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梦是怎么来的
6967500000016

第16章 梦的“凝缩作用”和“转移作用”(2)

梦反映人格特点与心理状态

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梦者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从梦境分析来看,梦里的人格与醒觉时的人格基本上是相同的,富于创造力的人,其梦境也更富创造性;抑郁症病人常梦见孤立无助、绝望与逃跑;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做古怪离奇的梦。我国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梦寐篇》中引用关尹子的话指出:“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金刃兵铁;好礼者,多梦簋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役于五行,未有不然者。”这是运用五行学说对梦境与人格的相关性进行的归纳,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其中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可以表明,古人已经对梦可以反映人格特点有所认识。

梦境又是与当前的优势心境密切相关的,梦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前关心的事物和当前的情绪状态。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好友李白被流放之后,接二连三地梦见李白,并写下了著名诗篇《梦李白二首》,诗曰:“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魄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蛇龙得”“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熟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之梦,反映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关注。

又如一位健康的年轻女工几乎每晚都作焦虑性质的梦,梦见受人追逐,自己则拼命奔跑。经过调查了解,原来这位女工正在上夜大学,下课后单身回家有些耽心安全问题。医生给予这位女工以一般性的心理治疗,并建议她丈夫每晚到夜大学接她回家,不久这种梦就不再出现了。

梦中这种对生活事物的希望、计划、烦恼与害怕等等的反映,有时是一目了然的,有时则是经过了加工、掩饰与伪装的。当然,并不是每个梦都是白天思想活动的继续,有时作的梦与优势心境毫不相干,或者完全相反。有的梦支离破碎,很难说她具有什么意义,表达了什么心理。因此,确定某个梦是否反映了作梦者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必须有赖于对作梦者清醒状态时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的了解。作梦者对梦境的叙述,可以作为了解作梦者清醒状态时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的一条线索。例如,有一个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好,了解患者睡眠情况时,患者诉说经常作令人恐惧的梦。梦见已经亡故的亲人。由此设想患者可能有什么思想负担。经了解,原来患者的一位亲人和一个邻居均先后死于胃癌,患者自己怀疑自己也是胃癌,感到很恐惧。诸如此类情况,我们不能根据梦中恐惧就认为患者一定存在恐惧心理,梦中愉快就一定清醒时心情舒畅,但确有一部分梦能在某种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反映作梦者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因此,作为一条线索,有助于梦者的自我了解。

梦的先见之明与预示作用

梦有无预示作用,历来看法不一。有人持肯定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对梦为什么能预见未来,持肯定态度者认识亦不一样。

持否定态度者认为,梦没有先见预示作用,尽管有梦与梦后发生的事情相合者,但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傅子》云:“梦攀日月,觉而不上天庭;梦入九泉,寤而不及地下。高宗得说,偶中耳。”熊伯龙在《无何集》说:“梦有验、有不验者。验者,偶与梦合。愚人不知,遂以为验。其实偶然适合,非兆之先见也。”清人沈桐威说:“河干之梦,著于《宋史》;堕床之梦,载在《唐书》。田内亡禾;蔡司徒梦凶为吉;座中照镜,崔令公梦吉为凶。他如曹翰梦蟹,张瞻梦臼,李迪梦须,郭俊梦屐。古今梦不知凡几,独传此数人之梦,可知其余皆不验耳”。

持肯定态度者认为,梦有先见预示作用。这种先见预示作用,郭子章归之于“潜相关通”。他说:“天下之来物,有吉有凶,有祸有福,有祥有殃,有休有咎,芒乎笏乎,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夫人乃有梦而知之者,往往预以告人,而及其吉凶、祸福、祥殃,休咎之应著也,晓然若目睹其事而无毫发亻替爽。夫人与阴阳通气,身与乾坤并形,吉凶往复,潜相关通。”就是说,自然界能够给人造成吉凶祸福,而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的,在自然界的变化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已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于梦,梦就能够预示未来发生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古老的信念认为梦可以预示未来,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荣格则强调,梦有向前展望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成就的预测和期待,是某种预演、某种蓝图、或事先匆匆拟就的计划。于亮在《科学解梦》一书中说:“梦的预见作用越来越真实地显示在人们的面前,尽管在梦学的悠悠发展史中,人们及一些科学家忽略甚至否定了这种作用的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与生理学家在长期的探索中,以其雄辩的科学事实及梦例肯定并解释了梦的预见作用。”他认为这种功能是大脑特有的一种功能,在清醒时和有梦睡眠时都是存在的,在周围事物发生变化时,生物场会发生变化,而被做梦者的生物场所感受,从而使梦能够预见未来的事情。

占梦者认为,梦是“神谕”,是“神的启示”,因而梦能预见吉凶祸福。《解梦书》:“梦者象也,精气动也;魂魄离身,神来往也;阴阳感叹,吉凶验也。梦者,语其人预见过失。如其贤者,知之自改革也。梦者告也,告其形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喘息,口不言也。魂出游,身独在,心所思念忘身也。受天神戒,还告人也。受戒不精,忘神言也。”陈士元在《梦占逸旨》中说:“魂能知来,魄能藏往。人之昼兴也,魂丽于目;夜寐也,魄宿于肝。魂丽于目,故能见焉;魄藏于肝,故能梦焉。梦者,神之游,知来之镜也。”并且认为:“梦本魂涉,非由外假,度其端倪,控其隐赜,则荣枯得丧,乌得而违诸”。

