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6968100000046

第46章 机智勇敢的故事(12)

梁商的棺椁还未入土,顺帝为了表示对梁家人的厚爱,又发出一道诏令:任命梁冀继父辅政,为大将军,任命梁冀之弟不疑为河南尹。顺帝把朝政大权再一次交给了梁氏外戚。

(2)临朝听政诸多无奈

建康元年(144)八月,年方三十的顺帝驾崩。梁妠侍奉顺帝16年,但没有生子。和她同年入宫的虞美人生有一子,取名刘炳,年仅两岁,继位为帝,是为冲帝。梁妠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掌起了帝国的大权。

梁太后执政后发出的第一道诏令,是以赵峻为太傅,李固为太尉,与自己的长兄梁冀大将军共理朝政。赵峻博学多才,为官严明,不畏权贵。李固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为官刚直不阿,多有建树,也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臣。太后此举,可谓得人。

接着梁太后又发出第二道诏令,诏三公百官推举贤良方正之士,策问治国安民之道。

梁太后有志于国,意欲重振朝政,扭转颓势。然其兄梁冀倚仗梁太后而专权跋扈,恣肆妄为。梁太后不忍除去兄长的权势,反而越来越顺从、倚重他。

永熹元年(145)正月,小皇帝刘炳重病垂危。梁大将军见状,瞒着百官,也瞒着太后,寻求帝位继承人。他看中了渤海王刘鸿年仅8岁的儿子刘缵。他派人把刘缵偷偷地接到洛阳都亭,准备冲帝一死,便立刻拥刘缵为帝。

不久,冲帝驾崩。梁太后担心扬、徐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乘机进攻,于是派中常侍诏令李固等人,不得泄露冲帝驾崩的消息,待确立帝位继承人后再发丧。但李固认为冲帝虽然年幼,仍是天子,不应掩匿其死,梁太后同意了。

冲帝驾崩,朝野上下震动,新皇帝的人选成了朝中每日议论的大事。李固等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可以亲自理朝,欲立之,而这正是梁冀所忌讳的。梁冀单独向梁太后述说了立刘缵为帝的想法。在这关键时刻,一向勤政自谦的梁太后心中家族的利益占了上风,采纳了其兄的意见,立刘缵为帝,是为质帝。

质帝虽幼,却极为聪慧,深知自己虽贵为天子,不过是梁氏兄妹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他对此处境很不满意。梁大将军听说后十分恐惧,他没想到自己亲手扶上帝位的质帝竟如此嫉恨他,担心小皇帝长大掌权找他算账,遂把毒药掺进御膳——煮饼里。质帝食后,中毒发烧,急召太尉李固。结果,质帝话未说完便中毒而死。

皇帝虽是傀儡,但国不可一日无主,梁太后又与梁大将军密谋立章帝曾孙蠡吾侯刘志为帝。因为刘志已与他们的妹妹梁女莹订婚,梁氏兄妹意欲把妹夫扶上帝位,以稳固梁氏的权益。当群臣聚议新君时,梁冀便提议立刘志为帝。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一班大臣,力主立德行昭著的清河王刘蒜为帝。双方争执不下,梁冀重会公卿大臣,他言辞激切,非刘志不立。胡广、赵戒等官僚碍于梁氏兄弟的权势,便屈服了,惟有李固执意要立刘蒜。梁冀怒气冲冲驰入皇宫,去见梁太后,由太后下诏,罢免李固,后又诛杀。

刘志即皇帝位,是为桓帝。梁太后仍旧临朝听政,桓帝只不过是又一个傀儡皇帝而已。与此同时,梁太后还大批宠幸、封赏、任用宦官。所有这些,不仅朝中人大臣们侧目,天下人也多所怨恨。

此时国势日颓,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梁太后接连发出几道诏令,守土之官要恤民爱民;三公九卿上书言朝政得失;赐天下父老、鳏寡孤独粟帛;遣使赈济荆、扬二州灾区;大将军、公卿举贤良方正,策问朝政得失;郡国囚徒减死罪一等,修建皇陵的刑徒减刑6个月……梁太后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颓势,保护刘汉王朝和她自己的家族的利益。

但是,她的这些诏令措施被以其兄长大将军梁冀为首的贪官污吏所破坏。梁大将军贪赃枉法,带着钱财到大将军府请罪求官者络绎不绝,上等的物品送进大将军府,剩下的才送进皇宫给皇上。

尽管梁冀如此贪残,但因为他是太后和桓帝皇后的兄长,故满朝大臣对其敢怒不敢言。王朝在这位权臣的手中渐渐腐败衰颓。梁太后虽有挽救之心,但她又不忍惩办兄长,所以她的一道道救亡图存的诏令措施如同废纸一般,众公卿大臣对这位临朝听政的太后越来越失望、怨恨。

