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壹姐儿
说真的,养育孩子是件辛苦的事情,只是早辛苦、还是晚辛苦的区别。
我不太相信一个什么都不做的父母,可以养育出让他们“理想”、让社会“满意”的孩子。
如同,你以为别人都在无为地“静待花开”,就真的耽误自己孩子“开花”了。
苏小曼,是我初中时仰慕的对象。人长的漂亮,个子高,关键是学习好。
“好学生”,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钦羡的标签,我是真心臣服的。所以,那些年背着名校的光环的我却活得并不光鲜。因为,上面的标签不属于我。
毕业后,她没有悬念地进入了四大会计师事务中的一个,开始了亮得晃眼的金领生活。
而我,如同所有百姓家的孩子一样,默默地为还着仅有的一套房屋贷款而努力。
我们,是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直到我参加了今年的初中同学聚会。
小曼依然是靓丽、潇洒的,一边吃饭一边轻松地说,儿子已经两岁了,每周都放在爷爷奶奶家,只有周末才接回来住两天。如果周末有娱乐的计划(每月至少两次),孩子也就不接了。
她说,现在流行“静待花开”,当年她妈也没管她,不是一样考上了名校,一样得到了高薪。
的确,从这个结果来说,是不错的,但她和她父母一个月都不打一个电话,更别说去看望了。虽然都在北京,却如同身在南北两极。
远的不仅是距离,还有温度。
至此,我对她的钦羡时代结束了。
因为,我不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冷漠的有钱人”。我也不相信她的“静待花开”,可以让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一个自信、自强、自立和自爱的孩子。
因为,你得先有“静待花开”的资本。
我开始和她聊孩子。如果说做父母要有养育的能力,我觉得她的“养育商”为零!
我们姑且不说敏感期、分离焦虑、人格等这些相对专业的术语,就连安全感、情绪管理等这些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领域,她也是完全没有听说过。
可见,这个孩子只是她生的,完全没有“养育”过。这哪里是“静待花开”啊?完全是撒手不管啊!
别给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了。
我不反对“放养”,甚至我也在某种程度上实行着“放养”,但此“放养”,非彼“放养”。
这个区别,你得知道。
第一,无论孩子多么得与众不同,他也会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此,适用于大部分孩子的儿童成长规律,儿童心理发展你得学习一下。
这样,即使孩子的某些行为提早或滞后发生,你也能判断出是否正常,做到心中不慌。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以有的放矢,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与之能力匹配的帮助。
第二,那些看似“静待花开”的父母们,除了提前学习了专业知识,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陪伴、倾听和共情,在孩子安好时默默观望,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予宽容和拥抱。
他们很注重亲子沟通,因为“谈话即教育”,看似没有管理孩子,却会在每一个成长时刻给予孩子关键的引导。
第三,为孩子选择好他的第一抚养人。孩子早期的成长,尤其是0-6岁,对他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抚养他,就为他的一生奠定了什么颜色的基调。
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养育的孩子不易得抑郁症;一个温柔明亮的人,他养育的孩子也不会轻易暴跳如雷。
如果父母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亲自抚养孩子,也请为孩子选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陪伴他。
否则,“静待”是做到了,但结果是无法预知的。而孩子的黄金成长期只有一次。
第四,父母自己要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静待花开”的状态。
你不要今天不管孩子,明天看到他哪里出了问题,马上跳出来指责。然后又不管孩子了,过段时间又跳出来批评了。
如果是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他们就是上天派来“整治”我的,从来不听我解释,从来不跟我沟通,就是永远都有理。
等他长大了,无论看起来多么听你的话,内心都是想远离你的,带着怨恨远离你。
苏小曼一定不知道,她已经输在了养育孩子的起跑线上。
当然,前提是她在乎和孩子的关系,在乎孩子的感受,在乎若干年后孩子愿意与她说话。
如果你想“静待花开”,就要把“辛苦”放在前面,尽早想清楚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把自己的“养育商”提高到至少60分以上,并愿意随时保持学习、“改造”自我的状态。
孩子们渴望自由,也同样渴望关注。
懂得,是最好的爱。如果能做到,你就放心地“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