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线建设纵横谈
6859300000019

第19章 三线建设与相关省区经济社会发展(7)

由于广西三线建设的主要项目大部分位于红水河和龙江上游、中游石山地区,分属柳州、百色、南宁3个专区,不利于统筹安排三线建设和备战工作。为了便于三线建设领导和一旦发生战争便于指挥,1965年5月10日,自治区党委向中南局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关于建立河池地委的请示》,提出从南宁、柳州、百色3个专区共划出10个县、199万人,新建河池专区。当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河池专区,治所在河池县金城江镇。所辖区域包括原柳州专区的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丹、天峨6个县,原百色专区的东兰、凤山和巴马瑶族自治县3个县,原南宁专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7月中旬,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委联合发出《关于设立河池、钦州地委和河池、钦州专员公署的通知》。从8月1日起,河池专区正式行文办公。经调整后广西行政区划含4个市、8个专区、82个县(自治县、市),其中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专区所有县市,还有南宁专区的武鸣、上林、崇左、宁明、龙州、大新、天等、隆安、马山、扶绥,钦州专区的上思、东兴,梧州专区的钟山、贺县、蒙山、昭平、富川,玉林专区的平南县等64个县市(1965年5月21日中南计委、经委办公室(65)计资综字11号文《广东、广西、湖南后方地区县市名单》。),列为后方地区,就是经常讲的“小三线”地区。

1965年11月中旬,自治区党委召开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传达贯彻于9、10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会议批准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案)》(简称汇报提纲),全面部署三线建设。在计划安排指导思想上,由以农业为中心,解决群众的吃、穿、用方面的问题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以战备为中心、加强国防建设、保证军需民用、保证国家安全,从而把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纳入国防经济的轨道;在资金项目的安排上,由过去的农业项目优先,按农轻重顺序安排,转变为国防建设优先,按国防、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顺序安排;在区域分布上,建设重点也从中心城市、较发达地区转向桂西、桂西北等后发达地区。目标为在三四年内,要全力以赴地把广西建设成为以桂西、桂北为重点,各方可以相互支援和照应的巩固的后方基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在二、三年内要完成如下任务:建设一批地方军工厂,包括枪支、子弹、手榴弹和炸药的制造厂;从大城市搬迁一些小工厂到三线地区,在三线地区兴建一些必要的小煤矿、小电厂和配套工厂,以保证军工企业的建设和战时的供应;搞好已有公路、桥梁、渡口和通信设施;改建、新建相关的运输、通信设施和边境江河防护工程;修建一批粮食、原盐、汽油等战略物资仓库;加强后方地区农业建设,特别是山区建设;迁建或新建一些必须的医院、学校;建设省委和军区机关的防护工程。为保证三线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自治区有关部门和重点地区、县、工程项目,都设立了专门办公室、领导小组、指挥部,作为专职领导机构,从组织上提供保障。

1969年,由于中苏边境发生军事冲突,国际形势更趋紧张,我国在建设上强调要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加快三线建设和包括各地自成体系的“小三线”建设。20世纪70年代国家大三线的范围有所扩大,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四五”纲要(草案)》的解释:广西的西北即河池地区列入了国家大三线的范围。

广西根据中央的部署以及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的安排,全面加强三线建设。提出要把对付国外敌人的突然袭击和大规模入侵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后方。要求“四五”期间把广西建成在外敌人侵、分割作战的情况下,能够独立作战,取而胜之的战略基地。要建成一批中小型钢铁企业;建成一批冶金、国防、机械、燃料动力、化学工业企业;建成比较强大的农业,到1975年,实现农业人口平均每人拥有一亩高产稳产农田,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40%到50%;“五小”工业要有较大发展,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1972年煤炭要实现自给,扭转北煤南运状况;要大办机械工业,提高各行业自我武装的能力;轻工业产品要实现自给。同时还强调工业建设要坚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特殊、重要工厂的关键设备和车间要“进洞”。为激励各地的积极性,自治区革委会还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备战,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的口号。

2.广西的三线建设的实施

三线建设在1964年提出、讨论和做出决策,1965年开始实施,到1980年基本结束,时间跨度为三个五年计划,历时十七年。整个三线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年至1968年)为开始实施阶段,重点是国防工业、中越边境和三线战略后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广西的经济实力,要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建设是困难的,但是由于中央的支持,各项建设开头顺利。1966年,全自治区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达4.3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1.24%,比上年增长15.34%。一批三线建设项目先后动工;数以万计的民工到三线地区支援项目建设;各地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动工修建的大小水利工程达4.4万个。同年11月,“文化大革命”在广西全境开展以后,社会秩序大乱,各项建设事业无法正常进行;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连年缩减,1968年投入仅相当于1966年的52.04%。三线建设遭受干扰破坏,每年都有一些建设项目不能按计划搬迁,扩建和新建、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也大受影响,由此造成大批三线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竣工。

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3年)为全面建设阶段。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侵入我国黑龙江珍宝岛事件后,我国面临南线抗美援越、北线抵御百万强敌的两线作战态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三线建设的步伐。为实现上述目标,广西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增加投入经济建设资金,1971年为7.6亿元。此后4年,每年都超过9亿元,五年累计投入43.92亿元,比“三五”期间的21.78亿元增加1倍多,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由“三五”期间的63.59%增加到71.34%。还组织煤炭、钢铁、化肥、农机、电能生产“大会战”,掀起了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第三阶段(1973年至1980年)为填平补齐配套收尾阶段。1971年后,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1972年,中美、中日建交。1973年3月,美国从南越撤出最后一批军队,从而结束了对越南将近10年之久的侵略战争。在国内,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林彪提出的“用战争的观点审查一切”的观点随之遭到批判;随着越南战争结束,中国也完成了援越抗美的任务。同时,由于财力有限,国家开始调整建设步伐,控制基本建设规模。1973年7月,国家对“四五”计划作了修改,降低了一些高指标,强调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三线建设规模要收缩,把三线建设的主要精力转向企业的配套和生产组织上来,以求尽快发挥效益。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务院对三线企事业中提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和方法,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挠,这些整顿并没能真正进行到底。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继续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发展轻纺工业和各种消费品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广西的三线建设基本结束。此后进入调整、改革的时期。

