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变革时代
6956400000001

第1章 西线铁幕

三国并立,两国征战,剩下的一国肯定要从中渔利。1042年,宋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时年26岁的耶律宗真就决定这么办。

时机选得刚刚好。

这时,宋夏战争已经打了快4年,如果早两年,宋朝还没被打疼,根本不怕,再晚些就要打出结果了,时机一去不复返。

耶律宗真要求宋朝归还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北征时得到的3关16县。还有就是李元昊,耶律宗真想,他是我辽国的女婿,是我的家臣,就算犯了再大的罪,要杀要剐得我说了算,你连告诉一声都没有就大打出手,当我是主人还是狗?!

综上所述,委屈加愤怒,亏吃得太大了,我要求亲兄弟明算账,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必须还给我。还了是好兄弟,不还……你自己看着办吧。

和印象里的宋辽关系不大一样。

史书里都说,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后百年和平,直到灭亡都没有红过脸。不对,国与国之间永远没有“信义”二字,只要稍有机会,就惦记着从对方身上撕下一块肉。

辽国如此,宋朝亦如此。

几十年之后,宋朝就搞了个海上之盟。

谈判的过程是艰难的。

整整9个月的时间,不仅宋朝如临大敌,派出顶级大臣富弼做谈判代表,辽国也被折腾得“血压上升”,连耶律宗真本人都赤膊上阵,谈判的价码从土地到金钱到公主再到两个敏感字,两国像小商贩一样锱铢必较。

最后定下来的盟约里写的是“……宋别纳金帛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10万匹,银10万两”。也就是说,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加价20万两白银,实际交出的钱,是50万两白银!

宋朝保住了土地、公主,以及两个字——“献”“纳”。

誓书中,宋朝不必使用下属国的专用名词。

历代史书中都强调,从此以后辽国再没有给宋朝添麻烦,宋朝的北方边境一劳永逸,从此平安了。言外之意,这个钱花得值。但有个细节一直被忽略了。

加了20万两白银,辽国要尽的义务呢?是要约束西夏投降的!但是这一条,在实际操作中只写进了宋、辽两国的国书里,那一式三份的誓书,也就是宋、辽、西夏三方面共同遵守的和平条约里,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在谈判的9个月里,富弼是主角,但最重的戏份却不在他身上。远在西北边疆的几个人,才真正左右了帝国的命运。他们是范仲淹、狄青、种世衡。他们分别做了一些事,效果嘛……很难说:一方面,他们让李元昊剧烈头疼,在西夏境内不敢动弹,连带着富弼也能在耶律宗真面前挺直了腰板说话;另一方面,他们惹祸了,把李元昊逼到了墙角。他没有退路,只好狗急跳墙,拼个你死我活。

提到范仲淹,人们会很疑惑,宋朝300多年间最了不起的人之一,在西北工作了四五年,没见他打过什么胜仗啊,甚至根本没打过仗啊,他那么大的名声是怎么来的?

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这涉及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问题。一个个体的人,要为当时的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要有怎样的约束?

注意,是约束,而不是努力。

范仲淹是宋朝的臣子,不是唐朝的,针对已经成熟定型的宋朝国防方针,不能要求他像唐朝的顶尖级将军那样,去千里奔袭,境外作战,把异族敌人绑回长安。

如果一定要强求,那很好,就会变得像韩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主战本身没有错,可在赵匡胤定下的国防政策里,任何人都别想以军功冒升。哪怕是后来的岳飞、韩世忠等人,也只能在北宋与南宋历史衔接过渡的夹缝里短暂地闪亮过。

相信韩琦也明白了,好水川之战后,他的性格仍然强硬好胜,但在军事上,已再没有之前的“斗志”了。

范仲淹的高明,就在于他从开始就理解了宋朝军政事务的精髓。所谓“攻中有防,防中带攻”,具体来说就是修寨。这个方式,以前基本上是用在国内,是纯用来防御的,只要推广向前,就变成了移动的长城。

一步步向西夏的境内扩建,每建一处,就形成了攻防一体的战斗体系,一点点地蚕食掉西夏的国土。在这9个月的时间里,他修建了大顺城,这是宋朝庆历年间最大胆的一次修寨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位置。

