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王曹植是卞氏最喜爱的小儿子。自幼聪颖,以才见异,曹操几次想立他立太子。后因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再加上曹丕“御之以术”,曹操“悔而罢之”。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再后践祚为天子,一直把曹植看成是对他的威胁,总想不露痕迹地除掉他。曹操死时,曹植正在他的封地,大概是怕曹丕加害于己,没有及时赶到洛阳奔丧。曹丕认为这是惩处曹植的好时机和好借口,于是派人前去问罪,要立斩不饶,但又考虑到曹植是母后的爱子,恐遭责难,于是就派母后的侄子卞兰,带着大臣们关于依法应如何处置曹植的意见,去禀报母后。卞氏虽然爱子心切,同时也明白曹丕寻衅欲置曹植于死地的用心,但是又想到曹植未及时奔丧,还对魏王的使者悖慢无礼,确是理屈。如果自己袒护曹植,那就不单是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而是涉及到君与臣、私情与国法的问题了。于是忍痛对卞兰说:“想不到植儿会做出这等事,你回去对魏王说,不要因为我爱植儿,就破坏了国法。”后来,曹丕终因碍着母后和舆论,没有处死曹植,而以贬官改封了事。一边是爱子,一边是国法,卞氏这样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竟能舍爱子,护国法,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3.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
萧氏(570~?),隋炀帝皇后。她是后梁皇帝萧岿的女儿,14岁时,成为晋王杨广的王妃。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册为皇后。谥号“愍”。由于炀帝荒淫无度,致使家破国亡,流落异域。贞观四年(630)被唐太宗迎人长安,颐养天年,忧郁而死。
(1)生不逢时逢凶化吉
太建元年(570)二月二日,江陵(今湖北沙市)城内后梁宫中,皇帝萧岿的宠妃张姬产下了一名女婴。按照当时江南的风俗,孩子生在二月命运多舛,而她又出生在二月二,更是不吉利。萧岿迷信占卜,连占两卦卦相都不好,身为一国之君的萧岿为了自己的社稷是不能允许这样的“灾星”留在家里的。他要把他的骨肉弄死,张姬哭得两眼红肿,苦苦哀求,最后,萧岿退了一步,决定把这个小生命送给别人。于是,第二天这个新生的女婴就被送到萧岿的远房亲族萧岌家中,托萧岌夫妇收养。这个女婴就是后来贵为隋炀帝皇后的萧氏。
萧岌夫妇无儿无女,对萧氏百般疼爱,视如掌上明珠,聪明伶俐的萧氏给萧岌夫妇带来无尽的乐趣。可命运偏偏作弄,萧氏8岁时,萧岌夫妇便相继谢世了。孤苦无依的萧氏只好辗转投奔舅舅张轲。张轲的家境无法与萧岌相比,老两口辛勤耕作,过着清苦的日子,再添上萧氏,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有时等米下锅,没办法,连小小的萧氏也得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以维持生计。张轲夫妇对萧氏如亲生女儿一般,力所能及地养育萧氏,他们教萧氏为人处事的道理,该怎样生活。劳动之余,他们还教萧氏读书认字。萧氏天性聪颖,过目不忘,她虽然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仍然成为一个知书达礼、颇有教养的女子。
开皇三年(583)的一天,萧岿派人匆匆赶到张轲家里,说萧岿有急事,暂让萧氏回家一趟,立即动身。坐在疾驰的车里,萧氏秀眉微蹙,她不知等待自己的又是什么。
原来,隋文帝次子晋王杨广已年满16岁,到了选王妃的年龄,文帝和独孤后为此大动了一番脑筋。独孤后提出最好从南方的名门望族中为杨广挑选王妃,文帝十分赞同,二人一拍即合。他们左思右想,最后一致以为当时南方的名门望族中最为门当户对、最有影响、最受礼重的莫过于江陵后梁王萧岿了。于是,杨坚派使者陈中带厚礼去萧家提亲。
萧岿喜出望外,倘能与皇帝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的统治就确保无虞了。于是把家中3个女儿都叫出来,可陈中看来看去,不是相貌不好,就是卜卦不吉,眼看这门婚事已没有希望了。这时,有人小心翼翼地向萧岿提起了寄养在张轲家的萧氏,萧岿欣然同意,派人立即去接。没想到萧氏站在陈中面前,陈中顿时呆了,眼前的萧氏安详典雅、落落大方,美丽而高贵,妩媚不失端庄,娇羞中透出大家风度,与前几个大不相同。萧岿也愣了,没想到14年前被他遗弃的女儿,长得如此动人。陈中迫不及待地再虔诚祷拜,占得一个大吉大利的卦。陈中向萧岿道贺,回去禀报文帝定夺。萧岿怎么也没想到14年前差点被自己扼死、从未相聚过的女儿竟给他带来了希望,从此把她视为“福星”。就这样,萧氏终于苦尽甘来,福从天降了。
