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6967000000064

第64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新疆旅游(7)

◆阿帕霍加麻扎

位于喀什市东北约5公里处。系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人共有72人。每一代是伊斯兰著名的传教士玉素浦和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17世纪著名的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阿帕霍加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把这个陵墓叫做“阿帕霍加麻扎”(“麻扎”即陵墓的意思)。传说,埋葬在这里的和加后代中,有一个叫做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妃子,由于她身上有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运回喀什,并葬于阿巴克和加墓内。因而也有人称这座墓为“香妃墓”。据考证香妃就是乾隆帝的容妃,死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

◆慕士塔格山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交界处。涨拔7546米。山顶冰层厚100-200米,主要冰川有10多条,雄伟壮观。它以高大的身躯,巍然屹立在葱岭之终年积雪,像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故有“冰山之父”的美称。从苏巴士达坂直抵江布拉克冰川。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可领略冰川的绝美景色;冰塔林、冰柱、冰洞等,堪称奇观。

◆公格尔峰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为昆仑山的高峰之一海拔7719米,山顶常年积雪,山间悬挂着条条银光闪闪的川,极为壮观。

◆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是古代高昌的又一重要石窟,它初创于鞠氏高昌时期,在唐《古州图经》中称“宁戎窟”,因地处火焰山主峰北坡山腰地带,维语称伯孜克里克(意为“山腰”)石窟。这里西南距吐鲁番市大约5-公里,南距高昌故城10余公里,来往便利,故自回鹘高昌起,伯孜克里克逐渐成为王室贵族发愿造像礼佛之地,并在王室的支持下,于10——11世纪发展到顶峰,12世纪以后,随着回鹘统治的衰弱,伯孜克里克渐渐衰落,到元代已近尾声了。伯孜克里克石窟依木头沟西岸戈壁断崖而建,窟群自北而南成弯月形布列,由于洞窟高踞峭壁之上,洞前平地又相对狭窄,故顺石窟排列之势、于临沟谷处建蜿蜒廊道,由此形成廊道、窟群、火焰山体高下三重妈工优美又壮阔的层次,而俯瞰脚下是绿荫掩映的木头沟谷,对岸是辽阔的天空和排列有序的缓缓红岗。站在这里,令人不禁赞叹:火焰深处掩绿州,茫茫戈壁好佛国。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位于新和县城西偏北约70公里的山坡上。从新和县城出发,沿着西去阿克苏的公路,行至大尤都斯稍西的地方便无车行之道,须徒步行进。向北在戈壁滩中跋涉约有两三公里,就到达雀尔塔格山南麓,山脚下有一道山谷豁然在目,谷中飘动着胡杨树的枝叶。山谷两旁的崖壁上开凿的便是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群。而在雀尔塔格山北麓则是克孜尔石窟。

◆森木塞姆石窟

森木塞姆石窟位于库车城东北约40公里的哈尔克山的崖壁上。从库车出发东行,沿着库车去乌鲁木齐的公路,约行20公里,再向正北行10多公里,到达一个维吾尔族农民聚居的村落,名叫克尔希村,这里绿树成荫,溪水漏缓,清凉爽人,是绿洲边缘最大的;个村子。出克尔希村向西北方向前行约5公里,进入一片戈壁之中,就可以望见前面巍峨的哈尔克山。再行5公里许,便到达哈尔克山的山口。往前看去,在两旁高山夹峙的山谷中有一股小溪流出。在溪水东西两岸的山腰岩壁上锗落有致地开凿出一个个洞窟,这就是森木塞姆的石窟群。

森木塞姆,是维语“细水漏漏”的意思。顾名思义,这是从石窟前的这股泪泪流出的溪水而得名的。目前,森木塞姆石窟保存着52个编号的洞窟,其分布范围直径约800米,由于年代久远,窟体破损严重,至今尚保存原窟体一半以上的洞窟约有19个。整个石窟群按位置可划为东1南1西1北1中五区。中区土丘上还留有长近80米1两端有高大建筑残迹的地面寺庙遗址。

从建筑上看,森木塞姆石窟群气势雄伟,规模巨大。远望如一幢幢大厦在深山峻岭之中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拜城石窟

