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6967900000036

第36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1)

一、中华谋略家之鼻祖:姜尚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号太公望。根据史籍记载,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远裔,是伯夷的后裔。他的奇才大略,为后世兵家和谋略家所景仰,被尊为祖师、武圣,堪称千秋军师第一人。

1.石番溪垂钓,王侯上钩

姜尚年轻时,即身强力壮,聪明好学,尤好兵法。其时正值商朝末期,此时的商纣王更加残暴,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聪明的姜子牙深感腐败的商朝已离灭亡不远了。他觉得再在朝歌居住已没多大意思了,便以逾古稀之年,和女儿邑姜一起来到磻溪,以垂钓度日。

有一天,姜子牙在溪边钓鱼时,结识了樵夫武吉。武吉笑他不会做钓钩。姜子牙则笑答:“我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侯。”樵夫武吉听罢大笑不止。回家把姜子牙的话琢磨了一晚上后,第二天请姜子牙为他算卦。结果,姜子牙为他算的吉凶两卦都应验了。

应验了凶卦,为躲避文王车驾而误伤人命的武吉,连夜赶往磻溪,恳求姜子牙搭救。姜子牙早就喜欢上这个老实耿直的小伙子。他不仅传授了武吉保平安无事的方法,而且还收他为自己的徒弟。

从此,武吉一边打柴养母度日,一边跟姜子牙学习兵法武艺。一晃三年过去,姜子牙已经80多岁了。大约是姜子牙认为自己出头的日子到了,他吩咐武吉挑柴到西岐城里出卖。武吉担心被文工认出来,姜子牙说:“认出来不必害怕,你可跟他如实讲说,他不但不会伤害你性命,还要封你做将军呢!”

武吉遵从师父的吩咐,入西岐城卖柴。一到城门口,就被守城的兵丁认出,抓去见周文王。周文王一见大为惊奇,问明原委后称赞道:“姜子牙能破我八卦,一定是位十分了不起的人才。”于是他让武吉带路,亲自去磻溪访贤。

周文王历经波折把姜子牙请到西岐后,拜为太师,执掌周室军权。

一日,周文王见一颗流星瞬间划破夜空,受到极大触动。于是他便带上太子姬发夜访姜子牙。这使姜太公大惊。待问明来意,思忖一下,他说道:“商面积虽广,且已传多代,但它所积累的那些东西,终究要烟消云散;而暗中准备的周国,它的光辉必定会普照四方。圣人的德行,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圣人常虑之事,就在于建立收揽人心的方法。”

文王听罢,连连点头。

太公接着说:“君主先要自修其德,礼贤下士,施惠于民,收揽人心。再察天道人道之变。当天道还没有征兆的时候,不可以倡征讨;当人道还没有出现祸乱的时候,不可先策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时,才能策划征伐。目前商纣虽然暴虐昏庸,但还没有达到那种一触即发的程度。而我们这一面,也还没有达到一举就能灭商朝的力量。因此,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贸然行事。”

文王点头称是,然后又问:“请太师讲讲应当如何推行政令?”

姜太公说道:“政令的推行,要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最好的政治为顺应人心来治理人民,宣扬政教以感化人民。这样人民就会被潜移默化而服从政令,天下就能安宁。此为圣人之德政。”

“好!”文王叫道。

接着文王又问:“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姜太公道:“国家能否长存,在于能否居安思危;君主能否长乐,在于能否乐不忘忧。您已经考虑到关系国家存亡的许多根本问题,还能有什么事呢?”

文王闻此深感大悟,拉着太子姬发跪倒在姜太公面前,请求姜子牙收姬发为徒。太公几经推辞,才接受父子二人跪拜,并流着热泪说道:“臣本是一个流浪荒野的村夫,主公和太子对老夫如此厚爱,子牙当替周室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联合诸侯,俟机灭商

周国跟商朝相比,实力有一定差距。姜太公一方面采用逐步蚕食的策略,逐步扩大周国的领土;另一方面,联合众多对商朝不满的部落,组成联军,充分借重盟友的力量,准备与商朝展开决战。

周文王采纳了姜太公的“卑事殷纣,剪其羽翼”的计策,先是降服了泾水流域的密须国,消除了周的后顾之忧。又攻灭沣水流域的崇国,将周的都城由西岐迁至崇城改名丰都,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全部控制了关中平原。在此基础上,姜太公亲自率师远征,攻打吕梁山区的黎国和河南的邗国,逐步蚕食商朝的疆土。

文王的大业逐步实现。他深知这功劳归于太师姜子牙。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灭商的宏愿只能靠儿子姬发去完成了。但没有姜太公,姬发实难挑起这副重担。于是,他通过聘邑姜为太子妻,密切了太子和姜子牙之间的关系。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太子姬发)便加紧了伐纣灭商的准备工作。一日,他与太公商议灭纣事宜。

姜太公对武王说:“灭商的事,老臣时刻都在准备着。但是,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大王您也知道,商朝虽然十分腐败,但它毕竟是个大国,拥有几十万军队;若我们只靠武力去征伐,那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我们要等待商朝内部发生混乱,然后乘虚而入,这样就能够以弱胜强,用较少的代价获得巨大的成功。”

武王听了太公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后,决定在孟津观兵,一可以试探一下各诸侯邦国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二可以看看纣王对这次行动作何反应,试探一下商纣的虚实;三可以利用这次观兵,对军队进行一次战前演练并将此决定传布给四方诸侯。

10月底,武王和800诸侯国首领一起,进了孟津,并一同饮血酒盟誓:“吊民伐罪,躬行天讨,齐心灭纣,祸福与共!”

