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6967900000082

第82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15)

5.用兵思想,宝贵财产

从上述四个李靖生平作战的辉煌胜利中,可以把李靖用兵思想的特点大致归纳为:“出敌不意,快速奔袭,穷追猛打。”他趁秋水猛涨,出萧铣之不意,快速奔袭江陵;他在镇压辅公柘之战中力主“出其不意,攻击慧亮之城栅”,破慧亮后,又率轻骑急迫至丹阳,击灭辅公柘。李渊称赞他说:“李靖是萧铣、辅公柘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也不为太过。他在平突厥时,首先出敌不意地进至恶阳岭,夜袭定襄,特别是趁唐俭出使突厥,颉利放松戒备之际,亲率精骑,急速奔袭,遂擒颉利可汗,确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大将风度。西征吐谷浑时,不顾“春草未生,马已羸瘦”而穷追猛打,进入沙漠,彻底歼敌。这些,都是其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

李靖这种“出敌不意,快速奔袭,穷追猛打”的用兵思想,并不仅为李靖所独有,例如李世民在浅水源和鼠雀谷等战役中,其用兵思想也与李靖极其相似,足以说明这种用兵思想标志着当时军事思想的新潮流。它一方面,继承了《孙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因敌而制胜”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时代特点,学习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农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用轻骑兵(胸甲骑兵)取代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重装骑兵(人马全部披甲),从而发挥了骑兵所固有的快速机动能力,创造了具有其时代特征的战略战术思想,并在战争实践中,通过检验而取得成功。李靖这种用兵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则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以高昂的士气,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垮了以重装骑兵为主的隋朝军队,也摧垮了重装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族私兵制。所以说,李靖用兵思想的特点,是唐朝军事思想新潮流中一股有代表性的主流。

李靖的军事著作,据《新(旧)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六军镜》三卷。《宋史·艺文志》也有同样著录。此外,《宋史·艺文志》还著录有《卫国公手记》一卷、《李靖韬钤秘术》一卷,但都已失传,只《通典》引文中保存了部分内容。清代学者汪宗沂据《通典》引文,参照杜牧《孙子注》引文等辑成《卫公兵法辑本》一册。虽属“语录”式的断简残篇,也可略窥李靖兵法的概貌。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将务兵谋;中卷为部伍营阵;下卷为攻守战具。从中可看出其军事思想的主旨和特点:

(1)“用兵上神,战贵其速。”这是李靖用兵的指导思想。前述李靖在其辉煌的战争实践中,就是以“出奇制胜,远程奔袭,穷追猛打”等急速的手段而取得成功的。他继承了《孙子》“兵因敌而制胜”的精神,又结合其当代战争的特点,把自己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用以指导当时的战争实践,取得了超乎前人的成就。

(2)李靖创造了“七军六花阵”,包括方阵(横队),圆阵(六边队形),雁行(梯次配备),直阵(纵队)等队形。继承了《孙膑十阵》的精神,结合唐军七军编制,创造了其特有的阵法。李靖基层单位(队)的战斗队形,基本上是采用楔形队形,也就是《孙膑·十阵》中的“锥行之阵”。银行之阵是进攻队形的一种形式,便于突破、分割敌人阵势。在此之前,进攻一般是采用方阵。李靖把“锥之阵”用作经常的战斗队形,是个创举。同时也说明他在战斗中,勇于对敌进行突破与分割的攻击精神。

(3)李靖还首创了纵队战术的理论。他说:“诸贼徒恃险因山布阵,不得横列,兵士分立,宜为竖阵。其阵法: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按一队弩手,一队弓手,一队战锋。然后又是一队弩手、一队弓手、一队战锋的次序前进。)两驻队两边相翊(掩护翼侧)。布列既定……闻鼓声发诸军弩手、弓手及战锋队,各令人捉马,一时笼枪大叫齐人……”这种用纵队直接投入战斗的战法,在西方由拿破仑把它发展到极为完善的地步,在耶拿会战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恩格斯说:“纵队比横队易于保持秩序,甚至当纵队已被打乱时,它仍能以较密集的队伍进行……抵抗;纵队比较容易指挥,能更好地为指挥官所掌握,并能更迅速地运动……最重要的结果是,采用纵队这种特殊的众兵作战形式,就能把整个转动不灵的旧的线式战斗队形分为若干单独的部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使总的规定适合于当时的情况,其中每一部分可由所有的三个兵种组成,纵队具有充足的灵活性,可以采取各种办法使用各部分兵力。”

(4)李靖还首创了逐次抵抗,交互掩护的撤退方法。他说:“诸兵马被贼围绕,抽拔须设方计,一时齐拔,贼即逐背挥戈,因此必败。其兵共贼相持(即与敌接触的部队),事须抽拔者,即须隔一队抽一队,所抽之队去旧队百步以下,遂便立队,令持戈、枪、刀、棒并弓弩等,张施待贼。张施了,即抽前队(撤出前面的部队),如贼来逼,所张弓弩等人即放箭奋击。如其贼止不来,其所抽队便过(通过掩护阵地)向前百步以下,遂便准前立队(照前述方法摆开阵势),张施弓弩等待贼,既张施,准前抽前队,隔次立阵,即免被贼奔蹙。”这种逐次抵抗,交互掩护的撤退方法,至今仍在采用。李靖在一千多年前就创立这种战法,确是难得可贵的。

