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6967300000029

第29章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

三岁半的马丁在托儿中心游戏时撞倒一个小女孩,女孩不由分说便哭了起来。马丁想去拉她的手,女孩哭着走开,马丁便在她的手臂打了一下。

女孩仍哭个不停,马丁把头转开,大叫:“别哭了,别哭了!”愈喊愈急促,声音也愈大。

接着马丁又尝试去拍拍她,但女孩还是躲开了。这回马丁龇牙咧嘴,像支凶恶的狗似的对她做鬼脸。

不久马丁再度尝试轻拍女孩的背,但愈拍愈用力,后来甚至变成在打她,打得女孩可怜地嚎啕大哭。

这段叙述是研究人员实际观察所得,说明一个经常被父母随意打骂的孩子本然的同理心遭到怎样的扭曲。马丁从出生起就常被虐待,他对同伴的奇特粗鲁的安慰方式正是这类孩子的典型反应。一般小孩看到同伴在哭,通常会同情地请他别哭并加以安慰。马丁的暴力反应可能反映了他在家中的待遇:哭的时候父母先是以命令的语气安慰,如果无效,便继之以怒目而视,吼叫、轻打,最后索性狠狠揍了一顿。最令人担心的,马丁似乎已失去最基本的同理心,亦即停止攻击一个已受伤的人。仅仅三岁半,我们已看到一个残酷虐待狂的雏形。

马丁的情形并非特例,研究人员花了两个小时观察托儿中心九个二到五岁的孩子(马丁是其中之一),发现从小在家遭受身心虐待的孩子都有类似的行为。做为比较组的九个小孩也是来自贫穷或压力大的家庭,但在家中未被虐待。看到同伴受伤时,这两组小孩的反应有很显著的不同。在二十三次同伴受伤害的事件中,比较驵的九个孩子有五个表现出开心、难过或同理心。比较之下,受虐儿童在二十七次事件中没有任何人表现丝毫的开心,反而对哭泣的同伴表现出恐惧、愤怒或像马丁一样的攻击行为。

譬如说有个受虐女孩看到同伴哭泣时,向他做出可怕威胁的表情。另一个受虐孩童两岁的汤玛斯听到房间另一头传来哭声便吓呆了,将近三岁半的凯蒂简直是个开幕待狂,将比她小的乔伊踢倒在地,温柔地看着他,轻轻地拍他的背,后来却不顾乔伊的哀求愈打愈重,还弯下身去用力打了六七下,直到乔伊爬着逃开。

其实这些孩子正是以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别人。有的父母虽不致虐待孩子,但常常恐吓威逼,严惩重罚,结果同样造就出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是程度不及受虐儿童。这类孩子长大后在学习上较易有认知的困难,容易有侵略行为,人缘较差,较易沮丧,长大后较易违法乱纪。

同理心的缺乏往往代代相传,虐待孩子的父母小时候也是受虐儿童。多数父母会教导孩子开心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孩子表现出来的便是截然不同的行为,缺乏这样的教导,小孩了似乎便完全无法学习同理心的真谛。

受虐儿童极早开始承袭父母的行为模式,但有些小孩几乎是天天挨打的,也难怪伤痕会烙印得这么深。前面说过,人在情绪激昂或面临危机时,脑部管理原始反应的边缘系统便会发挥作用。这时情绪中枢会诉诸过去经验中一再重复的习惯。

我们看到人脑是如何因暴虐或爱的教育而形成出不同的模子,也因此知道童年是修养EQ的绝佳电动机幸的是有些受虐儿童太早接受经常性的痛苦试炼,以致留下恒久的伤痕。不过,再深刻的洛印也依旧有抚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