在新疆拜城南境,有一条自西向东然后又从北而南流动的木扎提河(当其转为自北而南时又另称做渭干河)。相对于龟兹境内的众多石窟而言,这条河毋宁说是条母亲河,因为它首先蕴育了龟兹境内最悠久古老、最恢宏浩大的石窟——克孜乐石窟。从拜城出发,循河东行约5-公里,便可到达克孜尔小镇和明屋达格(维语“达格”即山)山。克孜尔石窟与其他沙漠石窟比,有着较为优越的环境条件。它不仅有木扎提河和苏格特沟溪水滋润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有沟谷四周的开阔崖面供人凿室营窟。公元2世纪末,当西域大国龟兹与疏(新疆喀什)、于阗(新疆和田)等国并入中亚贵霜帝国版图后,受中亚、鳊小乘教因崖开窟传统熏染,也开始在域内营建石窟。经过数百年的层累积淀,在今天克孜尔石窟的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诸区中,留下了众多的石窟,仅列入主编号的就有236座之多,居龟兹石窟之首。

◆克孜尕哈石窟

克孜尕哈石窟位于库车城西约12公里处。从库车出发,沿着库车至拜城的公路前行,经过大玛扎(维吾尔语大坟院的意思)到夏玛尔巴哈村,稍作逗留,再往前就进入戈壁滩了。向西北前行约5公里,·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古建筑矗立在黄地蓝天之际,这就是一个汉时遗留下来的烽火台。在烽火台前稍作瞻仰或拍照留念,然后转向东北,进入一山沟,再前行1公里许,就可以看在山沟东西两崖上开凿出的一个个洞窟,这就是克孜尕哈石窟了。克孜尕哈这个名称的来历,和与它相距l公里的汉烽火台密切相关。据维吾尔族的民间传说,这个汉烽火台是国王女儿居住过的地方。因此称作“克孜尕哈”,在维吾尔语中,“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烽火台附近的石窟也就随之被称作“克孜尕哈”了。

早在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已经派遣士兵,进驻龟兹地方,进行屯垦戍边,把龟兹划入朝廷版图之内。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北的策大雅),龟兹已经实际上处于中原王朝行政管辖范围之中。考古学家曾在库车以西的沙债中发现过一枚“常公之印”。“常公”就是常惠,他是西汉时期颇有政绩的一位西域都护,班固在《汉书》中为他写了传记。西汉中央政府为保护商业上和军事上道路的畅通,曾在丝绸之路上设置了许多烽火台,其遗址在天山南麓焉吾通往库车的道路上发现不少,克孜尕哈烽火台是保存得较好的一个。

克孜尕哈石窟现有编号的洞窟46个,其中窟形较完整的尚有38个;保存有壁画的有11个。

◆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位于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渭于河流经雀尔塔格山山口处的东崖间。从库车县城出发西行,过库车河大桥,沿着库车到新和的公路转向西南,约行20公里左右,就到达渭于河出雀尔塔格山的山口东岸,库木吐拉石窟就远远在望。

从地理位置上看,库木吐拉石窟位于渭干河的下游,与上游的克孜尔石窟直线距离约15公里左右。其东北不远处座落着克孜原哈石窟,西南方则是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这样就在古龟兹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石窟群区。据考古学家的考察,认为今天库车城内的皮朗古城遗址就是我国史书上所记载的“延城”和“伊罗卢城”,即龟兹在汉唐时期的都城。库木吐拉石窟离皮朗古城遗址最近,这成为库木吐拉石窟兴起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离库木吐拉石窟东面约2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今称玉曲吐尔遗址,从其规模大小1城墙结构以及地理位置来看,很可能是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由此也可以看出库木吐拉石窟在整个龟兹石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目前,库木吐拉石窟已编号的洞窟共有112个。绝大多数洞窟集中在雀尔塔格山山口以内西北方向约5公里的河谷东岸上,南北婉蜒750余米,称谷内区。在渭干河出山口以东的河谷上还有少量的洞窟,称谷口区。库木吐拉石窟就由谷内1谷口两区组成,形成了古龟兹地区的又一处著名石窟寺遗址。

