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6796500000007

第7章 自律(5)

过去讲明朝有个叫解缙的,很会拍马屁。有一天,他陪着皇帝朱棣去钓鱼。他也在那钓,鱼一条一条被他钓上来了,皇帝那边死活一条都钓不上来。一看朱棣的脸色不好看了,很生气的样子,解缙没说,“皇上息怒”,天子之怒那是很可怕的,而是说了另外一句话,弄得朱棣哈哈大笑特别开心。他说了什么话?解缙说:老爷子,“凡鱼不敢朝天子”,你是天子啊,他是普通鱼啊。凡鱼不敢朝天子,你钓鱼,那鱼怎么敢来呢?圣祖啊,你是“圣祖金钩只钓龙”,那龙才敢吃你的食,那小鱼不敢来。皇帝一听,不错不错,今天很开心。这叫什么?缓语赞人,别那么露骨。露骨其实大家都挺讨厌的。有人悄悄地说我的坏话,有人怀着目的不露声色地拍我的马屁,“其情态百端”,各种各样的情态在我面前一显现,一显现当照见,我一看就知道你小子要干什么!你们记住啊,包括你们平时交往,这个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包括你们女孩子,最近这个男孩子老来找你,又请你吃饭,又给你买东西,你得琢磨他想干什么,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生活中也是这样,风起于青萍之末,凡事都有来头。你不要认为那么简单,什么事情都有来头。你一个朋友好久没给你打电话,突然有电话来了:嗯,有事吗?没事。说半天,你听着,肯定有事求你。像我这样的人,有事求一个朋友,好久没有打电话了,打个电话,有事吗?我说没事。我还真不好意思说,我说没事。啊,行行。就过去了,觉得不好意思。但多数的人呢?聊一会别的之后,“孩子的事你帮忙”,真有事。所有的东西它都有缘由,一切的显相,都有背后的缘由,要照见它。“当官行事,凡吏书(秘书)之言”,周围的人,“决不可听”。这就是吸收了法家的方法。就是秘书的话不能随便相信,随便听。听则我为彼役矣。你听了之后,你就被他奴役,被他控制。有时候,要防范。

这是一个清源的方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怎么去打开一个觉照,对周围的人,一切的情形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是敛过的一大方法。

3.纠正免偏(守中法)。

官员操守高洁,执法如山,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内心一旦有所好,就容易偏差。古来每见清官失之清,每以清高自标而误事者不少。这种情形有时候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了凡认为:

操守一节,稍知好亮能保全,但不可以廉炫人,亦不可因廉生刻。盖一清如水,大节凛然,皆吾本分之事也。

也就是了凡认为为官的品行和操守也要自治防偏。为官如果讲究自己的名节,“稍知好亮能保全”,稍微知道人要有个节亮,节亮就是高风亮节,能保全这个节亮就行。“但不可以廉炫人”,但是不要因为我廉洁我就炫耀,“亦不可因廉生刻”,也不可因为我廉洁,我就板正,事事非得做出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样子。其实“礼之用,和为贵”,当官就是一团和气。越大的领导越和气,越小的领导越是摆谱,走路说话很有官相,这不是好事。我当年也有点官相,很年轻就当社长,心高而气不能沉静。

《金刚经》里佛问须菩提,“我得须陀洹果否?”如果一旦心执此相,就不是此位的真实了。所以,“凡有所相,皆为虚妄。”你有这个相,就是个假东西,就端在那儿。人一端在那儿了,其实很累的,就把身心糊在那个上面了。回不到内心,他肯定就很累。“亦不可以因廉生刻”,也不能因为廉洁而显得很刻薄,没有和气。“盖一清如水,大节凛然,皆吾本分之事也。”你像清水一样,坚守大节,这难道不是本分该如此吗?这个实际上在提醒官员,为老百姓做事,做点事情,我们廉洁一点,坚守原则,是我们本分之事,根本不值得炫耀。有一年高考的题目,叫一只母鸡下蛋了,母鸡承诺我不下假蛋,这就被社会认为是一个很高尚的行为。你母鸡下蛋,下真蛋,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所以在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个东西,纠偏,任何东西都要保持一个中道,好事也要讲求一个中道,给它呈现出来。

