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套装共4册)
6885900000013

第13章 这么说,话就对了(13)

3.12

劝人有方法,安慰有诀窍你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安慰就是安慰,而不是改变别人。很多热心肠的人常常认为自己必须为对方提出解决的办法,殊不知,被苦恼折磨的人或许已经尝试过很多方法了。安慰不是改变,更不是治疗。口口初到公司,对工作还不熟悉,难免会出现差错。

一次,口口的文案受到了经理的批评,口口满腹的委屈,一天都不开心。晚上和才才出去吃饭,口口向才才诉说了自己的委屈,并大骂经理欺人太甚。口口以为才才会哄一下自己,和自己一起讨伐一下那个可恶的经理,谁知道才才竟然说:“这其实是你的错啦!我早就跟你说过……”不等才才把话说完,口口就生气地拿起包走人了。当朋友伤心难过时,该如何安慰、规劝呢?有的人会好言相劝:“别难过,坚强点儿,一切都会好的。”有的人会帮助分析问题,告诉朋友,“这并不都是你的责任……”如果你不讲究方法,只会批评对方,“我早就说过……”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劝人、安慰人都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你不懂得这些,朋友大不了生气了不理你,如果是那些大人物,很可能会因为你不适当的规劝而大发雷霆,甚至反过来打击报复你。

在古代,很多大臣就因为不懂得如何规劝皇帝而遭到了严厉的惩罚,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如果懂得如何劝人,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说明了如何规劝别人的诀窍。齐国大臣邹忌是一个美男子。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了一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也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朋友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朋友:“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觉得徐公比自己帅多了,照镜子自己看自己,还是觉得远不如人家。傍晚,他躺着休息的时候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漂亮,是害怕我;朋友赞美我漂亮,是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朋友有事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上百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要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严重!”

齐威王说:“说的好!”于是就下令:“群臣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朝拜齐王。封建君王喜怒无常,大臣劝谏时无不各出奇招。你的朋友固然不会因为你不适当的安慰或规劝而对你大打出手,但如果因为你拙劣的言辞而让朋友更加伤心,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当朋友伤心难过的时候,该如何去安慰对方呢?

其实,你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首先要倾听对方的苦恼。别一上来就试图让对方的情绪好转,先要理解对方的烦恼,才可能找到恰当的安慰方法。安慰别人,听比说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作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其次,要接纳对方的世界。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

因为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你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安慰就是安慰,而不是改变别人。很多热心肠的人常常认为自己必须为对方提出解决的办法,殊不知,被苦恼折磨的人或许已经尝试过很多方法了。安慰不是改变,更不是治疗。你只需明白对方的苦恼,让他知道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其实就是很好的安慰了。

3.13

越浅薄的人越爱自夸虽然现代人不会因为自夸而被治个欺君之罪,但要想受到别人的尊敬、另眼看待,还是必须要有真材实料的。一味地夸夸其谈、自夸、炫耀,只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嗤之以鼻。你吹嘘得越多,别人对你就越讨厌。才才的同事中有一个叫王鹏的小伙子,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在职场也算一个新人。

每次和公司的一些前辈们讨论某个问题,才才总是很谦虚地听前辈们的经验,偶尔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可是,王鹏却恰好与才才相反,虽然他也仅仅是一个职场新人,但是,在聊天中,说的话比前辈们都多。他不停地吹嘘自己多有能力,在大学的时候是班干部,组织过多少次活动,带领同学们举办了什么大赛,多少老师看好他,多少企业争相聘用他,多少女生暗恋他等等。可是,一向爱吹嘘自己能力的王鹏却没有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他的业绩一塌糊涂,没有丝毫值得称赞的地方。于是,他的每次吹嘘都成了别人口中的笑料,他这个人也令同事们避之不及。有些人在聊天时把吹嘘当做夸大自己的一种手段,因为他吹嘘后,看到别人眼里那种钦佩、羡慕、崇拜的眼光,吹嘘者的心里极其舒服,他的虚荣心被极大地满足了,然而他没有想到总有露馅的那天。没有自知之明的吹嘘,不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还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

某男,在酒桌上多喝了几杯,便开始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简直有通天的本事,似乎无所不能。几位朋友说起生意上或事业上的难处,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说:“好说好说,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发觉他摊上了麻烦,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帮人办事,也许找人能办事,可也得大费周折,求爷爷告奶奶。这牛吹的,把自己都给难住了。帮不上忙,朋友面前多没面子,可真要帮忙,还确实是力不从心,强人所难,真是尴尬。

