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起西凌
6828700000082

第82章 小国岛民

人们原以为辣椒是莫思凡胡诌出来的,却不料真有这样的东西,一时间都有些好奇。

谢小忠道:“登州是靠近海边的地方,那里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出海经商。在海船上就备有这样的东西,据说是来自于海外极远之处,珍贵无比,功效与莫哥儿刚才描述的一模一样。我曾经带卫所军士查缉过海船,亲眼见过,海船上的人将其称为番椒。只不过我见到的都是干瘪的,形状不似莫哥儿画的圆润。”

莫思凡道:“那是辣椒晒干后的形状,当然是有差别。不过这不重要,不管是晒干的还是新鲜的,不管是剪成块状还是磨成粉,都是一样的辣。”

谢小花问道:“海船上干嘛备着辣椒?”

莫思凡道:“在海上行船是非常辛苦的,一是时间非常长,一年半载靠不到岸是常事。二是海上风浪很大,一般人上去就会晕船。晕船的滋味你们可能都没有尝到过,那是一种脚踩在棉花上的感觉,头昏眼花,呕吐不止,直恨不得将五脏六腑都给吐出来。人在这种状况下,根本就没有任何食欲,但是备着辣椒的话,至少可以刺激一下食欲吧。这是我的猜测,毕竟这东西发现的时间还不长,传到大明来更是最近这几十年的事,以前是没有的。”

柳秀林道:“我读《西洋番国志》,里面记录了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对航海过程也多有描述,似乎没有莫兄弟说的那么吓人。”

莫思凡道:“三宝太监下西洋,所选的航线离海岸不远,自然要安全一些,若有物资短缺,也可就近靠岸补给。可是若进入大洋深处,到处都是水天一色,到哪里去停靠?大海是极其辽阔的,如果没有可靠的办法来确定方位,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要是遇见风暴,轻则不知吹到哪个天涯海角,重则海船倾覆,满船人俱丧身海底。要说吓人,我说的还算轻微的,实际跑船的辛苦更甚之。”

柳秀林道:“看来我是孤陋寡闻了。听莫兄弟这样一说,倒是长了不少见识。”

谢小花问道:“大哥,你刚才说查缉海船,为什么要查缉海船啊?”

谢小忠道:“难道你不知道大明朝廷是禁海的吗?朝廷不许海商出海贸易,违者重处。山东的九卫十八所,有一项重要职责便是查禁海船。”

“为什么啊?你们刚才说在海上谋生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查禁他们?”

“这个我可回答不上来,朝廷的谕令,我们只能执行。但是我知道一点,朝廷谕令再严,也阻止不了他们铤而走险,每年不知要查扣多少船。而且据我所知,这些海船的东家,不少都是朝廷重臣或者是名门世家,这些人在朝堂上高喊海禁,背地里却是海船走私的主力,倒霉的是咱们这些执行查禁的卫所,前脚刚把船扣下来,后脚就有人来疏通,甚至仗着自己的权势威胁恐吓。左右都是得罪人。”

莫思凡道:“朝廷禁海的原因之一是防御倭寇,其实啥用都没有。你越禁,倭寇闹得便越凶。其实,咱们所说的倭寇,除了那些真正从东瀛流窜过来的浪人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是被朝廷打压的海商,以及部分沿海渔民。由于海禁的影响,这些人的生计受到威胁,转而为盗。甚至跟倭寇沆瀣一气,共同祸害大明百姓。这其实是海禁之后的负面影响。”

柳秀林问道:“那三宝太监下西洋,真的是去寻找建文帝吗?”

“无稽之谈,穿凿附会罢了。”

“你说海外真的好吗?为什么这么多海商甘冒奇险要去走私?”

“利字当头罢了。出海贸易的利润相当可观,有那么一句老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商人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杀头的危险。现在大明的海商们,就是为了这不到三倍的利润,哪怕是被杀头也要去冒险。”

谢小花道:“你不也是商人吗?还说这种话。”

“所以我也追逐利润啊。我办工坊目的不就是赚钱吗?不过我比他们知道得多一点,赚钱之余,也不忘了造福乡亲,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

柳秀林道:“我以为朝廷在沿海设立卫所,主要是为了防御倭寇,可听你这么一讲,防御倭寇是次要的,执行海禁政策反而成了主要目的,是不是?”