4.权衡能免害(考量法)。

什么叫权衡能免害?这实际上是自治的一种自我考量法。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给我们安一个思维,我们没有打开的思维,经常会有一种习性。什么习性呢?这个事情一出现,我们就会往好的方面想。这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缺陷。了凡认为:

凡事不能有利而无害。事到手,即思其利害何如。果有益于生民、有裨于朝政者即行之,倘一时有利而或贻害于后,及害多利少者,皆不可轻举。

任何事情一出现,就要有一个判断,这个是为官自治的思维规律,就是凡事不能有利而无害,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事情,最初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多数人会有意无意地忽视或不去想它的消极面。宇宙、世间万物皆如此。凡是有利必有害,都有两个侧面。所以,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日常为官的一个基本修养。《大学》里面有一句话:“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是,你特别喜欢一个东西,但是你要知道它的缺点在哪儿。特别讨厌的一个东西,这个时候要操练自己的情感,知道它有它好的地方。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所以,再伟大的人也有反对者,再卑鄙的小人,也有自己的朋友。这是我们思维中一个基本素养,考量事务的一个基本素养。

所以,了凡具体教你如何去做。了凡里面有很多工作法。我曾经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一个课题组组长专门研究过工作法,发现过去的“党委工作法”就有很多很实用的东西。了凡的文章好就好在不作虚论,它往往提供一个工具、一个方法,拿过来就能用。用的时候又解决了情和理的关系。我们有时候讨厌一些人,他空谈理论,一实干就不行。或者有一种人只知道扎扎实实去干,从来不去总结理论,两张皮。了凡是及理及事,事理相融。事理相融就不会办糊涂事,也不会有私心妄想。事在理中,理在事中。比如他说,事情一旦出现了,就要去克服自己情绪上的偏好,情绪失偏是我们每一个人情绪上的一个习性。孔子也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就是讲我们通常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很好,讨厌一个人就希望他不好。有些时候我们喜欢这个人的同时又讨厌他,怎么处理这个情绪?

在《大学》文本里面讲了一种智慧,就是系统的纠偏体系。我们经常有各种偏差。你比如爱自己的孩子,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不知其子之恶,不知其苗之硕”,我们人经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坏,总觉得自己家的禾苗没有别人家的好。财产上总是很贪,总觉得家里钱不够。世俗一点讲就是“自己的孩子,别人的老婆”,自己的孩子越看越好看,越看越聪明。别人家的老婆越看越漂亮,总感觉自己的老婆不如人家的老婆好看。人心容易有这种偏差。所以,好而知其恶,喜欢他但是深刻了解他有另外的一面,也有不好的地方。这个恐怕是了凡自治思维里面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会说“上天言好事”,会暗示自己情绪积极一点,不去想负面的情绪。但在做事面前却不要这样,做事面前你必须想这个事情的正反两面。有人觉得做事想坏的方面不吉祥,这是自欺欺人。这种考量思维应当成为我们为官的一个基本层面。尤其是你推行一个政策,你看上去对一般人是很好的,但实际上你可能是在伤害别人。

所以,《了凡四训》里面有一种特别精妙的理论,就是为善也有各种偏差。《了凡四训》言之甚详,我举其中的两个小例子。当年子贡在鲁国的时候,鲁国有一个政策,就是凡是在鲁国之外把在其他国家的鲁国的男仆女婢买回鲁国,国家会奖励你一点钱,比如说一个人奖励一百块钱,钱也不多,但是鼓励将一些被迫离乡背井的鲁国人带回家乡。这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有的商人或旅行的人就会赎买一批人回来。子贡呢是鲁国的大臣,他赎买人回来之后,不要国家的补助,他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呀。孔子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特别生气,说你这是伪善!看上去你是做了一个好事,实际上你是做了一个超级大的坏事。这是为什么?孔子说,你这么做日后就没有人敢向国家要钱了。这是一个善事,国家给一点补助大家也很开心。你不要钱了,你就置那些要钱的人以不仁不义之地,好像别人带人回来就是为了挣国家的钱。你这么做以后就会没有人再带人回来,这个政策就形同虚设,流浪在外的人就得不到国家的温暖。后来果然如此,没有人再带人回来,偶然带回来也不好意思向国家要钱。

