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6967900000068

第68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1)

一、中华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约与孔子同时。字长卿,齐国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军事世家。后去齐归吴,淡泊功名,专事兵法研究。后被举荐,曾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以为将,曾与伍子胥一道助吴攻楚,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使吴国名显诸侯。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专著;对中国、对世界的军事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汉代,《孙子兵法》即已成为兵学之冠,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13篇。”第一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家们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明代中期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认为,自从有了《孙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国的军事哲学”。《孙子兵法》早已漂洋过海,被传到许多国家,受到了相当广泛的赞誉,认为它的内容“闳廓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及其军事科学著作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1.田园隐居,勘察战史

春秋时的孙武,原是齐国田氏家族的后裔。齐国的田氏是闻名天下的望族,世代均出过有德有能的人物,在齐国位居卿、大夫等高官者不乏其人。孙武的祖父最初是一名大夫,在出兵征讨莒国(今山东莒梁一带)时立了大功,乃由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丘县之北),并赐孙姓,从此与田氏分开,成为独立的一家。田氏家族与陈氏、鲍氏家族因争权夺势而发生武斗,虽然田氏家族获得了胜利,但孙武对本家的做法很不满意,同时对这种不光彩的“胜利”感到很惭愧,因而离开自己的祖国而来到了吴国。

当时的吴国在今江苏北部到浙江南部一带,虽被称为蛮夷之邦,然而物宝天华,生活富足。孙武率领众多的族人和奴婢来到吴国,向官方申请开垦荒地,结果在吴都以西、罗浮山以东一大片荒芜潮湿之地安家立业。孙武在山麓上兴建村落,开凿圳渠,彻底改善排水系统,几年之间便使荒芜之地变成了渠水纵横的肥沃良田,村落也就成了颇有名气的孙家村。

吴国人对齐国的田氏之乱也有所闻,他们认为孙武所采取的态度大有贤者风范,且为名门之后,便向吴王余祭推荐,余祭也觉得不能将能人弃之于草莽,便想委以高官。孙武被召入宫后,一听说要他做官,便坚决不接受。他说:“孙某不才,学识浅陋,而且体弱多病,如果出来做官,肯定会使大王失望、有负国家重托的。我只想归隐于田野之中乐享天年,此外别无他念,请大王怜恤亡命之民,请让我做一名普通百姓吧。”

吴王余祭见孙武果然消瘦无力,性情似乎有些懦弱,而且谈吐并没有什么宏言高论,也就没有再勉强他。

于是孙武仍然归隐田园,放情于山水,悠哉游哉。

孙武本人是讨厌战争的,对于战场上刀剑飞舞、喊声喧天的惨烈情景始终难以忍受。然而他却喜欢研究战史。早在少年时代,每当遇见老一辈的人,总是要打听昔日的战争情形;如果遇到曾经实地参加过战斗的人,一定请他讲一些实战的经验。久而久之,他渐渐知道了打胜仗有打胜仗的理由,失败也有失败的原因。

孙武常常把研究的心得写在笔记簿上。此时距离纸张的发明尚有六百多年。所谓笔记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书写,然后再连在一起。至于交战地图,他则绘在大张的帛布上,注明军队或军船的配置及移动情况,标出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语。他想,如果能将胜败的原因和理由探究明白,增加己方取胜的条件,促成敌人落入失败的情况,那么,百战百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潜心研究的结果,渐渐形成他的独特的军事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搜集资料,脑子里有了初步概念之后,他又前往战场实地进行勘察和研究。这项工作在交通条件相当落后的当时,是极为辛苦而麻烦的。然而他却乐此不疲,前后竟持续了20年之久。例如他为了考察吴楚天门之战的情形,便不顾旅途的劳累,跋涉数百里,来到位于今南京上游40公里左右的天门,在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峙的汪洋人河里乘着一叶小舟,细心地观察、研究,时而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簿上写写划划。然后又把小舟划向岸边,拨开水面上丛生的芦苇,冒着熏人的青草热气,爬上堤岸,不胜感慨地四处张望,然后又取出本子振笔疾书。

孙武研究战争、战略和战术,并非要借此去游说诸侯从而获取高官厚禄。他没有名利之欲,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安分、平凡而恬静地度过一生。