誓毕,800诸侯和岐周的文武官员群情激奋,请求趁热打铁,就此杀向朝歌。武王要姜太公向众人解释。

姜太公说道:“商纣王昏庸无道,早该天诛地灭。然而商纣有600年统治之基,拥有几十万军队。尽管殷商内部矛盾重重,但还没有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我们不可轻举妄动。况且,对我们今日孟津观兵这样如此宏大的举动,商朝必然有所警惕,定会加强防御。因此我们要等待有利时机。要战,就要有一举成功的把握。”

各路诸侯听了太公之言,认为有理,遂约定,一旦时机到来,愿听从武王差遣,同心协力,讨伐商纣。

3.牧野一战,殷商倾亡

以周国为首的联军兵临朝歌城下,纣王只能将奴隶和罪犯组织成军队迎战。但由于纣王平日里暴虐无道,众叛亲离,这支部队临阵倒戈,与联军一起彻底埋葬了商王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灭商的胜利再一次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觉得各方面时机均已成熟,便请来太师、周公等文武大臣,一起商议伐纣之事。这年冬天腊月,武王亲率兵车,命姜太公为前锋大将,浩浩荡荡向东出发。武王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鼓励全军在此决一死战。

前锋大将姜太公率领4万多甲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仓促应战的商军阵中。纣王连忙调集了17万军队来迎战。

但是,姜太公早已派人混入殷商军中,进行瓦解工作。纣王的奴隶军当阵倒戈。商、周军队合为一股,势如破竹。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朝歌城的商民,连夜迎武王进城。姜太公见纣王虽被大火烧成干尸,依旧二目圆睁,便指着纣王大骂:“无道昏君啊,无数生灵因你而遭涂炭,我要亲自砍下你的头颅,为天下百姓报仇,为我的父母和东夷九族报仇!”说完,挥剑将纣王的头颅砍了下来。

牧野决战后第5天,周武王即举行开国大典,建都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他请来姜太公、周公、南宫适等一班重臣,商议怎样处置殷商遗民,怎样控制刚刚取得的广大疆士,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研究的结果是,分封诸侯,将有功之臣和周室的叔伯子侄姻亲贵戚中有才干者封到全国各地,兴邦建国,让他们治理自己的封地,向周王定期贡赋,提供军队,夹辅王室。

然而,在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时,姜太公和武王、周公等人的意见发生分歧。姜太公建议把商朝的后人杀掉,以绝后患。但是武王却支持周公的意见,封武庚为商后,留居朝歌,管理殷商遗民。姜太公见武王主意已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暗自担心。

武王为分封姜太公何地一事特地去征求他的意见。姜太公说:“老臣故地在山东营丘(今山东临淄),那年纣王发兵东征,差不多将营丘夷为平地,杀死了我的父母亲族。我曾发誓,要在推翻商纣之后,重返家园,复我邦国。因此,老臣恳请主公封我回山东故土。”

武王非常高兴,遂把渤海与泰山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封给太公,国号为齐,都营丘。姜太公谢恩回府,预备赴任就国。

临别之际,武王特意为太公举行盛宴。席间,周武王动了感情,禁不住热泪盈眶。姜子牙见状,老泪也不禁夺眶而出,说道:“主公不必担忧,老臣虽然年迈,但早年学过养生益寿之道,还能再活它几十年。此去山东,老臣一定尽心尽力,治理齐国,成为主公的坚强后盾。”

谁知,太公此行竟是与武王之最后诀别。两年之后,武王就因病去世了。

4.协助周公,平叛定基

周灭商后,姜太公的封地是齐国。姜太公在齐国推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使齐地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齐国逐渐成为大国。数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继续保持大国的地位,这都要归功于姜太公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周武王去世以后,武王的长子成王继承了王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恐成王缺乏经验,自代成王摄政。周公这一举动,引起了大臣和各诸侯国的不安。武庚趁机联合17国,发动了叛乱。周公力主武力平定叛乱,但朝野上下意见纷争,无法统一。

周公于是立即给远在山东的姜太公写了一封密信。他在信中深刻分析了目前的严峻形势,推心置腹地陈述了他为什么要当摄政王,衷心希望姜太公顾全大局,帮助他力挽狂澜,全力维护文王、成王和太公等奋斗一生打下的江山。他在信中还授命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隶,五侯九伯,均可征伐。”

姜太公看罢周公的密信,被周公大义凛然,光明磊落,忠心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立即认识到自己以前对周公的怀疑是错误的。与此同时,他的女儿邑姜(武王之妻)也劝父亲助周公平乱。

在这危急关头,姜太公当机立断,发倾国人马,迅速出兵平乱。他一方面派大将吕豹、吕虎去平定徐、奄等邦国的叛乱;另一方面,决定亲自率兵南下,协助周公平定武庚和东南17国的叛乱。他建议周公率大军东征,趁此机会,彻底征服东南叛邦,使西周江山永固。

周公收到姜太公的信后,神情振奋。他决定亲率5万大军东征。周公和姜太公从两翼协同作战,使军威进一步大震。

姜太公虽年纪已大,但仍能驰骋疆场,与周公形成犄角之势,奋力剿灭东南一带的叛匪。

叛乱平息后,姜太公又回到封地齐,继续他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制定了“大农、大工、大商”的政策。

姜太公自己称这三项事业为治国的“三宝”,并且此“三宝”只能由国君一人独掌。不到三年工夫,齐国就得到大治。周公闻听,不无感慨地说:“太公真是老当益壮,盖世无双也!”

姜尚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西周时期,齐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最重要支柱,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齐国最先崛起,成为纵横中原、左右天下局势的“五霸”之首。直至战国时期,齐国依然跻身“七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