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不知从何时起京城兴起一种时尚,不少人家养猫。猫的形象可爱,又性情温顺,还能捕鼠除害。俗话说:“猫来狗走,不挣自有。”人们将猫当成吉祥动物。
朱由校也爱猫成癖,设立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门饲养御前有名分之猫。猫儿房所养的名贵之猫十五成群,凡圣心所钟爱的,亦加管事头衔。牡猫曰某小厮,骟猫曰某老爷,牝猫曰某丫头。候有名封,则曰某管事,或直说猫管事。也随中官数内关赏。天启时,后宫各殿都养猫,每到春季猫叫春,声嘶力竭,凡皇子女婴孩时,多有被叫得惊天薨天,而有谁敢言?朱由校热衷于养猫,一些大宦官也在内廷效法,喂起猫狗。
朱由校的主要心思不在朝政上,总是去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起来又很执着,这样就将国柄交给了魏忠贤和客氏。他们“荷上宠注”,专权擅政,旨意自行传奉,肆逆宫闱,法度废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朱由校本有可能成为一位大有作为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会享有同鲁班一样的名声,但却十分不幸地、身不由己地作了个皇帝,于国不利,也毁了自己。这是他作为一个生于皇帝之家的长子的宿命,也是明皇朝的宿命,甚至整个中国封建阶级的宿命:它要命定地扼杀诸多大有作为的人才。
9.能诗善画,书法过人的皇子胤禧
康熙皇帝文功武略,被称为东方彼得大帝。虎父无犬子,他的诸多皇子也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才能。有的皇子在意趣博雅,文采风流方面更与乃父相似。胤禧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位。胤禧是康熙皇帝第二十一子,以能诗善画著称于世,在清代画史中被列为“本朝宗藩第一”,西人著《清代名人传略》评价他为“知名的中国画家和书法家。”
胤禧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0年)正月,母亲陈氏是汉人家女儿,康熙朝封为贵人,在后宫中地位很低,加之康熙去世时,胤禧年龄尚小所以一直没有任何封爵。胤禧皇子时代的生活,除偶尔随父皇出京巡幸或参加一些礼仪性活动外,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习武,几位年长的哥哥忙于争权夺势,他却醉心于诗文翰墨,钻研书画技艺,练就了扎实的书画、诗文艺术功底,也博得了入承大统的四哥胤稹(即雍正皇帝)的喜爱,称赞他“立志向上”,并于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封其为贝子,同年五月晋封贝勒,又尊封其母为熙嫔。
胤禧与雍正帝爱子弘历同年出生,幼时一起在宫中读书。二人意趣相投,常在一块儿切磋书艺,谈论诗文,感情十分融洽。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月为喜迎新春,胤禧作《山静日长小景》拿给弘历看,当时已封为宝亲王的弘历交口称绝,特为之赋诗一首,请他的师傅梁诗正题写在叔父的画上,其诗曰:“吾叔乃诗翁,裁句清而好。近复参画禅,颇得画中道。高斋长日眠,为我濡墨扫。即景绘为图,笔法特高老。一峰插天清,波面池亭小。峰腰瀑布飞,亭畔清流绕。更无别妆点,写意殊了了。我闻诗兼画,妙品古来少。摩诘真迹无,元镇清风渺。吾叔乃升堂,况值青年早,纵知天拙奇,不凭人力巧。叹我学画法,年来曾探讨。高山但景仰,兴洽林泉杳”。观其诗句,可知二人当时过从之密,及弘历对同龄叔父才华之钦佩。弘历即帝位后,没有忘记与二十一叔父的友谊,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刚刚即位两月,便晋封胤禧为慎郡王。
但身为贵胄的胤禧并不热衷于权势和建树政绩,只喜欢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因此,更加专心绘事,以至于艺能日进,卓然成家。他自号“春游居士”,又因得获端石砚山名为“紫琼岩”而自号“紫琼道人”,或“紫璚”。他的画以山水为主,远师五代画家董源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近学期代吴门画派巨匠文征明,特点是清幽淡雅,笔致超逸,颇具功力,在画苑名望甚高。著名画家陶凫乡赞其画“郡王身处宗藩,心耽翰墨,天怀高朗,一丘一壑,雅有胜情,尤妙在层层皴擦,透人单微,自然深厚。”胤禧所画水墨花卉也具雅韵,时人论之曰:“山水花卉能合恽寿平为一手,”堪称一代大家。另外,胤禧作画多于其上题诗,启观者读诗见景颇有所感,誉之“王之画笔世所罕及也”。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爱好,胤禧广泛交结文人才士,与之“日相摩切”,吟诗作画,探讨艺事。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说他“礼贤下士,易祖拭、朱文震客邸间最久”。这里所说的曾长住胤禧府中的两位文士,在当时都很有名气。易祖拭,字张有,号啸溪,湖南湘乡人,虽只当过柳州的小官,但诗书画俱佳,尤精于绘兰竹。其居京师期间,所画竹曾得乾隆帝赏识并御题诗句,乾隆十三年还曾奉旨作《雨中山翠图》进献皇上。朱文震,字去羡,号青雷,山东历城人,曾任詹事府主簿,不仅花鸟山水皆精,而且工于篆刻,曾自镌“紫璚弟子”印,以胤禧学生自居,可见其关系之密。此二人均官低位卑,但因具诗画之才而被胤禧引为知己。
