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28

第28章 失败者唐僧(1)

【一】

我没有忘记我们要讨论的是玄奘的失败。

您可能会质疑:我们前文只说了皇帝们对佛教并不是虔诚信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帝王只要在表面上支持,就已经是宗教莫大的幸运了。玄奘不就是不能回老家,不就是得经常进宫看看么,这也不妨碍他自己研究学问啊。

您说的没错,可玄奘还有另一个问题,一个他无法克服的问题。

他意志坚定。

您一定会奇怪,这不是优点吗,怎么能算是问题呢?假如意志不坚定,玄奘绝不可能完成西行之旅,他也就不会成为今天的玄奘。

坚定的意志怎么反而会让人失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玄奘坚定的意志留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段比较长的故事,您就权当休息吧。

我们常见的玄奘传记,大都会强调他沿途遇到的困难:过沙漠、过雪山、被劫匪追杀,被国王威胁。玄奘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当然是他意志坚定的表现。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够。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别人逼着你受苦。而是一群人拉着你,劝你说“傻瓜,别去受苦了,在这里和我们一起享乐多好,没人会埋怨你呀”的时候,你仍旧一心一意去吃苦冒险。

《西游记》里说唐僧取经,是因为有观世音菩萨和皇帝的双重命令。一个是佛教的菩萨,一个是世俗的帝王,两者的命令都没有违背的余地。唐僧在菩萨和皇帝面前已经大话说下,那么就算他意志不坚定,也会被各种压力推着往西天走。

但历史上的玄奘不是这样。没有任何人逼他取经,反倒是沿途有无数的力量劝他不要西行。

第一个阻挠是他在长安申请过关通行证的时候,前面已经讲过,玄奘并没有得到合法的出关证书,想要出关,就只能偷渡。而偷渡被抓到,就要处以数年苦役。

到这里,玄奘已经可以止步了。西行已经够艰苦冒险,没有争取到朝廷的资助就算了,要是以偷渡的方式出关,岂不是难上加难?再说玄奘只是一个普通僧人,要去偷渡帝国的军事防线,听上去也不可能。

但玄奘没退缩。

正好这一年的春天,长安地区大旱。到了秋天,天气寒冷,农作物大量减产,使得长安周边出现了很多饥民。朝廷无法应对这么多饥民,于是下令饥民可以随意迁移,觉得哪有粮食就可以去哪。这种情况下,关隘自然不能检查每个人的通行证了。于是玄奘借机离开了长安地区。他只身来到帝国边境,打算偷渡出关。

玄奘的第一站是凉州,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

在当时,凉州已经接近帝国边境,地方长官担负着抓捕偷渡者的任务。玄奘在凉州停留了一个月,时间比较长,再加上他还有点大意,让当地人知道了他的计划。因此有人向凉州的行政长官李大亮报告,说有个从长安来的僧人,打算去西边的国家,不知道他想干嘛。

李大亮听了这个报告后,第一个反应是害怕[1]。因为唐律规定,守卫边关的人如果让人偷渡成功,直接责任人“徒一年半”,主管“徒一年”[2]。总之,玄奘要是跑了,李大亮的前程就得毁了。

于是李大亮找来玄奘问话。玄奘如实回答说,我要西行求法。李大亮当然不能同意,他要求玄奘打道回长安。

假如玄奘这个时候乖乖地返回长安,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西行种种危险,也不会有任何人来惩罚他。

但玄奘没有退缩。

幸亏李大亮没有对玄奘采取强制措施。当地有一个同情玄奘的僧人,派了两个弟子帮助玄奘偷偷跑出了凉州。一路“昼伏夜行”,来到更西边的瓜州,今天的甘肃省安西县。这里真的是边境了,旁边就是玉门关。

瓜州是个为了军事目的建立的城镇。居民以军人和军人家属为主。玄奘这次学乖了,并没有对当地官员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3]。于是瓜州的行政长官对玄奘很好。

然而玄奘在瓜州打听西行的道路,听说非常艰险,玄奘“闻之愁愦”。再加上他的马死了,于是在瓜州又停留了一个月。这时候凉州李大亮发现玄奘偷跑,写了一封通缉令向边境各州传发:

“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这封通缉令到了瓜州。幸好一个同情玄奘的官员先看到了这封信。他偷偷给玄奘报信,还很仗义地当面撕毁了通缉令。

虽然危险暂时过去了,但是通缉令已经发到各处边关,玄奘早晚有被抓捕的危险。此时他还是有机会回去认错的,但他决定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立刻动身西行。那两个从凉州陪他来的僧人都不愿意跟他冒险,回凉州去了。玄奘无奈之下,只找到了一个胡人陪他。

结果两个人走到玉门关前,那胡人忽然害怕了,对玄奘说:就算出了玉门关,还有五座唐帝国的烽火台,只有烽火台下才有水。我们要偷渡的话,就得晚上偷偷到烽火台下偷水。这五个地方只要有一个地方发现咱们,咱就死定了,咱还是回去吧!

