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话说到心坎里把事做到点子上
686700000044

第44章 这样的事,请借力去做 (2)

孟尝君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宋史》里也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在大名府的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住。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堆口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处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埽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一百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庆历八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到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一百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了。

这时高超谈了他的看法,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一百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三十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小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负责的官员郭申锡不听他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力,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得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使你避免主观、武断。主观、武断虽然也能做出大事,但失败的概率也比较大。主观、武断也往往成为一些自视为强者的最后的悲哀!

春秋时的智伯,就是一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他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把别人都看成傻瓜。有一次,他从卫国回来,他的盟友韩、魏两国的君臣在蓝台宴请他。席间,智伯随意嘲笑戏弄别人。

智果听说这件事,就规劝智伯说:“国君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要到来。”

智伯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地说:“灾难由我兴起。我不兴起灾难,谁敢兴起灾难”

智果说:“我不赞成您这种说法。《尚书夏书》说:‘每个人都有些不知不觉的过失,怨恨难道要等到它显示出来才予以重视应该在它还没有形成时就加以防范。’《尚书周书》又说:‘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君子能够随时注意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灾难。现在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多人,又不及早防备,还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不是太掉以轻心了吗唉,不可没有敬畏之心啊!蚂蚁、蜜蜂都能伤害人,何况是国君、大臣呢”

智伯根本不把智果的告诫放在心上,照样我行我素。

两年后,智伯率领韩、魏两国的军队合围赵国的晋阳城,决晋水灌城,还差三板城就要淹没了。大臣縘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国一定会背叛。”

智伯不以为然地问:“你怎么知道”

縘疵答道:“战胜赵国后,三家可以平分赵国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只差三板就要淹没了,石臼、灶膛里都长出了青蛙,人吃死马,马吃死人,全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韩、魏的国君脸上没有喜气却有忧色,这不是想背叛又是什么呢”

智伯不相信韩、魏两国敢背叛自己。第二天,智伯对韩、魏的国君说:“縘疵说你们要背叛我。”

韩、魏的国君说:“我们约定战胜赵国后就三分它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将要攻下来了,我们两家虽然愚笨,也不会放弃现成的好处,违背盟约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定是縘疵替赵国说话,让你怀疑我二人,好解除我们对赵国的联合进攻。现在你听信谗臣的话,伤害我二人的交情,我们真替你感到可惜!”

智伯认为言之有理,他怒气冲冲地走出来,想杀縘疵。缔疵早已料到这种结果,逃之夭夭了。

几天后,韩、魏两国果然背叛,跟赵国联合起来打败智伯。智伯身亡。

有些人,自视甚高,把自己看成什么都懂的行家,根本听不进与自己相反的意见。这种现象,在成功人士身上更为多见。因为他们过去的成功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他们判断的正确性,他们对自己的高明再也不会产生怀疑。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正因为他们成功了,事业做大了,所要求的能力也成倍增长。试想,经营一家小店,怎么能跟经营一家商场相比呢经营一家商场,怎么能跟经营一家集团公司相比呢他们的能力的确能把一家小店经营好,可是用于经营一家商场就不够了。这时候,借助他人的智力是必然的选择。他们若仍然盲目相信自己的智商,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俗话说得好:“一人没有二人之智。”即使自己的智力够用,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坏处。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是能把事情干得更好吗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你是经理还是中下级管理人员,如果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和能力,会很容易使自己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潜能可能是无限的,但能够开发的部分还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足之处。此外,一个人的专长也只可能有一二种,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这些基本条件就不够用了,因此,只好“借用”别人的智慧。

“借用”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另外,“借助”别人的智慧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学习!平庸的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全,换句话,一个只有六十分能力的人,如果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就可能做出八十分以上的成绩。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公司就专门聘用高级顾问,做重大决策之前必先开会讨论。遇到特殊事件,必找专家研究,这就是在借用别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因为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因此,应该尽早培养一种“借用别人智慧”的习惯,你可以与若干不同行业的朋友保持联系,把他们组成一个不具形式的“智囊团”。

不必亲为的事,放手他人去做

我们做事情,要尽可能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要事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事必躬亲。当领导的人更应如此,要学会放手让下属独立去完成。

