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6967900000090

第90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23)

7.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岳飞自平定洞庭湖以后,又还军襄阳。不久,朝廷下诏,改授岳飞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兼宣抚副史。从此,便每日枕戈待旦,准备恢复中原。

绍兴五年(1135),岳飞遣梁兴等潜伏敌占区,结纳两河民间抗金组织首领,招募乡勇,加固堡垒,以待宋军北伐。李通、胡兴、李兴等举众投奔,将金军的活动情况,以及山川关隘全都详细地告诉了岳飞。在这种人心思战的有利形势下,绍兴六年,岳飞从鄂州移军襄阳,遂即挥师北上,里应外合,很快地收复了伊阳、洛阳、商州、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两岸人民,欢呼雀跃,打着“岳”字旗帜,“挽牛牵车,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以至于自燕京以南的地区,金人号令不行,完全失去了控制。兀术强行征召“签军”以对付岳飞,却没有一个相从。一贯骄横的兀术不禁叹息道:“我从起军以来,从未遇到现在这样挫折!”金大将乌陵思谋素称凶悍狡猾,对部下的恐慌浮动无能为力,毫无办法,只能告诫他们道:“你们不要轻举妄动,等岳飞来时立刻就投降。”金军统制、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率领部众,密制“岳”字旗帜,从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也打算率5万众归降。岳飞大喜,与部将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但是,虽然当时的形势对岳飞极为有利,这次北伐终因“钱粮不继而抽回干事军马未能成功”。岳家军驻扎在襄阳,距南宋首都临安有数千里之遥,粮饷转运迟滞,平日即有“粮食不周”之忧。这次北伐,岳家军深入河南,朝廷措置粮草不力,以致前线士卒,常受饥饿困扰,甚至饿死,这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面对此困境,岳飞只得忍痛撤军。已经克复的州县再度陷于伪齐的统治下。欢迎和支持岳家军的人民受到了严酷的报复。岳飞愤慨万分,热血沸腾。他感到壮志难酬。虽然他因战功卓著屡获官爵,但这不是他的本愿。收复失地,报仇雪耻才是他矢志以求的志愿。在一场大雨初晴的时刻,他登楼远眺北方,放怀遐想,吟出一首冠绝千古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绍兴九年(1139),金兀术再度南侵。金军分四路南下:以聂黎贝堇出山东,直奔江淮;李成犯河南;左监军撤离喝自河中(今山西永济)趋陕西。兀术自己自黎阳(今河南浚县)直插汴京。金军来势凶猛,宋廷一片震动,命岳飞等迎敌。危急之中,高宗也知道放权,对岳飞道:“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遂誓师襄阳,再次北进,一举攻占蔡州并次第收复淮宁府、西京、赵州等地,举凡岳家军所至,无不获胜。河南民间抗金组织首领李兴,率众响应岳飞,收复伊阳等八县。东部和中部的宋军也连连奏捷。韩世忠收复海州,张俊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亳州,金人大震,消息传到临安,一心求和的高宗和秦桧与金人一样深以为忧,急忙下令各路宋军撤退。岳飞正在逐步进攻,哪会乐意半途而废呢?当下拒绝了收兵的命令,留大军驻守颍昌,自率一队精锐人马直趋偃城。兀术大为震惧,召集部将商讨对策。众将早已被岳家军吓破了胆,兵临城下的时候,哪里还会想出胜敌的法儿呢,纷纷说岳飞智勇冠天下,难以为敌,还是早早退兵为上策。金兀术却不愿就此善罢甘休。他做梦都想马踏临安,灭掉南宋,建立大金帝国。实际上,他几次快要成功了,却都碰上了岳飞,让他大栽跟头,前功尽弃。他很恼火这位丧门星。他领教过多次,知道岳爷爷确实厉害。但他咽不下这口气。他是金国的一根撑天柱子,握有百万大军,曾经灭辽国,破开封,虏宋主,使宋人谈虎色变,难道就甘心败在一位处处受朝廷牵制、拥兵不足几万的南宋将领手中吗?这不让世人和后人嗤笑吗?不能,绝对不能,一定要和这个岳蛮子决一雌雄,看谁到底是“爷爷”!于是,金兀术调集各路兵马,决心与岳飞决一死战。

