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6968100000074

第74章 独具思维的故事(4)

李承乾的蜕变,并非太宗没有对他管教,而是李承乾本人不可救药。太宗为了加强对李承乾的教育,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老师。右庶子李百药是太子比较早的老师。他针对李承乾留心典籍和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的文章,从古代储君成败的事迹对李承乾进行讽谏。由于李承乾毫不觉悟,两年后李百药不得不辞职。太宗又选中书侍郎杜正伦当太子老师。当时李承乾正犯脚病,不能上朝。太宗特意嘱咐杜正伦说:“太子有病不来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爱惜贤才却令人担忧。如果太子不听教导,可来告我。”李承乾果然不听杜正伦教诲。为了给太子施加压力,杜正伦便用太宗的话吓唬他。谁知李承乾上表太宗,反告了杜正伦一状。太宗责备杜正伦说:“你怎么能在太子面前泄露我的话呢?”就这样,杜正伦也没有取得成功。此后,光禄大夫张玄素又当了太子老师。鉴于李承乾久居后宫,荒废学业,张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恶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为”的话规劝他。不料李承乾极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户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打张玄素,使张玄素险些丧命。于是,张玄素也不得不辞职而去。此后,太宗又以散骑常侍于志宁为太子老师。一个夏收大忙的时节,李承乾不顾农时,征调大批工匠官奴在东宫营造馆舍,数月不停。于志宁对此劝谏说:“东宫是隋朝修建的,当时的人就以为很奢侈华丽的了,怎么您还在里面营造亭台呢?费那么多财帛,用那么多人力,这会败德的。”李承乾对这些话根本听不进去,还秘密地派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打算暗杀于志宁。他们偷偷来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于志宁睡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乾居住的东宫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当下受到感动,故没忍心动手。于志宁对太子的教育也失败了。

李承乾沿着邪路越走越远。他不仅亲小人,远贤才,喜嬉戏、爱美色、求奢侈、厌政务,而且,对严厉管教他的太宗也逐渐产生了嫉恨。李承乾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他先派遣刺客纥干承基谋杀太宗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太宗退位。参加李承乾政变密谋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汉王李元昌(即太宗的弟弟)、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今陕西西乡)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李元昌、侯君集受过太宗的指责,心怀怨恨,所以与李承乾一拍即合,极力主张谋反。一天,这些人来到东宫李承乾寝室,用刀子各自割破手臂,再用帛蘸上血,然后把血帛烧成灰,放到酒中喝下去立誓同生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袥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了叛乱。李承乾得到这个消息异常高兴,他对纥干承基说:“我的住处西墙外,二十几步就是大内,我们谋反,不是比齐王更容易吗?”不料,齐王李袥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乾的阴谋也彻底暴露了。太宗把李承乾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并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孙伏加、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大臣共同审理太子谋反一案。李承乾一一招供。于是,太宗决定废李承乾为庶人,徙往黔州(今贵州彭水),李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全部斩首。

李承乾被废了,谁继位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乾的胞弟,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李泰。还在贞观十年(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爱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对此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也越来越多,到贞观十六年(642年)二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

太宗这些做法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流言,说太子李承乾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使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乾十分害怕。一天,李承乾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掌管文书的小吏)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罪状。太宗知道这是李承乾搞的鬼,便召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乾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了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位了。”由于李泰与李承乾曾有过太子之争,加之李泰也骄横,因此许多大臣也都纷纷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这样,太宗又选择了晋王李治。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太宗的第九子,贞观二年(628年)六月生于长安皇宫中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李承乾被废以后,李泰、李治都有条件继位东宫太子位。于是,他俩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后来,因为李治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当了太子。原来,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弟,他听说在太原发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治万吉”三个字。长孙无忌说石文显示了上天的意志,立李治为太子天下大吉。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和附会。实际上,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性格软弱,将来可以控制,而太宗也认为,有良佐辅助,太子软弱一些无关大局。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坚决要求下,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太宗与大臣们议论政事,当说到立太子之事时触痛了太宗,使太宗想起多少年来为立太子,为大唐社稷煞费苦心几乎将性命断送于苦苦培养起来的亲生太子之手,一时激动得难以自制。当太宗为立太子之事痛苦得要用佩刀刺自己的时候,李治就在他的身旁。长孙无忌夺过太宗手中佩刀,递到李治手中。太宗情绪稳定以后,大声地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乘机回答:“谨奉诏,有不同政见者,臣请斩之。”于是,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死后,李治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649年—683年在位)。

