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说,你觉得庙里的佛像是坐像,你想模仿他,但要知道佛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啊!你怎么能这么机械地模仿呢?“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19]
你用坐禅的方式追求佛性,完全是使错力气了!
马祖开悟后,也教诲弟子不要执着于坐禅。他说:
“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20]
志公禅师说“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21]也是类似的观点。
坐禅无用,拜佛也无用。
赵州从谂禅师见到一个僧人礼拜佛像,赵州上去就打了一棒子。那僧人挨了棒子后辩解说:“礼拜也是好事。”
赵州回答:“好事不如无。”[22]
在传统佛教看来,拜个佛总是好事嘛,拜总比不拜好。但是在禅宗看来,拜佛、参禅这些外在行为都是执着,有不如没有。
这让人想到了竺道生的“善不受报”。虽然这些结论都来自于教义的推理,但已经开始让传统观念难以接受了。
慧能没有后来的禅师那么极端,但是也不主张拜佛。
有弟子问他,有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希望让阿弥陀佛接引他们往生地方,这件事对吗?
这是佛教公认的修行方法,慧能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他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23],说智慧不足的人可以念佛,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清净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
不仅拜佛无用,做善事也无用。
慧能说:“愚人修福不修道”[24],只做善事不做修行的人,是傻瓜。
我们今天给僧人一粥一饭,这都会被称为是“大功德”,更不用说捐钱盖庙了。可是传说当年达摩拜访梁武帝,梁武帝说要给达摩建一座庙来供养他。建庙这么好的事,梁武帝有没有功德呢?
慧能回答,梁武帝修庙只是修福,却“实无功德”[25]!
虽然有好报,但对修行是没用的。
不坐禅、不拜佛也就算了,禅宗还反对依赖佛经。
不难理解,传统佛教认为佛经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
《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法华经》说:“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大集经》说:“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
说佛经中一字一句都极为重要。
但是禅宗认为,我们用理性所描述的佛性、俗身等概念都是妄念。既然佛经也是用理性的文字撰写的,那么岂不是说……当然你不能说佛经是妄念,那是“毁谤佛法”。佛经当然是记录真理的文字,这是慧能万万不能否定的。但慧能说: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26]
——我不是说佛经不好,我是说,佛经不重要。
经文上的文字,用的是人类的语言。所以慧能又说:所有的经文都是为人类创造的。如果这世上没有人类,那也就不会有佛经了[27]。
也就是说,佛经并不等于真理本身,只是为人类修行所创造的工具。
慧能又说: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他说佛经的所有知识,其实都已经具备在每个人的内心里了。你没看到,是因为你被错误的知识迷住了眼睛,没有“悟”。如果不用自己内心去领悟佛性,而是一味从外在的佛经里追求知识,那读得再多也没用。反之,如果能自己领悟佛性,那么不需要依赖佛经,一下就能顿悟了[28]。
所以慧能说: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29]
你内心不去领悟佛性,光在表面上念佛经、说佛理,是没有用的。
其他禅师也有类似的观点。
法秀讲解《华严经》。怀禅师问法秀:“《华严》以何为宗?”法秀回答:“法界为宗。”怀禅师问:“法界以何为宗?”法秀回答:“以心为宗。”怀禅师问:“心以何为宗?”法秀就回答不上来了[30]。显然,怀禅师可以无穷无尽地追问下去,讲经人最后总是会哑口无言。
禅宗著作《绝观论》说:“夫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
——说大道理是不能用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
大珠慧海说:“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是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31]
香严智闲和人讨论佛法,一时说不上来,把经文都煮了,说“画饼弗可充饥也。”[32]
希运禅师说:“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钱,权止小儿啼。”[33]
——他说佛经上教的方法,对众生来说,就像把黄树叶当成金钱一样,只是用来暂时哄骗小孩别哭的。
神赞禅师见用功钻研佛经的僧人,感叹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出得!”[34]
——“驴年”是不存在的年份。神赞的意思是,研究纸上的经文,永远也不能悟道成佛。
那么禅宗该怎么对待佛经呢?