大顺城的前身是庆州西北方的马铺寨,再向西北方前进一点点,就是历史名胜地——后桥川。宋、西夏三川口之战前,李元昊之所以紧急退兵,就是因为他的后路——后桥寨被宋军洗劫了。

这就是大顺城之所以险要的原因,它深深地侵入了西夏国境之内,说是建了一处寨子,其实是越过国境,抢了一大片领土,并且时刻把刀子顶在党项人的脖子上,哪天高兴,就直接捅了出去。

早春二月时,范仲淹召集庆州府众将悄悄出城,15天之内,一座新城建起。争分夺秒,新城盖成之后,立即就迎来了敌人。

党项人急火攻心,集结了3万骑兵来攻城,一场混战之后,骑兵们在新城墙面前撞得满头大包往回跑,这个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啊。宋朝的军人们立即就要去追,范仲淹却拦住了他们。

筑城的目的达到了,额外的好处半点都不要。

看着多小心,甚至是懦弱。但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宋朝从赵光义的幽燕之役开始,直到在李元昊的手下吃大亏,军事上的白痴行为简直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例外,那就是开始得利,然后猛追,突然中伏,大败而回。

所以范仲淹才高明,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城盖好了,就等着我步步为营,稳步前进吧,终有一天,会把你们的生存空间压扁。到那时,你们想反攻的话会超级艰难,得把这一路上无数个城堡都拔掉!

历史证明了这种战略的正确性,在这时,更证明了范仲淹眼光的锐利。3万名党项骑兵果然在半路上给宋朝人设下了一个大陷阱,只是他们在早春的寒风里傻等了很久、很久、很久,仍然半个人影也没有……

范仲淹已经回庆州了。

大顺城建起,打破了西北边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汤城等据点变得岌岌可危,尤其重要的是范仲淹的不上当理念,让党项人无处发力,根本就找不出砍人的办法。历史的解读是要在很复杂的层面上进行的,在这种局面下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但又被人耻笑千年的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半点都不好笑,而且也没有夸张。我个人觉得,这两句歌谣的文字水平很高,因为用词非常准确。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说的是韩琦,他的好水川之战是失败了,但作战过程中,党项人也有损失,无论是输赢两方面都疼到了骨头里。面对这样的对手,谁不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说的是范仲淹不战而屈人之兵,自从范仲淹到任,他的辖区就一直平静,是李元昊跟他有交情,还是西夏人读懂了范夫子的本来面目,跟这人没法打架?

多准确,假如西夏人没有惊破胆,怎会没有战争呢?

以上是9个月中宋朝方面发生的前两件事,后面两件,分别与狄青和种世衡有关。

狄青的浮光掠影——

狄青有点像岳飞,不是说他们的忠勇风格和悲剧人生很相似,而是说他们的资料相似。岳飞死后,仅二三十年间,他的资料就变成了传说。在赵构和秦桧的通力合作下,他的人生被删除了,再也没有充足的官方史料能证明他辉煌璀璨的一生。所以历代史书谈到岳飞时,总有各种各样的争议、怀疑,甚至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要把他歪曲成一个莽夫、屠夫,或者蠢人……

而狄青,他的西北岁月同样很模糊,在民间,他是鬼面战神,无往不胜。而在官方,欧阳修等人都承认,西北征战五六年,军中只得到两位常胜将军。

那就是狄青和种世衡。

可狄青是怎样打仗的,却只有含糊其词的寥寥数语:

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岁香、毛罗、尚罗、庆七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两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敌至,即挺起驰赴,众争为前用。临敌披发,戴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这就是对他在西北光辉岁月的全部官方记录。如果要分析,平心静气些,就会发现他比前面所记述的三川口众将、好水川将军们强不到哪儿去,何况还有麟府大捷时的张岊在。那么,他的战神名誉是怎么来的呢?还有,为什么这样的成绩单,还能在仁宗朝的下一个危机到来时,被任命为南征主帅呢?

