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10)

不少人认为,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会就此搁浅,伴随扎克伯格的事业版图扩张,这对相差39年的“忘年交”却更加频繁地互动,扎克伯格甚至会花好几天时间跟随这位媒体大亨学习管理,自2009年起,格雷厄姆开始担任“Facebook”董事。而这个年轻的程序员,却在“Facebook”最需要稳定的时候选择退出编程,一心担任首席执行官。

在“Facebook”赢得越来越多外界赞誉时,公司内部员工的士气却正在动摇。在他退出编程后不久,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称,“担任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成为某人的室友有着天壤之别”,显然,在初期阶段扎克伯格的管理能力表现很差。“Facebook”的猎头师罗宾只能在凌晨2:30于公司食堂同扎克伯格见面。这名女高管对扎克伯格表示,如果他没打算卖掉“Facebook”,则必须学习些“CEO课程”。当一个CEO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扎克伯格继续选择原地打转,很可能公司就会走向脱轨。

一周后,这个从不听取员工意见的“坏小子”做出了至关重要的改变:他召开了首次全体员工会议,还同公司高管一一面谈,并且安排了帕克的离职事宜。这个曾经的伙伴、室友,成了“Facebook”发展史中,历史性的一笔。在掌舵公司的航行中,扎克伯格一方面在业界顶级管理人面前成为学生,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并且做出适时的改变。

在面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时,扎克伯格总是发挥他超常的管理才能,他对于“裁人之术”绝不手软。早期《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以肖恩·帕克(Sean Parker)为例。他于2004年夏季加盟“Facebook”,并出任该公司首任总裁。在扎克伯格专注于“Wirehog”项目过程中,帕克主要负责“Facebook”的日常运营,并协助“Facebook”拉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相应措施,帕克协助建立了“Facebook”具有投票权股权结构,帮助扎克伯格牢牢控制了这家公司。

帕克对于“Facebook”的贡献在理论上说非常大,但是,任何成功的人都有致命伤,帕克也一样,他那喜欢参与派对和不拘小节作风,注定他在“Facebook”不可能有远大前程。虽然扎克伯格并不认为帕克有大错,但在董事会的巨大压力之下,帕克被迫出局,即使到现在,扎克伯格仍然会不时地咨询这位前同事的意见。帕克离职后,扎克伯格又请来、然后又炒掉的亚马逊前高管欧文·范纳塔(Owen van Natta),并最终成就了扎克伯格与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这对黄金搭档。扎克伯格—桑德伯格二人组合取得了极大成功:自桑德伯格加盟“Facebook”以来,该公司年度营业额由1.5亿美元增至将近40亿美元。

伴随“Facebook”在短期内大获成功,它正在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关于其对隐私保护不足的指责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清理的浏览痕迹,会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风险。西北大学的学生成立的“学生反对“Facebook”动态新闻”小组催生了“Facebook”历史上最严重的隐私危机。在“All ThingsD”会议中,扎克伯格对于“Facebook”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表示,在用户隐私保护设置事宜上,“Facebook”将给予用户全部控制权。他做到了,和其他网站相比,扎克伯格建立了更醒目的易于使用的隐私控制,评价称,“Facebook”有着严重的隐私问题和一个令人赞叹的全面的隐私保护架构。

每家高科技公司都经历一到两次的关键转变,如果说比尔·盖茨的尤里卡时刻发生在将电脑构建在一个操作系统之上,那么“Facebook”的第一次尤里卡时刻发生在将服务走出校园,第二次则是2006年,扎克伯克意识到将“Facebook”搭建成一个其他人在上面构筑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平台。

这种思考起源于关于其相册应用的实践,扎克伯格开始考虑将公司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联系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上,即社群地图,他们开发了应用程序相关的软件,但却差点搞得声名狼藉。但扎克伯格坚信应用外部程序帮助公司保持诚信,并且不断改善应用来成功地相互竞争。他的团队走遍了新兴公司和媒体公司,说服他们编写软件,扎克伯克甚至精心策划了“F8”开发者大会(意喻成为一个平台是“Facebook”的命运),扎克伯格甚至亲自做了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平台演示,超过40家公司演示了应用程序,一个稳健的生态系统起步了。

2012年4月初,扎克伯格甚至没有经过董事会的批准收购移动图片应用程序开发商“Instagram”。这家创业公司尚未盈利,员工仅为13名,而扎克伯格开出的收购价格高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一意孤行的做法,再次引发外界针对扎克伯格不适合担任CEO的讨论。引发“Instagram”,甚至“Facebook”估值偏高的争论。

但几个月后,大家便对扎克伯格的投资产生了别样的看法,这不但是因为扎克伯格借助了“Instagram”进入了更多的国外市场,还因为它又一次帮助扎克伯格创造了在市场根深蒂固的主流机会。

【成功法则】

分清情况,靠直觉胜利

如果你现在不确定自己的决断是不是正确的,你就要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这个时候不适合将直觉放在首位。你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才不至于全部依赖直觉。

有时候直觉就是给你的一个机会,随着自己的目标去做某些事,可是,不见得每一个直觉都能带给你好运。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但却有潜意识的阻碍,潜意识又和人的行为思想有关,所以,综合说,直觉也是思想和行动的结果。

直觉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在不同的场合,直觉的体现形态也是不同的,所以,用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行动,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直接性,直觉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思维动作,这个动作不能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它具有非同一般的直接性。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心理。