大珠慧海说:“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35]
——忘掉文字才是最重要的。
佛经的文字不能执着,那禅宗禅师的教诲,说出于口,也是文字啊,所以也不能执着。
雪峰义存对徒弟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吾若羚羊挂角,汝向何处扪摸?”[36]
——“羚羊挂角”意思是,羚羊把自己挂在树上,野兽就找不到羚羊了。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努力研究老师说过的字句,是找不到佛教真意的。
有人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
法眼文益回答:“我向你道,是第二义。”[37]
他的意思是,说出来的话就已经不是最高的真理了。最高的真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所以慧能说:
“乘是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38]
——真理不在嘴上。你得自己去追求,别问我。
假如说出家、坐禅、学习佛经等外在的修行方式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应该怎么成佛呢?
如果人和佛性之间的距离是不存在的,那么凡人和佛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慧能说: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39]
——他认为众生和佛之间是“迷”和“悟”的区别。
和前面道生“顿悟成佛”的逻辑一样:既然众生和佛之间没有距离,佛性也不能分层次和阶段,那么成佛的过程是一瞬完成的,也就是“顿悟”。
用慧能的话说: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40]
从凡人到佛,只有一个“悟”的过程就完成了。
在传统的观念里,成佛以后要生活在遥远的佛国净土里。因为净土太远,怕人死后不认识路,所以才有很多人要念“阿弥陀佛”的佛号,求阿弥陀佛把自己接引到净土去。
但是慧能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41]
他说净土距离我们的远近其实是相对的,只要你心净,净土就很近。要是心不净,念佛也没用。
有多近呢:“但行直心,到如弹指。”“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42]
刹那间就能到。
在传统佛教那里,前世种下的因,需要千万世的果报来还清。但是到了慧能这里:
“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43]
只要一个善念,千年的恶因也都可以瞬间了解。
同样是“顿悟”,禅宗的顿悟和前面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还不一样。
道生的“顿悟”说的是从凡人到佛的过程是一瞬间,但之前还是需要累世的修行才能做好顿悟的准备。
《百喻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国王想要自己的女儿快点长大,找医生给他开药。医生说,我虽然有药方,但是没有药材,你给我一些时间求药。国王就答应了。十二年后,医生求药回来,给公主吃了药,国王一看,自己的女儿果然长大了。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你看高僧很快就修行成正果,你以为修行很容易。其实是他在前世积累了很多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44]。
这个故事比喻的,就是道生的“顿悟”。
然而禅宗的“顿悟”说的是,当时间概念已经不存在后,前面累世的修行也就没有必要了。根本不需要修行的积累,直接就可以顿悟。
传统的佛教认为,人要修行圆满,最起码也得等今生的生命完结以后。佛教所说的“涅槃”,特征之一就是肉体消灭。释迦牟尼就是去世以后才成了佛。
但禅宗认为,既然时间和生死的概念都存在,那么顿悟也就不需要等待肉身消灭的时候才能完成。
所以禅宗主张,人活着的时候就能顿悟成佛。用神会的话说:“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45]
【四】
问题是,既然所有追求佛性的行为都是一种错误的执着。那么,“悟”不也是行为吗,不也是一种追求吗?
想要去“悟”,这不也是一种执着吗?
慧能说“何处染尘埃”,说人不需要去“拂拭”。而“悟”哪怕再短,也是一个动作。可尘埃都不在了,为什么还需要这一瞬的动作呢?
有人问百丈怀海:“修道的人想要追求佛性,你怎么看这件事呢?”百丈怀海回答:“大似骑牛觅牛。”[46]众生已经拥有佛性了,你再追求佛性,如同骑着牛还要去找牛,就是错误了。
黄檗希运说:“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47]是一个意思。
还有两个公案故事可说。
第一个故事说:
有人对僧粲说:希望你能教给我解脱法门。
僧粲反问:谁绑着你了?
那人奇怪:没人绑着我啊。
僧粲说:既然没人绑着你,你就已经解脱了,为什么还要追求解脱呢[48]?