既然自吹自擂对自己毫无好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呢?很多人在那儿天花乱坠地吹牛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吹来吹去无非是面子问题。另外,有些人老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借助吹牛来掩饰自己的贫乏,抬高自己,好让人刮目相看,可一旦自吹自擂真相大白,人们会更看不起他。任何时候,吹嘘自己的人结果都是遭到别人的耻笑。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著名典故《滥竽充数》就讲述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被识破真相后狼狈逃跑的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这300人轮流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这又是一个吹牛不成,反而害自己陷入麻烦的例子。虽然现代人不会因为自夸而被治个欺君之罪,但要想受到别人的尊敬、另眼看待,还是必须要有真材实料的。一味地夸夸其谈、自夸、炫耀,只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嗤之以鼻。你吹嘘得越多,别人对你就越讨厌。

3.14

注意自己的口头禅要不想让口头禅成为你交际的绊脚石,就要随时注意。你不妨问问身边的朋友,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口头禅,然后把那些听着让人不舒服的口头禅去除,把好的口头禅留下来。这样,才能减少口头禅对自己的消极影响。

才才的同事张阳是一个马屁精,见到上司就急忙点头哈腰,为了表示自己对上司的敬重,张阳可谓煞费苦心。甚至,他连口头禅都是:“您亲自……”上司来检查工作,张阳说:“领导,您亲自来检查工作啊。”上司沏茶,张阳看到了说:“领导,您亲自来沏茶啊。”上司去食堂打饭,张阳看到了说:“您亲自来打饭啊。”同事们听到张阳的口头禅都很反感,上司也颇感不适,但并没有说什么。有一次,上司去卫生间,刚好遇上张阳从里面出来,张阳急忙和上司打招呼:“领导,您亲自来上厕所啊!”上司听了脸一沉:“我不亲自来,还找人代替我来啊!”张阳连忙道歉,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说自己的口头禅了。

很多人说话都带着口头禅,美国总统奥巴马不论什么都要说个“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儿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一连说了142个“你知道”。不论贫富贵贱、文化素养高低,口头禅就像粘在人嘴边的膏药,甩也甩不掉。那么,口头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人一旦有了这个习惯,就像上瘾一样,往往脱口而出,不能自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演变到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才才的另一个同事周松,最爱说的口头禅就是“给力”,这可是这一两年最流行的口头禅。打游戏顺利通关,周松不自觉地就欢呼一声“给力”,失败了,则蔫蔫地嘟囔一句“真不给力”。同事借他一支笔、替他带份饭,他都统统用“给力”两字来回答。“给力”本来指的是“带劲、精彩、很棒”,当问他为什么爱说“给力”时,他的回答是:“不为什么,简单,用起来顺口呗,而且表达意思特别给力!”

与周松不同的是,同事小哲却总爱将“郁闷”、“随便”挂在嘴边,有时本来是件好事,却往往被他的“郁闷”一词改变了意思。“有人会因为口头禅而让自己失去很多机会和朋友,因此优化自己的口头禅是件很重要的事。”心理专家如是说。例如对方本来正在兴致勃勃地和你聊天,结果刚说了两句就听到了你的“郁闷”、“没劲”等口头禅,不论对方是谁,其聊天的兴头都会立即从高点跌到低谷。而如果你能够适时地将上面的话改成“真的!”、“太棒了!”等词语,相信你一定能够大大增加自己受欢迎的程度。口头禅作为一个下意识的表现,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

你可不能小看口头禅,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口头禅就能泄露了你内心的秘密。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说明这个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应该、必须、必定会”,说明此人自信心极强,显得很理智,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听说、据说、听人说”,说明这个人是给自己留有余地的。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世圆滑的人,易用此类口头语。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说明这个人自我防卫的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世待人方面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

口头禅不仅能泄露你的内心,也能影响你的交际。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有几句口头禅的话,讨人喜欢的口头禅比讨人厌的口头禅要好得多。讨人喜欢的口头禅大抵会被视为一种美,因而被人接受。比如较为礼貌的“对不起”、“我试试看”、“有请”等,体现出一个人的说话素养和文化气质,没有人不乐意接受。但讨人嫌的口头禅就不一样了。比如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是国骂、乡骂、地骂等口头禅的人,自然让人觉得粗鲁无教养;比如说话时喜欢插几句摆老资格的“说句大实话”、“我以前……”、“想当初,老子……”;再比如张口闭口总说“真没劲”、“真无聊”、“真讨厌”……这些讨人嫌的口头禅,都或多或少地有损自己的形象。

至于更糟糕的,则是轻诺式的口头禅。比如一些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人,逢人逢事便以“有事找我”、“没问题”之类,都有可能既误人又误事。要不想让口头禅成为你交际的绊脚石,就要随时注意。你不妨问问身边的朋友,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口头禅,然后把那些听着让人不舒服的口头禅去除,把好的口头禅留下来。这样,才能减少口头禅对自己的消极影响,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交际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