狄青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并不完全是以军功冒升的。

在一般史书里,狄青的一生,成在武功,败在文臣。他的悲剧是宋朝猜忌武将、重视文臣的“祖宗之法”造成的。

这话没错。只是很微妙的一点是,与文臣的恩怨,都是他自找的。

狄青的官做到指挥使时,主动接触了一个人——当时的经略判官尹洙。尹洙的官不算高,但身份很微妙,在西夏战争开打之前,他就是范仲淹、韩琦的好朋友,开战之后,又在范、韩之间做沟通工作。可以说,他是一块绝妙的跳板,与他交往,能迅速跳到西北方面的最高层。

果然,狄青的军事才能打动了尹洙,尹洙把他推荐给范仲淹和韩琦。史书记载:“韩、范一见奇之,待之甚厚。”只是厚的方式却各有不同。

范仲淹拿出了一套《左氏春秋》,对狄青说:“为将者不知古今战例,不通晓兵法,只是一勇之夫。希望你多学多看,成为真正的将才。”

范仲淹的一席话,让宋朝从此拥有了一位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国之帅才。冥冥中就像有定数,300多年间第一人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在宋朝面临又一次危机时,为它留下了解救的人物。

从此,狄青精研史书兵法,再不是那个只知披发冲阵的勇将了。

这是和范仲淹交往的结果,与韩琦就截然相反了。说来这也是命运,之所以会有反差,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在年龄的差异上。

范仲淹这时年逾花甲,狄青只是个30岁出头的青壮年,两者年龄如父子,再加上范仲淹的博大胸怀,自然而然地就把他当后辈学生看待,既教导又爱护,一片温柔的心肠。但韩琦呢?他俩可真是有缘。

居然同岁,都出生在1008年。

1027年,两人都是翩翩少年,第一次相遇时,是在国都。

那一天,御街上张灯结彩,新科开考,状元、榜眼、探花从东华门唱名而出,举国轰动,人们都来看当时最幸福的人。人群摩肩接踵,其中就包括最不幸的人——狄青和他的伙伴们。

一群刚刚黥面的贼配军。

那一天,都是19岁的少年,一个锦衣高马,夸耀人间;一个黯然人群,落寞失意。当时有个伙伴喃喃自语:“看人家,天上的人,我们一生都别想靠近。”

大兵们一片叹息,却突然有人说:“也不见得,还得看各人能力。”大家吃惊地转头,狄青正高昂着他黥过面的头颅。

时光流转,多年后,这两个人都到了西北战场。韩琦高开高走,当年的榜眼,已经是方面大员。而狄青,也因为战功逐步提升,能让对方知道自己叫什么了。历史在这里变得有趣,它交代了韩琦和范仲淹一样很看重狄青,并且优待他。可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韩琦请狄青喝酒。

真是很大的面子,能让一介武夫出席他的酒会。这个酒会在历史上相当有名,狄青受辱了。当时无酒不欢,无妓不乐,韩公请吃,妓女们的身份也相当高。有位名叫白牡丹的妓女挨桌劝酒,到狄青身边时,突然笑了:“也敬斑儿一盏。”

笑语盈盈,轻佻妖冶,“斑儿”,脸上有黥文的小朋友,你也喝一杯吧。大庭广众,奇耻大辱!狄青当时已经是副总管的职位了,居然被一个妓女这样嘲弄!

狄青不动声色,他就算气疯了,也得给韩大人面子。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

韩公很生气,后果超严重。隔了些日子,狄青有个叫焦用的旧部下来看他。才坐下喝了几杯,焦用就突然被韩琦派人抓走了。罪名不太大,处罚是斩首!

狄青急忙赶去求情,他实在不敢就事论事说什么,只能站在阶下说:“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

台阶上的韩琦一阵冷笑,说出了他心中,也是宋朝300多年间所有文臣的宣言:“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这算什么好男儿?”

就在狄青的面前,韩琦把焦用杀了。

狄青默默无言,呆立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走开。这真是文臣的一大胜利,尤其是后来,宋朝仁宗年间,几乎任何一个文官都敢在狄青面前叫嚣,至于理由,不为什么,我、是、文、官。

真是了不起,文臣们在五代十国的几十年里受尽了委屈,他们终于翻身做主了,而且一直快乐了300多年。只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宋朝灭亡之后,元朝把天下人按职业分了十等,最后一等是乞丐,第八等是娼妓,第九等就是文人。

比要饭的强点儿,比娼妓还低贱,这就是文人猖狂的下场!

