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6968000000027

第27章 反击战:伺机而动,后发制人(4)

田单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便收集了千余头牛,在牛角扎上锋利的尖刀,身披五彩龙纹的外衣,牛尾绑上渗透油脂的芦苇,并在城脚挖好几十个洞,直通城外;又挑选了5000名精壮勇士,扮成神怪模样,令全城军民备好锣鼓以便出击时呐喊助威。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一天夜间,点燃牛尾上的芦苇,驱赶1000多头火牛从城墙洞中向燕营猛冲狂奔,5000勇士随之杀出,全城军民擂鼓击器以壮声势。一时间火光通明,杀声震天。

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惶失措,四处逃命,死伤无数,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围攻即墨的燕军主力彻底溃败。田单奇袭获胜后,立即大举反攻。齐国民众痛恨燕军的暴行,纷纷响应,帮助齐军打击燕军,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收复沦陷的70余城。

此战,乐毅采用诱齐攻宋策略,形成了天下攻齐的有利形势。在作战中又抓住强弱已经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乘胜追击,直捣齐都,因而取得了重大胜利。至于齐军后来能在即墨保卫战中反攻,最终一举击败燕军,一是由于即墨有一定的防御条件;二是燕军分兵多路攻齐,发展过快,攻城克坚的准备和力量不充分;三是田单面对优势之敌,采取有效措施,取得即墨军民的支持,为挽救危局、实施反攻创造了条件。接着巧施反间计,借敌之手除去最难对付的乐毅,又针对骑劫的弱点进攻。然后实施夜间奇袭,出其不意地击破围攻即墨的燕军主力,最后还取得了复国的胜利。

3.后发制人,一举可灭——唐攻东突厥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唐初,北方东突厥正处于鼎盛时期,颉利可汗多次南下侵扰唐境,后与唐议和退兵。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颉利可汗又乘机率骑10万攻至西安城西,因见唐军有备,始退。面对东突厥的威胁,唐太宗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练兵习武,准备反击。

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发生内乱,薛延陀部脱离颉利,东突厥的突利可汗降唐,颉利孤立,遂于贞观三年(629)八月向唐称臣。唐太宗先后消灭了依附东突厥的苑君障和梁师都,占领了恒安(今山西大同东北)、朔方(今陕西靖边东北)两个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

年底,唐太宗为了消除北方威胁,命李靖率李世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统兵10万余,反击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精骑从白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

颉利未料唐军突至,率众北撤。李世勣率军自云中出兵,在白道大败突厥军。颉利搜集残部退屯铁山(今内蒙古阴山北),准备待草青马肥之时退往漠北,遂行缓兵计,请求归附。太宗亦派唐俭等前去慰抚。李靖与李勣等在白道会师,虑其逃往漠北难歼,决定乘其不备,以精骑袭之。

颉利见唐使来,大喜,以为安然无事。二月初,李靖率精骑万人,携20日粮,于夜间行军,进至距颉利牙帐7里时,始被发觉。颉利仓皇逃走,突厥军大溃,被歼万余,俘10万余。颉利率残部退至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又遭李勣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5万投降。颉利逃奔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后被俘送京。

4.土木蒙尘,保卫北京——明京师保卫战中的军事谋略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自称淮王,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率领人马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攻,企图进占北京,迫明投降。

败讯传到京师,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有人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他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于是,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次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作为牵制力量。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镇北)后,挥师南下,直逼紫荆关。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剌军便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于谦提出,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于谦身先士卒,到防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军阵部署完毕后,于谦令关闭各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于谦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图迫使明军献城。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派石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明军接战后,佯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围孙镗,孙镗尽力拼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毛福寿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伏兵,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明军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但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瓦剌军追到土城,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不久,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

而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寒地冻,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

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二十四、二十五日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各地人民因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百姓和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也先退走后,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内部出现了议和妥协的苗头。于谦沉着谨慎,指出也先的阴谋在于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万万不能中敌人的奸计,申戒各边镇将帅要一如既往地做好防御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侵扰均被明军击退。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进行诱降、胁和、反间的政治阴谋又被明朝识破,拒绝与他议和言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于景泰元年八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于谦领导明军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