不久,萧氏被迎到长安,文帝和独孤后亲自召见。见皇帝、皇后之前,萧氏十分紧张,看见眼前十分和蔼的皇帝、皇后,她变得轻松起来。文帝问了些南方习俗和萧家的情况,萧氏对答得体,独孤后甚为满意。文帝听后也大加赞赏,对她愈发喜爱。就这样萧氏正式进了皇宫。不久,举行策封礼仪,萧氏进为晋王妃。
萧妃性格随和温顺,对占卜颇有造诣。每当与笃信占卜的文帝、独孤后谈到卜卦时,总能把其中的道理分析得透彻、精辟,深得文帝和独孤后的赏识。晋王杨广仪容俊美、才思敏捷,萧妃十分欣慰。杨广对这样一个温柔贤惠、美丽端庄的妻子更是百般恩爱,夫妻十分和睦。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广开始觊觎太子的位置。他深知父亲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反对奢侈的君主,母后独孤氏又是一个力主一夫一妻制、深恶淫行的皇后,为了赢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他极力讨好,迎合他们,所以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装出清心寡欲、克勤克俭、心怀大志、奋发向上的样子,收买大臣与宫廷内侍,宣扬自己,中伤太子杨勇。久而久之,杨勇懦弱无能、心怀不轨;杨广清正贤明、循规蹈矩,成为朝中一致的舆论。杨坚与独孤后渐渐相信杨广,终于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而代之以杨广。
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下诏册封萧妃为皇后。
(2)良谏苦劝欲规杨广
杨广继位后,骄奢淫逸,大修洛阳宫室,搜罗天下奇珍异宝,滥用民力、凿通运河,巡幸江南,这一切使萧后感到不安。她正位为皇后,儿子杨昭立为太子,母子至尊至贵,她对自己的境遇十分满足。只是看到炀帝的所作所为,与当太子的时候完全不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文帝和独孤后所痛恨、力加戒止的,她十分痛心,自己一向崇敬、爱戴的丈夫怎么会变得如此放纵。她婉言规劝,可沉浸在安乐享受氛围中的杨广哪里听得进她的话。她知道想要炀帝完全像父皇杨坚那样勤俭治国已不可能,只希望他行事能有个限度。
大业三年(607),炀帝下令开运河、造龙舟,准备一次盛大的水上游历。一时江南震动,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萧后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必须阻止炀帝此次活动。一天,她特地在院中设酒筵请炀帝来赏花。萧后见炀帝兴致正浓,便婉转地谈起了独孤太后:“母后驾崩前曾找我去说了一段话,我一直想告诉你,可迟迟……”她故意沉吟起来。杨广急问:“母后说啥?”“她老人家一直认为你简朴恭孝、自守甚严,将父皇基业托付给你最放心。可你现在……皇上,不是我扫你的兴,开运河、造龙舟耗费钱财不说,更使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啊。”萧后仍不甘心地劝道。“皇后,你真是太过虑了。父皇留给我一个统一富足的大帝国,国库里的钱堆得像山一样。钱是供人享用的,像父皇那样空做守财奴,岂不自寻烦恼。你读过不少书,正如魏武帝所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就喜欢这几句,一个人应趁少壮之时尽情享乐。我现在富有天下,这是老天对我的恩赐,倘不享用它,岂不辜负了上天的美意。”炀帝忘乎所以地说。听了这番话,萧后顿时失望,知道再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说多了,反而破坏了夫妻的感情,只有暗自流泪叹息。
自那次和炀帝谈话后,萧后自恨无法改变炀帝享乐主义的观念,眼见大隋江山每况愈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作了一篇《述志赋》,表达了对炀帝的希望和规劝。文章写道:古圣贤遗训和做人道理我不能忘怀,我的愿望是做一个周文王夫人周姒那样的贤良圣母,为国家培养出周武王那样的英才;做一个像齐威王虞妃那样的贤妻内助,规劝君王勤政爱民,致君尧舜之上……
炀帝临幸萧后住处,无意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一面读,一面赞道:“写得好,没想到皇后居然有此文才,真是可佩可敬呀。”萧后心中暗喜。谁知炀帝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皇后,所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我取大业作年号,就是要追求秦始皇汉武帝的伟大事业,生有荣名,死有遗业。”萧后大为失望,仍想再劝几句,却见炀帝脸色一沉:“皇后,我平生讨厌别人劝我,希望你不要再说这些不中听的话了,这样徒惹你我不高兴罢了。”听到这话,萧后如冷水浇头,她清醒地认识到炀帝已彻底不可挽救,只好听天由命。从此她不闻不问。