现实中,不少领导事事劳动自己,从表面看,你很努力,也很勤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殊不知,领导者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放权,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动手,你会被日常事务缠身,忙而没有效率,这是领导之大忌。

那么,该如何提高效能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尽其职,事不躬亲,即领导者要做领导者的事。领导者要学会“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政者不是道具,而应该是用道具的人”。

梁国有一个君王,很想把国家治理好。于是他每日勤于政事,首先,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反了,将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他制定的法律多如牛毛,连人们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势都做了严格规定,搞得写法律的竹简充斥宫中,人们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

其次,他精心选派了一大批官吏,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负责,各司其职,严格规定了领导和服从的制度。他还不满意,自己每天都要到各处巡查,监督各级官吏履行职责的情况。官吏稍有违背之处,他就大发雷霆,动辄撤职。他这样认真负责地管理国家,可是效果并不如意,贪官污吏层出不穷,老百姓生活极其艰苦,盗匪迭起,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梁王十分苦恼,却毫无办法。

后来,梁王听说杨朱满腹经纶,就来向杨朱讨教治政方法。

杨朱说,治理国家就好像把圆球放在手上玩耍一般容易,何必那么费心费力

梁王心里很不服气,说:“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几亩大的田地连草都除不干净,却说治理天下像玩球似的,究竟是什么道理”

杨朱说:“你看见过放羊的情景吗很多羊在一起的时候,让一个小孩拿着鞭子守护着,要羊向东,羊群就向东;要羊向西,羊群就向西。可是,如果让尧帝来把每只羊都牵上,还让舜帝拿着长长的鞭子跟在后面,羊反而不好放了。而且我还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能吞下大船的鱼不在支流中浮游,鸿鹄只在高天上飞,不落在低矮的屋檐上。为什么因为它们志向高远。黄钟大吕这样的乐器不和靡靡之音合奏,为什么因为那是高亢的乐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业,可是事无巨细,什么小事都管,结果往往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来,使本来应该管的事反而没有管好,你说这样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

梁王听后,低下头来,若有所思。

领导者的工作重点是把握宏观决策,具体实施应该放手让下属去完成。如果在别人做事的过程中,领导者老是怕他出错,千叮咛万嘱咐,那就会让别人感到无所适从,更会让他认为领导者不相信他的能力,从心里对领导者产生反感,进而影响他做事的积极性。

领导者要做领导者的事,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事,其实却不然。实践表明,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许多领导者常常“不务正业”,专干别人干的事。比如,本来属于身边工作人员的事,他却要亲自代劳;本来分工由别的领导者负责的事,他也插手;本来是下级和职能部门范围内的事,他也包办。这样一来,尽管他“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累得焦头烂额,但效能却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其一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第一个意思是,将精力用于抓大事,尽量不为那些琐碎的小事而浪费过多的精力,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古罗马的法典中有这样的规定:“行政长官不宜过问琐事。”我国古代也有“君逸臣劳”、“明主治吏不治民”、“大臣不理碎务”的说法。可是做起来也有处理得不好的。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所称道,但他却有事必躬亲的毛病,连核对登记册这样的具体事情都要他亲自动手,“流汗竟日,不亦劳乎”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们现代的领导者应当从中受到启示,学会抓大事。

自我约束的第二个意思是要求领导者不直接干预下一级领导者的工作。三国时期杨颐就主张“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南宋思想家陈亮也主张,对下属既然“与其位”,就应“勿夺其职”,就是不要抢下级的活干。这样,上上下下都把自己分内的事干好,全局工作也就干好了。

其二是只做最重要的事。领导者应当只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则应尽量排除,或交付他人去办。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伯纳姆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理专家。他在其名著《提高生产率》中提出,领导者在处理任何工作前,首先要问自己,这件事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便的东西代替这样一来,工作头绪就大大减少了,时间就节省了,效率就提高了,主动权也就操在自己的手里,不至于总让人家牵着鼻子走了。

其三是大胆向下属授权。领导者揽权太多,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插手,即使分身有术,也会忙不过来。如果大胆将权力授予能干的下属,既减轻了自己的工作,也调动了下属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