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佐守成帝王
后妃对守成帝王的悉心辅佐也是王朝兴盛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她们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很有主见,能协助皇帝全面权衡,对朝政多有匡补,而且从不为娘家人谋私利,深得后人敬佩。马皇后帮助明帝解决重大政治问题: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武后参理朝政,建号称帝;徐皇后协助明成祖夺天下;张皇后经历六朝安邦定国;阔阔真帮助皇帝定策,贤德闻名。这些皇后因佐理有功,被称为“女中尧舜。”
1.马皇后:平息冤狱,抑制外戚
马皇后举止端庄,不苟言笑。少年忧患,养成她严肃不苟的性格。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她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及才学,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解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永平十三年,发生了楚王英狱。刘英喜欢游侠,交通宾客,更喜黄老、佛家之言。永平十三年,燕广告发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造作图书,准备谋反。明帝派人前去调查。调查结果,谋反罪状属实,依法严惩。有关部门秉承明帝意旨,追查刘英党徒,大搞逼供信,互相牵引,受连累的人不计其数。刘其生前喜欢结交朋友,朝中官员大多与他有所来往,因此朝野上下,一片惶恐。
看到案件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马皇后十分忧虑,乘机进言道:“大的政治案件,容易牵连无辜。楚王英案中不能没有冤枉。楚王英喜欢交游,官员多是他的朋友,但这些人不一定都知道他谋反。陛下逮捕许多无辜的人,大家都惶恐不安。朝廷如此,陛下又如何去治理国家?”明帝觉得皇后说得非常有道理,立即命令有关部门,对楚王英一案重新审理,能宽大的尽量宽大。这样,使本来惊恐不安的官员们的情绪稳定下来。统治阶级内部本已紧张的矛盾有所缓和。
通过这件事,明帝对马皇后又有新的认识。她不仅勤俭、谦逊,对重大政治问题也很有主见。自此以后,明帝每逢朝中大臣们为某一问题争论不休难于定夺时,散朝后回到宫中总是和马皇后继续商量。马皇后仔细分析,全面权衡,娓娓而谈,总会使问题有明确的、妥善的处理办法。对国家大事,她常常主动发表意见,对朝政多所匡补。但是,她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娘家牟取私利。所以明帝对她更加敬佩。
永平十八年,汉明帝逝世,皇太子刘炟即位,是为章帝。马皇后也被尊称为马太后。明帝刚逝世,太后弟弟马廖、马防、马光自认为是皇帝国戚,不顾国家法令,私闯宫门,强行入宫吊丧。北宫卫士令杨仁拦住宫门外,马廖等到章帝那里诉苦,章帝告诉马太后,太后赞扬杨仁说:“杨仁执法不阿、不避贵戚是国家的忠臣,社稷的柱石。”章帝于是更加重用杨仁,提拔他为什邡令。
建初元年(后76年),为报太后的养育之恩,章帝要加封太后的弟弟们为侯,被太后阻止。第二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有些会讨好的官员就联名上书说:“天久旱不雨,是由于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阴阳失调。”马太后听说,非常气愤,下诏说:“这些上书的人都想献媚于我以谋求晋长,他们讲的理由毫无根据。高祖有誓言在先,无军功者,非刘氏不得封侯。现在我的兄弟们于国家无功,怎好与中兴阴、郭皇后的亲戚等同呢?”然后对章帝说:“最孝顺的儿子,应该让父母安心。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匈奴又加紧寇边。内忧外患,我昼夜难眠。而你却把帝舅当着大事,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脾气刚急,胸中有气,不可不顺。”一席话,说得章帝哑口无言,封侯的事也只好暂时搁起。
为了倡导生产,马太后还在宫中置织室,在濯龙园中植桑养蚕。建初四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加上风调雨顺,全国获得好收成,天下太平。章帝遵前约,又提出封马寥、马防、马光为列侯。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但这次章帝一再坚持要封三个舅舅。三人不得已,受封列侯而退去官俸回家闲居。受封前,太后将兄弟三人召到面部,嘱咐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兢兢业业,希望以身作则,把国家治理好,以不负先帝的遗愿。也希望以此影响你们弟兄,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
作为太后,能如此深刻地认识到外戚势力对政治的恶劣影响,能清醒地看到娘家的缺点和弱点,能坚持己见,努力抑制外戚势力的膨胀,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2.长孙皇后:远见卓识,后妃楷模
长孙氏(600~636),唐太宗皇后,洛阳人。其父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其母高氏,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嫁秦王李世民为妃。626年,李世民登基,封为皇后。谥号“文德”。她自幼酷爱读书,博闻强志。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期间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繁盛,与长孙氏的劝诫、把关密不可分,功不可没。
