要将寿春居民编队成军,强令百姓将女儿嫁给将士,以振士气!”王伟接下来说,“同时,还要趁梁主尚未知晓之时,开始不停地向梁廷索要军需粮饷,以作将来我军战争之需!”

“先生高见!我还要恳请梁主从皇亲国戚的女儿中给我选一名妃嫔。”侯景又道。

结果,侯景所索要的军需粮饷,梁主大多照给了,只是对他选要嫔妃之事,梁主未能理睬。于是,侯景则更加怒火中烧。

“萧老儿好生无情,我将来一定要将他的女儿嫁给奴隶!”侯景愤恨地叫道。

接着,侯景又向梁主索要一万匹锦缎,为军人制袍,朱异却只用青布来应付了他,这如同火上浇油,使侯景更加对萧梁仇恨。听说梁廷已派谢挺和徐陵出使东魏,侯景更加加快了谋反的步伐。

投靠了南梁的咸阳王元贞得知侯景将反,遂赶紧上奏梁廷,请求允许他回返建康。

“我虽在河北失利,但江南却在我的掌握之中,你就忍耐几时吧!”侯景得到消息,竟如此恶狠狠地对元贞说道。

“启奏陛下,侯景就要起事,他说南朝竟在他的掌控之中!”十分恐惧的元贞逃回建康,亲自向梁主奏报。

“那么,你就在京担任始兴内史吧!”梁主仍旧不以为然地对元贞说,“至于侯景,且不必理会他!”

在寿阳河南王府中,侯景此时正在与部众加紧谋划。

“我们就要起事,为保更大的胜算,应当招揽更多欲反之人,诸位知道目下还有哪些人可为我所用?”侯景向部属们问道。

“在京城的左卫将军临贺王萧正德,此人是梁主萧衍的亲侄,虽然得到梁主的海深恩惠,但他仍旧日益贪暴,暗聚死士,图谋不轨,而且他曾投奔过北魏,与我交好,并与大行台也曾有一面之交。此人应当可用!”部将徐思玉对侯景说道,“不过,他在投魏期间,曾得到各方面人们的嘲笑,其对梁廷深恶痛绝!”

“哈,萧正德他的底细是什么?”侯景问。

“萧正德本是梁主萧衍的宝贝六弟萧宏的儿子,在梁主长子昭明太子尚未出生时,为了延续香火,萧宏将萧正德过继给了他的哥哥萧衍为嗣。于是,作为皇子,萧正德得到了梁主无尽的溺爱,他飞扬跋扈,无限风光。然而,不久,梁主的宠嫔丁令光为梁主生下了一个儿子——萧统,有了自己的儿子,梁主只好让萧正德又回到萧宏家中,自然此时,萧正德的一切特权也都因之而丧失了。此后的萧正德虽然还能得到梁主的关爱,但是他终究是失去了太子的殊荣,于是,萧正德不仅怀恨丁令光母子,还渐渐地对梁主也产生了无限仇恨,他誓死要篡夺梁主的天下,以图一逞!”徐思玉侃侃而谈,“况且,后来梁主的嫔妃们又陆续生了许多儿子,这更使萧正德感到自己再无出路了,于是他终日斗鸡、遛狗,无所事事!”

“哦,这很好,我们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同盟军了!”侯景听罢笑道,接着又问,“那么,还有其他人吗?”

“此外,封山侯萧正表也大有反意……”徐思玉道。

“很好,我现在任你为司马,令你速去拉拢萧正德,联系萧正表!”侯景向徐思玉令道,“另外,我还要派人去与羊鸦仁将军联络谋反之事!”于是,徐思玉星夜赶往京城,秘密与萧正德接洽。

“哈哈,天从人愿,本王昨夜惊梦,似有九五之位。看来侯王爷真是助我登上大位的贵人啊!”萧正德听了徐思玉奉承的话后,狂妄大笑道。

“临贺王本是梁廷的储君,大有帝王之相,今日果然梦想成真!”徐思玉又笑道。

“今上昏庸,本王正想谋变,苦于少有同谋,今日听到将军之言,得侯王爷的推崇,我今生足矣——”临贺王萧正德听罢大喜道,“本王决心与侯王爷一起共谋发难。还请将军速与萧正表联系,他也早有拥戴本王之意啊!”

“临贺王所言有理!”徐思玉躬身答道。

说罢,徐思玉离开了临贺王府,赶紧向封山侯府跑去,他要让萧正表及时与侯景秘密相通谋变的信息。

消息传到合肥,刺史、鄱阳王萧范立即派人潜入京都,将侯景的行为通报给了梁主。

“启奏陛下,侯景业已做好了起事的准备,不日就要发兵!”萧范的使者向梁主奏道。

“侯景果然要反了……”梁主萧衍喃喃自语。

“侯景的部众业已溃散,他无力造反!”朱异说,“请陛下不要多疑!微臣已经向寿阳派出了耳目,他即刻就来。微臣这就告退,前去找他打听侯景的消息!”

“哦,朱爱卿所言有理,侯景现在别无出路,他还要依仗我朝,所以他不会谋反,请你让萧范放心!”梁主对萧范使者说道,接着梁主又向朱异点头说,“朱爱卿,你请便吧!”

于是,朱异侧身退出了大殿。

“侯景谋反之事,已是千真万确!如不早除,将会祸国殃民。萧范刺史大人曾说,倘若朝廷不想出兵,他可以代劳,讨伐侯景!”萧范使者又急切地奏道。

“鄱阳王格外多心,难道他就不许朝廷容纳一个降臣吗?”梁主气愤地说,“他……他为何就容不了侯景?这就失去了泱泱大国的风度了!侯景本如一条落水之狗,难道说落水狗还能上岸咬人吗?”

“鄱阳王已有奏本,恳请陛下贬黜朱异,讨伐侯景!”见朱异已去后殿,萧使遂轻声地又向梁主奏道。

“请鄱阳王不必操心,朕一概不准!”梁主固执地把头一摔,斩钉截铁地说。

正在这时,内侍进殿向皇帝跪下。朱异没有找到他派出的耳目,也灰溜溜地进来。

“侯景已经派人去羊鸦仁将军处联络谋反之事,羊将军已经把侯景派去的使者押到建康来了,请陛下御审、发落!”此时,内侍向皇上奏道,并呈上奏章。

梁主接书细看,只见羊鸦仁在书中写道:

“……侯景约臣与他一同谋反,现在臣派人将其使者押送到建康,献给朝廷,请陛下立即做好应变的准备……”

“侯景手下不过数百兵丁,他能造什么反?”这时,朱异又走上来反驳道,“陛下可以放心地将侯景的使者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