总之,李靖以其对古代兵法的精通,结合其自己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在战略、战术上不但继承了前人的优秀遗产,加以灵活地运用而且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九、再造唐朝的一代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唐朝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郭子仪长得魁梧,面貌英俊,身高膀宽,目光炯炯有神。为人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不怕黑暗势力。他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官,可谓唐朝的“四朝元老”。在那时,提起“郭子仪”三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盛世英才,安邦定国

郭子仪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读书或习武时,精神集中,常常废寝忘食,练得一丝不苟。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当兵,曾犯有过失,按军律应该斩首。当他被捆着双手押赴刑场时,竟然昂首阔步,大步向前,一点也不惊慌。正巧,在途中遇上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本来和他并不相识,见他年轻英俊,相貌非凡,临刑不惧,又听说他才干出众,意志坚强,便赞叹地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杀了多可惜啊!”李白很怜悯郭子仪,便立即到当地官员那里说情,最后以自己的官职做担保,把郭子仪救了出来。这样,李白就成了郭子仪第一位知己朋友。后来,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因受牵连下狱,郭子仪曾经请求替他赎罪,报答他当年的救命恩情。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是生活在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的社会里,即所谓“开元之治”。这时期,以唐玄宗李隆基为首的唐朝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用贤能,改善政治,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也十分强大。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一诗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意思是:回想当年开元盛世的日子里,就连一个小县城也有万户人家。大米喷香,小米洁白,公私仓库里的粮食物资都装得满满的。

郭子仪就生长在这样的年代里,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

郭子仪最初做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749年(天宝八年)做到天德军使(驻地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太守。这时,唐朝廷对外还没有大的战事,几十年间相对太平。在这样的环境里,由于缺乏外界压力,没有危机,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手,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全不见了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尚能居安思危,经常想到会发生战事。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当时边疆各地居住着我国各族人民。他们辛勤劳动,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北部色楞河一带,居住着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人。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就派使臣来唐朝,请求唐朝在回纥所占领的土地上设置都督府。唐朝答应了,便把回纥分为六府七州,并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接受唐中央的领导。从此,唐朝同回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更加频繁。唐朝以金银器皿、锦绸布匹换来回纥的马匹、白毡等物。后来肃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回纥可汗,表示唐中央政府对回纥的友好。

在青藏高原一带,居住着藏族的祖先吐蕃人。他们有的过着游牧生活,饲养牦牛、马、猪等;有的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吐蕃的赞普(王的称呼)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入藏时,把蔬菜的种子、手工业品、医药、书籍等带到吐蕃。汉、藏两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要的。

自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管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当时唐中央的禁军不过20万人,而边疆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时唐朝重用安禄山,任命他做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旗人。安禄山做了节度使,总揽三镇军政大权,又招募北方很多牧民当兵,势力便逐渐壮大起来了。

安禄山常到长安去,对唐朝内部情况非常熟悉。他见唐政府日益腐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招兵买马,积累钱财,收集朝廷情报,观察朝廷动向,等待时机,准备反唐。可是昏庸无知的玄宗皇帝却闷在葫芦里,对安禄山的所作所为一点不提防,反而听信他的花言巧语,竟然让他认杨贵妃为干妈,对之信任有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趋腐败,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缅于歌舞声色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把持朝政,飞扬跋扈,任用亲信,干了不少坏事,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唐朝内地多年来未发生过战争,军事力量薄弱,士无斗志,军备空虚。但统治集团却认为国泰民安,再也用不着军队了。官府里的刀枪盔甲,因长期闲置都生了锈,很多名城要塞,都不加设防。唐政府还不准老百姓私藏武器,凡私藏者,皆判以刑罚。在这种情况下,野心勃勃的安禄山认为篡夺大唐江山的机会到了。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他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动1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由于唐政府毫无准备,致使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地方官吏听说叛军来了,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出降。就这样,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渡过了黄河,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20万人,继续西进。这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吓得魂飞天外,满朝文武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唐朝政府临时招募了8万人,由大将哥舒翰率领去抗击叛军。这些人多是城里的无业游民,既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又缺乏基本的作战技术训练,军事素质很差,在与叛军的大战中,自然不堪一击,就连大将哥舒翰,也战败被俘。

唐政府为了阻击叛军的继续西犯,又从西北边防上抽调大批兵力。但是边防的将领整天喝酒、赌博、克扣军饷,士兵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战斗力呢?756年夏天,叛军距离长安只几十里了,长安顿时紧张起来,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和左右臣僚(自然也少不得贵妃玉环),仓皇出逃。长安遂陷入叛军手中。玄宗一行逃到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愤怒地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惩办杨贵妃。群情激愤,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派人缢死了杨贵妃。这时马嵬驿的人民请求皇帝留下来同他们一起抗击叛军,唐玄宗哪肯答应,只把他的儿子李亨留下,他自己则往四川逃命去了。

安禄山从起兵到占领长安,前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进兵如此迅速,充分暴露了唐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不顾国家人民安危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