(1)郎才女貌喜结良缘
长孙氏是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喜欢涉猎史书,文韬武略,英勇善战,通晓边事,隋帝与突厥及其他外族的往来都是由他预先交涉。她的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氏自幼循规蹈矩,以古代善恶自鉴,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再加上相貌出众,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待之如众星捧月!长孙氏渐渐长大,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右骁卫将军家出了美女,而且聪颖,所以上门提亲的人很多,可长孙家为长孙氏的婚嫁费了一番脑筋。能与之天生一对、地配一双的如意郎君实在难找。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曾是北周的一名学者,对当时盛传的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生来奇特,自小见识超常印象特别深刻。窦氏后来嫁给李渊,生下4男1女。长孙炽想这样明智贤慧的母亲教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非同一般。长孙一家托人四处打听,后来听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年龄与长孙氏相若,所以长孙家请人倒提媒,把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渊也听说长孙晟家的女儿如花似玉,天生丽质,并且博学,所以这桩婚姻一提就成。长孙氏凭借她的智慧和宽宏豁达的处世哲学,使李世民在后来打天下、坐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这一美满的婚姻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桩美谈。
李世民智勇双全,为帮助父亲建立唐朝拼杀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却被立为太子。李建成无论功劳、才能、人品及在众臣中的威信都远在李世民之下,况且唐初的一班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大多跟随李世民打天下,深深爱戴和拥护他,对太子李建成从内心里不服。所以,李世民的存在对太子李建成登上皇帝宝座构成威胁,李建成处心积虑地要把这颗“眼中钉”、“肉中刺”除掉。另外,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做梦都想成为大唐的皇帝,他觊觎皇帝宝座则要越过李建成、李世民两重障碍。在他眼里,最大的障碍是文武双全、威重功高的李世民。一场皇权的争夺战,在兄弟三人之间明争暗斗地展开。
长孙氏嫁到李世民家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一,李世民的母亲窦后去世后,后宫一时混乱。其二,李家三兄弟的明争暗斗,给长孙氏在皇宫中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麻烦和苦涩,因为李世民的关系,无形之中她也成为妃嫔们诽谤的对象,在夹缝中站住脚十分不易。可长孙氏超人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使她赢得宫中大部分人的信任。她认为做人首先要坐得正、站得直。她竭心尽孝地侍奉公公李渊,使他在丧妻之后,感受到儿女的亲情温暖。同那些争宠、相斗的妃嫔相比,李渊从心底里喜欢、信任这个贤惠的儿媳。在妯娌之间,她凡事忍让几分,尊敬顺从她们,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尽量让他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
为了帮助丈夫建立一个有利的环境,长孙氏昼夜焦思劳神,处处忍辱负重。到玄武门兵变,兄弟之间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的时候,她一反软弱顺从的性格,旗帜鲜明,勇敢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兄弟三人经过互相残杀、陷害,于公元626年,李世民最终以他的胆略、残忍和盖人的才智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夫贵妻荣,长孙氏也由秦王妃被立为皇后。
