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6967900000070

第70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3)

5.疲楚误楚,无中生有

吴王是个有见识、有雄心的君主,又有伍子胥、孙武两员股肱之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不上几年功夫,吴国便由一个贫弱的小邦,一变成为府库充实、兵强马壮的国家。吴王凭借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同强楚争霸东南。

阖闾即位时,领兵在外的公子盖馀和公子烛庸,分别逃到徐国(在今安徽泅县)和钟吾国(在今江苏宿迁东北)避难去了。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二公子。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撑腰,拒不从命,私自放走了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国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下令,请二公子在养地(在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为害吴国。

徐国和钟吾国的胆大妄为,楚国的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吴国君臣,给吴国出兵提供了口实。这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讨。钟吾国小民贫,不堪一击,很快灭亡。吴王即以得胜之师,回兵伐徐。徐国君臣一面固守城池,一面火速派人向楚国告急。楚国当即派沈尹戍率兵救徐。孙武主张兵贵神速,他见强攻一时难以取胜,怕旷日持久,楚兵来援,于己不利,便下令士卒日夜赶修堤防,堵截山水,灌淹徐国。楚国救兵还未赶到,徐国城池已被大水冲泡,徐国军队不战而溃,国君章禹领着夫人和近臣向吴军投降。

孙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连灭二国。吴王得意忘形,想乘机移兵伐楚,扩大战果。孙武认为不妥,进谏说:“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徐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马疲劳,军资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秋,吴军用一支人马围攻楚国六(今安徽六安县北)、潜(今安徽霍山县南)二城。

楚国闻警,马上派沈尹戍率大军救援。伍子胥、孙武估计楚国救兵快赶到了,便主动撤兵。楚军扑了空,白跑一趟,将潜城人迁到南岗(今安徽霍山县北)以后,只好回军。

楚军人未解甲,马未下辕,吴军的第二支人马又包围了弦城(在今河南息县南)。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马戍、右司马稽两员大将领兵出征。楚军昼夜兼程奔赴前线,才赶到豫章地区,离弦城还有一段路程,吴军就已主动撤离,楚军再一次扑空,士兵怨声载道。

吴军两次袭扰楚国,都曾请求越国助战。越国一向与楚国交好,根本不予理会。吴王打算伐越国,又担心一支人马兵力单薄难以取胜。正在吴王犹豫不决的时候,孙武对吴王说:“兵在精而不在多。依臣愚见,一支人马就足够了。越军虽众,我们可以用计谋使之分散,他们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在孙武的策划下,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夏,吴王又取得了伐越的胜利。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夏,桐国(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背叛了楚国。桐国的北面,原来有个小国叫舒鸠(在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被楚国吞灭了,因此,舒鸠人对楚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吴国派出间谍,唆使舒鸠人说:“如果您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机消灭它。”

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编造了一套假情报,去蒙骗楚国。楚国君臣利令智昏,竟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囊瓦(字子常)率大军伐吴。囊瓦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虚,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屯驻在豫章地区,静观事态的变化。这时吴军却在巢城(在今安徽淮南市南)附近暗中集结,等待时机。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时间一长,士气便日益低落,防备也松懈下来。孙武抓住时机,指挥吴军发起突然袭击,在豫章地区大败楚军。吴军在胜利返回的路上,又顺手牵羊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城,楚国守卫巢城的大夫公子芈胜也乖乖地做了俘虏。

班师回吴后,吴王阖闾说:“这次虽然挫败楚军,但未拿下楚都,功劳微不足道。”

伍子胥说道:“这次虽未大败楚军,但臣等做梦都想拿下楚都。只是楚乃天下劲旅,不可轻敌。令尹囊瓦虽不得民心,但其他大臣尚很贤良,尚未引起诸侯的痛恶。听说囊瓦贪得无厌,日久必招致众叛亲离,诸侯反目,届时再乘机西进,楚都可下。”遂派孙武在长江下游演练水军,同时派人终日打探楚军消息。

6.因势利导,五战克郢

楚昭王即位以后,楚国江河日下。内部权奸当道,忠良被害。外则兵祸连年,东困于吴。楚的附庸时有叛离,各国诸侯也纷纷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夏,晋国支持蔡国灭掉楚的附庸沈国(在今河南汝南东南)。这年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为沈国报仇。

蔡国同吴国交好,吴卫打算借此机会大举伐楚,便去征询伍子胥、孙武的意见。

吴王问道:“当年寡人主张伐楚,二位认为时机尚不成熟。经过这五六年的准备,现在出兵,二位认为怎样?”

