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郑贵妃:恃宠谋权,争立太子
万历年间,郑贵妃是宫中风云人物,围绕福王朱常洵而展开的宫廷内部斗争,几起波澜,祸及朝政,是明末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明神宗继位时年幼,外事委托于首辅张居正,内事由李太后料理。国家一时呈现繁荣富强景象。万历十年(1582)以后,张居正去世,李太后也迁居别宫,放松对皇帝的管教。神宗变得专横、懒惰,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朝政日益荒怠。神宗皇后王氏为人端谨知礼,侍太后用心周到,对神宗百依百顺。万历十一年的一天,神宗到太后处请安,发现一个面容清秀的姓王女孩,当时就玩弄了她。不久,这位王氏发现有孕,后来生下一子,即皇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
遵照李太后的旨意,王氏宫女被封为恭妃。但神宗对长子毫无情感,直到万历三十四年,恭妃已有孙子时,才被加封为皇贵妃;几年以后,又把贵妃头衔革去,晚年被幽禁冷宫。朱常洛常年为王皇后关照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与此相反,郑贵妃却受到神宗的宠爱。郑贵妃入宫时仅为淑嫔,万历十一年,进为德妃,万历十四年生下一子朱常洵,其地位更加膨胀,想当皇后。时皇后无子,大臣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上书请立常洛为太子,而神宗之意在常洵,因而对册立之事一再拖延。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常洛即将年满二十,按例要举行婚冠大典,群臣坚决要求加冕为太子,再以太子之礼举行婚冠大典。郑贵妃见时机对己不利,跑到皇帝面前哭诉,要他履行在神像前的盟誓,不能册封朱常洛为太子。神宗接受郑贵妃意见,仍想采取拖延的办法。但大臣们不让步,他们封还谕旨,据理力争。问题闹到李太后那里,太后立即召见神宗,坚决要求神宗抛弃废长立幼的想法,赶快册封太子。在这种内外压力下,神宗一筹莫展,只好顺从太后及大臣意见,立常洛为皇子。至此为时十五年的立太子之争乃告结束。因太子乃国之本,故名曰“争国本”。
郑贵妃欲立福王的计划未能实现,却未死心,她仍积极活动,让朱常洵每日两次给神宗请安,多次指使内侍姜严山用“压胜术”咒诅皇太后与皇太子,企图让他们早归西天。万历四十三年的一天,一个男人手持棍棒冲进宫里,直闯太子房间,企图行凶,幸而宫内宦官众多,立即将其擒获。因有谋杀太子的嫌疑,由御史刘廷之与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会审。此时郑贵妃兄长郑国泰密访二人,经过一番协商,刘、胡二人上疏说,这个男子叫张差,患有精神病,应速处决。但提牢主事王之寀对此事甚感怀疑,私下询问张差,张承认是受内侍指使,供出郑贵妃的心腹宦官庞保、刘成。会审官员要求庞保、刘成对质,但庞、刘拒不出庭,案件真相已昭然若揭。这时,郑贵妃才慌了手脚,找神宗苦苦抵赖,又亲自乞求太子,辩解自己绝无加害之意。当神宗问太子如何处理时,太子只让神宗处死张差等,不要株连别人。郑贵妃度过了一场危机。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病危,郑贵妃又想发难。她一面通知在洛阳的福王准备进京;一面又对外封锁神宗的病情,连太子也不让见面。给事中杨涟和御史左光斗求见首辅方从哲,要他保护太子朱常洛,揭露郑贵妃的阴谋。方从哲通知太子小时伴读王安,让他密切注意宫中情况,并以神宗的名义,将太子带到神宗病榻前,以防不测。这年十月,神宗死去,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按规定皇帝去世后,后妃应立即离开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以便让给新帝后居住。但郑贵妃迟迟不移出宫殿。她使用美人计,挑选八个美女献给光宗,又拉拢光宗最喜爱的李选侍,提出拥立李选侍为皇后。李选侍也是一个颇有野心的女人,与郑贵妃早有勾搭。光宗得到郑贵妃的礼物,忘记了过去的私怨,听信李选侍的话,要礼部为二人加封。但终因遭到以礼部侍郎孙如游为首的一些官员的抵制而未能实现。
光宗自幼在宫中不得宠,长年受到郑贵妃的冷遇,生性懦弱,精神上受到压抑,身体也欠佳。郑贵妃指定内医崔文升为他看病,光宗服药后,腹泻不止,卧床不起,岌岌可危。东林党官员杨涟、左光斗等人为防不测联名上疏,要求郑贵妃移居慈宁宫,不得过问朝政;又要求对医官崔文升依法严办。郑贵妃在强大压力下,不得不迁出乾清宫,但背后唆使李选侍吵闹不休,叫光宗无法安宁。光宗又气又急,病情加重,首辅大学士方从哲推荐鸿胪寺卿李可灼有红丸,(又称金丹)。光宗先吃下一丸,觉得精神爽朗,次日再服一丸,不料竟中毒死亡。
