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化合物,不论它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也不论它是用什么方法制备的,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规律称为“定比定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通过分析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矿物和他在实验室所制备的与矿物相同的化合物,证明了普天下只有一种氯化钠,一种硫酸钙,由此创立了定比定律。而这一定律的证明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实验过程。
早在17世纪末,科学家们就对这一定律有了模糊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1799年,普鲁斯特明确地阐述了定比定律,使之系统地面对世人。他根据实验的结果,指出天然的和人造的盐基性碳酸铜的组成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一事实引导出这样的结论: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相化合成某一化合物时,其重量之比是天然一定的,靠人力不能增减。
科学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真理,常常是在争议中才得到进一步的考验和证实。1799年,普鲁斯特发表了定比定律后,马上遭受到法国科学家贝索勒的激烈反对。贝索勒的观点正好与普鲁斯特所提出的定比定律背道而驰,贝索勒还发表了《化学亲合力之定律》一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一种物质可以和有相互亲合力的另一种物质以一切比例相化合。物质质量的相对多少,在反应时对化合物的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核心理论就是化合物的组成是变化无穷的,而非固定的。正是由于贝索勒比较注意化学变化的过程,而没有注意变化的产物,所以他和普鲁斯特的观点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对定比定律的争论,使得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成了一对论敌,他们各持己见,互相撰文反驳对方,这种争论一直持续了9年之久。
直到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达为了确证普鲁斯特的观点,进行了极精密的实验,得到了极为精确的数据,这才证实了普鲁斯特观点的正确性,普鲁斯特成为定比定律的发明者。但是普鲁斯特却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更没有因此而嘲笑、讽刺他的宿敌贝索勒。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地质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这个定比定律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伟大的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