伍子胥、孙武回答道:“楚将囊瓦贪而无能,得罪了不少诸侯,唐、蔡二君对他恨之入骨,君王如果想大举攻楚,要得到唐、蔡二国的帮助才行。”

吴王赞同他们的意见,便派伍子胥去联合唐、蔡。唐成公、蔡昭侯慨然应允,一致表示要鼎力相助。原来唐、蔡二国都是楚的属国,岁岁朝贡,按时觐见。有一年,蔡昭侯带着一双晶莹的玉佩和两件华贵的皮袄去朝楚。蔡昭侯将一件皮袄和一块玉佩奉献给楚昭王,令尹子常见物眼开,向蔡昭侯索要剩下的玉佩和皮袄。蔡昭侯对子常的贪婪,非常厌恶,不肯答应,结果被软禁起来。不久,唐成公骑了两匹名贵的宝马,也去朝楚。子常又厚着脸皮向唐成公索要名马,偏偏唐成公也是个倔性子,不吸取蔡昭侯的教训,硬是不给,结果也被囚禁起来。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三年后,还是二君服软,交出了名马宝物,才被释放。归国途中,蔡昭侯指着淮河发誓说:“寡人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蔡侯归国之后,曾经联晋、宋、齐、鲁、卫、陈等国,以晋国为首,共同伐楚。其间因大雨连绵,多日不停,晋国首先班师归国。晋国一走,其他国家亦无心恋战,也纷纷归国,伐楚计划中途流产。蔡侯失望之际,想到吴国,遂约会唐国,共同投靠吴国,希冀三国并力,共同破楚,以雪昔日之耻。

这一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出马,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嚭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兵力,并联合唐、蔡二国,总计数百辆战车,3万多兵马,数万随军民夫,浩浩荡荡出师伐楚。

孙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方针,大军北上,溯淮河西进,有意给楚军造成吴军救蔡的假象。吴军越过了蔡国,孙武传令:“军士登陆,徒步前进,将战船尽留于淮水弯道。”伍子胥问其故,孙武道:“兵贵神速,战船逆水而行,速度太慢。这样会给楚军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其得到准备,如此,则楚不可破矣!”伍子胥深以为然。于是吴军舍舟登陆,人衔枚,马摘铃,昼夜兼程,向楚国东北边境急速前进。

楚国得知吴国大军来犯,马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选将御敌。有的主张任命公子结为将,有的认为令尹子常合适,双方争议未决,没料到,这一绝密军情被吴国的间谍获知,吴军大营立即采取对策。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二人的情况,于是放出风声说:“如果让公子结为将,我们就等着取他的人头,让令尹子常率兵,我们只好退避三舍。”楚国得知后,果然上当,拜贪婪无能的令尹子常为将,而不用有勇有谋的公子结。

子常统辖沈尹戍、部将史皇、武城黑等战将,指挥20万大军,星夜赶赴前线。楚军刚刚在汉水南岸立稳阵脚,哨探即来报告说,吴军已经出现在汉水以北。

孙武见楚军已经作了应战部署,不敢贸然渡水强攻,便略施小计,调动楚军。他故意卖个破绽,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

楚将子常原来断定:吴军千里远征,军资接济十分困难,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旷日持久,没料到,吴军却按兵不动,跟自己隔河相持。子常一时摸不清吴军的作战意图,不知吴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命令部队暂时扎营,处处设防,严加戒备。

正在子常狐疑之际,左司马沈尹戍前来献策说:“兵法上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吴军远征,利在速战。现在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孙武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楚国。将军在此暂拖住吴军,使他们不敢冒险渡河。末将率领本部兵马,绕道吴军后方,征调方城以外民众,焚毁他们的战船,然后我即扼守大隧(今鄂豫交界之九里关)、直辕(今鄂豫交界之武胜关)、冥陌(今鄂豫交界之平靖关)三关。等吴军师老兵疲,将军再迎头攻杀,末将从后掩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吴军进退无路,插翅难飞,我军必大获全胜。”

二人计议妥当,左司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动。孙武暴露自己的“失误”,本来就是为了引诱楚军中计,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军力对比上有利于己的变化,然后再伺机发起进攻。

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走后,武城黑进见子常说:“吴军战车纯用木料做成,极耐风雨。我军战车外包皮革,用胶固定,遇到阴雨天,胶化筋脱,容易损坏。长久相持,对我军不利,不如速战。”

武城黑刚走,部将史皇又悄悄来到帐中,私下对子常说:“国人憎恶将军,爱戴左司马。假使左司马此去毁舟成功,那就等于是他独自战胜吴军。将军定要赶在左司马行动之前发起进攻,不然的话,难免出师无功。”