2.潜心钻研,兵法精义

吴楚之间的天门之战发生在吴王僚即位的第二年。吴国的统帅是吴工僚的堂兄公子光,楚军的司令官是楚国公族子瑕。

公子光用军船多艘满载士兵溯长江而上,到达天门山附近,楚军也舳舻相接顺流而下。双方舰队互相发现敌踪之后,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前进。双方舰队的每一只船上都悬挂着无数旗帜,互相炫耀军容,但都按兵不动。

楚军司令官子瑕正在占卜战争的吉凶。当时习俗,凡有大事都要事先占卜,才能作出决定。子瑕占卜的结果是凶卦,因此他变得很消极,通令全军加强防守,决不可轻举妄动。

楚军中的司马子鱼善于运用形势而且作战勇猛,他匆匆来到子瑕的军舰上,提出意见说:“我们处在上游,只要顺着水势攻下去,必能击溃吴军,这样天大的好机会怎能错过?请问将军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占卜的?”

子瑕告诉他,用的是筮草。

那个时候,占卜的方法除用筮草外,还有用龟甲烧灼后根据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的,称之为龟卜。还有用鹿的肩胛骨的,称之为鹿卜。

司马子鱼对子瑕说:“应该用龟卜来决定吉凶,而且按惯例应该由军中司马来主持其事。”

子瑕同意了他的意见。

司马子鱼恭恭敬敬地跪下来,向上天祷告说:“战争一开始,我准备率军打先锋冲入敌军舰队,打它个措手不及,待敌方阵脚已乱之时,我军大队人马冲杀过去,这样是不是可以获得大胜,请上天给予明示。”

祈祷完毕,便动手烧龟甲,司马子鱼得了一个“吉兆”。

司马子鱼慷慨与子瑕辞别,率领自己手下的船只顺江而下,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参战的,在最壮烈的战斗中,终于以身殉职,同时楚国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突然的打击下,吴军仓促应战,加之地形不利,很快便溃不成军了,连吴国传代的宝船“余皇”也被楚军掳去。

孙武对吴楚两国这次战争曾详加考察,除了士气、时机、地利各方面得失外,他感兴趣的一点是,战争开始前,楚军将领们利用筮草和龟甲来预卜吉凶这件事。

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引起了孙武深深的思索。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从史籍的记述和人们所流传的战争实例来看,每次占卜的结果似乎都很灵验,甚至准确无比。这是真的吗?如果胜负之数事前已经决定,人们只要按着命运的安排盲目地走下去就是了,其他一切人为的努力不都是“可怜无补费精神”吗?不,不可能完全是这样。过去留传下来的占卜实例,是否只记下了猜中的部分,至于没有猜中的例子根本未作记载,日久天长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除了呢?吴楚天门之战,开战前主帅子瑕的占卜预示着失败,司马子鱼的占卜却预示着胜利。事实上,胜利的取得是依靠子鱼对敌我双方利弊的正确分析和他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赢得的。

孙武的困惑和思索,使他的军事思想趋于成熟。他写下了自己的结论:“战争前所作的占卜,并不是什么命运的预告,只不过是好兆头和胜利在望的宣告发生了鼓舞作用,促使士兵加倍卖力,才导致了真正的胜利。当然,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有所谓的命运存在。例如与天有关的,四季的变化、晴雨、昼夜、寒暑、时机的适当与不适当等所谓‘天时’因素。与地有关的,远近、险易、广狭、死地、生地等所谓‘地利’因素。这些事物虽然无法以人力来加以改变,但是,要避开不利的因素或者反过来加以利用,却是可能的。战术,应该是人利用人的力量来打败敌人之术,而且这是可能办到的。军事研究的目标,也恰恰就在这一点。”

是的,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人。同时,战争也决不是孤立的,战前的种种政治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孙武经过深深地思索,得到了深刻的认识:“百战百胜,并不能算是最好的战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至高无上的战术。为了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平常的工作才是最要紧的。应该实施开明的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心悦诚服;赏罚要严正分明,使官吏既畏惧又仰慕,国家进步富强。在国际上,对外国在保持礼节和严谨,在尊重其他国家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尊重。军队的训练要力求严格,同时要给予爱心,使士兵养成守纪律、不犯不掠、勇于杀敌而怯于私斗的美德。如果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必定不战而使列国屈服。这样的国家,要靠君主日常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是问题的关键……”