莫思凡道:“你可以问一下小忠哥,平时是倭寇打得多,还是查缉海船查得多?”

谢小忠道:“说实话,山东虽然有倭寇作乱,但并不多。各卫所日常任务就是训练士卒和查缉海船,至于哪个更重要我不清楚,遇上了就是干呗。”

“小忠哥有这种豪气是好事,但是据我所知,绝大多数卫所都是军备松弛,战力不堪一击。真要是倭寇侵袭过来,能不逃就是好汉了。指望卫所军户来对付倭寇,实在是不容乐观。”

莫思凡说的很是悲观,但却是现实。大明的军事制度,实行的是卫所制。从京师到郡县,都设有卫、所。卫、所由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管辖,每个都指挥使司有若干个卫,每卫五千六百人,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等单位。卫所将领从卫指挥使起,都是世袭,不少人的四品五品官衔是从娘胎里就定好的,倒不一定有真材实料。指望这些人上战场杀敌,实在是靠不住。

而卫所里的士兵同样也是世袭制,也就是所谓的军户,军户可免徭役,有朝廷给的田地耕种,但是每户至少得出一男丁到卫所当兵。士兵战时打仗,闲时屯田,生产的粮食大部分都充作了军粮,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但朝廷负担的减轻是以牺牲军队战斗力来实现的。大明军队规模看似极大,常备军便有两百多万,但是这两百多万军队本质上只是农民,而不是训练有素的军人。由于军官贪渎严重,士兵待遇很低,逃亡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卫所也往往没有满员,能达到一半人数就算好的。而那些世袭军官的军事素质也达不到要求,甚至完全没有军事素质可言。所以这样的人带出来的军队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柳秀林道:“倭寇真有这么厉害吗?”

谢小忠道:“我参加过两次追剿倭寇的行动,规模都不大,对方一次是三十几人,一次只有十来个人。但是卫所两三千人参与围剿,却屡屡被他们逃脱,甚至有一次,三百名官兵围住了倭寇的藏身之地,他们只有五六个人,却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来,逃遁而去。那一次战斗,官兵伤亡百余人,倭寇却只被干掉了一个。如果不是在登州卫发生这种事情,我都不敢相信。所以莫哥儿说的并没有错。”

柳秀林惊讶地说道:“我听说倭寇来自东瀛,那里只是个弹丸小国,为何竟如此凶悍?”

谢小忠道:“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倭寇委实是些很奇怪的人。他们身材矮小,但是战斗力十分凶悍,而且绝不投降,战斗时至死方休。他们对自身荣誉看得极重,似乎是重情重义的人,但是劫掠的时候却又凶残无比,常常以杀人为乐,所过之处,一片焦土,中原人的江湖侠义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但他们自己比武的时候却又有无比繁多的规矩。总之非常奇怪。”

莫思凡道:“小国岛民,向来如此。他们只尊奉强者,谁的拳头硬,他们自然就听谁的。现在大明军队虽然庞大,但局限于卫所之中,而且往往员额不足,战斗力低下。遇见倭寇,经常一触即溃,所以倭寇骄横凶残很正常。如果有一支精兵,纵横东南沿海,能够将倭寇打怕,打服,他们自然就会乖乖的收回鬼爪,不敢踏入大明半步。”

谢小忠道:“如果真有这么一支精兵就好了。可惜现在大明上下,到哪里去寻这么一支劲旅?不怕你们笑话,现在我手下那些兵,平时训练的时候似乎有模有样,但真要上了战场,面对倭寇的长刀,没有在第一时间溃散就算给我很大的面子了。天下承平百年,从军户出来的士兵本质上还是农民,只想种田,不想打仗,贪生怕死,怎么训练都不成。”

柳秀林道:“连谢大哥都这么说,岂不是非常危险?”

莫思凡道:“所以要练出精兵,强国强军,现在的军户制度绝不可行。得另辟蹊径,到那民风彪悍的地方,招募数千士兵,严加训练,这样才有希望。咱们刚才提到的戚继光便是一个善于练兵的人,所以我让你跟他多接触,就是这个道理。”

谢小忠哈哈笑道:“好,我听你的。不求升官发财,但求多杀几个倭寇。”

谈笑之间,不觉时间之飞逝。到了傍晚,这次火锅聚会才尽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