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6967300000124

第124章 同情心的诞生

九个月大的小孩每次看到其他小孩跌倒,眼眶便浮起泪水,然后爬到母亲怀里寻求慰藉,仿佛跌倒的人是他。15个月大的麦可看到朋友保罗在哭,会拿出自己的玩具熊安慰他,如果保罗仍哭个不休,麦可还会拿抱枕给他。这些情形是孩子的母亲协助专家做研究时观察记录下来的,该研究显示同情心的形成可溯及婴儿时期。事实上,婴儿自出生日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同情心表现的最早征兆。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还未完全明了人我之分时,便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几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其他孩子啼哭也会跟着哭,仿佛感同身受似的。约周岁的孩子开始明白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但仍会感到不知所措。纽约大学的马丁·霍夫曼(Martin L.Hoffman)做过相关研究,他注意过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带他妈妈去安慰一个哭泣的小朋友,而事实上小朋友自己的妈妈就在身旁。其他同龄孩子也表现出同样的困惑,他们会模仿别人的痛苦(可能是为了更了解他人的感受)。譬如说看到其他孩子手受伤时,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可能会把手伸进嘴里,看看自己是否也会痛。或者看到母亲哭泣时,孩子可能会擦拭自己的眼睛,虽则他并未流泪。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钱钦纳(E.B.Titchener)首次使用同情心一词时,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模仿(motor mimicry)。同情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人),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钱钦纳认为同情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他使用同情心一词与同情区别,因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

到三岁半时小孩不再做行为模仿,而能区别他人与自己的痛苦,也较能安慰别人。下面是一个母亲的记录:

邻居的一个小孩在哭……珍妮走过去拿饼干给他吃,一路跟着他走,甚至自己也开始发出哭音。接着她想要抚摸他的头,但他躲开了……他渐渐不哭了,但珍妮似乎仍很关切,仍不断拿玩具给他,拍他的头和肩。

到这个阶段小孩子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很敏锐(像珍妮),也有的开始变得冷漠。美国心理学会的玛丽安·瑞耶若(Marian Radke-Yarrow)与卡洛琳·詹冲斯勒(Carolyn Zahn-Waxler)做过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同情心的差异与父母的管教方式很有关系。管教方式如果强调对别人的影响,如“看你害得妹妹这么难过”,而不只是“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的同情心会较敏锐。此外,身教也很重要,孩子会观察大人对其他人情感的反应方式,从而加以模仿,渐渐塑造出长大后的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