光宗之死,搬去挡在郑贵妃面前一块石头,十分解恨。但她仍企图当太后垂帘听政。她一面把皇太子隔离不让他登基,一面又唆使李选侍不要搬出乾清宫,以便发号施令。以左光斗为首官员联名上疏指责李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是借抚养之名,行专政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日。”首辅方从哲在左光斗建议下,从宫内秘密接出太子,突然登上文华殿,接受众官朝拜。新皇帝即位,是为明熹宗。第二天,群臣簇拥新皇帝齐聚乾清宫,逼李选侍搬迁。李选侍无可奈何,只好离开乾清宫。从此,郑贵妃勾结李选侍企图垂帘听政的美梦遭到了破灭。
五、祸国殃民
中国历史上有些后妃依仗皇帝恩宠,专横跋扈,残害忠贤,扶植外家,谋权篡位;垂帘干政,争权夺位;投降卖国,无恶不作,搞得朝政日非,生活腐败,最后导致误国亡国。西汉的王政君、西晋的贾南风、唐中宗的韦后、元代的奇后、清朝的慈禧太后等都属于这类的后妃。她们随心所欲地统治国家,祸国殃民,罪恶滔天。
1.王政君:委政外戚,被逼让国
在西汉末年的政坛上,有一位四世听政、善于玩弄裙带关系的女主,这便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十八岁入宫,八十四岁寿终,“享国六十余载”。在此期间,王政君任人惟亲,把国政交与外戚,结果搞得朝政腐败,政治黑暗,葬送了刘氏的基业,酿成了王莽代汉的悲剧。
元帝去世之后,太子刘骜即皇帝位,这便是孝成皇帝,帝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刘骜醉心于玩乐,即位后,仍然放荡不羁,不思治国,其权力由其母后和母后家所操纵,形成汉代外戚专权的局面。
所谓外戚专权,也就是在选择重臣方面,皇帝任用那些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外戚专权的一般形式,是皇后或母后之家的父兄子弟出任政府要职。王政君母子成为西汉的最高统治者以后,推行了一条任人惟亲而不是任人惟贤的路线,将王氏家族的成员都委以重任,赐给高爵。
成帝即位伊始,王政君就授意儿子,将舅氏一门统统封官加爵,封阳平侯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谭被封为关内侯,皆有食邑。河平二年(前27),又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王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王风专权十一载,于阳朔三年(前22)去世。随之,王音继位为大将军,封安阳侯。辅政八年,永始二年(前15)春死去。王音之后,成都侯王商为大司马卫将军,辅政四年,因病退位,于元延元年(前12)去世。王商之后,轮到红阳侯王立应当辅政,因为有罪,改用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王政君利用自己的王氏兄弟轮番执政,结果形成了王氏家族控制朝政的局面,它在许多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王氏家族控制朝政之后,不但皇帝的权力日渐削弱,而且王氏成员个个都骄奢淫逸,无恶不作,僭越犯上,野心毕露,搞得朝纲大乱,政治腐败,怨声四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不满统治者的压迫,不断进行反抗,特别是成帝年间爆发的铁官徒起义,声势浩大。从此之后,昭、宣时代的中兴盛世,一去不复返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不归咎于王政君任人惟亲,委政外戚。
绥和二年(前7年),孝成皇帝寿终正寝,太后王政君把哀帝扶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哀帝恰恰是一个昏庸之主。
元寿二年(前1年)二月,哀帝在满街满巷的贫民击鼓号呼声中死了。哀帝死后,大司马董贤被收缴印绶,即日自杀。元后让大臣们推荐新的大司马人选,在朝臣们意见不一的情况下,最后由元后做出裁决,让自己的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之职。大司马是三公之一,主管军政,权力极重。此后,元后与王莽在一起商议,挑选了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以奉成帝之后,这便是孝平皇帝。元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皇太后便临朝称制,而一切朝政事务悉交王莽处理。如果说在成帝、哀帝时期元后王政君任用外戚造成了朝政腐败、皇权削弱的严重后果,那么,这一次委政王莽,则是葬送了西汉二百年的基业。