相反,子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救了溺水之人,后来人家送他一头牛,子路就欣然接受了。孔子说,这好!以后鲁国溺水淹死的人就会少了。见义勇为做好事,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会鼓励大家去做好事,儒家文化向来就强调实事求是。

关于为善,需要智慧。“为善八辨”是了凡为善思想的精髓。也是儒家为善文化的一种理论总结。比如说,我们通常认为凡事要忍,要大度,但儒家不这么认为。儒家文化强调以直报怨,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我要让你长记性。你不以直报怨,你以什么报德呢?有人说以德报怨。孔子说:“于德何?”别人对你好你对他好,别人对你不好的时候也对他好,那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回的这个好就显得廉价啦。所以,儒家说以直报怨。以直报怨能让对方醒过来。了凡里面举例说,当年明朝的宰相吕原退休回到乡下去住,一个地皮流氓跟他闹腾。“宰相肚里能撑船”,吕宰相不管他,不与他计较。这个人觉得宰相他都敢得罪,他长了胆了,后来杀了人要被行斩。这时吕宰相特别痛苦,他说我很惭愧,儒家以直报怨,我当时就应该制止他,让他长记性,他就不会沦落到杀人的地步了。所以,你以直报怨,是对别人的好。你害害羞羞的表面上是养着他的好,实际上你是助长他的恶。你有这个智慧,你才能去做这个好事。有时候你认为是做好事,却是在做坏事。

道家讲,“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这是《阴符经》里面的一名话。甚至对于自己的孩子,你认为是恩爱他,你越恩爱他,什么也不让他做,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你伺候他,扫地别干,洗碗别干,你就好好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多大成就,他就只会读书,日常的料理自己都不会。这样的孩子是个半残的孩子。像我家孩子,我们也只有一个孩子,洗碗、扫地我都让她干。洒扫进退应对之礼从小就要会,其实扫地呀、端水呀,练就的是让他存心,存其心的人就是有心的人,有心的人首先安全,做事也稳当。了凡也讲了很多存心之道。前面讲的“瞬有养,息有存”是一种高级的状态,在瞬间能回到存心的状态,让你立刻可以有一个清明的状态。这是对孩子一个很好的训练。我从小在家里面,来了客人,都要起身给老人给客人盛饭,已经养成习惯了,这是一个敬意,也不影响你的食欲。但是如果你自己养出来的孩子,你不用礼仪去教育他,你等于养了一头狼,你不知道他日后会怎样,他也不知道他日后怎么和人相处。所以,凡事我们都要有这个思维。《大学》里讲的,好要知道他的坏,坏要知道他的好。要用避免我们情绪波动的一种方式来判断。这个思量方法也是如此。

人为官当然是为民啦,有益于生民、有益于国家,国家和百姓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在执行具体政策上各个时代不同,这两个方面一考量可以,就去做。“倘一时有利而或贻害于后”,如果为政只是一时有利,贻害后人,那就很可怕。为政一时有用,就是面子工程。据说现在有些地方官在一个地方干几年,要离开这个地方时留下一屁股债,走时老百姓都哭着不让他走。并不是说他干得好不让他走,而是因为他在任时做了很多的招商引资,几百个亿,他走后人去政息啦,没办法收尾。了凡从宝坻走,据说从早上到晚上都送不完,老百姓十里八乡张灯结彩,这是一种何等的荣幸!是老百姓发自心底的认为他好。所以,这个在内心里是不容易做到的。上面领导来检查工作,一是日常要过得去,眼前又要拿得出来,这是一个考量。有时不可避免的有一种冲动,要把面上的一时有利的一面呈现出来。这不是儒家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