(2)深明大义勤政爱民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长孙皇后参政议政均受到限制,但她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贤内助的作用。长孙皇后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皇帝李世民。长孙皇后处处关心体贴太宗,后宫发生不顺心的事,也尽量不麻烦太宗,而且凡事都顺着太宗的心思。有时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心情不畅,常会不明缘由地训斥宫中侍役者。每当这时,长孙皇后也附和太宗,命令把惹太宗生气的人抓起来。之后,她再问明情况,遇到冤枉好人的情况时,她总是替太宗道歉,等到太宗高兴时,她再慢慢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太宗。长孙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宫中气氛比较宽松和谐。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长孙皇后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出生后母亲去世,长孙皇后主动收养,给公主的母爱甚至超过了长孙皇后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对妃嫔,甚至宫女体贴入微,当妃嫔、宫女有病时,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给以安慰。因此,后宫上下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整个后宫充满了欢声笑语,宫内上下都在一种温暖和谐的气氛中生活,使唐太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管理国家大事中。
历朝历代的皇后、妃子,哪一个不是登上皇后、妃子的位子之后,便百般讨好皇帝,把娘家亲属举荐给皇上,恳求皇帝封个一官半职,而长孙皇后却深明大义,只想朝中安宁,不想给皇帝带来任何麻烦。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曾在玄武门兵变中立了大功。唐太宗想封他为右仆射(宰相)。太宗把这个想法告诉长孙皇后时,听说要给自己的兄长加官,长孙后深感不安,对太宗说:“妾位居三宫之首,家已贵宠至极,实不愿父兄之辈再位居显要。历史上外戚弄权误国的事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产、吕禄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桀、上官安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他们最后都因谋反篡位而被杀,祸及家族,这应该成为刻骨铭心的教训啊,希望皇上矜察。”听完这话,太宗对长孙皇后十分敬重,对于历史,太宗李世民太熟悉了,只是太宗与长孙无忌两人从布衣之交,出生入死,长孙无忌为太宗立下汗马功劳。太宗看中的是长孙无忌的才能,而没有半分私心。所以他从容地说:“皇后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用长孙无忌是为社稷着想,是为官择人,惟才是用,并不因为他是你哥哥。没有才能的人虽是至亲也不能;如果有才虽有仇隙,只要改过,我也重用。右仆射这职位只有他才能胜任,别无佳选。请皇后不必过虑。”公元627年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吏部尚书、武侯大将军。
长孙皇后见太宗不听她的劝阻,只好派人把长孙无忌叫到宫中,直言相劝:“皇上任命你为右仆射,我已向皇上表明,你不适合。长孙家的人最好不要再做高官,这样可以省却不少麻烦。你最好向皇上力辞右仆射之职。”“右仆射”的职位很有诱惑力,可是,长孙无忌理解妹妹的苦心,于是,亲自拜见太宗,坚决请求辞去职务。长孙皇后又极力劝说太宗接受。终于在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接受了长孙无忌的请求。
皇后的地位和权力仅在天子之下,对于一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再进一步影响和控制皇帝,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历史上有许多后妃弄权误国,影响朝政,甚至断送江山。长孙皇后吸取历史教训,时时引以为戒。她认为国家大事应由皇帝与大臣们商量决定,对于朝廷上的事,从不过问,更不用说干预了。长孙皇后知识渊博,与太宗私下闲谈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可一旦太宗与她提到朝政,她就引开话题不肯发言。
长孙皇后虽不干涉朝政,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之事,有损江山社稷时,她却总是苦苦规劝,用心可谓良苦。
有一次,太宗下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到时候,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太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徵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是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穿的朝服,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前,然后深深一拜。太宗一看,惊诧问道:“皇后为何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魏徵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是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对魏徵的怨忿都转为内心的敬佩。感慨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就这样,太宗上朝时,有魏徵这样的忠臣劝诫;下朝后,有长孙皇后把关,勤政爱民,事事办得合情合理,深得民心,才有“贞观之治”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