令尹子常听了二位部将的话,觉得也对,遂不顾与左司马沈尹戍之约定,倚仗自己兵多势众,就下令立即强渡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一副大战的架势。哪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楚军的错误行动,正是孙武求之不得的。吴军早就秣马厉兵,准备厮杀。孙武乘楚军立足未稳,先声夺人,击鼓进兵。吴方前有大军堵截,后有抄袭之师,正是陷于“死地”,所以个个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十。楚方背水作战,也想死里求生。双方在大小别山地区,大战三次。楚军虽众,然而素质却低,指挥无方;吴军虽少,但却训练有素,指挥得当。故而吴军大胜,楚军大败。主将子常见首战败北,心无斗志,无心再战,想要临阵脱逃,被部将史皇劝止。

楚军且战且退,向西退到柏举(在今湖北麻城以东)。子常在柏举重新集结兵力,企图孤注一掷,同吴军决战。两军相持数日,先锋夫概向吴王请战说:“楚将子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皆无斗志。如果我军先发制人,发起进攻。楚军必乱,而后我军再大举掩杀,必能取胜。”吴王阖闾认为,楚军虽败,实力尚存,不同意夫概的意见。

夫概回到自己的营帐,对部下说:“君王既然让我担任先锋,我就有权调动本部军士。军事以利为上,我趋利而动,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何待君命!”于是,夫概亲自率领自己的5000劲卒,乘楚军尚未开饭之机,发起突然袭击。楚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见吴军突然杀来措手不及,被杀得晕头转向。孙武见夫概突击得手,当即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吴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呐喊着冲进楚营。鼓声震天,人喊马嘶,车毂交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两军在柏举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鏖战。吴军攻势凶猛,楚军抵敌不住,纷纷奔逃。子常见败局已定,也趁乱逃命。楚军失去主帅,军心大乱,结果一败涂地。部将史皇死于乱军之中。

吴军乘胜追击,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陨水)追上了楚军。溃败的楚军,正在抢舟夺船,争相渡河逃命。吴王正要下令发起攻击,夫概说:“困兽犹斗,何况人呢。楚军见我急攻,知道难免一死。必然死里求生,与我拼死一战,我军未必能胜。如果给那些先渡河的楚军一条生路,没有渡河的楚军便丧失斗志,只顾逃命。我军乘其半渡发起攻击,定会大胜。”吴王听从了夫概的建议,乘楚军半渡之际发起冲锋,在清发水又大败楚军;楚军死伤很多,溺水者不计其数,河水为之变赤。

侥幸过河的楚军,饥不可耐,慌忙埋锅做饭。饭刚做好,吴军又已杀到。楚军只得丢下做好的饭食,忍饥逃命。吴军饱食一顿,继续跟踪追杀。

楚军残部一直向西南败退到雍湿(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这时,前有波涛汹涌的汉水,后有吴国大军的追击,楚军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成为吴军的俘虏。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赶到,见楚军败得如此凄惨,便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打起精神,奋力击退了吴军的先头部队,救出了大批人马和车辆。

原来,左司马沈尹戍领兵潜行到息城(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时,忽然得报子常战败。他不敢怠慢,立刻回师增援,一路上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正好赶到雍湿救急。他杀退吴军先头部队后,又赶忙收集子常残部,准备迎战吴军主力。等孙武大军赶到后,双方在雍湿又大战了三次。楚军终因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人困马乏,又被吴军打败。左司马戍见大势已去,乃自杀身亡。

至此,楚军全线彻底崩溃,兵败如山倒,溃兵如潮般涌向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北)。汉水天堑失守,郢都亦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孙武指挥吴军不给楚军一点喘息的机会,迅速抢渡汉水,直捣郢都。郢都的左右各有一个属城,即麦城和纪南城,三城互为联络,成犄角之势。孙武率兵攻打纪南城。

孙武引兵过了虎牙山,转入当阳阪。这时孙武望见漳河之水滔滔而过,水势浩大。纪南城地势低下,距离纪南城不远的郢都地势亦低下。孙武看在眼里,心生一计,命令吴兵在高处驻扎,然后准备畚锸等工具,限一夜之间,掘开深壕一道,直逼纪南城。天明时深壕已经掘好,孙武下令凿开漳江河堤,江水进入壕沟,浩浩荡荡,泻到纪南城中。守城将领还以为江水暴涨,遂命城中百姓向郢都逃命。不料江水浩大,连郢都城下都是一片汪洋。

孙武命人在山上砍竹造筏,吴军乘筏,声势浩大地杀到郢都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