和平元年(150)春,梁太后重病缠身,归政桓帝。这位45岁的太后凭自己的才智和德行,原本完全可以选一个出类拔萃、有所作为的贤明皇子;然而,因她的优柔与私心,使汉朝的社稷危在旦夕,实乃可惜。

梁太后将后事安排好之后,仅过了两天,便一命呜呼了。死后与顺帝合葬宪陵。

5.褚太后:三次垂帘,稳定东晋

褚蒜子(323~84),晋康帝司马岳皇后。祖上累世为官。身为女人,褚蒜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年轻时死了丈夫,人到中年又丧了儿子,寡居一生。可作为皇后、皇太后,她又历经了三度垂帘,把持东晋朝政长达40年之久,与东晋历史上众多的著名人物如庾冰、何充、桓温、谢安等人或密切合作,或机智周旋,为稳定东晋司马氏家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名门佳丽由妃变后

褚蒜子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太宁元年(323)出生。其曾祖父褚洽曾在晋武帝时当过安东将军,祖父褚给做过武昌太守,其父亲褚裒因参加了平定苏峻之乱而被封都方侯,累迁为司徒、左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兖、徐、琅琊诸军事等职。

褚蒜子生长在这样的官宦人家,自然是见多识广;特别是其祖父、父亲在官场上的争斗,使其早年就懂得了很多为人、为官之道。如其父褚裒是“皮里春秋”的代表人物,他表面上谨慎寡言,从不议论谁人之好坏,可内心却褒贬是非分明。这些都为褚氏在日后的宫廷斗争中积累了经验。

褚氏以其出身、美貌、聪明和才智被成帝亲自选聘给弟弟琅琊王司马岳。只是因为晋成帝死时,两个皇儿都在襁褓之中,无法继承皇位。当政的中书监庾冰极力劝说病危的成帝将皇位让自己的同胞弟弟琅琊王司马岳,认为此举对国家和社稷有益。于是成帝就在病榻边召入庾冰、何充等人,起草诏书,立司马岳为储君。3天后,成帝驾崩,21岁的司马岳登位,为晋康帝。康帝封成帝的长子司马丕为琅琊王,次子司马奕为东海王,庾冰和何充则分别晋升为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共同辅政。褚氏也因此被封为皇后,可谓是一步登天。

可谁知好景不长,仅两年功夫,康帝司马岳就一病不起,命归黄泉,褚后早早地成了未亡人。也正因此,开始了她几度听政的历史。

(2)首次垂帘稳定国事

康帝病重时关于选什么人继承帝位,在朝廷引起了激烈争论,庾冰仍主张立年长之君,建议推会稽王司马昱嗣君,因为此时康帝长子、褚皇后所生的司马聃只有两岁。庾冰这样做,仍是为了保持庾家的权位,因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必然由太后的外家专权,这是前朝的惯例。但是,这时何充已回朝任职,他同庾冰不和,建议立康帝儿子司马聃为太子。康帝答应了,建元二年(344)九月,下诏立聃为太子。这就奠定了褚后的母后地位。

司马聃被立为太子的第三天,父皇去世,何充奉其即位,是为穆帝。尊褚后为太后。此时穆帝年仅两岁,褚太后临朝听政。褚氏仅做了两年皇后,就被尊为皇太后,别的人如何服她呢?但两岁的婴儿怎么能管事?何充与司徒蔡谟一起,请求褚氏临朝听政。他俩在奏章中说道:“社稷危急,百姓悬命,希望太后效法汉之和熹皇后(指汉和帝皇后邓绥)及近代明帝庾皇后的做法,上顺祖宗,下念臣吏。”大臣们对这位皇后的政治才能是有信心的,因为康帝在位时,她曾帮助处理了不少军政大事,都很有分寸。

褚氏阅罢奏章,又下了一道诏书,写得很感人,大意是:皇帝年幼,应赖公卿大臣同心辅政,现在大家既然恳切上词,我理当不辞众请,只是心头难免又悲又怕,自当勉力从事。

这样的批答恰到好处,表现了褚太后高超的政治手腕和领导艺术。于是,在太极殿上设下白纱帷帐,太后抱着3岁的穆帝垂帘听政。这一年,是晋穆帝永和元年(345),褚太后22岁。何充又投太后所好,上表推荐太后父亲褚裒入朝总揽朝政,但是褚裒坚决不肯,认为外戚应该避嫌,不应重演前朝故事,仍坚持领导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褚太后决定仍请庾冰入朝,但庾冰已患重病,不久就死了。