二、三线建设的成就

1966年初,自治区党委确定以“进一步改变广西面貌,准备一个好战场”作为广西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开始实施三线建设。广西三线“战备项目建设”以农业、国防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为主要内容。其主要方面有:

(一)国防工业建设

国防工业是指研制、生产军事装备部门的总称,亦称军事工业。它包括枪炮、弹药、坦克、装甲车辆、工程机具、军用飞机、军用舰艇、军用电子设备、火箭和导弹、核武器、军用航天器以及其他军事装备等国有企业部门。广西以桂西北为建设中心,在全自治区建设了兵器工业、军用电子工业、军用船舶工业、航天航空工业、核工业的33个国防企事业单位,并建成4条军工动员生产线,军工动员企业55家,是建国后广西国防工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在兵器工业方面。广西在百色、河池、融水、桂林等地先后建立了广西建华机械厂、广西大华化工厂、广西人民机械厂、广西龙江机械厂、广西东江工具模具厂(1991年改称广西南宁模具中心)、广西峻岭机器厂、广西星火机械厂等7个兵器工业企业。经过这一时期的建设,广西兵器工业工厂的范围、数量、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工厂由柳州扩展到桂林、百色、河池等地。

军用电子工业主要集中于桂林。到1980年,广西军用电子工业由原来唯一的桂林机械学校附属工厂发展到桂林长海机器厂、桂林漓江无线电厂和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等,职工人数由150多人增至5223人,设备5024台。产品扩展到多种:攻击雷达、敌我识别器、干扰机、散射通信机以及各种类型的光纤通信整机及部件、附件。此外,南宁无线电四厂还承担某些军需、军用产品的研制、生产。

军用船舶工业方面,广西的军用船舶工业是随着加强海军建设,保卫海防和援越抗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1964年11月,六机部在上海召开“6411”会议,根据中央的布置,作出在广西建船厂的决定。国家先后在广西柳州兴建西江造船厂,在梧州兴建桂江造船厂、华南船舶机械厂及四个配套厂,即梧州船用机械厂、梧州船用开关厂、梧州船用锻铸件厂、梧州锚链厂。此外,国家在东兴建企沙船厂,1970年建成后至1972年间的主要任务是修造援越抗美船舶。

航天航空工业方面,从1965年至1979年,国家在广西先后建设了桂林长虹机械厂、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所、柳州长虹机械厂和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4家航天航空企事业单位(原为桂林电机厂)。广西航天航空工业为国防生产导弹及配套产品和航天器件配套产品,负责军用飞机的维修和飞机零配件的生产等。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交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公路建设方面,为抗美援越,保卫边疆,建设后方,1964年起,广西开展了大规模的战备公路建设。既有中越两国协定接线的项目,又有国家和中央军委的项目;既有干线公路,又有支线公路,如修建凭祥、龙州、靖西、大新等县的沿边公路。第一,在修建一批战备干线公路方面,新建全长900多公里的龙邦至桂林公路;修建改建崇左至水口、崇左至宁明、台马至防城港、南友公路的宁明至友谊关路段等一批国防公路,新建与越南接线的宁明北江至板烂公路。第二,修建凭祥至平而关、凭祥至鹰阳关、那坡百合至弄合、宁明至爱店公路。第三,改建南宁通往周边县的公路。为适应战备需要,开展“灭渡建桥”,修建了跨越左江支流的宁明大桥、跨越右江的田阳县那坡大桥、跨越红水河的东兰县安篓大桥等永久性大桥。1966年至1976年,广西共完成战备公路和独立大桥工程46项。

铁路建设方面,为适应战备需要,1965年,经铁道批准,柳州铁路局对黔桂铁路的线路、机务、电务、给水、电力、房建进行配套和扩建,至1975年完工。为加强三线战略后方的建设,1970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修建枝柳(枝城至柳州)铁路。9月,成立枝柳铁路广西会战指挥部,先后组织40万民兵,组成民兵团(独立营)、连、排开展铁路“大会战”,至1978年12月通车。1970年至1976年,柳州铁路局共新建改建铁路541.2公里。为了开发广西煤炭、金属矿产资源,1969年至1976年,广西先后投资新建桂林至海洋、三岔至罗城、金城江至上朝、普洛至更班4条地方铁路,改建来宾至合山铁路。

整治航道方面,整治右江和红水河航道。右江和红水河流域是广西三线建设的主要区域。为改善航运条件,保证战时航运需要,1965年,中央根据援越抗美的需要,下达了右江南宁至百色的航道整治工程。1965年至1967年,共抽调6000名员工投入550万元对100多个险滩进行爆破疏通。

港口建设方面,中央投资的防城港战备项目,由广西组织实施。1970年,防城港第一阶段工程完工。1972年8月启用。1973年10月,防城港第二阶段工程动工,建设两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成为对外贸易港口。1975年,第一个万吨码头建成,从此结束了广西没有深水码头的历史。

(三)基础工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