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6967900000028

第28章 文韬武略的故事(27)

七、韬光养晦,一鸣惊人——清圣祖玄烨的智谋故事

清圣祖(1654~1722)爱新觉罗·玄烨即著名的康熙帝。是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清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康熙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两天后,年仅8岁的玄烨嗣位登基。次年,他改年号为“康熙”,因此被人们按当时习惯称为康熙帝。

在中国所有封建皇帝中,康熙帝在位的时间最长(61年)。在清王朝历史上,康熙一朝也是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在长达61年的皇帝生涯中,康熙帝通过勤奋努力,确实建立了赫赫的文治武功。

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1673~1681),经过8年战争,康熙帝指挥清军,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派遣清军渡过台湾海峡,降服了郑克塽,解决了台湾问题。从康熙二十四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5~1689),他派遣清军先后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遏制了沙俄的入侵。从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0~1697),他3次率军亲征,击败蒙古族贵族噶尔丹的叛乱,统一了漠北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他又派皇十四子坐镇青海,进军西藏,驱逐准葛尔,解决了西藏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斗争,使清朝边疆地区的政治秩序得以稳定,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

1.不露声色,智除擅权辅臣

康熙帝登基当皇帝时才8岁。按清朝传统旧制,年幼的皇帝应当从皇帝宗族的诸王中选人摄政。顺治帝6岁当皇帝时,是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位皇叔共同摄政的。这两位宗室亲王都各自握有相当的权力,平时就互不买账。共同摄政后,就互相排挤,争权夺利。多尔衮当了皇父摄政王后,更是独揽朝政,打击异己。顺治帝以他自己的经历权衡利弊,决心将宗室亲王摄政制,改为大臣辅政制。可他万万没有预料到,大臣辅政制同样免不了擅权的后果,同样为日后康熙治理朝政,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在鳌拜擅权中开始亲政

康熙的四大辅臣中,排列最后的为鳌拜。但他自恃骁勇善战,军功卓著而骄横跋扈,居功擅权。居首位的索尼,虽为有声望的四朝元老,但因年大体弱,斗不过鳌拜,处处忍让。居第三位的遏必隆,因与鳌拜为同一旗系,遇事就随声附和。居第二位的苏克萨哈,与鳌拜宿怨很深,是鳌拜重点打击的对象。

苏克萨哈与鳌拜的矛盾,实际上是黄、白两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最早根源于清太宗皇太极的改旗。皇太极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继汗位后,就将自己掌握的正白、镶白两旗,改为正黄、镶黄两旗,分别列于左、右两翼之首,大大提高了两黄旗的地位。同时,将其父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三幼子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列为左翼之中,地位下降。顺治初年,朝廷下令圈占北京附近的田地给八旗将士,规定各旗按左、右次序分配。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擅自将镶黄旗所圈的蓟县、迁安、卢龙一带条件较好的地,给了苏克萨哈所领的正白旗,而将正白旗应圈的保定、任丘、大城、河间一带条件较差的地,给了鳌拜所领的镶黄旗。当时鳌拜对多尔衮这种做法虽极不满意,但因自己权势有限,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时间过去20多年了,鳌拜因镶黄旗受压的这口气一直憋着,当他当上了辅政大臣,认为出气的时机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鳌拜提出要更换镶黄和正白旗的圈地,接着就强行实施。按鳌拜的换地计划,共要迁移镶黄、正白两旗壮丁6万余人,交换的圈地涉及10个州县、31.4万余垧耕地。这消息一传出,广大旗民惶惶不安,纷纷弃地不耕,外出逃荒,大片田地上呈现出一片荒凉,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今河北)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同时疏报朝廷,请求停止交换圈地。鳌拜见到疏报,暴跳如雷,捏造了他们3人犯了藐视圣旨的罪行,当即将他们处死。

鳌拜挑起的换地风波,在朝臣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可由于他权势大,大家又都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暗地里直接上疏孝庄皇太后,认为皇上已经即位6年,齿正相符,乞择吉日亲政。年仅14岁的康熙,也清楚地看到了如让鳌拜继续专权骄横下去,将给朝政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也向祖母提出亲政的要求。孝庄皇太后也早有这个考虑,就欣然同意了,为康熙于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举行了亲政大典。