岳飞接到急报后,不禁大喜,说:“金寇来得越多越好,我正好乘机一举歼灭他们,免得以后再骚扰中原!”正说着,朝廷钦差赶到宣读旨谕,敦促岳飞速速撤退,以免被金人吃掉。岳飞告诉来使说:“金人已经黔驴技穷了,我完全有把握破敌,请您回禀皇上,让他放心,尽候佳音吧!”钦差见说不动岳飞,只得回朝交差。岳飞遂挑选出嘴皮薄,善羞祖骂娘的士卒,让他们逐日骂阵挑战,兀术不胜其怒,遂向岳飞下来战书,愿决死战,并令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将军韩常等,云集郾城,列好阵势。岳飞将岳云传入帐内,命他首先出战迎敌,并下军令状说:“如果不胜金寇,就杀你的头!”岳云为岳飞长子,12岁时就随军出征,所使两柄铁锤,重80斤,使起来如车轮飞转,所向披靡,累立战功,被称为赢官人。现在他刚20出头,任防御史,领有几千人马。他受了命令后,即带着自己的队伍,大开城门,旋风一样冲入敌阵。来回冲荡,地上很快堆满了金人尸体。龙虎大王若不是跑得快,脑袋瓜早就被铁锤砸得粉碎。兀术见岳云这般厉害,便放出“铁甲浮屠”和“拐子马”来。这是兀术恃以为傲的王牌军队,所有的将士全穿着铁甲,三人为一伍,用皮绳串联起来。每进一步,便以马随上,可进不可退,以示必死的决心。这支军队,一向横行中原,屡败官兵,这次又使出故伎,用来对付岳云。岳云并不畏惧,抖擞精神,竭力厮杀,身上连受几处伤,仍然勉力坚持。岳飞见状,立即放出藤牌军,冲到阵前,左手持藤牌蔽体,右手执麻扎刀,蹲着身子,专砍马腿。拐子马互相串连,一马倒地,其他二马便被绊住,不能前进,霎时间,1.5万骑拐子马人仰马翻,七颠八倒。岳云趁势麾众向外杀出,岳飞也纵军奋击,提枪跃马,带头冲锋,一个部下拉住他的马笼头,阻止说:“您是国家的重臣,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怎么这么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呢?”岳飞呵斥了几次竟没松手,一气之下,挥起皮鞭,抽着那位部下的手,叫道:“你知道什么?给我滚开!”一提马缰,冲了上去。将士们见了,大受鼓舞,勇气倍增。战斗持续到天黑,金军败,向北逃去。

兀术头也不回地逃了一程,见岳飞收兵,才停下来扎营休息。点检人马,损失大半,不由悲从中来,出声恸哭道:“我从起兵伐宋以来,全靠这拐子马战胜敌兵,现在被岳飞消灭,今后还有什么指望呢?”韩常等将在旁劝解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为此伤心!”兀术转悲为恨,咬牙切齿地说:“我要再增加兵马,与岳南蛮拼个你死我活!”于是收集残兵,并从汴京调来生力军,云集颍昌。岳飞只领4000兵马,与金军展开激战,竟大获全胜,兀术简直要发疯了,又会集12万兵马,向岳家军猛扑过来。兀术女婿夏金吾想替自己的岳丈洗刷耻辱,恢复名誉,挥刀冲在最前面,连连砍翻十余名宋兵,气焰十分嚣张。岳云见状,不由得大怒,拍马迎上,挥锤相迎,没有几合,一锤正中夏金吾的天灵宝盖,金兵见状魂飞魄散,撒腿就跑,狂奔15里才止住。

当时,太行山及两河地区的抗金义勇军,纷纷响应岳家军,攻城夺池,一时金军的道路被阻绝,成为绝援之敌,岳飞于是大起兵马,进逼朱仙镇,在距汴京40里的地方,与金人对垒相拒。岳飞首先派遣背嵬军(北方人呼酒瓶为嵬,大将酒瓶必令亲随兵背之,所以岳飞、韩世忠称自己的亲随兵为背嵬岳)先驱杀入,将兀术的阵脚冲乱,岳飞随之挺枪跃马,驰入阵内,众将领也各个奋勇向前,如猛虎下山,犬羊立靡,神龙搅海,虾蟹当灾,金兵十伤六七,兀术几乎送命,幸亏转身跑得快,一口气跑回汴京。

经过岳家军一系列沉重的打击,金军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兀术想号召众将再议迎敌,却个个垂头丧气,没有一人吭声。兀术又传檄河北,调集诸路兵马,竟没有一兵一卒赶来。当时中原一带,人们纷纷响应岳家军,悬挂“岳”字旗帜,并箪食壶浆,饷送义军。就是金军骁将马陵葛思谋及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偏将李凯、崔虎、叶旺等,全都以为金人气数已尽,有意提前降顺。更有龙虎大王以下的将官噶克察、干户高勇等,竟秘密地接受了岳飞派人送来的飞旗榜,准备岳飞大兵到时悬挂迎降,连兀术极为倚重的韩常也打算率部依附。