回头说狄青的战功。这又是让人郁闷的事,和岳飞还是很像。80余年之后,岳飞威名震慑天下,但南宋钦定的“中兴十三战功”中,没有任何一项是他的。

北伐之胜,郾城大捷,等等等等,大家全都选择性失明。

狄青也是这样,“破金汤城,略宥州,屠岁香、毛罗、尚罗、庆七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两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发生在什么时段,哪次战役,是他单独出战,还是与谁配合,都查不到。历代写史的人,都只能按原样复制上面的文字,然后就直接跳到10年之后的侬智高造反。

但是每一个人都活在历史进程中,只要细心些,还是能稍微推算出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段的。比如破金汤城,范仲淹在当年的三月筑好了大顺城,史书中提到西夏方面的白豹、金汤两城岌岌可危,那就是说,在三月时,金汤城还没有被狄青攻破。

再往后翻史书,到九月时,宋夏战争就开始了第三次战役。此战之后,宋朝的军事行动就告一段落了。狄青的攻击,只能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九月。想想这些重要据点被一一击破,对西夏方面是怎样的压迫力度?对向四面八方开战,一直胜利,神经也一直绷得紧紧的李元昊来说,是怎样的忧虑?

再说说种世衡的小动作——

种家军的创始人很有趣,西北开战之后,青涧城被他练成了一个超级庞大、格外扎人的大刺猬,再加上他还有那么多、那么铁的羌族好朋友,就造成了一个事实:方圆百里之内谁都躲着他走。他穷极无聊,就做了一些非常小非常小的小动作。

他把一个和尚像神仙一样地供着,吃喝嫖赌,美女成群,一切随便。但是突然间翻脸,又将和尚胖揍了一顿,远远地将和尚赶出了国境,同时还为他向朝廷请功,要求封官。

看着乱七八糟,但是结果却是把西夏人的兴旺之梦彻底打碎,不仅西夏之后百年历史变得萎靡不振,就连李元昊本人也深受其害。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这个和尚法名叫光信,出身怎样是没法知道了,性格和形象嘛,就是个典型的“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的角儿。

这位和尚大哥在被种世衡发现之前,一直游荡在宋朝、西夏之间的广大西北草原上,活动范围很广,不论是宋朝的各大城池,还是羌、党项、契丹等异族帐篷,所有场合,所有道路,他无所不到,一清二楚。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就半点都不阿弥陀佛了。

他骑着马、挎着刀、射着箭,来来回回,打家劫舍……

这样的业务,这样的等级,一下子就把种世衡迷住了。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他用青涧城独立经商多劳多得的额外收入,把该和尚收罗进城,好酒好肉地养着。其放纵的程度,达到了“召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的程度。而和尚呢,也算对得起他,“酗酒,靡所不为”,没有什么是他不干的。

种世衡一点都不介意,反而待他越来越好。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光信和尚的生活除了糜烂式的享受之外,就是偶尔跟种世衡出城一两趟,为他指个道,告诉他怎么才能悄悄地绕到几个不听话的羌族营地,或者靠得太近的党项人地盘,杀他个出其不意。

直到这一年的二月,范仲淹立马就要盖大顺城的日子之前,种世衡突然很认真地召见了光信和尚。

地点非常隐秘,人员只有他们两个,说了什么话,我们现在只能泄露后半段,前面的,要在后面的历史进程之中告知大家。

“……这样你会被抓住。”种世衡说。

“是,肯定。”光信说。

“你会被揍得很惨。”

“是,肯定。”

“你会熬不住的。”

“不会,肯定。”

“嗯,空口无凭。”

……

下一瞬间,种世衡突然暴怒,把光信抓了起来,一顿毒打,接着再打,打完再打,N次之后,光信毫不在乎。据说,某天晚上两人又见了一面,然后光信就失踪了。很长的时间,青涧城,乃至整个宋朝西北边疆,都再也见不着他。

他叛逃去了西夏。

考虑到光信的工作是非常要求技术含量的,所以得给他时间,这位久经考验的和尚,真的会带给我们惊喜!大半年之后,他会再次出现。

回头说辽国人。耶律宗真名利双收,开始向姐夫叫嚣。

第一,他的姐姐兴平公主已经证实是死了。死后才报的丧,得病时为什么不讲?我姐姐过得快活吗?是不是你又找了别的女人,气着她了?