这是孙武所获得的结论,也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义所在。对于现代军事理论来说,这只能算作一种常识,但在当时却是卓越而伟大的思想。孙武是中国历史上摒弃了宿命论和宗教观念而使战术理论成为最具合理性和普遍性的开山鼻祖。

3.运筹帷幄,出神入化

吴、楚之间的相持状态终于破裂了。公子光被吴王僚任命为大将军,率兵从边境巢地(今安徽省巢湖附近)攻入楚国,逼进到楚国的关卡之前。公子光取胜心切,黄昏宿营前激愤而慷慨地通令全军:“明天是关键的一战,所有将士务要勇敢杀敌、冲锋陷阵,龟缩怯阵者军法从事,不得有误!我将亲率部卒打前锋攻入敌阵,一鼓作气,扫荡楚军!”

公子光完全没有料到,吴军的情况早有楚国的间谍飞报楚军指挥官。

天明后,吴军的战车掀起了滚滚黄沙,车轮的隆隆声和士兵的呐喊声震耳欲聋,队形由开阔的扇面型而逐渐合拢,像洪水般奔向关门而来。令人奇怪的是,楚军关门大开,没有丝毫的抵抗。

公子光威风凛凛地站在战车上,银色的头盔在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信心十足地指挥着吴军冲进关门。

这时,埋伏在门内和城墙上的弓箭手,等到战车进入射程范围之内,只听一声号令,箭如雨点般射下来,吴军纷纷中箭,公子光也被利箭射中,惨叫一声倒下去,幸被一名甲士扶住。

春秋战国时,战车一辆所配备的兵员有:甲士三人,车士25人,兵卒72人,合计100人。按周朝制度,号称“千乘之国”的大诸侯,就是说其国力有战车1000辆,士兵10万人。天子当时被称为“万乘至尊”。

公子光所乘坐的战车一乱,整个吴军顿时乱了阵脚,只顾奔走逃命,溃不成军。

战争结束后,孙武曾向参战的人们查询了详细情形,他认为公子光为了激励士气,自告奋勇率先冲入敌阵,这是为将军者宝贵的气质。然而,他没有重视情报的作用,既没有派出吴军的间谍,也没有注意到楚国的间谍,己不知彼,彼却知己,这就是失败的关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第二年的春末,有一天,公子光的至交、吴国的重臣伍子胥到孙家村拜访孙武,寒暄之后,伍子胥说:“去年初冬我军与楚军在巢地吃了败仗,这您是知道的。现在楚国更加骄纵,逼迫顿、胡、沈、蔡、陈、许等六个附庸国,组成了庞大的军力,意欲侵犯吴国。大王仍派公子光担任统帅,因有去年的败绩,公子光非常不安。我把先生对军事的独到研究对公子光介绍过,公子光衷心敬佩,诚恳地敦请您出山,并且要尊崇先生为帷幄之师,希望先生应允。”

孙武本想拒绝,但一时之间又不好启齿。公子光和伍子胥如此看重自己,怎能断然回绝呢?再说,自己毕竟是生活在吴国这片土地上啊。想了一下,他问道:“战场预定在哪里?”

“根据上次失败的教训,我们派出了不少斥堠,据情报说,楚兵正在州来附近集结重兵,战场可能就在州来附近。”

孙武离开座席,从书架上取下一幅州来的地图,把它摊开在桌子上,一边察看地图,脑子里一边在琢磨,渐渐,一个想法成熟了,他对伍子胥说:

“这次吴、楚之战,从表面上看,楚国的优势大一些,七国联军,人数众多嘛。但是,人数越多,弱点也就越多。跟楚国联战的六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慑于楚国的淫威,因此只能算是乌合之众,貌合神离,不会拼死的。而且,楚国这次任命的统帅只是个庸碌的下大夫,不足畏惧。只要吴军在战术上取得优势,便有取胜的把握。这一点在战前一定要让全体官兵知晓,以长自己军威。开战后,吴国军队可以分出三支精锐部队,先从敌军中选出三个最脆弱的军团,分别予以击破。这三个军团被击溃后,其他三个被逼迫而来的军团就会发生动摇,不堪一击甚至不战而逃。这样一来,楚国本身的军团便会人心惶惶,犹如惊弓之鸟。这时,吴军大举进攻,直捣楚军大本营,对方必将溃败无疑。”

伍子胥听得相当认真,并不断点头表示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