顺水推舟,看你还能跳几天

康熙年少志大,亲政后考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清除鳌拜势力,把治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可鳌拜根本不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因为他擅权的势力早已形成。他的党羽分据军政要职的不下20人,其中有兵部尚书噶褚哈、吏部尚书阿思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其弟都统穆里玛,还有一些侍卫、省里的总督等。尤其在上三旗中,鳖拜的势力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他说一不能为二,谁都惧怕他三分,但居于辅政大臣第二位的苏克萨哈,一向鄙视鳌拜,不愿与他同流合污,又斗不过他,就向刚亲政6天的康熙提出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去看守皇陵的要求。他想用这个办法迫使鳌拜也辞职,以削弱其权势,使治理朝政大权真正掌握在小皇帝手里,这确实是出于一番好意。

老奸巨猾的鳌拜,一眼就看穿了苏克萨哈的意图。但康熙毕竟年少,误解了苏克萨哈的苦心,觉得是在给自己出难题,因此还专门派人查问苏克萨哈辞职的原因。鳌拜正苦于没有借口打击苏克萨哈,见有这样的机会就大做文章,为苏克萨哈编造了“背负先帝、藐视冲主、心怀异心”等24条罪状,提出要进行满门抄斩。康熙这时觉察到了鳌拜的险恶用心,开始坚持不同意鳌拜的意见。可鳌拜连续几天朝见时,都撩袖挥拳地不肯罢休。

康熙在鳌拜顽固坚持要严厉惩处苏克萨哈的闹剧中,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既然亲政了,辅政大臣也没有必要留着了。但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的,要逐个地削掉他们的权势也不那么容易。康熙分析了一下形势:四大辅臣,索尼已死了,遏必隆是随鳌拜的眼色行事的。因此现在除鳌拜外,威胁最大的要数苏克萨哈,何不乘此机会除掉他,账反正记在鳌拜身上。康熙主意拿定了,但还要不露声色。一次在听取议政王大臣会议对苏克萨哈处理意见时,他故意问康亲王杰书,大家的意见是否一致。杰书回答,一致意见要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俗称剐刑,是封建时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康熙故作发怒说,按《大清律》的规定,只有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才处以凌迟,苏克萨哈仅是请求辞职后去看守皇陵,何能施这样极刑呢?

鳌拜一听康熙说这话,心里有底了,就赶快迎合上去说:皇上圣明,凌迟处死太重了,就改为绞刑吧。还没有等康熙表态,就拿起朱笔,在奏文上批示,还边说:我替皇上代笔了。康熙见鳌拜对自己这样无礼,气得脸色发青,但想到这样做的结果也有利自己,所以也就没有阻止他。

以游戏为掩护训练侍卫

鳌拜在四大辅臣中位置排在最后,是顺治帝遗诏规定的,他虽心里不服气,但当时也不便说什么。现在索尼死了,苏克萨哈除掉了,原排在第三位的遏必隆,鳌拜是根本不放眼内的,所以起行班坐,他就自己将位置挪到遏必隆前面,成了首席辅政大臣。从此,鳌拜擅权更加肆无忌惮。各部院向朝廷启奏什么事,内容得先向他通报,不合他意图的奏章,就要将入奏的大臣召到他的官邸训斥,按照他的意见修改。凡没有经过他过目的奏章,他就御前拦截,并严厉呵叱。

鳌拜的妄行,引起了朝廷上下强烈不满,纷纷暗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康熙要求“尽速除奸”。康熙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曾几次向祖母孝庄皇太后提出过。太后认为时机不成熟,告诫他要“戒急用忍”。康熙按照祖母的嘱咐,一方面麻痹鳌拜,一方面做组织准备。

七年(1668年)九月的一天,康熙在御门听政时,声称要给对鳌拜“妄行冒奏,以沽虚名”的人严厉处罚;并想起了《战国策》上的名言“将欲取之,必故予之”,加封了一等公鳌拜为太师太傅。这下鳌拜就更加趾高气扬了,觉得小皇帝是无可奈何他才这样做的。

