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20

第20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20)

【印度的统一与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多名水兵发动起义,随后印度海军官兵全面起义。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利用军舰和重炮镇压了起义队伍,但事实也证明,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是失败的。

早在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提出要对印度“分而治之”,他提出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三个统治区。由于他的理论恰好符合英国当局的意愿,因此“分而治之”的计划很快就被采纳了。然而,“圣雄”甘地和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却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独立。甘地认为,民族问题如果通过分裂印度来解决,那就像“砍掉脑袋,摆脱头疼”一样。1947年6月3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对外正式宣布印巴分治方案,即著名的“蒙巴顿方案”。

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地按此方案分别成立。蒙巴顿方案是以宗教核心来划分自治领地,并不是以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划分。巴基斯坦分为东巴和西巴两部分,中间被印度隔开,使东、西巴相隔2000千米左右。东巴人绝大多数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则有多种民族混居。东西巴的文化和民族各不相同,伊斯兰教是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唯一基础。

印巴分立由此造成巨大后患,方案要求各邦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入任一自治领地,使得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一直悬而不决,此后印巴两国独立,就克什米尔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斗。

【东京审判】

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审判,这就是东京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莫斯科会议的规定发表了特别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时颁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其内容与英、美、苏、法4国在伦敦签署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基本相同。

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诉书,被告共28人,除3人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外,实际受审25人。起诉书控告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绞刑,木户幸一等16人无期徒刑,东乡茂德判处20年徒刑,重光葵被判处7年徒刑。7人判处绞刑,于1948年12月23日在东京巢鸭监狱执行。

这次审判论定日军入侵并占领南京是事先预谋的罪恶,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30多万人。日军在占领南京期间对南京进行了强奸、抢劫、毁房屋等战争行为。这次审判确认侵略战争是国际法上的犯罪行为。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反***盟国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由美国主持,在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行“民主化”改革。美国发布了相关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同时非常严厉地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困境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措施,盟军总司令部指令“解散财阀”,因为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财阀,是*******的经济基础和对外经济侵略的先锋。解散财阀便要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防止日本垄断资本复活。此后由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逐渐转变,解散财阀进行得很不彻底,但仍然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些具有管理能力的中上层管理者登上财界的领导地位,建立了资本和经营相对分离的新体制。

由于战后的粮食危机,日本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两次制定《农地改革法》,基本上消灭了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日本经济改革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巴以棋局】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而巴以棋局是对巴以冲突的形象描述。

1947年11月联合国公布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建立“以色列国”,而阿拉伯国家对此表示反对,并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埃及、叙利亚等地,而争夺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因素。以色列境内无大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同时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定居点。

1987年12月,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成立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哈马斯成立后,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军的示威和袭击行动,在以色列国内引起极度恐慌。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9·11”事件后,美国亲以的强硬派势力上升,在巴以问题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国公开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将巴激进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要求巴勒斯坦更换领导人,默许以色列软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巴以冲突期间,以色列持续向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起多次空袭,同时,哈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大约300枚火箭弹。

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冲突的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不会实现真正的和平。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内战,随后演变成朝韩双方分裂,并且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这一提议得到了苏联的认可。由此埋下后来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阵营的导火线。

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主要为工业区;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总人口的60%,是主要的粮食产区。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南部地区成立大韩民国,北部地区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上国土和民族分裂,造成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信和人员物资交流被切断。

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国军队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在美国的授意下,日本在战争中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并肩作战,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从此两国实现了真正停火,朝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韩国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亚洲及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彻底粉碎了美国占领朝鲜和直接威胁中国的侵略企图,也为中国赢得了60年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也称为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是欧洲国家采取经济、政治一体化,创建具有超国家机制和职责的国际组织。

欧洲统一思想存在时间较长,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更为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地位下滑,并在苏美两个大国的威胁和控制之下生存,许多欧洲人认识到,只有消除矛盾,走联合发展道路,将欧洲统一起来,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1950年,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次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两人因而被称为欧洲一体化的先驱。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等国签订了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

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陆续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4月8日,欧洲6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结合起来,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条约生效,总部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欧共体的建立是为了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建立统一的商业政策,协调成员国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取消私人和政府限制自由竞争的一系列措施,保证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具有流动性。

1991年12月11日,在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建立了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在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正式过渡。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一条国际通航大运河。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的航程,还是欧、亚、非三洲的要道。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签订《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两国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法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考虑到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让以色列加入战役。对以色列来说,早已对埃及禁止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感到不满,因而两者一拍即合。1956年10月,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运河区,全歼埃军,这次军事行动被称作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1956年11月6日,在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目的最终并没有圆满实现,而以色列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以色列在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获胜,但埃及却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美国则坚持要求拆除导弹,这次对抗是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期间最激烈的一次对决。

1959年1月,古巴人民战胜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革命获得了胜利,古巴共和国成立。1959年6月,古巴政府领导成员发生变动,不屈从于美国的胁迫和控制,这使美国与古巴关系日渐恶裂。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断绝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同时在经济上压制古巴。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煽动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猪湾向卡斯特所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入侵。这种攻击失败了,但却是美国反古巴运动的第一个高峰。

由于美国施加的强大压力,古巴政府领导人向苏联寻求帮助。1962年,苏联决定把中程导弹设在古巴,并公然宣布依据苏、古两国协议,苏联给古巴提供武器和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运输计划已基本成功,部署工作也快结束。1962年8月,美国发现古巴的导弹发射场是苏联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