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6967300000039

第39章 驯化过度激昂的杏仁核

凯根的研究最让人振奋的结果是:害羞的小孩长大后不见得是害羞的,足证性格不等于命运。只要给与适当的教养,过度激昂的杏仁核也可以被驯化,关键就在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何种情绪模式。对害羞型的孩子而言,一开头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对待方式,因为这将决定他们如何处理害羞的天性。有些父母懂得逐步让孩子训练胆量,这正是为孩子指出一生的矫正方向。

有些小孩子出生即表现出杏仁核过度敏感的一切征兆,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到幼稚园时便不再害羞。观察这些小孩在家中情形会了现,孩子是否能走出害羞与父母(尤其是母亲)有绝大的关系。凯根等人发现,有些父母自认为尽量保护害羞的孩子,有些则认为应教导孩子面对恐惧,以后才能应付人生的大小挑战。保护型的父母似乎使子女的恐惧更甚,可能是因为子女没有机会学习克服恐惧。第二种管教方式则有助于使孩子变得更勇敢。

研究人员观察六个月大的婴儿在家的情形,发现中保护型的母亲在婴儿啼哭或烦躁时会将孩子抱起来,频率较锻炼型的母亲高很多,此外,观察发现保护型的母亲在孩子不愉快时抱着的时间比平静时要长。

到婴儿满过周岁时可观察到另一项差异:当孩子做出危险的动作(如将不可吃的东西往嘴里送),保护型的母亲做限制时较宽容而婉转。锻炼型的母亲则是直接下达命令,严格要求服从。

可以严教反而有助于克服恐惧?凯根推断,当孩子一步步爬向某个吸引他的危险事物时,一旦被母亲一句“不准过去”所阻断,必能得到深刻的教训,这时孩子突然面对一个轻微的不可预知的情境,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锻炼,孩子渐渐学会面对人生不可知的挑战。害羞的孩子需要的正是这种渐进式的训练。同样的,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父母不立刻抱起来抚慰,孩子将渐渐学会自己面对不安。这些孩子到三岁时再度被带到凯根的实验室,结果发现当陌生人对他皱眉头或是研究人员为孩子量血压时,孩子已较不会啼哭了。

凯根的结论是:“有些父母立意保护过度敏感的子女不受挫折或焦虑的影响,立意原是好的,结果似乎适得其反,反而增添子女的不安。”换句话说,保护政策使得害羞的孩子,没有机会在面对陌生情境时学习克服恐惧。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前额叶的路径错失了以其他反应替代反射性恐惧的机会,反而因一再重复而强化恐惧感。

凯根告诉我:“观察那些到幼稚园时变得较不害羞的孩子,会发现他们的父母都略施压力鼓励孩子向外发展。也许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害羞的性格特质较难扭转,但是没有什么性格是无法改变的。”

随着年龄渐长,有些孩子会因经验重塑神经路径而变得较不害羞。至于变化的可能性可从孩子的社会能力略窥端倪。包括是否合群,是否具同理心,是否能与他人分享,是否能为他人着想,能否培养亲密的友谊等。研究发现有些孩子五岁时被分类为害羞型,而在十一岁时却能摆脱害羞,上述社会能力便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反之也有些孩子到十一岁时依旧害羞,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较易因压力而哭泣或无法承受,不当的情绪表现,易恐惧,脾气较差,稍遇挫折便会愤怒,不易克制冲动,对别人的批评度敏感,不易信赖人。当这些孩子在好不容易踏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后,也可能因为这些问题而难以推展人际关系。

反之,那些生性害羞但情感表现较强的孩子自然比较顺利,因为社交能力使他们在建立友谊时能不断有斩获。虽然这些孩子与新友伴谈话时会显得小心翼翼,但只要跨出第一步,通常便能展现迷人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数次的成功经验将使害羞的孩子愈来愈自信。

这种转变诚然可喜,显示与生俱来的性格也可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一个生下来就很容易受惊的孩子透过学习,面对陌生事物也可变得较泰然,甚至变得外向。害羞或其他性格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表示我们就必须划地自限,即使是基因的限制也有回旋的窨。诚如行为基因专家所说的,基因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的因素,环境与成长以组将左右天性的展现方式。情感能力便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有适当的学习便可改善,这是因为人脑是会成长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