康熙的南书房前面有片开阔地,孝庄皇太后为了让康熙练射箭技术,特令人在那里设了一个箭亭。并在四周设了用虎、豹、熊等兽皮制的“兽形靶”,让他自小就天天在这里练,从而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射技。据说他表演时,说射哪个靶上兽的哪只眼就能射中哪只眼。康熙眼下为捉拿鳌拜,就在这场地训练一批亲信侍卫。成员都是经他精心挑选的,二十来个均十多岁的小侍卫,由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的次子、康熙的叔丈人索额图(比康熙大两岁)为领队,选了几名武功好的侍卫当教练。为掩人耳目,小侍卫们以做布库戏(即摔跤)的方式进行练武。康熙经常到练武场上察看训练情况,和大家一起练,找对手摔个高低。小侍卫们跟皇上摔跤,总得让着点,他就鼓励大家拿出真本事。因他终究练得少,常被小侍卫们摔得仰面朝天。但他摔输了反而高兴,还总是不服输,说下次再来。小侍卫们在康熙的鼓励下,练得更加认真和起劲。

康熙担心训练小侍卫的企图被鳌拜察觉,就叫索额图等常以组织斗蛐蛐、逮麻雀等游戏作掩护。因此,鳌拜虽多次碰见过小侍卫们摔啊玩的,都没有当回事。有时鳌拜到康熙书房处有事,小侍卫们故意在书房的走廊上摔跤,一直摔到他的脚跟前,他也不在意。

周密布置一网打尽

康熙见小侍卫们个个训练得武功娴熟,动作灵活,勇猛有力,估计凭他们的本领,逮鳌拜不成问题,所以觉得可以动手了。康熙向索额图谈了自己的想法,索额图认为还不成熟,因为鳌拜的党羽多,光逮他一个人,恐怕有后患。康熙感到索额图说得有道理,但到底如何剪除鳌拜的党羽,索额图也说不出个好办法来。康熙将自己的想法和索额图的意见告诉了祖母,孝庄皇太后听后非常高兴,孙子和自己想到一起了。她认为索额图的意见是对的,清除鳌拜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权势大,要对付他,需要有个万无一失的办法。太后给康熙出了个主意,可以将鳌拜的党羽用各种名义先派出京师后,再逮鳌拜本人。

康熙遵照祖母主意,立即和索额图研究了一个方案,确定将鳌拜的胞弟巴哈、亲侄侍卫苏尔玛、姻党理藩院侍郎绰克托、工部尚书都统济世等,分别派往察哈尔、科尔沁、苏尼特及福建等地。为了不引起鳌拜的怀疑,将他有靖西将军头衔的胞弟穆里玛、儿子纳穆福等留着不动。

一切安排就绪后,康熙于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召鳌拜到书房议事。鳌拜奉召,坐着大轿,神气傲慢地直往康熙书房,对守门的侍卫都不看一眼。鳌拜到了书房后,从大轿中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见房廊下有不少小侍卫在那玩“布库”游戏,他也没有当回事。可当他走近时,小侍卫们只管玩他们的,也不给他让路。鳌拜大声吼道:“你们不想活啦。”就在这时,一个年岁稍大、长得结结实实的小侍卫,给鳌拜当胸就是一拳。鳌拜没有准备,一下踉踉跄跄地倒退了好几步。小侍卫们随即一拥而上,扭胳膊别腿的,把玩“布库”游戏的本领全使了出来。不几下,将武功超群的鳌拜摔得仰面朝天,接着就是一阵拳打脚踢,鳌拜躺在地上疼得直叫唤,动弹不得了。这时康熙走出来,下令将鳌拜带进书房,宣布了他“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等30条罪状,并下令将其及党羽一一监禁起来,交议政诸王商议处理意见。

几天后,在康熙亲自审讯鳌拜时,鳌拜请皇上察看他当年在搭救清太宗皇太极时,身上留下的刀伤箭痕。康熙鉴于鳌拜从清太宗以来,一直为国家建功立业,决定从宽处理,将议政诸王合议的死刑,改为终身监禁(不久却死于狱中)。对鳌拜党羽的骨干有7人处以死刑,其余的分别按照罪行作撤职、降级等处理。对凡受鳌拜迫害致死、革职的,都一一平反昭雪。

康熙清除了鳌拜及其党羽后,即宣布废除辅政大臣制,收回了“批红”之权。此后,各处奏折所批朱笔谕旨,都出自他亲手,直至晚年,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后来右手患病不能写字,宁可用左手写,也不叫人代笔。

康熙从鳌拜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自亲政后,绝不允许任何人怀挟私仇,互相陷害。他宣布“施行政务惩创奸诈佞谀,察其有忠坚才能者才用”。发现“妄行陷人,以图侥幸,自以为贤,希图升迁者,定行从重治罪,决不饶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