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上旬,倭寇集中2万多兵力围攻仙游县,城中军民在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等率领下,坚守待援。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朝廷任命戚继光为总兵,镇守福建七府一州,并兼及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军马战船,这一任命使得戚继光更有效地担负起闽、浙一带的抗倭责任。戚继光一面遣使催促浙兵速至闽作战,同时与谭纶一起进行决战前的周密部署:一是加强仙游方面的防御力量,预先派亲兵200名入城协助守城,并不断增援城中炮火矢石;二是张疑兵以分敌兵势。戚继光先调署守备胡守仁、把总蒋伯清等率兵在离仙游城不远的铁山据险屯扎,与敌垒相对。又以各营中挑选敢死勇士500人,不时袭扰倭寇。随后与谭纶率大队人马驻扎在俞谭铺和沙园一带,故意鸣炮击鼓,使军队往来不停,引敌生疑,分散其攻城之力;三是命署守备耿宗元等率兵一支随监军汪道昆往福州,保卫省会,防备福宁登陆的倭寇突然袭击;四是派兵堵塞仙游之倭通往泉州、漳州的道路,切断仙游倭寇与外面的联系;五是对于继续赶来会合的小股倭寇,分而歼之,以孤立攻击仙游的倭寇。戚继光之所以这样部署,是因为他所率领的军队全是浙兵,驻守福建采用轮班守卫的办法,他手中现班人数不足,下班兵马又未到达,与倭寇无法决战。
戚继光所设疑兵之计,曾一度使倭寇举棋不定,但贼寇见援兵久不到来,攻城之势更加激烈。十二月六日,倭寇聚集精锐,对仙游城发动猛攻,曾一度险些攻破仙游城。十二月二十三日,王如龙等率浙江兵赶到,明军势力大增,士气大振。巡抚谭纶亲自到大营之中填写令票,委托戚继光全权指挥。第二天,戚继光召集诸位将领,布置作战方略。当时,围攻仙游的倭寇兵力2万多人,分屯东、西、南、北四门,明军人数仅1万余人,若四门同时攻打,以寡击众,取胜极难。于是,戚继光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命守备王如龙等率中左路人马,署守备胡守仁等率中右路人马,两路人马合力攻击南面倭寇。又命把总陈濠等率右奇兵攻击东面倭寇,游击李超等率左奇兵攻击西南倭寇,牵制住敌人以防止他们增援南面之敌,保证王如龙、胡守仁的胜利。等到王如龙、胡守仁得胜之后,再配合进攻。同时又命令指挥吕从周等率标兵一支同都司郭成所率的400苗兵屯扎铁山,设疑兵以牵制北面之敌。把总金科等率中军大营之兵,以备策应。
十二月二十五日,各路军马分道出发,进入指定地点,恰逢大雨倭寇竟然没有察觉。次日清晨,又是漫天大雾,伸手不见五指,各路军马趁势驰向敌营。此时此刻,倭寇正集中兵力攻城,他们制造出八座比城墙还高一丈余的吕公车,车身三面围以数层竹木绵毡,以防枪弹。每车可容100多人,车上架飞桥,可翻越城墙,眼看城池难守。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如龙所部赶到,直冲倭寇南面巢穴。敌人只顾攻城,加之又有大雾,直到明军到达离城不远之时,倭寇才发觉情况有变,急忙停止攻城,迎战明军。王如龙率军硬攻上去,胡守仁所部也及时赶到,两路人马并力冲杀,倭寇大败,退入营中死守。戚家军拔掉营外木栅,斩墙而入,纵火焚烧敌营。倭寇鬼哭狼嚎,狼奔豕突,被砍杀了四五百人,余寇匆忙往东面敌营奔去。
南面倭寇被歼之后,王如龙、胡守仁各自依计而行,分头冲杀。胡守仁所部乘胜往东面敌营追杀过去,陈濠急率右奇兵协同夹攻。由于仙游城的东门集中了倭寇的精锐,而且那里多设埋伏,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右奇兵中的童子明所部不幸中敌埋伏,全部壮烈牺牲。但其余各部殊死拼杀,终于攻破了倭寇的东面巢穴。王如龙所部在南面得手之后,乘胜往西面杀去,会同李超率领的左奇兵进攻西面倭寇巢穴。西面的倭寇听说南面巢穴已被攻破,吓得心惊胆破,不敢迎战,据寨自保。王如龙率军如猛虎般扑了过来,顷刻间攻破西面巢穴。
