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九曲
转九曲是陕西延安地区农村独有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民间艺术式。当地人把九曲叫“走九曲”、“闹老教”,是一种祭礼老子的活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地方已经演变成一种大众化娱乐活动,和秧歌舞、社火一起演出。
转九曲要选一个较宽敞的平地,将367根高粱秆(柱头)等距离栽成四方形阵图,将住头与柱头按一定规则用高粱秆连接起来。一排栏与另一排栏栅之间留出弯弯曲曲的路,走过去再返回来,各有九道曲折。每返回一次就向中心前时一次。在柱头上安放由各家各户捐做的367盏油灯,中间柱头安放7盏,叫七星灯。油灯一般是将白萝卜中间挖空,注满麻籽油,加棉花捻子点燃。九曲像一个很大的城廓。九曲回廊,设有重复路径,逐个看,大城廓内又分9个小城廊,而小城廓的门径、走向各不相同,有人便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实际上九曲是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变阵形式,一个大的太极图,当中包括9个小太极图。
转九曲一般在晚上进行。入夜,主持人大声吆喝:“掌灯!”霎时,367盏油灯同时点亮,如同白昼。转九曲开始了,锣鼓家伙敲起来,秧歌队扭起来,在吹鼓手的带领下,步入“九曲”。这时,全村老少齐出动,连病人也由人背着跟在秧歌的后面,转过一圈又一圈。人们认为,如果谁转过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
转完九曲,便开始“偷灯”。“偷灯”实际上是一种默切。每人可以偷-盏。偷时要做出把灯藏在腋下暗处的动作,带回家里,挂在门楣上,希望永久平安。特别是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偷了灯,即意味“偷”回来了孩子。
◆陕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源于民间,过去多用于画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等。
陕西农民画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构图美观,注重色彩的效果,追求强烈的直观感觉,农家生活气息浓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采用白描的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色彩反差强烈,突出主观印象。以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国内外游胜客和专家的好评喜爱。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有“文化县”之称。这里早就有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传统艺术和工艺技术。50年代全县人民在自发性美术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绘画活动。翻身农民用“泥手”装点他们的田园村庄,用彩笔描绘秦岭山麓、滔滔渭水,用传统的民间艺术抒发对党、对社会主义,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户县农民画的风格特点在于“写意”。他们不愿意把构思停止在模拟客观对象的表层上,而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的长期感受,认识评价,凭着自己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凭着自己长期在民族和民间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心理,大胆地、无所忌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户县农民画又一个特点是粗矿中有细腻,浓艳中有淡雅,古拙中含技巧。户县已涌现出了2000多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广些作品被国家和国外艺术馆所收藏。农民画代表曾受邀组团7次出国访问。
近几年来,户县农民画配合农业科技、多种经营、棉花检验、计划生育、安全用电、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宣传工作,举办了种种知识性画展,其中计划生育宣传画,出版成册,受到联合国人口组织的赞扬。
安塞、洛川农民画由于地处陕北,故又称陕北农民画。始创于70年代中期,盛行于80年代初。是以剪纸为造型基础,借鉴刺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陕北地方浓郁风味的画。
陕北农民画的作者,大都是剪纸刺绣的能手,通过长期的剪纸,刺绣的基本功训练,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造型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表现在绘画上,出现了一种出乎人们意料的、古老文化观念和现代审美意识相渗透的艺术效果。如安塞的《吹手》、,洛川县的《钓鱼》等作品。国内有关专家认为是“民间的现代派艺术”。如果把陕北画集中起来,可以反出陕北农村的基本面貌从原始“生殖繁盛”观念到生活生产、风情民俗、节日狂欢、男欢女爱、商业集市、喜庆丰收等。
◆民间刺绣
陕西民间刺绣,出自于农村妇女之手,尤其以姑娘为最多。
“正月里来闹元宵,给郎绣个花荷包。荷包带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这是过去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可以说,陕西民间刺绣是妇女们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过去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套子、鞋垫、门帘送给男方,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香包、针扎送给男方的亲戚朋友,让大家品评自己是否心灵手巧;小孩满月时,姑姑、姨姨要给娃娃送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肚兜、布者虎,为孩子消灭灭难,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姑娘给心上人的绣品更是精细入微,寓意深刻。鞋底上用细绳子纳上勾云“图案,愿出门的亲人走得快,早会早回。鞋垫绣上”月儿圆“、”正月十五“等组字图案,寄托团圆之情。现在,一些农村姑娘在对象当兵走时,送上几双鞋垫、有的上面还绣有”保家卫国“,有的上面则绣”思、爱、想“等字样,倾注爱意,寄托情思。