库木吐拉石窟的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石窟。两处石窟虽同属龟兹佛教遗迹,但库木吐拉石窟的造窟年代要晚于克孜尔石窟,延续凿窟的时间较长:保存至今的龟兹晚期石窟较多。尤其是数量可观的汉风洞窟,更是克孜尔石窟所没有,也为它处的龟兹石窟所罕危,因而十分引人注目。

◆龟兹石窟

唐朝诗人李顾在《听安万善吹密策歌》一诗中有“南山截竹为爵策,此乐本自龟兹出”的句子,同时代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一诗中有“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的句子,而宋朝诗人沈辽则写有《龟兹舞》诗一首,这些古诗中所指的龟兹就是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库车为中心,包括拜城,阿克苏,温宿,新和,乌什,沙雅的整个区域。

龟兹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古国,最早记载见于班固(公元32年-92年)所撰的《汉书。西域传》书中说,当时的龟兹已有户六千九百七十,人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并设有各部千长等官职,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完备的官僚统治机构。

龟兹石窟就建造在古龟兹国的境内。龟兹石窟是龟兹国境内石窟的总称,包括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等六处主要石窟以及台台儿石窟,温巴什石窟1托乎拉克店石窟,亚吐尔石窟等小石窟。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4月在库车县阿格乡北部的克孜力亚大峡谷内,即位于217国道旁进人大峡谷13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处新石窟——阿艾石窟,进一步丰富了龟兹石窟的内容。随着对石窟研究的不断深入: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由于那些小石窟大都洞窟数量少,壁画雕塑几乎全部坍坏,因此一般说的龟兹石窟就是指的六处主要石窟。

◆玛扎伯哈石窟

玛扎伯哈石窟位于库车城东北30公里处的沙土原上。从库车城出发,向东沿着库车去乌鲁木齐的公路行约20公里,转向正北,再行10多公里,便到达克尔希村。由此转向东北,行约5公里,即是玛扎伯哈村。在维吾尔语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起来是坟园的意思,原来这个村确有一个大坟园。玛扎伯哈石窟的名称正是来自这个村名,因为两者的距离十分近,石窟就在村西南不到500米处的山坡上。

·从地理位置上看,·玛扎伯哈石窟位于克尔希村的东南,而森木塞姆石窟则位于克尔希村的西北,两个石窟隔克尔希村遥遥相望。在它们中间有一条通过克尔希村的马车道,路旁古树参天,这条车道一直走便可到达克孜求哈石窟。显然,这是古代的一条重要的通道,玛扎伯哈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就是依靠这条道路的繁荣1香客和朝拜者的增加而兴建起来的。

但是,目前的玛扎伯哈石窟已成为整个龟兹石窟群中最残破的一处。在己编号的44个洞窟,24号141号和42号窟已经全部塌坏,另外有9个窟因残破太甚,只见一个个窟窿,无法辨别窟形。能看到比较完整的洞窟中,尚保存壁画的洞窟只有5个。这大概与玛扎伯哈石窟建造在质地松散的沙土原上有关。

新疆名小吃

◆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可与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相媲美的一大名馔。

烤全羊多选用绵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这样的羊,肉不仅嫩而且营养价值高,嚼在嘴里满口香。这是维吾尔人在长期食用羊肉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宰杀剥皮、去头、蹄和内脏后,用一头钉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白面粉等调成糊状的汁子抹在羊的全身,然后把羊头部朝下地放入炽热的馕坑,盖严坑口,并不时地转动木棍观察,焖烤1小时左右即成。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现在新疆的各大宾馆饭店在烤熟的羊头上系一条红色彩绸,羊嘴内放一些香菜芹菜,使全羊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沙木萨(烤包子)

是维吾尔族喜食的传统食品,是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也常用来作为红白喜事时互相馈赠的礼品。在新疆广大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随处可见,不仅深受维吾尔人的喜爱,也深受新疆其它民族的喜爱。

沙木萨是在馕炕里烤制的,用未经发酵的面做皮放馅四边折合成方形。馅用牛羊肉丁、拌少许洋葱、孜然、精盐、胡椒粉和水拌匀而成。将包好的“沙木萨”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热,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