元后王政君把所有大权交与王莽,但王莽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的最终目的是面南登基,取刘氏而代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一步一步向汉室的老弱孤寡展开了夺权斗争。他是利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形式而实现的。他逼迫元后,不断加封自己,而且要价愈来愈高,由安汉公到宰衡,由宰衡到假皇帝,最后终于一脚把汉室的小皇帝踢开,取而代之。王莽之得势,与元后放弃官吏任免权有关。史载:莽得势后,知皇太后厌政,乃婉言请公卿言:“太后春秋高,不宜亲省小事。”太后从之,于是下诏说:“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莽又恐帝外家卫氏夺权,禁至京师;后又尽灭卫氏支属,惟卫后幸免;以女配帝以皇后,以固其权。同时大封宗室及汉兴以来大功臣之后;每逢灾年辄素食;二年(公元2年),郡国旱灾,出钱百万、田三十顷以济贫民,因而大得人心。四年(公元4年),八千余人上书,为莽请赏;次年,又有四十八万余人为之请赏。莽辞之,但又使人编歌谣,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自奏: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五年(公元5年),平帝始知卫氏家族受害之情,因而不满。莽毒杀之,立年仅两岁刘婴(宣皇玄孙)为皇太子,号曰孺子。莽摄政,称假(代)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莽废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综观其一生,莽乃非政治家、思想家,而为一玩弄权术与沽名钓誉之徒。本性贪权,然封其为“安汉公”时,却数次推让,并称疾不起。初始元年(公元8年),梓潼人哀章,品行不端,见莽居摄,乃伪造天书,言“王莽为真天子”。一心欲登帝位之王莽,至高庙拜受,秉持“承皇天上帝威命”之旗号,以掩人耳目,即皇帝位。即位之时,亲执孺子(刘婴)之手,流涕欷虚欠,曰:“迫皇天威命”,封孺子为“安定公”。后,即将孺子置门卫使监领,令乳母不得与婴语,使婴常在四壁中,婴长大之后,不识六畜。刘婴成为外戚专政之牺牲品。始建国五年,元后因莽夺玺而忧闷成病,二月癸丑去世,终年八十四岁。大史学家班彪对元后的失败有过论述,他说:
三代以来,春秋所记,王公国君,与其失世,稀不以女宠。汉兴,后妃之家吕、霍、上官,几危国家者数矣。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
总之,王政君任人惟亲,任用外戚所种下的苦果,由她自己来品尝,她最终断送了刘家的天下。
2.贾南风:酿成内乱,葬送西晋
贾南风(256~300),晋惠帝司马衷皇后。小名詈,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吞魏建晋的功臣贾充之女。在武帝皇后杨艳的利益权衡之下,又丑又坏的贾南风被立为太子妃,后来又成为皇后。经过两度较量,贾南风终于大权独揽,控制了朝廷。岂知,就在她铲除心腹之患太子司马通时,也为自己掘下了坟墓,最终死于非命。
(1)儿痴媳丑为子立妃
贾南风生于太平元年(256)。父亲贾充是平阳襄陵的世家大族,为司马昭杀死魏帝曹髦、篡夺帝位立了汗马功劳,因此受到宠信,执掌大权。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乃至当上晋帝,都是和贾充在司马昭面前竭力推崇密不可分。晋初,有歌谣说:“贾、裴、王乱纲纪;王、裴、贾,济天下。”意即指贾充与裴秀、王沈等人是司马氏灭亡曹魏、建成西晋的功臣,而贾充更是立晋之勋。贾充奸恶险诈,精于权术。在晋初,贾充与太尉、太子太傅荀觊,侍中、中书监荀勖,越骑校冯结为党羽,和侍中裴楷、任恺及河南尹庾纯等人为敌,明争暗斗,不遗余力。
晋武帝司马炎继承其父兄遗志,于公元265年篡夺曹魏政权,建晋称帝后不久,即与皇后杨艳商议立太子事。杨艳深得司马炎宠爱,在立嗣问题上,最终还是按杨艳的意见立了司马衷,铸成大错。
原来,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其中长子司马轨和次子司马衷均为杨艳皇后所生,可司马轨早夭,司马衷就成了长子。由于封建王朝传统制度,加以司马炎自己作为长子,曾受父亲司马昭的冷遇而愤愤不平等因素所致,帝、后商定,于泰始三年(267)元月,立9岁的白痴司马衷为太子。
岁月易逝,转瞬之间,又到了武帝和杨艳皇后择立太子妃的时候了。太子妃乃来日的皇后,满朝文武无不关注此事。而这对于一个天生白痴的太子而言,无疑尤为重要。
泰始七年(271),鲜卑部落酋长秃发树机入侵,司马炎万分忧虑。任恺乘机推荐贾充前去镇压,以便把他排挤出朝。这年七月,司马炎让贾充前去镇抚外患。贾充无法推辞,忧心如焚。直拖到十一月,才准备启程。临行前,贾充向荀勖求救。荀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贾充之女嫁给太子司马衷为妃。并说,如能成就此事,武帝自然会将贾充留下。贾充听了此话,加以荀勖又自告奋勇,设法促成这门亲事,自然高兴万分。
于是,贾充当即唆使其妻郭槐,以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杨皇后及其侍从,以求嫁其女为太子妃。尽管杨艳及武帝司马炎的左右近侍,都在其耳边灌输贾充之女的美貌贤惠,武帝还是犹疑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