倭寇东西两巢数千漏网之寇,拼命突围北逃,企图与北面巢穴的倭寇会合。戚继光亲督金科等率领中军大营兵马,奋力攻杀,大败敌寇,捣毁倭寇的北面巢穴。倭寇全线崩溃,丢下无数尸体,狼狈逃窜,危急中的仙游城终于获救。仙游惨败的倭寇尚余1万余人向南逃窜,明军随后紧追。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四日中午,在福建同安县的王仓坪与敌相遇。戚继光折箭为誓,激励士气,督诸将率军冲入敌阵,一阵拼杀,倭寇不敌,匆忙往山上逃去。这时,有2000倭寇偷袭明军中军,直奔戚继光杀来,戚家军左右夹击,倭寇又逃往山上。戚继光挥众登山,追击逃敌,直杀到太阳落山,倭寇支撑不住,没命地四散狂奔,纷纷跌落崖下摔死。所剩7000余倭寇,继续向南溃逃,二月十二日逃至漳浦,当地的汉奸15人与倭寇勾结,约定十六日夜间内外夹攻,夺取漳浦。倭寇于是屯兵蔡坡岭,准备袭击漳浦城。十五日,戚家军追至,得知上述情况之后,便于第二天猛攻蔡坡岭倭寇,倭寇大败,拼命突围不成,只好向丛林中躲逃。明军纵火焚烧,倭寇1000余人被烧死,其余大都带伤,突往诏安,由双港向广东逃去。后来,被广东总兵俞大猷率军追截剿杀,弄得草木皆兵,再也不敢在中国土地上为非作歹,只得从广东沿海寻船急急逃回日本。经过戚继光等人率领沿海军民的有力打击,许多倭寇终于明白,从今往后,如果再侵犯中华土地,除了送死之外,别无好处可捞。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恶势力的侵略,大写了一笔。
十二、平台保台的杰出将领:施琅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原系郑成功部将,后投诚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为主,平定台湾,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在年逾花甲之时,统率清军,渡海东征,一战而定战局,完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并力主驻军台湾,保卫海疆,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他是一位颇有卓识远见的杰出军事将领。
1.文武兼习,师从名将
施琅出身平民家庭,幼年学文未成,弃而学武,据他说“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青年时应募从军,因力能举鼎,被用为低级武弁。后又通过其叔父施天福的推荐至郑芝龙部任职。因镇压地方反明武装有功,升为游击将军,任参将。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随着郑芝龙官爵的升迁,施琅的官职也不断提高。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他升副总兵,隆武政权建立时,他又升都督签事,任左冲锋。清军进入福建,郑芝龙降清,被挟持入京。施琅率所部转移至广东潮惠地区,被清军李成栋部包围于镜平(广东镜平北),苦守月余,突围返闽。沿途又收集流散民军八百余人,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与其弟施显投郑成功。因施琅曾任郑芝龙部高级将领,又有实际统兵作战的经验,所以郑成功任命施琅为左先锋。郑军以镇为战略单位,先锋虽然也统领一镇,但职位高于一般镇将,在郑成功起兵初期,左、右先锋是郑成功部下的最高将领。当时施琅于成功诸将中“年最少,风宇魁梧,号知兵,自楼橹、旗帜、伍阵相离之法,皆琅启之”。
施琅在与清军及地方武装集团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如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攻云霄时,曾率部阵斩清守将张国柱,为攻克该城建立了第一功;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略取广东潮州地区时,独立攻占溪头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对和平寨的进攻;在与潮州郝尚久部作战时,大败敌军,并指挥亲随,强攻敌重兵把守的浮桥,将其焚毁,切断潮、漳间的惟一通路,稳定了战局等。因而郑成功与施琅“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当时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郑成功兵力不过万人,仅以鼓浪屿小岛为根据地,虽然南征北战,频频出击,但只能以游击方式袭扰各处,尚无力与清军主力进行大的战役。郑芝龙旧部中兵力最大、装备最好的为占据厦门的郑彩、郑联两部。郑成功在潮州受挫退至潮阳时,深感兵力不足。当时正值郑彩率军南下广东,郑成功欲取厦门为根据地,兼并郑联所部,以扩大实力。但又考虑“彼船只倍多,部将老练”,惟恐“取之不得,反结为仇”,定不下决心。施琅认为单纯靠武力攻取,难有把握,“当设计图之”。