玄奘不同意。那胡人拿出刀来逼玄奘一起回去。在武力面前,玄奘毫无抵抗之力,但他也没有退缩,硬着头皮拒绝胡人的要求。

那胡人也不好真的动武,玄奘又赌咒发誓绝不出卖他,于是胡人就自己回去了。临走的时候玄奘还送给了他一匹马“劳谢而别”。

这时候,玄奘只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偷渡军事防线。绕出玉门关的过程还算顺利,不过就是多走点路,但是到沙漠里就有问题了。

玄奘要穿过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区,“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就出不来的地方”。

沙漠里缺少地标,玄奘不认识路。他只能沿途跟着其他旅人留下的白骨、牛粪前进。走了四十多公里后,终于来到了边境的第一座烽火台。

沙漠里的军事据点都建在水源边上。一个是因为自己取水方便。更重要的是,沙漠的旅人都需要取水,边防军只要监视住了水源,就等于监视住了过往旅客的必经之路。

玄奘也不得不取水。他怕被发现,白天藏在沙沟里,到了晚上偷偷去烽火台下取水。

在传奇故事里,身负重任的主人公在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但是在现实中,玄奘只是个文弱僧人,他的对手是常年看着这片水源的专业军人,怎么可能偷水成功。玄奘刚一到水边,就有几支箭射到了他的脚边,警告他已经被发现了。

玄奘没有办法,只能向边防军投降。烽火台的指挥官问清楚了来龙去脉后,没说要立刻逮捕他,而是提了一个建议。他对玄奘说,我也不抓你,我有个提议,我送你去我的家乡敦煌研究佛法怎么样?

我们今天看到这里一点也不会紧张,我们都知道玄奘最终取经成功。但是在当时,玄奘的小命就攥在人家的手里,对方随时可以拿他邀功行赏。再说,偷渡第一座烽火台就不成功了,前面还有四个呢。

而且对方开的条件也不错:敦煌因为接近西域,所以也是佛教重镇,有不错的学习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奘有理由不答应吗?

所以我说,玄奘的意志不是一般的坚定,是超级坚定。

他对那官员说:“必欲拘留,任即刑罚,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

——你愿意怎么着我就怎么着,我不向东走一步!

西域人多信佛教。指挥官看到玄奘如此坚定,不敢再强迫。而且好人做到底,不仅同意玄奘西行、给他补充粮草。还竟然给玄奘指了一条绕过第二、第三烽火台,直达第四烽火台的偷渡路线。这位官员还告诉玄奘,你到了第四烽火台提我的名字,那的指挥官也会帮助你。

这一段路还算顺利,第四烽火台的指挥官果然对玄奘很好,又给他指了绕过第五烽火台的偷渡路线。

哪知玄奘从第四烽火台出发,走了五十多公里的时候,因为水囊太重,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囊掉在地上,水全洒了,“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在沙漠里,没水当然是找死。此时玄奘又找不到前进的路了,于是他转身往回走,打算回第四烽火台重新补充水源。

这是个完全合情合理的举动。然而走了没多远,玄奘突然想起:我之前发誓绝不向东走一步,我怎么能往回走呢?不行,“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他竟然就拼了,转身继续西行。水不要了!

到这里,玄奘的意志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理性。他毫无必要地让自己陷于险境,在常人看来,这已经是失去理智了。

但也不难理解。

从唯物的角度讲,玄奘也是普通人,也知道害怕,也有迟疑的时候。近乎病态地遵守自己的誓言,正是普通人为自己灌输超人意志的做法。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玄奘在沙漠里可能有四五天滴水未进,后来靠运气才找到了水源。在这段经历里,玄奘记录了一些神异的情景。比如神人指引他寻找水源之类。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推想,或许在极艰苦的环境里,玄奘已经产生了幻觉。

走出沙漠之后的旅程就容易了一些。西域各国都信奉佛教,玄奘大多受到极高的礼遇。

但是考验还没有结束。

《西游记》里描写唐僧在女儿国受到百般招待,国王力劝唐僧留下来。虽然在真正的历史中没有女儿国,但是玄奘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西行的第一站高昌国,国王对玄奘极为礼遇,变着方儿地笼络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他留下来当国师。高昌国王在玄奘面前自称弟子,最后都许诺说,您留下来我就让全国的人都当您的弟子,全都听您说法。

此时玄奘只要答应,就相当于从狼狈的偷渡犯一跃成为一国国师,按照我们俗人的理解,这辈子也算“混出来了”。

然而玄奘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国王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威胁玄奘:这回也容不得您了,您要是不听我的话,就把您送回大唐!