◆居俗
房子半边盖,“陕西十大怪”之一。指陕西关中农村昔日的房屋形式,至今仍可见到。
“房子半边盖”,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房从侧面看成“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房子省木料,不要大梁、大立柱。同时面积小也省工。再加上砌墙用“胡基”(夯打成的土坯),取材方便。以这种形式的房组成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内,美其名曰“风水不外流”。在陕西各地,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住宅也不尽相同。在陕北,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变,农村人总是喜欢住窑洞。当你一到陕北,在那山山相连,沟沟相通的地方。举目望去,一排排窑洞从山底排到山上,一览无余。陕北的窑洞种类很多。过去人们普遍在的是土窑洞,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民手里有了钱,盖起了石窑洞,有些还建起了风格别致的薄壳窑洞。修窑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过去修土窑洞,得挑选一个土质好的山坡,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长方形口面,挖进去一两米以后,再挖一个弧形顶的小洞口作出口,在里面向大扩挖。待大体成形后,用宽撅刮光崖面,扶上泥皮,细石灰浆刷白,直到窑洞自然风干以后,才开窗门,安门窗。现在农民经济条件好了,修起了结实耐用的石窑洞。这种窑洞,住两三辈人不成问题。所以在当地有“富不富看窑洞”、“修下窑洞,攒下家当”的说法。
窑洞冬暖夏凉;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窑洞内即是三天不见火也暖融融的。一般人家院墙不高,两个婆姨拉着豆芽就能隔着墙说话。
安康紫阳人喜欢住石板房,即房子项铺盖青石板。这种房子下而利水。日晒不透,盖起来容易,经济实惠。
陕西无论关中还是陕南、陕北,家宅与家宅之间,都有院墙相隔。院子大小不等,修有大门。门楼很讲究,出檐雕楣。门上刻有“和为贵”、“勤耕读”等字语;有些较高级的还雕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浮雕。门后垒-照壁,这样人在外就难一看到家里的摆设情况。农村人喜欢给院里栽树,树大成材,树冠遮荫。有些在院内栽些杏、梨、枣树,一年四季,花香果实不断。
◆关中婚俗
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煤灼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翻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娃娃长大后。自由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定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花车到达男家时,大放炮杖,后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浇洒一圈,名为避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服友。拜完堂即开午饭,以酒菜为主。饭后,新郎新娘进人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接新娘子。经过一番热闹的媳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大家喜欢在新人介绍恋爱经过时,故意提出一些刁钻古怪、引人发笑的问题让回答,使气氛更加欢乐热烈。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的端起就吃,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的便会找话题把这一碗递给岳父。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瑞走,嫂子的计谋也就落空了。吃完饭,村里妇女开始要女婿。那些嫂子,每人手里拿一草圈往新郎头上套,新郎既要亲热地笑,也要机智地躲。老实的,往往头上套了四五个。这个风俗带有检验新郎是否聪明伶俐的目的
◆凤翔民间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在孩子过生日、年轻人结婚时,是最好的礼物。
凤翔彩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后落户为农。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凤翔彩塑的主要产地至今仍在以军队单位名命的六营村,庄户人家农闲时作塑,采上睡泥,捏型制模,翻坯罩粉,开纹点彩,花样繁多的彩色泥塑便制成了。彩塑分挂件、摆件、手玩三类。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庙会
在陕西,很多有庙宇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庙会。庙会原本是为祭庙中所供之神而举行的。
过去庙会都是群众自发而起的。庙会内容大都是烧香拜佛,抽签问卜。
各个庙会都有会长,负责布施化缘,将捐来的钱交到会上,或者修理庙宇,或者购买粮食一供过会的香客食用。佳县白云山和延安清凉山过去过庙会时,煮一大锅小米饭,谁来谁吃。一锅饭吃完再煮一锅。信男信女逛庙会,大多是为了“布施”,讨个吉利、消灾除祸。“布施”五花八门,有送匾的,有给“积德箱”放进省吃俭用节省下来几元钱的。留一份香钱,讨得一张“福从天来”、“吉祥如意”的红纸,兴高采烈,心满意足。也有很多人逛庙会是为了看热闹,因为庙会均唱大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