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6968000000038

第38章 闪电战:出其不意,速战速决(1)

1.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春秋末期越灭吴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新兴强国吴、越为扩张势力,逐鹿中原而进行的争霸战争。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此时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同时,越国也产生了争霸中原的野心。

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出兵攻越,占领携李(今浙江嘉兴南。)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

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20余年的吴越战争。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践即位。吴王遂乘国君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乱。越军乘吴军注意力分散之机发动猛攻,大败吴军。阖闾负伤身死,夫差即位为主。阖闾临终前再三叮咛儿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即位后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

吴、越地处江南水乡,“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记地传》),双方多为水上作战。此时作为水军的“舟师”,已成为新的兵种,能独立完成战略、战斗任务。吴、越水军有楼船(指挥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种主要战船及突冒(船首装有冲角)、桥船(轻快战船)等战船。主要战船大翼船长20米,宽2.7米,载乘战士26人,棹(手)50人,舳舻(手)3人,操长钩矛、斧者(各)4人,吏、仆、射长各一人,连同船长共91人。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以水军攻吴,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洞庭山)。越军战败,主力被歼。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率余部5000人被围于会稽山上。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

吴大臣伍员建议勿许,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争霸,未采纳伍子胥建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勾践夫妇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赢得夫差信任,获释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为了兴越灭吴,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在其谋臣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勾践又聘请善于“剑戟之术”的越女教授“手战”格斗技术,使军士“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地民风是“悦兵敢死”,惯于各自为战。为此,勾践反对“匹夫之勇”,强调纪律性,要求作战单位在统一号令下统一战斗行动,以发挥整体作战能力。规定服从指挥者有赏,违犯者斩。在外交上,针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情况,采用“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方针。厚事于吴,即效法周文王对商纣王“文伐”之谋略,以非战争手段瓦解、削弱敌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诚,使吴王放松对越戒备,放手北上中原争霸,纵其所欲,助长吴王爱好宫室、女色之欲望,并贡献诸暨苎罗山美女西施、郑旦于吴;并行贿用间,扩大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破坏其团结。施行十年,使得越“荒无遗土,百姓亲附”,国力复兴。

吴王夫差在征服越国后,即积极作北进准备。伍员再次建议“定越而后图齐”,认为越是“腹心之病”,而“齐鲁诸侯不过疥癣”之疾。吴王仍未采纳。

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吴先攻陈(今河南淮阳),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三十三年(前487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为吴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三十四年(前486年),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苏扬州),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三十五年(前485年),吴率鲁、邾、郯等国联军由陆上攻齐,派大夫徐承率水军由长江入海,向山东半岛迂回,攻齐侧后。吴水军海上作战失利,陆上联军遂退回。三十六年(前484年),吴再次攻齐,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聚歼齐军精锐。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吴军主力进至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及中原诸侯会盟,“欲霸中国”。此时吴之霸业达于顶点。六月,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命范蠡率舟师一部,自海上入淮,以绝吴王之归路,自率大军49000人,分两路进攻吴都(今苏州)。二十日,先头部队与吴军交战于吴都郊区,被吴军击败。勾践率军适时而至,战退吴军。二十一日再战,勾践大败吴军,俘吴太子友而杀之。吴王夫差向越求和。鉴于吴国大军犹存,勾践同意议和撤军。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吴国大旱,勾践再次率兵5万攻吴。吴军6万人,在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列阵隔水南北相持。越王先令左、右车子夜间鸣鼓涉水攻击,吴军大惊,即分兵抵御。越王再以中军6000人,不鼓不噪潜涉偷袭,吴军大乱而溃,被迫守都城。越军筑城于胥门(西门)之外,以围相逼。吴王夫差率众1万余人,被困达3年之久。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

周元王二年(前474年)冬,夫差率众突围至姑苏山据守,并三次遣使求和,均遭拒绝。周元王三年(473年),越军大举攻击,夫差势穷力竭,自刎身死,吴国遂亡。勾践率军“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2.奇兵偷袭,兵不血刃取建业——战国时期晋灭吴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晋灭吴之战,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终于迅速取胜。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生产,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五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囤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濬为益州刺史,密命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工夫。名将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预做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不久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王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3万,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