炀帝一意孤行,而且进谏大臣必置之死地,朝廷上下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八月仲秋,炀帝亲率龙舟数千艘、随从两万多人巡游江南。第二年四月才返回洛阳。此时,太子杨昭已19岁,颇像萧后,待人宽厚、自奉甚俭,很得人心。七月,天气酷热,从长安赶来朝见的杨昭一路受暑,不久就一病而亡。消息传到洛阳,萧后伤心落泪,她觉得这是上天的警告,再劝炀帝收一收心。炀帝失去爱子,也很伤感,所以,他答应萧后不再远游,可他生性好大喜功,如今据有天下,总想做些惊天动地的事才能显出他的伟大,他向萧后保证的话很快就忘在脑后了。
(3)颠沛流离孤苦离世
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安宁,当时,边境已无强敌,只有北方的突厥称雄塞外,时常南下骚扰边境。隋文帝曾用和亲政策,将宗室之女号为义成公主下嫁突厥启明可汗。炀帝突发奇想,要去塞外炫耀武力。下令修筑直通太原的大道,亲率三宫六院、百官甲兵50多万人浩浩荡荡直趋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附近)。在胜州行宫里,炀帝接见了启明可汗、义成公主及众酋长。
萧后一直惦念着义成公主。盛会后,萧后亲自拜会义成公主。皇后屈驾给她一王室之女、番邦之妻无上的殊荣,义成公主十分感动,更有一种如见亲人的感觉。由此,萧后与义成公主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从大业四至十二年。(608~616),炀帝两次巡游江都,一次巡长城,三次攻打高丽,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将士离心,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时全国到处都有逃亡的将士聚众为盗;豪杰之士乘机号召,称雄一方,割据而立;州郡官吏无力平盗,惧怕朝廷刑律,反与盗匪暗通。
就在这种危机四起的情况下,大业十二年(616),炀帝仍然下令游江都(今江苏扬州)。萧后及许多忠正大臣极力劝阻,炀帝不但不听,反而一怒之下杀了不少忠臣,到了江都后,炀帝想方设法来享乐,置朝政社稷于不顾,宠信佞臣、沉湎酒色。萧后忧心忡忡,觉得这情形再继续下去实在太危险了,有亡国的可能。她不顾炀帝的反感,找了一个机会再次规劝炀帝:“皇上,现在群盗四起,你怎能放弃朝务,安心享乐呢?这样下去,就怕大隋江山不稳了。”炀帝不以为然地说:“说得严重了,你这是杞人忧天了。”“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皇上倘再执迷不悟,恐怕将来不能再安心享乐了。”这番话并未能使炀帝振作起来,他对日益严重的局势丝毫没有办法。
隋朝灭亡后,远在突厥的义成公主闻知萧后被执,便促使启明可汗之子处罗可汗发兵围困窦建德,逼迫窦建德生擒字文化及。义成公主派专使迎接萧后,萧后举目无亲,从此就过上了背井离乡、流落异域的生活。
贞观四年(630),唐朝大将李靖率军大败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得知萧皇后尚在塞外,便派特使迎接她返回长安,颐养天年。
14年的流亡生活,萧皇后已成了白发苍苍的妇人。从定襄返回长安的途中走到胜州附近,眼前的景物勾起往事的回忆,萧后不禁凄然泪下。
大唐王朝又有一番新景象,虽然唐太宗对萧氏十分关照,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她此时心中的裂痕。在孤独寂寞中她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4.张妃:智伏狼心,解救部下
五代史上的第一朝代后梁的开国皇帝,就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叛徒朱温。朱温出身流氓,暴戾荒淫,王夫之曾说他是“贪食、渔色、嗜杀、蔑伦、一盗而已矣”,确是千秋公论。而他得自民间的妻子张氏,却是一个秉性严毅、持家重礼的贤妇,能以柔婉之德,无论内外政事,都向她请教。有时出师途中,来使忽报奉张夫人命,召还大王,朱温即会勒马回师,如期而归,不敢延误;就是平时身旁侍妾,也不过三五人,不敢贪得无厌。然而,张氏不幸早逝,朱温始恣行虐杀,纵欲宣淫,逞其兽性。提起张氏,人们多以“五代第一贤妃”称之。朱温少时喜欢弄枪舞棒,以雄勇自负,年已及冠,劣性不改,时常闯祸。后来参加黄巢起义,封为大将,见张氏艳美,纳之为妻。
朱温娶了张惠不久,由于黄巢对他有误会,便背巢归唐,唐僖宗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赐名全忠,后又拜朱温为汴州(今开封)刺史,兼宣武军节度使、东北面都招讨使,负责堵截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