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礼仪及禁忌
与瑶族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乱用班辈排行。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专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火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到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客人应入乡随俗,尊重瑶族的风俗。
瑶族妇女生了小孩后,要在门上悬挂柚子、黄果和桔子枝条,以示禁忌。产后未满30日,外人不得穿着鞋进入产妇家。小孩生下满3天,要为他举办诞辰礼“打三朝”。参加瑶族人家“打三朝”,按瑶族人家的礼节,要送给婴儿一顶小花帽或一件花衣服,要送给产妇红糖、鸡和鸡蛋。如果小孩体弱多病或日夜啼哭,瑶族认为还需要再找一个你母来“保”,使小孩健康成长。瑶族称“拜寄”。拜寄有两种方法:一是你母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为孩子选择好拜寄父母,然后带着孩子到拜寄父母家要一根红线栓在孩子的手上即可。二是在门口插香棒,3天之内进来的第一个人即为拜寄父母。一般被选为拜寄父母的人都不得推辞,应愉快接受主人家的要求,在孩子的碗上或脖子上拴一根红线,并说些祝福的话。
大多数瑶族人家的男孩,长到十二三岁时,行成人礼,都要领受一次瑶族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度戒”。参加瑶族的度戒仪式,必须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在整个度戒过程中,受试者有许多礼俗禁忌,外人不得随便与之接触、交谈。
佤族
◆序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及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古刺”、“哈刺”;清初称“卡佤”等。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佤族无本民族文字,人们用数豆数、刻木和结绳记数、记事和通讯。以物传情,如村寨间发生纠纷或经调解后,即送甘火炭表示要烧对方寨子;送子弹或火药表示要与对方打仗等等。
佤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认为各种灵魂和鬼神有大小之分。他们最崇拜的和最大的鬼神,是木依吉和阿依娥。
佤族男子善于雕刻。在佤族村寨,无论是屋脊上,还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佤族妇女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有些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箍。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三串鸟骨或贝壳制砀项链,五光十色,十分耀眼。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手臂戴两三个竹圈银圈,手腕佩银镯二只,小腿缠竹藤圈数围。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佤族男女都欢饮酒、吸烟和嚼槟榔。佤族民间文学丰富而优美,沧源岩画十分有名,是佤族艺术的珍品。
◆佤族服饰
佤族酷爱红、黑两色,很少刻意装饰。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衫,下穿撒腿长裤,头上扎红黑两色包头,正上方留布头处打结成牛角形,又称“英雄结”。颈戴银制项圈或竹篾项圈,左耳戴一只圆耳环,扎布腰带,腰间挂一把长刀,肩上挎一个自织布包。女子上衣短小,喜外露肚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短裙,习惯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许多藤圈,喜戴大耳环、项圈以及各种料珠,身上的饰品有有象牙和料珠串缀成的腰带,以披肩黑长发为美,头上扎发带。
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完全不同。有的接近汉族的,有的接近傣族的,但是正宗的佤族服饰是非常有代表和特点的。
(一)佤族服饰的特点
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不完全相同。与汉族杂居或受汉族影响较深的佤族,其服饰已和当地汉族没有多大区别,与傣族杂居或受傣族影响较大的佤族,其服饰则接近傣族。西盟地区佤族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服饰的特点,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手戴银镯穿耳,戴黑、红线穗,青年男子颈带竹藤圈。女子穿红、篮或黑色无领上衣和各色条纹的裙子,头戴银(或蔑)箍,耳坠银耳筒或大圆耳环,颈际饰一至数个项圈和数条项链,腕上戴一至数个银镯,指戴银戒指,有的在小腿和腰间系藤圈。男女皆跣足。天冷时,男女皆披麻被单或棉毯,睡时当被,围火而寝。天热时,男女穿着皆十分简单。
过去,佤族男子喜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反映佤族对自然的崇拜。佤族男子外出时常背个花挂袋,佩带长刀或枪,既可自卫,也作打猎和生产工具用。佤族衣物所用棉布、麻布等,均能自纺自织。
(二)佤族服饰的文化蕴涵
1.佤族服饰的共同特点
佤年先民濮人吃苦耐劳,勤于耕耘。他们“耕山力穑,颇知纺织”。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是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腰系海贝,颈带项圈或珠串。佤族还有文身习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阳、月亮、蜥蜴、牛头等图案。这些服饰渊源流长,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们自认为保存祖传“阿佤理”民族历史外,那就是他们通过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识——传统民族精神。例如太阳、月亮、蜥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神话与宗教中崇拜的图腾,是伟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质体现。而莱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仪式。据说,这个支系的人们之所以崇拜莱姆山,一是他们认为,以莱姆山为最高峰的阿佤群山是佤族人赖以生存的最后土地,这是他们对于历史上几经失败的经验之反省;二是反映他们图强自新,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莱姆山守护照护。
2.佤语“阿曼”是各种官人的总称。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
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象征着谦和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佤族建筑
传统佤族的房屋的结构和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干栏式楼房”,一种是“四壁落地房”。“干栏式楼房”与我国境内傣族的房子相似。建筑材料主要是杂木、竹子、茅草、野藤、竹篾等。
◆佤族婚俗
佤族婚姻在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个别富裕者亦有一夫多妻)的基本前提下,还有着同姓不婚、姑舅表婚和转房制等特征。佤族的婚恋比较自由,有“串姑娘”的习俗,小伙子到了十七、十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了,定婚后举行婚礼。
佤族家庭属下父系制,女子一般从夫居。佤族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这种形式带有从妻居到从夫居过渡的痕迹。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间,从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要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
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历史上,佤族部分地方保留有抢婚的习俗:男方乘姑娘在外劳动之机,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自己家里,然后再举行婚礼。这种习俗现已鲜见。佤族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多妻的现象,在一夫多妻家庭里,大老婆在家庭中没有特殊地位,小老婆也不受歧视。
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佤族饮食风味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低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鸡肉稀饭、茶花稀饭、火烧蛇肉、油炸竹虫、烤乳猪、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鸡肉烂饭
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因其比稀粥要稠一些,与经过加工的鸡肉混合,故俗称鸡肉烂饭。以处理加工鸡肉的方式程序不同分为手撕鸡肉烂饭和刀砍两种类型。
将鸡在清水中煮熟捞出后放入大米倒入鸡汤内煮,稍煮一阵放入一把酸笋,至大米煮烂,稠度在米饭与稀粥之间。佤族鸡肉烂饭使用普通的土产鸡,但忌用白毛鸡,风俗认为用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拉祜族也视鸡肉烂饭为上等佳肴,在祭祀活动或招待贵客时特煮鸡肉烂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