他建议说:“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王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郑成功用施琅计,于八月间杀郑联收其众;郑彩亦主动退隐,将兵权全部交给郑成功。郑成功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施琅因功而骄,“恃才而倨”,其弟施显已升为援剿左镇镇将,“兄弟具握兵权,每有跋扈之状,动多倚兵凌人”。遂与郑成开始产生矛盾,后又发展为战略方针上的分歧。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郑成功率军去广东勤王,施琅反对主力南下,“不欲勤王”,向郑成功说:“勤王臣子职分,但郎(琅)昨夜一梦,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郑成功当即令施琅的副将苏茂代理左先锋职务,命施琅随郑鸿逵军返厦门休假。
郑成功主力南进后,清福建泉中路总兵马得功,乘厦门空虚之际,渡海袭击厦门,守将郑芝鹏怯战逃走,厦门被清军占领。施琅随郑鸿逵军反击,率亲随百余人突击马得功指挥部,大败清军,几乎将其俘获。马得功在郑鸿逵庇护下逃回大陆。郑成功返厦门后,仅因功赏施琅银二百两,并未恢复其兵权,仍“令其闲住”。施琅心怀不满,要求为僧,郑成功令其“再募兵,许授前锋镇”,施琅拒不接受,二人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当年四月间,施琅亲兵曾德犯法,郑成功意欲袒护,施琅却将其杀死。郑成功遂下令逮捕施琅及其弟显、父大宣和其家属。施琅被捕后逃走,郑成功竟下令杀死其父、弟及家属。施琅与郑成功在政治上彻底决裂,投诚了清朝。
2.投清重用,屡立奇功
施琅投清后,改原名郎为琅。一度曾去广奉尚可喜部与南明军作战,不久又返泉州闲住。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入闽时,因施琅“习海上情形,命为前部”进攻厦门。这次进攻虽被郑成功击败,但施琅却为闽浙总督李率泰所赏识,被任为同安副将,并利用他在郑军中的旧日影响,招降郑军近万人,不久升为同安总兵。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由南京败归后,清安南将军达素再次组织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主力随达素由同安港进攻。由于他了解厦门岛周围的水文地理情况,多用小型战船,选浅水处为登陆点,并先与郑军右虎卫镇将陈鹏联系,令其在岛上策应。因而战斗开始时进展较为顺利,郑军大舰无法阻止,曾有一部兵力登陆厦门。但在郑成功水陆军的顽强抗击下,最终仍然失败。通过两次海上作战,清统治集团对施琅熟悉敌情及善于海战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福建水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郑成功逝世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权位之争。黄昭等在台湾拥戴郑成功之弟郑世袭为护理,谋继成功王位;洪旭等在厦门拥郑成功长子郑经继位,率五千人赴台。在争位战斗中,黄昭等战败被杀,郑经继袭王位后仍回厦门。但经过这次内讧,郑军内部“人心解体,镇营多叛”。施琅认为进攻厦门的时机已经成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上疏说:郑军“情形,今非昔比,郑成功已死,而郑锦(经)乃一顽童,难于成事……伪官兵等各怀二心,未必顺从……自臣抵海澄之后,已整饬各地兵备,隘卡星罗棋布,并昼夜派船袭扰贼巢,致使奸贼力竭穷蹙,每闻风声,慌乱不堪,惊魂不定。……若不趁此良机而取之,致失机缘,必将贻误谋略非浅。”清统治集团决策人物同意施琅的建议,令福建清军“作速准备,以期相机进剿”。当年九月间,荷兰远征舰队司令波特率战舰十三艘,士兵二千六百余人侵入泉州港。清靖南王耿继茂等,竟同意荷兰殖民军插手作战,十月间分三路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出海澄,激战终日,郑军船只多被击毁,郑经放弃金、厦、退守铜山(福建东山岛),施琅进驻厦门。由于大批将领率军投清,郑军精锐,损失殆尽。郑经被迫于次年三月,再弃铜山及沿海诸岛,率残部撤至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