6.武则天立废四个太子

武则天连施毒计铲除了后宫的两个劲敌:王皇后和肖淑妃。又使出浑身解数俘获住高宗李治的心。不久,高宗李治就不顾重臣反对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在册封皇后的大典上,武则天望着肃义门楼之下跪倒的一大片文武官员,一种摄取权力的欲望在她心中慢慢升腾起来。

而现在最后悔莫及的当属已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她当初召武则天进宫是为了对付肖淑妃,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机打败了狼,却引进来一只虎,落了个和肖淑妃一样的下场。此时她与肖淑妃一起关在冷宫里。她深知自己的命运仍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认命。以前她与肖淑妃是敌人,而肖淑妃见她如此,也不再记恨她。两人便这样在一起艰难度日,互相之间还稍有慰藉,只是绝口不提当初之事,以免揭痛疮疤。

高宗李治是个软弱的人,很快便被武则天玩弄于股掌之中,武则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李治拿她毫无办法。一天,武则天到她母亲荣国夫人府里去。李治闲来无事,忽然记起了肖淑妃和王皇后,便信步来到冷宫。他从宫门的小洞向里瞅,早面黑乎乎的,看不清楚。只隐隐约约能看见两个模糊的人影。便试探着问道:“里面可是王皇后和肖淑妃吗?”

王皇后一听便知是高宗李治,刚又上前却又退了回来,甚至将脸背过去。因为她知道自己此时一定又丑又脏,不愿让皇上看见。可肖淑妃却知道活命的机会来了,忙扑过去,对李治喊道:“皇上,臣妾是冤枉的,臣妾在皇上身边颇受宠爱,臣妾非常知足,怎可起害人之心。望皇上再详加明察。皇上,放臣妾出去吧!……”

李治当初将肖淑妃打入冷宫也是一时愤怒,过后想想,也有些不忍。今天又见肖淑妃蓬头垢面,脸颊消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和高雅气质,心中更加不是滋味。李治也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又想起以前与肖淑妃的恩爱日子,加之肖淑妃在他面前指天发誓,声泪俱下的哭诉,心中早有些后悔。也流着眼泪说道:“爱妃,不必说了。朕知道你的心意,你且在这里再忍受些日子,朕一定想法救你出去。”

肖淑妃一听这话,心里凉了半截。女人的感觉是最灵敏的。肖淑妃已明显地感觉到:“此时的李治已被武则天完全控制在手中。自己想要出去,恐怕要比登天还难。”但她不愿放弃这惟一的一次机会与最后一丝希望。她一再向李治表白自己的情意,表示只要皇上能救她出去,她愿来生做牛做马报答皇上。直到李治离去,她还对着李治的背影嘶喊:“皇上,一定要救臣妾呀……”

李治听着肖淑妃凄厉的呼声,真有些肝肠寸断,后悔自己当初所为。心道:本来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竟被折磨至此,我不能让她二人再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呆下去了,一定设法将二人救出来……但是,高宗李治想得太简单了,没等他动手救人,已经有人先他一步开始行动了。

此人就是武则天。原来,武则天刚从荣国夫人府回来,便有安插在宫中的耳目前来向她禀告了高宗李治去冷宫看望肖淑妃、王皇后二人之事。武则天一听,心里就是一惊。心中想道:王皇后倒也没什么,只是那肖淑妃为人颇有心计,我不能不防备她。思来想去,便想出一条毒计。