第二,你是我的家臣,宋朝没有通过我就打你,是他们不对,我已经替你找回面子了。现在,你打别人,也没问过我,当我是什么?!你是不是忘了,从你爷爷的爷爷开始,就是我们辽国的奴才?

据说李元昊接到信的那天,向北边凝视了很长时间,脸部表情很淡漠,手上的动作却不少,他一次又一次地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

不是说他和后来清朝的平西王吴三桂先生有一个毛病,一摸鼻子就要杀人,而是他实在想给内弟上上传统课。辽国人与党项人作对,小心个个都变成大饼脸回家。

命是不要的,把鼻子留下来!

只是形势逼人,李元昊拿出了大批珍宝,派人给耶律宗真送去。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对不起你姐姐,还有你,原谅我一次成不?

成,耶律宗真要的就是这个。只要你拿出了钱,再服了软,和宋朝那边一样,我就满足了。

然后,李元昊悄悄地向东南方集结兵力,形势要求他必须得有一次重大的、决定性的胜利。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压制宋朝,甚至向辽国示威,他和西夏才有生存的权利。

李元昊到了临界点了,必须要胜利。这一点我个人打赌,宋朝是知道的。因为它在西北泾原路的人员配备变了。

其他的三路,还是范仲淹、韩琦、庞籍。唯独最危险的泾原路从上到下全都换人,其主导思想前所未有,来的是中央直属特攻队。

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副都部署葛怀敏,这两人非同凡响,尤其是后者,是西北战役打响之后,宋朝第一次由中央部门派下来的禁军嫡系将领。

葛怀敏的父亲是真宗年间的名将葛霸。出身名门,娶的是王超的女儿,超级名将王德用的妹妹。

这样的关系,让葛怀敏在军中如鱼得水,什么样的领导他都零距离接触过,包括皇帝赵祯。而这也正是他的能力所在。注意,从古至今,人们说起各行各业的二世祖,尤其是军队里的少爷们时都很不屑,认为都是一群渣滓,什么能耐都没有,还傲慢成性,成天把父亲的军功,以及各种战伤什么的当成自己的闪光点。

一句话,废物!

但要小心,这群废物在另一方面都是超人。就是在父亲的长辈们面前,他们有另一张脸,他们可爱、天真、礼貌周到,还追求上进,绝对都是可塑造的新一代接班人。葛怀敏就是这样,宋史记载他“通时事,善候人情,故多以才荐之”。

每个人都推荐他,最后连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不仅把他派上战场,而且在临走前给了他一件军中圣物。那是从来没有人得到过的荣耀,是西北战场上战无不胜,号称党项、吐蕃两族克星的名将曹玮留下的铠甲。

愿你能像曹武穆一样威震西北,震慑西夏,击败李元昊!

王沿是地道的文官,主要的业绩是治水。他在这方面很有成果,把相、卫、邢、赵等水系引进了天平、景祐等水渠,灌溉了数万顷良田。

西北四路,此时泾原路驻军最多,达到了7万人。

7万,这个数字很恐怖,从真宗朝的超级战役“澶渊之战”之后,宋朝就再没有任何人拥有过这样庞大的军力,包括名将曹玮。曹玮的“三都谷”之战才3万人,已经打败李立遵,使河湟部吐蕃的权力层剧烈动荡,之后才出现了一代赞普唃厮啰。

如果再和李元昊动辄十几万的兵团对抗,就不会有当初两战时以一敌十的难堪了。时间,在向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闰九月靠近,决定国运的时刻又要到来了。

定川寨之战爆发。

宋朝的西北军团里一直都有蕃落骑兵,他们由本地的羌、党项、吐蕃等内附民族组成,战斗力强悍,是宋军中的头等战士。一般来说,这样的精锐力量只会使用在最关键的时刻,那绝不是开战之初,而是互相消耗之后的相持阶段。

用来决战决胜,一锤定音。

葛大将军比较另类,定川寨之战最开始的时候,他就把5000蕃落骑兵派了出去。面对的是李元昊的10万人……

开战之初,宋军不仅损失了部队里的精英,还严重打击了自己的士气。这时,葛怀敏才传令全军出寨,列阵迎敌!

