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大举东下,宋各地守军或叛或逃,临安一片混乱,平时耀武扬威的朝廷百官纷纷弃官而逃。左丞相王爚以为大势已去,弃相印而走。谢氏感到非常气忿,在朝堂张帖诏书,对诸臣晓以大义,责令勿逃。尽管谢氏三令五申,加上威胁利诱的双重手段,仍无济于事,百官仍不断逃走。京师危急,谢氏广泛号召四方勤王,但响应者极少。江西提刑安抚使文天祥召募万余人,明知无异驱群羊而搏猛虎,仍急急往京师进发,知其不可而为之。朝廷中却有人认为文天祥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进京徒滋骚扰,令其中途遣散。文天祥进京,上疏建议说:“当前,应在现有的区域内,划分四镇,由中央统一指挥,把广西并入湖南,在长沙置帅;把广东并入江西,在隆兴(今南昌市)设镇;把福建并入江东,在鄱阳(即今波阳)置帅;把淮西并入淮东,建镇扬州。然后督各镇分别收复失地。这样,各镇地大力众,也便于抵抗,协心对敌,有进无退,或可图谋收复。元人兵少,再分兵多路,势必力弱,使其疲于奔命,再加上敌后中原人民扰其后方,如此,则足可打败入侵的敌人。”文天祥的策略颇有可取之处,但当时的朝廷已处于无政府状态,地方军队也大多失去斗志,在火烧眉毛的情况下,也难以实施;故朝中人多认为文天祥的建议迂阔而不现实,被置之不理。
在危急关头,留在京师的朝廷官员对来犯之敌束手无策,却仍在做一些毫无意义之事。吏部尚书上疏,极论其之冤,主张为其平反立后;谢氏让国史院广泛讨论,查寻前代典故,写出报告。江南大旱,疾疫流行,元兵入侵,等等,谢氏认为这都是老天爷的惩罚表示。为息天怒,谢氏颁诏主动削去“圣福”尊号,只保留“寿和”二字。陈宜中、王爚、留梦炎三个宰相之间也互挖墙脚,尔虞我诈,谢氏终日为其调停,挽留这个,安慰那个,无暇讨论对敌大事。就在南宋朝廷终日沉溺于琐事之中时,元军又攻破许多州县,已距临安不远。这时,文天祥又提议:集中所有兵力,与敌人决一死战;现尚有淮东固守,闽、广未陷,若血战得胜,则可命淮军截断敌后,两面夹攻,或有打败入侵之敌的希望。宰相陈宜中坚决反对,请谢氏降诏,以王师不宜轻动为由,否定了文天祥的提议。
陈宜中原是贾似道死党,在对外方针上与贾似道也完全一致。当时,元军主帅巴延(一作伯颜)驻无锡,陈宜中派柳岳面见巴延,请求罢兵修好,让巴延提出和谈条件。灭宋已胜利在望,尽管宋朝不断降格求和,巴延坚决不答应。陈宜中不敢去见巴延,便率仅存的几名朝廷官员入宫,请太皇太后迁都。谢氏感到无处可逃,加以拒绝。陈宜中声泪惧下,力请逃亡,谢氏无奈,令人收拾行装,准备立即起程。元军已到达临安郊区。陈宜中把形势报告太皇太后,谢氏自知无计可施,便让人以皇帝名义写了降表,将国家疆土拱手送与元军,只恳求给赵氏留下一条生路。
巴延接受了降表,禁止军人进京骚扰,又派人让谢氏亲笔写令各种将领投降的诏书,谢氏也一一照办。元军封了府库,收了史馆和秘书监等处的藏书,缴了百官印符,解散了官府及侍卫人员。这时是德祐二年二月初,南宋亡。元军全部收缴了京师财富之后,于三月初,带走了六岁的恭帝赵樾、其母全太后及赵氏宗室和在京文武官员,再现北宋亡时的情景。谢氏因生病暂留临安,但不久,便被元军抬出,随同北迁。赵樾被降封瀛国公,谢氏封寿春郡夫人。谢氏北迁后的情况,史无记载。关于死亡年代,有两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和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5.婉容皇后:甘当傀儡,死于流亡
婉容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后,她一生虽然有皇后的名誉和地位,却没有享受到皇后应有的权力和尊荣。婉容本人长得很漂亮,青年时代是旗人中名闻遐迩的美人,是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据熟悉她的人回忆说:婉容平时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仪表不凡,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都通,是一位富有教养的才女。婉容后来被选中皇后,虽然在于她的各种优势,乃事出必然。但在选立皇后的过程中,在皇族内部也是经过许多曲折和激烈竞争的。但竞争结果,皇族内部还确定她为皇后,而且也得到溥仪的宠爱。