说是听政,此时的东晋大政褚太后一人也难以决断。庾冰此时已死,庾翼为荆州刺史居兵上游,何充领扬州刺史居重朝中,庾、何二人水火不容,政令难以推行。

为缓和这种局面,褚裒向太后推荐会稽王司马昱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渐夺何充之权。永和元年(345)八月,庾翼卒,徐州刺史桓温被任命为荆州刺史。褚裒又向司马昱推荐名士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实际上既增加了抗衡桓温的力量,又分了司马昱之权。这样,桓温居上游,殷浩据下游,褚裒据江北,三足鼎立,司马昱仍居中辅政。东晋政局相对稳定了多年。

当时的东晋小朝廷,只占有江南一隅,中原和关中以及川蜀的大片土地都被少数民族占领。有占洛阳、邺城一带的后赵石虎(羯人);占辽宁朝阳地区的前燕慕容皝(鲜卑人);占巴蜀一带的成国李势(氐人);关中、陇西一带出现了前秦的苻坚(氐人),还有占据陇西、西城大片土地的前凉张骏(汉人)。北方百姓长期遭受战乱之苦,翘首盼望东晋朝廷能早日北伐,收复失地。东晋一些将领如祖逖、庾亮、褚裒等都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一些大臣力加阻挠,一方面是害怕北上将领因此获得成就和威望,影响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是怕北进中原要支出大量国库财富,失去自己在江南的经济利益。所以,几次北伐都没多大进展。但是在褚蒜子临朝的12年里,却有了较大的作为。

升平元年(357)春正月,晋穆帝司马聃已15岁,褚太后为他举行了冠礼之后,便提出归政给穆帝。她诏书上说:皇帝虽已成年,但国家面临艰危,四海未统一,百姓仍困苦不堪,希望大臣们看得远一点,戮力同心,匡扶幼主,我这未亡人能回归别宫,了此残生,也安心了。这份手诏写得委婉动人,满朝大臣听了之后无不感动泣下。从中可以看出,褚蒜子既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太后,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3)再次垂帘受制恶人

升平五年(361)夏五月,穆帝暴病而死,年仅19岁。穆帝没有儿子,辅取大臣司马昱请立成帝长子琅琊王司马丕为帝,询问褚太后的意见,褚太后表示同意。司马丕即位为晋哀帝。21岁的他本应励精图治、振兴社稷,但他是个昏庸糊涂的皇帝,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因此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好。大臣们忧急异常,只得再次请出褚太后临朝摄政。不过,这一次临朝却比不得上次,这几年间,桓温势力继续发展,已加官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位极人臣。所以,褚太后听政之初,便加桓温扬州牧,召其入朝参政,但被桓温推辞。

兴宁三年(365),哀帝司马丕去世。因哀帝无子嗣,褚太后立哀帝之弟琅琊王司马奕为帝。太后继续听政。

桓温已年近60岁,于太和四年(369),发起第三次北伐,想先建大功,再谋帝位。但遭到失败。桓温又接受臣僚建议,准备废司马奕,改立新帝,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权。他先令人散布流言,称司马奕患有性病,不能生育。后宫田美人、孟美人同嬖男通奸生有三男,准备建储立王。一时间,京城内外谣言四起。

咸安元年(371)十一月,桓温亲自赶赴建康,暗示褚太后,请废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并代太后拟下诏令,呈其过目。虽然桓温握有朝中大权,但废立之事在表面上必须由太后做主。因此,桓温将诏令传入内宫后,也是心中惴惴,惟恐受阻。此时太后正在佛屋烧香,内侍报告“外有急奏”。太后走至屋门,靠在门上浏览诏令草文,边看边说:“我早就料到会如此。”看到一半,索性交给侍从,取笔答道:“未亡人遭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社稷大计,由六卿们做主罢了!”实际上是对诏令表示认可。

桓温立即召集百官,宣布此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司马昱为帝。褚太后自然也就无须临朝听政了,被尊为崇德太后,移居崇德宫。大臣们对此都愤愤不平,但慑于桓温的威势,谁敢出头讲一句话?大家站在神兽门前,看着废帝身穿白色单衣,坐上牛车凄然出宫而去,莫不唏嘘下泪。接着,司马昱穿上龙袍,升座接受百官朝拜,这就是晋简文帝。

(4)三次垂帘后相携手

司马昱虽被立为帝,但国政大事皆委桓温,自己战战兢兢,惟恐被废。即位的第二年六月,简文帝司马昱病重,立10岁的司马曜为皇太子,并下遗诏“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这正合桓温心意。不过,诏书尚未发出,便被侍中王坦之所谏止,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既然要像诸葛亮、王导那样辅佐君主,也就等于断了桓温废主自立的口实。七月,简文帝卒,群臣立太子曜为帝。曜年幼,又请出褚太后听政。

桓温本以为简文帝感激自己对他的拥立之功,临终一定会将帝位禅于自己,没想到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心中十分恼怒,便气冲冲带着人马赶回建康。文武大臣见桓温来势汹汹,都有些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