寨门东方,葛怀敏率领中军列阵,他的身边,东北方向是镇戎军的主将曹英。两阵战队严密,兵源众多,至少有6万人。

西夏人第一时间找上了葛怀敏,他们直接冲击宋军的中军,连冲好几次,宋军阵容不乱。李元昊换了个方向,开始攻击曹英。这时妖异的事情发生了,请问,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神吗?或者说,真的有人是鬼神托世转生的吗?要不然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妖异的办法取胜呢?

突然间,“黑风自东北起”,剧烈的大风居然是黑色的,直向宋军阵地刮去。西夏军队顺风出击,转眼之间宋军就崩溃了!

读史读到这里,真让人无语。提前预告一下,在以后,另一次党项人生死存亡的关头时,还是妖异的大风帮了李元昊的大忙。那时亚洲东部的军事实力对比,都会因为那一战而发生变化。

宋军从上到下,所有的将军、士兵都无所适从。军队争先恐后地向定川寨里撤退,党项人乘机乱箭齐发,宋军的主将曹英被射中面门,倒在壕沟里。

东北方的宋军彻底乱了,同时波及葛怀敏的中军。士兵抢着往寨门里跑,溃逃的场面惨不忍睹。

这一天是1042年闰九月十七日。从这一天的晚上起,共有10天,宋军完全缩在定川寨里防守。第11天的卯时,也就是早晨5—7点,葛怀敏突然选择突围,带出来的军队,连他在内统军大将14员,士兵9400名,马400余匹。

7万人,之前战死不超过5000人,这时再带出近1万人,定川寨里还剩下近6万人。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对围困敌军达10天的李元昊来说,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大成果,怎样都要吃掉它!

而逃出来的这1万人嘛,自古以来放头击尾,把前面冲得最快的放出去,拦腰截断后面的大部队,是战争中最常用的制胜招数。1万对6万,并且还是追击、拦截和继续围困,水到渠成的选择,哪个更好得利呢?

毫无疑问,西夏人肯定会放过他葛怀敏,吃掉定川寨。

这样他就能带着全部大将和近万士兵安全地回国了。同样是失败,他比刘平、任福强了太多,至少将军们很完整,士兵也没有死绝,哪一点都可以免掉他的死罪。

小人之智,匪夷所思。但人算不如天算,那个天,就是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有周边形势,以及这些所造成的李元昊的心理欲望。

他是想干什么来的?难道真的是打穿泾原路杀进宋朝腹地吗?不,他只是需要一个胜利、一场大胜,来摆脱恶劣的国际形势,并且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军事实力,有太多的敌人,都在对他虎视眈眈哪。

于是,葛怀敏正好撞中铁板,李元昊没力气吃6万,对吃掉1万倒是蛮有兴趣!很高兴你们能分批逃出来……葛怀敏率军冲出寨门,西夏人没怎么拦他,他轻松愉快地继续往前跑,路不算太远,只是1公里,大约1000米吧。长期训练的士兵们就算徒步跑路,也只是刚刚活动开筋骨,但突然全都停了下来。

前面没路了,到了长城壕边,桥板道路都已被毁掉,背后党项人的骑兵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

这一战,所谓的定川寨之战,实际上就发生在长城壕边。宋军自葛怀敏以下14员大将阵亡,士兵们全军覆没。据官方记载,没有人能生还。

司马光有不同说法,据他的笔记说,赵珣被西夏抓去了,近万人的突围部队,前方极少数人也越过了长城壕,逃回宋朝州县,他们活了。后面的,定川寨一直在等着鼓响的6万人都没事。他们先是发觉被骗,接着就惊奇地发现,敌人和主帅一起不见了。

西夏人竟然再也没理他们,一直向南方冲了下去。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事闹大了,宋朝的边境已经被打穿,李元昊长驱直入去打渭州城了。没有比这更糟的了,泾原路7万人马都在这儿,周边州县,还有州府渭州都成了不设防的纯民区,敌人可以为所欲为,宋朝没有半点的还手之力。

李元昊大队人马毫无阻碍地冲到了渭州城下,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首府,有钱、有粮、有美女、有壮丁,一句话,为了它,李元昊对沿途的州县根本就不屑一顾,抢的就是这里。

到了门口,他反而不敢进去了。

只见城头上旌旗招展,人员调动频繁,他绕了一大圈,左看右看,这是一座杀气腾腾的大宅门,根本不是挺直了等着被砍的居民区。怎么回事?宋朝泾原路的兵这么多,渭州城里还留了一大批?