这一天,武则天打扮的分外妖艳,来到高宗李治的寝宫。李治一见,心中高兴,忙命人置办酒宴,与则天对座而饮。酒至半酣,武则天忽然盈身下拜,对高宗道:“皇上,如今我大唐王朝,国泰民安,臣妾觉得理应大赦天下。就算是王皇后与肖淑妃以前对臣妾有过不是,但为国家社稷着想,臣妾恳请皇上还是赦免了二人吧!”说罢,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高宗李治。

李治此时已有些微醉,闻听此言,正中下怀,也不想武则天为何忽出此言,高兴得手舞足蹈,拉着武则天的手道:“哎呀,朕也早有此意,只是惟恐爱妃心中不高兴,所以一时也未向你提及。既然爱妃今有此意,那朕立刻降诏将她二人放出来。”

武则天其实只是在试探高宗李治,不想他竟如此高兴,心中气恨。但她表面丝毫不露声色,站起身,挽着高宗坐下,娇笑道:“皇上,就算要赦免二人,也不在这一时。况且也不能违背了国家律制呀!如果皇上信得过臣妾,就将此事交与臣妾去办吧!只是还请皇上先拟一纸诏书。”

高宗李治一听非常高兴。又让武则天连灌几杯,早就醉了,被武则天连哄带骗就写下了诏书,但酒醉之中却毫不知道自己写下了什么。武则天得到诏书,嘴上浮出一丝冷笑。命宫女服侍早已烂醉如泥的高宗睡下,自己匆匆出门而去。

不一会儿,在大内皇宫传出一个女人凄厉的惨叫声。她已被两个宫监打得昏死过去几次,但每次醒来,她都破口大骂:“武则天,你这个狐狸精、妖精,下辈子你就是一个老鼠,我也要托生成猫,咬死你——”此人就是肖淑妃。

原来,武则天出了太极宫,便命两个宫监提着已准备好的食盒直奔囚禁肖淑妃、王皇后的冷宫而去。来到狭窄阴暗的冷宫内,她冷冰冰地对肖、王二人道:“二位真是受苦了。我今日特向皇上讨了御旨,赐二位饮鸩而死。皇上还赏了御宴,请二位先将就着在此用过,快点上路吧!”说完命宫监将食盒打开,拿出酒和饭菜。

二人一听大惊,想起前几天皇上还来此说要放二人出去,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变了卦,要赐死二人呢?在昏暗的灯光下,王皇后茫然地睁着一双无神的双眼,她觉得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了。而肖淑妃则用一种恶毒的眼神盯着武则天,武则天见状冷冷一笑道:“怎么,你们还不相信吗?如若不信可以看看皇上亲拟的诏书!”说罢,将从高宗处骗来的诏书扔到她二人脚下。

王皇后颤抖着手从地上捡起诏书一看,忽然纵声大笑。笑过之后喃喃道:“想不到我身为皇后,今天落到这般下场。也许,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天意。只是……皇上,你好狠心呀……”说着,也不吃饭,拿起毒酒,一饮而尽,不一会儿就七窍流血而死。

肖淑妃刚一看到皇帝赐死她二人的诏书,也吓得脸色惨白,但她很快明白,这是武则天一手操纵安排的。一想到自己今天难逃活命,她反而镇静下来,慢慢走到王皇后身旁,蹲下身,为她合上仍大睁着的双眼道:“姐姐,你莫怪皇上无情,不是他害了你,是宫中出了妖精,是她想要你的命。”

武则天闻听大怒,道:“怎么,就是我要你死,你敢不死吗?”肖淑妃一听,轻笑道:“武则天,你终于说了实话。那好,我也告诉你,你让我死,我偏不死。除了皇上没一个人能让我死!”说罢,竟一脚踢翻了食盒,猛扑过来,抓住武则天又抓又挠。

在宫监的拉扯下,武则天好不容易才从肖淑妃手中挣脱出来,她气急败坏,命两个宫监将她拖出去毒打100杖。她在旁边一边看着一边还狠狠地说道:“好,既然今日你非要不得好死,我便成全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