婉容入宫不久,溥仪就为她聘请了一位英语老师教授英文。通过一段较认真的学习,婉容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不但口语好,而且还能写简单的书信,并且在外国老师指导下学会吃西餐。通过婉容的宣传鼓动,溥仪也学会吃“洋饭”。婉容是风流的贵族小姐,入宫之后很难受得了皇宫家法的禁锢,而溥仪对宫中这种囚笼式的生活,感到厌倦,因此,他们都想冲破宫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婉容与溥仪对此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借各种理由冲破宫禁,跑到外面去散心。他们游颐和园,逛香山、玉泉山,尽情地玩乐,每次总是尽兴而归。
婉容入宫之后,与淑妃文绣的关系一直不和,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婉容作为一个受新思想影响的女性,主张一夫一妻,反对一夫多妻,对溥仪纳文绣为妃子是不满的,同时婉容自恃是皇后,做事比较霸道,总想排挤文绣;另一方面是她们谁都想多接近溥仪,于是相互猜忌,争风吃醋,发生冲突,而且常常闹到溥仪面前,溥仪多数是偏袒婉容一方的。可以说在紫禁城的两年中,溥仪对婉容是比较信任的。
婉容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后,在宫中还是有一定政治头脑的,她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声望,常以“济贫”为手段,将自己打扮成救世济民的善人,用以取悦于民。例如她订了许多报纸,见到报上登载贫民求助的消息,即捐洋五元、十元或二十元,派人送去。贫民感激谢恩,闻者钦佩,皇后则出了善名。当时溥仪也常有些举动。当年的北京各报常登载帝后关心贫民的消息,由此可以看出婉容和溥仪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确实费了些心机。
婉容在紫禁城生活的两年,从表面看她是很悠闲快乐的。但是实际上她心中并不愉快,是很郁闷的。她在宫中虽然有令人羡慕的高贵地位和身份,却没有温暖而充实的家庭生活。这从太监对当年溥仪生活的回忆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当皇上的同外边的老百姓过日子大不相同,他们夫妻不同桌吃饭,也不同床睡觉。皇后和妃子每天照例按时间到皇上这儿请安,真像客人一样。……帝王之家充满着虚伪、客套,在这里找不到家人父子夫妇间的真正感情。”后来婉容受某些人的引诱,染上了吸鸦片烟的嗜好,由太监赵荣生专门给她烧烟泡,服侍她吸烟。从此她的生活走向了堕落。
1924年10月,直系军阀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乘直奉大战之机,发动了北京政变,软禁了贿选总统曹琨。为了彻底清除民国以来复辟封建帝制的总祸根,冯玉祥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宫,并由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合、社会知名人士李煜瀛三人前往紫禁城执行。11月5日早晨,鹿、张、李三人带着一批军警进入紫禁城,向出来拦阻的内务府大臣绍英宣布了驱逐溥仪出宫的决定,并让他立即传达给溥仪。溥仪听说皇宫也被军警包围,不迁出宫外,他们就要炮轰皇宫,吓得慌作一团,立即答应迁出宫外,命令婉容等人马上由收拾衣物细软,随他出宫。婉容也随之结束了两年的紫禁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