无控制性,可以说,直觉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产生于我们每一次做出决策的时候,当然,在我们做出决断时,它只会一闪而过。这个没有办法控制的决策也会成为我们的最终决定。

不确定性,可以说不确定性是直觉的知名表现形态,也就是说,通过直觉做出的决定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之所以依赖直觉,完全是因为自身的自信。

第四节“Facebook”的建立与推广策略

如果我们从“Facebook”的发展史上下功夫,我们就会知道,创新时期堪称“Facebook”企业史中最重要的“关键时刻”。因为,扎克伯格意识到,他创造出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特资源——源自现实社会却又在虚拟社会建立关系的“社交图表”。这个介于虚实两者之间的社交图表,让扎克伯格在“后图片功能时代”致力于两件事情。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扎克伯格想要在网络中保持用户的现实身份,让用户使用真实身份,尽力将网络编制得越来越逼近现实社交,比如,在开发“动态新闻功能”时,扎克伯格就是抱着将网络带进现实的想法,从而提高“社交图表”的真实性。

当然,扎克伯格不会将目标定得如此低,不久后,扎克伯格结束了在哈佛的学业,开始在全美校园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当然,那时的扎克伯格也有了进军中国市场的长远计划。

而另一方面,扎克伯格的创业思路则是用社交网站计划将互联网资源重新整合。事实上,这算为了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并且为了长远发展所准备的一个计策。

网络是强大的,在众多人探寻网络的神秘时,扎克伯格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网站营销出去。在众多人的眼里,扎克伯格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可是,他却给很多自认为成熟的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

这时,扎克伯格的“Facebook”已经在很多国家盛行。各个国家都在为其着魔,人们每天谈论的话题也都开始和“Facebook”有了或多或少的关系。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Facebook”,那么大家的社交会变成什么样呢?

据统计,在“Facebook”面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多用户就反映已经离不开这个网站了。首先,他有很多的朋友或者同事都是“Facebook”的忠实粉丝,一旦离开,势必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其次,在社交如此困难的今天,大家一旦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绝不会放开。在网络中,大家能体验到自由社交与无障碍社交所带来的快乐。所以,“Facebook”的出现,就注定了不灭的真理。

纵观扎克伯格的创意,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扎克伯格一直在充实自己的社交平台,将实用性功能扩充,让“Facebook”和实用性挂钩。

如果把扎克伯格的社交平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社交,“Facebook”是基于社交上的一个平台,它让两个陌生人或者熟悉的朋友感情加深。同时,也为陌生人创造相互认识的机会。由于是实名认证,用户利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二部分是基于社交上的感情维护,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用照片分享的方式来维护感情,彼此把陈年旧照拿出来,看到彼此就可以有所触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扎克伯格的强大策略,也造就了无人超越的互联网社交新时代。

第三部分是合理性。既然创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站,那这个社交平台是否能够得到支持呢?

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和扎克伯格站在同一个舞台上,他公开表示他也是这个网站的用户之一。连总统都支持的网站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不仅符合社交市场,还符合国情,让更多的人紧密联系到一起,所以,凭借它的合理性就能知道它是受到国际支持的。

凭借强大的气场,这个社交平台终于成功走上了国际舞台,也使全球人民的社交更加顺畅。

但是,纵观如今的社交系统,“Facebook”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部分,不是说一个照片分享功能就能长久吸引用户,也不是说一个时间轴就能有效给用户带去方便。

如今,“Facebook”每天的注册量依然很高,世界所有土地上,几乎都有“Facebook”的存在,“Facebook”也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年纪长幼,权势高低,大家都会在“Facebook”分享一天的生活。这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如同记日记、签到一样,一天不做就会全身不舒服。

因为网站的人气很好,所以后期成了其他社交网站争相模仿的对象,但是,即便是如此被模仿,也没有网站能超越“Facebook”。扎克伯格的同事说,那是因为没有人能跟得上他的思维。

在扎克伯格的思维里面,没有“落后”这两个字,所以他能够时刻准备将自己的思维放在世界顶端。

扎克伯格先后为“Facebook”加入了时间轴、图片分享等功能,让这个校园网更加充实。后来由于众多名人的加入,“Facebook”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学校,人们可以在“Facebook”上加上陌生人作为自己的好友,也可以去将别人分享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不仅拓宽了用户的视野,也让“Facebook”成为一个促进沟通的平台。

在扎克伯格的主页上,他分享了和公司同事的点点滴滴,这个男孩在面对镜头的时候总是微笑以对,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大名鼎鼎的CEO,反倒像一个邻家男孩。

大家总以为,扎克伯格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充满了幼稚的成分,然而,这个外表看起来和学生并无两样的扎克伯格每每谈起“Facebook”的未来发展时,总是会立刻表现出与其外貌毫不符合的深谋远虑。

每当谈到“Facebook”国际化进程时,扎克伯格总是会特别强调中国,他说“Facebook”此时正在花时间进行研究,为了确定合适的战略进入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让中国也成为“Facebook”的用户,而扎克伯格本人则每天坚持学习中文,并且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中国文化,他希望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在不久之前,扎克伯格曾经这样描述中国:“中国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国家”,他觉得中国市场对于“Facebook”能够走向世界意义非凡——“假如遗漏了这13亿人口,还怎么能说走向世界呢?”

这个80后的企业家,在说起创业经的时候总是能体现出他智慧的一面,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年轻人说话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Facebook”草创的初期,扎克伯格对他的团队伙伴们宣扬最多的内容是“让我们共同去建立一个持久的文化价值产物,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