李元昊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离开。还是那个总原则,要记得这次出兵的目的是什么。

泾原路其他的地方就遭了殃。李元昊向南纵掠700余里,把能见着的东西都洗劫了,并且沿途发表演说。

——朕欲亲临渭水,直驱长安。

宋朝的中书省、枢密院,所有的宰执大佬们束手无策。尤其是国境线以内战无不胜、所向无敌近20年的首相吕夷简,这位老兄吓得惊呼起来,历史记载了他9个字的惊呼原文,可以永垂不朽。

——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

李元昊的目的达到,他真的把宋朝能拍板的人吓着了,但接着就撞中了一枚硬钉子——宋将景泰。

宋史浩如烟海,景泰的名字只出现过这么一次。他在李元昊最志得意满的时候,迎头一棒把对方砸醒。

景泰只带了5000兵马过来,李元昊很重视,用上了经典的老招数——伏击。

景泰却不上当,先是不追,然后悄悄派人搜索,待摸清了对方的虚实之后,景泰突然出击,杀了西夏1000多人。这对李元昊真是算不了什么,可这位党项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竟然就此退兵了。因为有确切消息,从来都不出战的范仲淹,已经率军向他逼近。

范仲淹出战了!

还是那句老话,永远记住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李元昊退了,不是说他觉得没法战胜范仲淹,或者说他天生就不是完颜阿骨打、孛儿只斤·铁木真那样的霸王级人物,而是他计算精确。生平沉稳、老谋深算的人要来拼命了,绝对是一场恶仗,就算打赢了,也会得不偿失。

见好就收。李元昊就此收兵,直接撤出了界壕,回到党项境内。宋夏战争的第三战,定川寨之战至此全面结束。

李元昊得胜回国,庆祝的快乐时光过得很快,一转眼半年多的时间就到了,光信和尚开工。

李元昊手下的一号军事人物是野利旺荣。

野利旺荣,又叫野利刚浪凌,他的职务有些像辽国的耶律休哥,据说在打仗、政治上都相当有一套,尤其是和耶律休哥一样,直接面对宋朝。不同之处嘛,就是他的地位更高、更稳固,他是李元昊现任皇后的叔叔。还有,就是他具备了耶律休哥最厌恶的特性——奸诈卑鄙。

前面说过,西夏人打仗从来都不会勇往直前,对他们来说是欺诈“值钱”。作为大领导,野利旺荣的欺诈行为更是居高不下,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骗到了种世衡的头上。定川寨之战打响之前,他派了3个人去青涧城,分别是浪埋、赏乞、媚娘,有男有女,都是野利族的显贵,说得很诱人:我们来投降。

注意,是代表野利旺荣向宋朝投降。

种世衡想了想,接受了。光信在边境接到了种世衡亲笔写的信,他以密使的身份走进野利旺荣的办公室,来传达宋朝的回复:非常欣赏你弃暗投明,只要肯投降,官封夏州节度使,月薪一万贯。现在官印都给你刻好了,只等你的行动。

野利旺荣全身发抖,不是激动,而是吓的。宋朝居然当真了。这么大个活人,顶着个超亮的大光头进了他的衙门,还有这些头衔,一万贯的月薪,李元昊转眼就能知道!要想活命,办法只有一个,立马带着人和信去坦白,希望领袖能从宽处理。

李元昊很平静地听完了整个过程,他没有发怒,让野利旺荣下去休息,告诉他不要有心理负担,但你别离开我的视线。然后李元昊单独和光信聊天,青涧城里的一幕重演,光信被百般盘问,N顿毒打。临别特训的成绩出来了,和尚哥咬紧牙关,打死也不说。

李元昊没有打死他,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另派了叫李文贵的人冒充野利旺荣的亲信去见种世衡。

种世衡暴怒,大骂李元昊……(此处省略5000字),之后热情洋溢,盛赞野利旺荣弃暗投明,转眼就是中兴党项的真正圣人。

种世衡扣下了李文贵,消息却飞回了西夏境内。

消息是怎样传过去的?别忘了浪埋、赏乞、媚娘,还有李元昊的多年经营,而青涧城又是一个可以随意通商、百无禁忌的新城。

野利旺荣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