——你已经拥有了佛性,不用追求,你已经解脱了。
第二个故事是:
有人问紫玉道通:什么是佛?
紫玉道通没有回答,而是叫那人的名字。
那人就答应了一声。
紫玉道通便说:“更莫别求。”
紫玉道通的意思是,你就是佛,不要去别的地方求佛了[49]。
慧能不是说人的内心就有佛性吗,所以马祖道一年轻的时候说“即心即佛”。意思是,人心就是佛性,只求内心圆满,就可以达到成佛的境界。
然而随着境界的加深,马祖后来又反对自己的“即心即佛”说。
有僧人问他,什么是“即心即佛”?马祖回答说:“为止小儿啼”。不过是暂时哄小孩别哭的说法而已。
那僧人又问,“啼止时如何?”小孩止住哭声以后,又该做什么呢?
马祖回答:“非心非佛。”[50]
——非心非佛的意思是,之前慧能已经明确说“菩提树”和“明镜台”都不存在。那么,我们怎么还能说即“心”和即“佛”呢?这句话里肯定了“心”和“佛”的存在,已经是错的。
伏牛山自在对门人也说:
“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51]——你说“即心即佛”,反而是犯错了。
更进一步说,“非心非佛”作为祖师的教诲,不也是一种教条吗?作为一条用语言表达的禅理,不也是一种虚妄吗?
法常禅师住在大梅山里。
据说有一天马祖派了一个僧人去问法常,说:“你从马祖那里学到什么了?”
法常回答:“学到‘即心即佛’了。”
那个僧人说:“师父最近的说法变了,改说‘非心非佛’了!”
法常一听就急了,说这人怎么总变呢,蒙人呢!
法常于是说:“我管你说什么‘非心非佛’呢,我自己就说‘即心即佛’!”
僧人把这段话回去报告马祖,马祖回应说:
“梅子熟了。”[52]
因为法常禅师住在大梅山里,所以马祖用“梅子熟了”这句话,来比喻法常已经领悟得道了。
为什么马祖满意法常的回答呢?这是因为马祖在说“非心非佛”的时候,重点并不是肯定“非心非佛”这四个字,而是在否定“即心即佛”四个字。肯定“非心非佛”同肯定“即心即佛”一样,同样是执着于理性的概念,同样是错误的。这和中观学的“八不中道”是一个道理。
如果是蠢笨的僧人,听到师父说“即心即佛”就点头说“即心即佛”,听到师父改口说“非心非佛”就点头说“非心非佛”,那是永远也学不到禅宗真意的。只有法常这样不在乎表面的文字,全都无所谓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青源惟信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53]
这是类似的意思。
既然任何刻意强调“心”和“佛”的存在与区别都是错误,既然我们对佛性的任何追求,包括“顿悟”在内都是一种执着,那么修行佛法也就只有一种方法:
放弃任何追求,不用任何方法。
有人问赵州从谂,我们学佛的本分是什么?赵州回答:“树摇鸟散,鱼惊水浑。”[54]
树摇当然鸟散,鱼惊当然水浑,这是叫人顺其自然,不要刻意。
既然不能费任何心力,那么只需要随着自己的天性来,放任自由的生活就可以了。
因此大珠慧海说,修行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55]。
临济义玄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穿衣吃饭,困来即眠。”[56]
长沙景岑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57]
龙潭崇信从师于天皇道悟很多年,在这些年里,天皇道悟只让他端茶倒饭,不教他任何佛法。龙潭崇信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问天皇道悟为什么不教他。
天皇道悟回答说,你倒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接下,这不都是在向你指示真理么?“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58]
吃饭穿衣,不落痕迹,这就是禅宗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禅宗说修行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就是不着痕迹的生活。但问题是,芸芸众生也是在随心所欲的吃饭穿衣啊。如果有一群凡人,压根就不知道佛教的存在,只是浑浑噩噩的生活,不渴望跳出六道轮回。那他们不是比禅师更随心所欲、更不落痕迹吗?
那岂不是说,越不了解佛教的人,就越能成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