一边是极高的诱惑,一边是极大的威胁。万人之上与阶下囚,好选吗?

结果玄奘以绝食应对。

直到国王害怕了,给玄奘磕头乞求原谅:

“任师西行,乞垂早食!”

继续旅行需要一段时间做准备。玄奘决定留在高昌一个月,并在这段时间里为高昌国王说法。在此期间,高昌国王对玄奘的恭敬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佛教法师讲经说法,需要坐在一个高座上。每天在说法之前,高昌国王要手执香炉,走在玄奘之前亲自引路。到了高座前,国王自己跪下来,让玄奘踩着自己上座演讲。

玄奘离开高昌国的时候,国王不仅赠送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宝、仆人马匹,还给沿途国家写了国书,要求他们照料玄奘。我们在《西游记》里,看到唐僧到了一个国家,就拿出通关文书来盖章。在真正的历史里,玄奘拿出来的其实是高昌国的文书。因为他从唐朝是偷渡来的,根本没有合法证件,证件都是高昌国王给他开的。

顺便一讲,玄奘取经归来的时候,没能遇到这个高昌国王。因为在他回来前几年,高昌国投靠突厥,被李世民一怒之下给灭了。

玄奘之后的旅程也充满了危险,不过有了高昌国王的国书,很少再有需要考虑打不打退堂鼓的时刻,我们也就不再细讲了。

我讲玄奘的这些经历是要说明,玄奘的冒险不是印第安纳·琼斯那种,英雄站在洞窟面前快乐地说“我们来探险吧!”的浪漫主义故事。整个冒险是由一系列超越常人理性的决定组成的,只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抵御住其中的危险和诱惑。拥有这种极端意志的人无疑是强大的,也是可怕的。

特别是在他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时候。

前面讲过,上印度取经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玄奘决定求取《瑜伽师地论》,是因为他认为这本佛经超过了当时中国所有佛学教派,是最完美、最优秀的佛经。

玄奘回国以后,他特别推崇《瑜伽师地论》,并和徒弟在这本经书的基础上建立了慈恩宗。

也正是因为他对《瑜伽师地论》的坚定坚持,最终导致了慈恩宗在中国的迅速没落,导致了他在佛学传播上的失败。

可这不是《瑜伽师地论》的错。

在印度的佛学系统里,《瑜伽师地论》和慈恩宗所研习的学派,叫做“唯识学”,这是一门和中观学并驾齐驱的重要学说。唯识学发现并弥补了中观学的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唯识学是佛教基于中观学的一次大发展。

今天在中国,您如果不想简单的拜佛斋戒,而是想学习大乘佛法,那除了禅宗之外,您学到的很可能就是唯识学。

那么,一个可以和中观并驾齐驱的伟大学说,一个有史以来佛法数一数二的僧人,一份对佛学原意执着的坚持,为什么最终导致了慈恩宗的失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玄奘的慈恩宗、佛教的唯识学到底都说了什么。

又要开始讲复杂的佛学理论了,您准备好了吗?

【二】

我们先回想一下佛教的两大原理:

第一是“万法缘起”,说万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中观学因此推出了“万法性空”的结论,说事物和我们自己的本质都是虚妄不实的,我们如果能看透这种本质,就可以修行成佛了。

第二大原理是“轮回”,说所有有意识的生命——也就是说,不包括植物和细菌——死后不会泯灭,而是轮回为其他的生命,继续生活。

那么,您是不是意识到其中有个巨大的矛盾?

假如如“万法缘起”所说,“我”是“空”的,那当“我”死后,到底是谁在轮回呢?

在之前讲中观学的时候,我似乎解答了这个问题。但其实我耍滑头了。

我们复习一下我原先的解释:

论据一:中观说,“我”无论轮回前还是轮回后,本质都是“假有”。

论据二: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拥有自我意识。

结论:既然轮回也不会改变“我”的本质,那么轮回后就应该和轮回前一样,也拥有自我意识。

说白了,“我”死后就是眼前一黑,然后再睁眼就进入一个新生命体中了。

但是——

但是,在接下来一段里,我又说,我们把中观的“空”理解成“存在且暂存”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