从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看,确有梦兆于先,事发于后者。这种例子可以说古今中外皆有。当然,这并非“神谕”,但如果仅仅用“偶中”、“偶合”来说明,亦没有揭示问题的实质。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因此,仅仅用“偶中”、“偶合”这一理由并不能完全否认梦的预示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说所有的梦都是未来的预示,是“知来之镜”,这也不符合实际,是一种对梦的迷信。早在汉代王符就曾指出:“梦本困不了察之称,而懵愦冒名也。故亦不专信以断事。人相对计事,起来行之,尚有不从,况于忘忽杂梦,亦可必乎?”因此,完全否认梦的预示作用或过分夸大梦的预示作用都与实际不符。应当对不同的梦加以区别对待。隋代杨上善等人在梦的分类中列有“徵梦”一类,也是指一部分梦具有预示性。近人刘文英在《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一书中说:“在我们看来,客观事物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总是有兆在先。如果人们的意识正确地把握事物变化的趋势,当然可以有先见之明。梦作为潜意识的活动,属第二性的东西,它在本质上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如果潜意识的活动,在某种情况下不自觉地抓住了事物变化的趋势,这样的梦,我们认为有可能具有先兆的预见性。”

梦调节心理平衡保护睡眠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心理意义在于给意识或潜意识愿望以幻想性的满足,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愿望未能满足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荣格认为,梦的心理意义在于补偿,通过梦,潜意识可以指出或补充意识活动之不足,使精神活动更完善,更充实,使整个心理功能趋于稳定。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梦,从中获取必要的教益,这样做有益于精神卫生,如运用得当,能使心理及行为更趋于和谐。这些都说明梦能调节心理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梦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思想忧虑的现象也是不乏其例的。例如沈钧儒老人在《二月五日夜之梦》一诗中说:“昨夜梦我母,今夜梦吾妇,琐屑道家常,未与生前异。忘乎其在梦,纵梦亦堪喜!”陶铸的亲人在思念陶铸时曾说:“我听人说,在夜深人静时,九泉之下的人会听到亲人的絮语和思念,这时,他们就会化作梦来与家人相会。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却常常希望它是真的,那样,我就可以和您在梦中见面了。”毫无疑问,这样的梦对心理平衡的调节是有益的。

在对梦的研究过程中,有些实验也证实了梦的调节心理平衡的作用。例如有人用一些规定的图画,并附有故事的开头,让受试者运用想象编造故事的结局。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多数人编造的故事都有愉快的结局,而经过有梦睡眠后,多数人编造的结局都不圆满。说明人经过有梦睡眠后常能从不利的方面看问题,使自己的心理适合复杂的环境。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两组受试者在临睡前看一部非常恐惧的电影。然后让一组象往常一样,不受干扰地进入梦乡,而对另一组却不让他们做梦。第二天,再让两组受试者看同样恐怖的电影,结果,两组反应大不一样。做梦的那一组反应不太强烈,而被剥夺了做梦权力的那一组则反应非常强烈。

近人刘文英将梦的心理调节作用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他认为:“在宏观方面,梦对精神系统的调节,主要是维护精神系统本身一张一弛的节律。”在微观方面,“梦对精神生活的调节,主要是促进精神系统各种心理因素的平衡。”也就是说,梦在两个方面对心理活动进行着调节,一方面是觉醒时紧张的心理活动,经过梦中的松弛,可以使其在梦中得到恢复,保证了第二天重新开始的紧张心理活动。如果这种紧张的心理活动不经过梦的修复,持续进行下去,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导致崩溃。另一方面是觉醒时的某些欲望不能达到满足,人们会因此而苦闷、烦恼,梦有时能使这些欲望在梦中实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欲望的要求程度,促进了心理的平衡。所以尼采说:“梦是白天失却的快乐与美感的补偿。”这种补偿也就是一种调节。诗人歌德曾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说:“人性拥有最佳的能力,随时可在失望时获得支持。在我的一生里,有好几次悲痛含泪上床后,梦竟能用各种引人的方式安慰我,使我从悲痛中超脱而出,而得以换来隔天清晨的轻松愉快”。

由于梦的这种调节作用,使得刺激因素得到了消除,保证了睡眠的继续进行,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睡眠的“看守人”、“监护人”,梦能保护睡眠。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作了美梦,不但感到睡的舒服,而且醒来以后精神愉快,这也是不少人的实际感受。《列子·周穆王篇》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姓尹的富翁,他有一个老役夫,终日辛苦,累的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可是一上床就梦见自己做了国王,高高在上,处理国家大事,来往于丰盛的宴席、华丽的宫院之中,为所欲为,快乐无比。所谓“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在他醒了之后,他感到很满足,便更勤劳地干活。

类似这样的梦,对于心理调节,睡眠保护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梦的一种功能。但并不是全部的梦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有些梦不但不能使梦者愉快,反而使其悲伤、恐惧,不但不能保护睡眠,反而破坏睡眠、干扰睡眠,因此,梦的功能与梦型、梦的内容等有关,需加以区别对待。

预知病情的发生、部位、深浅、预后

梦对健康究竟有利有弊?目前认识亦不统一。传统的看法认为,人在睡眠时梦多,会影响大脑的充分休息,不利于人的健康。但近年亦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多梦有助于健康。日本山梨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多梦有助于延年益寿。他们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促眠肽,一类促无梦睡眠,另一类促有梦睡眠。研究人员成功地分离出促有梦眠肽,将它施之于动物,使其睡眠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受试验的动物大多数寿命提高。日本医生还发现,痴呆症者无梦睡眠期长,寿命大多数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