提到胤禧的交游,值得一写的是这位郡王画家与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郑板桥之间传奇般的来往。雍正三年(1725年)胤禧15岁时,郑板桥游历京师,与一些佛门名僧及八旗文人聚会,身为御弟的胤禧不避尊卑赶去赴会。他深羡板桥才华,与之一起高谈阔论,吟诗对弈,通宵达旦不知疲倦,竟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离开时大有“别去太匆匆”之憾。之后又与之通信往来,诚挚相交,使这位素以清高狂傲著称的江南才子十分感动,两人书来信往过从甚密,成为此后几十年中的挚友。胤禧在回忆与郑板初次会面的情形时,曾写七律一首:“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传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
乾隆五年(1740年)郑板桥再次来到京师,好友重逢,真是不亦乐乎。此时胤禧已是而立之年,诗书画造诣已很高深,但对板桥仍尊敬如昨。郑板桥对这次会面有这样一段记述: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曾折简相招,自作五百字骈文,表达自己的心意,遣易祖拭、傅雯凯送来,并割肉以相奉,曰:“昔皇帝为李白调羹,今亲王亲自为板桥割肉,后先之际,何必让焉。”贵为皇叔的郡王亲手为好友割肉相待,而且以郑板桥比李白,怎能不使板桥为之感动。此时他已考中进士,正在“候缺”等待朝廷授予官职,次年得授山东范县令,在临赴任之前,郑板桥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一首,向这位郡王朋友道别,诗中自有对胤禧为人及艺能的中肯评价。
乾隆七年(1742年),胤禧将自己平日所做诗词编成诗集《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请板桥为之作序。板桥觉得自己以小小七品官点评堂堂皇叔诗作,实为不妥,不是在集尾作千字跋语一篇。他在文中说道:“紫琼主人者,圣祖仁皇帝之子,世宗皇帝之弟,今上之叔父也,其胸中无一点富贵气,专与山林隐逸,破屋寒懦争一篇一句一字之短长,是其虚心善下处,即是其棘手不肯让人处。”又谈到其治学精神:“琼崖主人读书好问”,而且“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防问数十人”,一定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方才罢休。并赞其诗文“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在文章最后,板桥对胤禧的艺术才能和特点作了总的评价,认为胤禧有三绝,即画、诗、字。世人皆说其诗高于画,而我以为其画高于诗,诗高于字”。并热情洋溢地赞美胤禧的“诗字之妙如不云之月,带露之花,百岁老人及三尺童子无不爱玩,至其画,则荒河乱石,狂风怪雨,惊雷掣电,吾不知之,主人亦不自知也,世人读其诗,更读其画,则不觉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字里行间,体现出郑板桥对胤禧为人品格及其艺术内涵的深刻了解,道出了胤禧与一般王公贵族的不同之处,这正是胤禧作为郡王画家最为可贵和富于魅力的一点。
此后,两位诗画挚友之间仍有传鸣递简,艺事往来。郑板桥曾绘一幅兰花寄赠胤禧,并在画上题诗云:“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可谓情真意切。乾隆十二年(1747年),板桥作《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词,表达对这位王公密友的敬佩和思念:
紫琼居士,天上神仙,来往人间圣世。河献征书,楚元设醴,一种风流高致,论诗情字体,是王孟先驱,钟张后起。岂屑屑丹青绘事,已压倒董巨荆关数子。羡一骑翩翩,肯访山中盘根仙李。我亦青玉烧灯,红牙顾曲,醉卧瑶台锦绮。一别朱门,六年山左,老作风尘俗吏。总折腰为米,竟何曾小补民生国计。凭致书青麋林边,紫琼天上,诗文不是忙中事,举头遥望燕山翠。(《郑板桥集》)
谁知天不假年,乾隆二十三年(1748年)五月,年仅48岁的胤禧匆匆过世,复归于“天上”。临终之际,他命将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紫琼岩”端石砚山殉葬,让这件供他题诗作画的文房瑰宝,仍然陪伴着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做紫琼道人。真是志趣高洁,至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