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包拯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扬名于开封,如今关于包公的故事大都来自开封。传说中的包公简直是个神,明察秋毫,摘奸发伏,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
历史上的真包拯确实大公无私,他做了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的墙壁上: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就是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这句家训更加表明了包拯清廉为官的决心。
据说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了街道,许多平民无家可归。
经过调查,包拯发现河水泛滥在于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修坝,将坝内之水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和自己的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要疏通河流,必须拆毁堤坝,冲走水上花园。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由此包拯也得罪了那些权贵,但是他毫不畏惧。
后来权贵们告到宋仁宗那儿,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皇上也只得缄口不言。
正因为包拯敢于为民做主,不畏权贵,所以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意思就是说,尽管百姓打不通关节也不要紧,因为有包拯为老百姓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