十一、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明朝嘉靖七年(1528)闰十月初一,诞生于山东省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将门之家。其父戚景通能文能武,品学兼优,曾在山东、大宁、京师等地历任军职,官至神机营副将。当时的明朝官场弥漫着贪污贿赂的恶浊之气,正直的戚景通不愿同流合污,于嘉靖十七年(1538),以奉养老母为由,辞官还乡。虽然如此,戚景通仍心系天下,对当时不断重兵犯境的鞑靼人密切注意,他摈弃一切俗务,总结自己的军事经验,潜心研究对付鞑靼入侵的方策。

戚继光出生之时,其父已经56岁了。戚景通晚年得子,自然对戚继光格外钟爱,并对戚继光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戚继光少年之时,戚景通就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气节,打起仗来应当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戚景通这位爱国老将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自然对戚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

当戚景通告老还乡时,祖居的房屋已经近200年,很是破旧,戚景通打算将其修缮一下。于是,戚家请来了工匠,让他们安装四扇镂花门户。当时,戚继光年仅12岁,工匠们私下里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世代将门,应该气派一些,就安装十二扇镂花吧!”年幼的戚继光欢欢喜喜地向戚景通转告了工匠们的话语。不料,戚景通听后非常不悦,并严厉地斥责了戚继光,教育他做人不能贪图虚荣、讲排场。戚继光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戚继光13岁时就订了婚,外祖家为了表示庆贺,送他一双十分考究的丝鞋。戚继光穿着外祖家送的礼物,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当戚继光穿着丝鞋走过庭前时,被戚景通看见了,他十分生气地斥责戚继光:“小孩子穿这么漂亮的丝履干什么!现在想穿丝履,将来就要着锦衣、吃肉食。你父亲为了清白一世,一定不会满足你的要求。你就势必要侵占士卒的粮饷,贪污国家的公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说到这里,戚景通竟然十分伤心,非常感慨地说:“你如果这样下去,就难以继承我的事业了!”戚景通虽然后来弄清了丝履是外祖家所送,又是母亲叫继光穿的,但还是将丝履毁裂,不让戚继光从小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

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把儿子往正路上引导。一次,父亲问继光:“儿呀,你的志向何在?”戚继光答道:“志在读书。”父亲告诉继光:“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并命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书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省览。从此,戚继光每天看着墙上刷写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想着父亲偌大年纪还关心国家大事,苦心研究备边方策,决心不再追求享受,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他一面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继承父亲的业绩。三年之后,通过戚继光的刻苦努力,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年迈的戚景通看着儿子的长进,内心自然十分欣慰。戚继光的嫡母张氏,一次和戚景通议论家里之事,忧虑地说:“家里日后缺吃少穿怎么办呢?”戚景通十分骄傲地指着戚继光说:“这不就是我们家里最大的财富吗?”

戚景通晚年一意埋头写作有关边事的论著,无心过问家事,弄得经济颇为窘困。一些浅薄的人在背后议论说:“孝廉,孝廉,你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人啊!”戚景通闻听此语,把年仅16岁的戚继光叫到面前,指着自己所写的大量备边军事论著说:“继光呀,你真的以为我什么也没留给你而感到遗憾吗?要知道我留给你的这些遗产十分丰富,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将来把这些遗产贡献给国家,贮存于朝廷吧。”戚继光叩头说:“父亲大人留给我的遗产如此崇高博大,儿将来还怕什么盗寇呢?”

当时,戚景通关于抗击鞑靼的备边军事方策,已写成数百篇了,都还没有奏上朝廷。他一则是想再待一段时间,以便使自己的作战方策考虑得更加成熟些;再则大约也想找个机会由戚继光代为奏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已经72岁的戚景通身患重病,自知不起。他想趁自己在世,安排好戚继光的前程,便催促继光赶快到北京办理袭职手续,并将自己备边的军事方策也带去上奏朝廷。临别时,戚景通握住继光的手,谆谆嘱咐说:“我留给你的遗产,你可要慎重,不能轻易使用呀!”戚继光肃然回答说:“做儿子的当力求光大您老人家所遗的‘财富’,哪里敢轻易使用呢?”戚继光拜别双亲,北上而去,这是戚继光同父亲的最后一次话别。

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戚景通病逝。十月,戚继光办妥袭职手续,回到家乡,对着亡父的坟头放声痛哭。他追忆父亲往昔的教诲,决心照着父亲的要求为人处世,以实现老人家生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