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朱友託杀父称君
朱温篡唐时56岁,更名为晃。他建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为西都,以洛阳为东都。建号开平,意思是要开创一个太平光明的世界。这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幻想而已。在朱温称帝的六年中,何尝有一日太平、一线光明?后梁的建立不仅没有扭转乾坤而且是更加腐朽黑暗,百姓苦难深重,而这一状况的制造者便是后梁太祖朱温(朱晃)本人。
这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为了发泄私愤、巩固皇位,他大肆屠杀朝廷要员、名门望族,仅一个晚上就杀死原宰相裴枢及尚书、侍郎30多人,尸体都被投入黄河。
为了建立自己的淫威,他东征西讨,屡起战事。在追杀贺珍军时,将3000俘虏统统杀死;攻打郓州时,杀死10000多人。他以极其残酷的手段驱使兵士为他卖命,在士兵脸上刺字,以防逃亡,检阅部队时,发现哪个队的马瘦,便将校尉腰斩。
朱温不仅噬杀,而且荒淫无耻。他巡视河南时,将河南尹魏王张全义的儿媳、女儿全部奸污,张全义的儿子们不忍受辱,要杀昏君,被张全义劝住。朱温还与自己的儿媳淫乱,“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朱温的次子朱友文之妇王氏,颇有姿色,朱温非常宠爱,三子朱友珪之妇张氏也被朱温霸占。儿媳们之所以顺从朱温的乱伦,一是因为畏惧朱温的淫威,二是希图得到朱温的恩赐,使她们的丈夫继临帝位。王氏在应召“入侍”期间就曾提出过以朱友文为太子的问题,朱温虽未当面应诺,但“意常属之”。朱友珪得知,心中愤愤不平,加之朱友珪曾因过错受过朱温的责打,更加不平。不久,朱温病重,他密令王氏速召在洛阳的朱友文,打算与之诀别,并嘱托身后之事。这消息被也在宫中“入侍”的张氏知道了,马上告诉朱友珪说:“陛下要把传国宝交给王氏送往东都洛阳,我们死期将近了!”朱友珪闻听大吃一惊,十分伤感。他身边的人对他说:“何不想想别的办法,这正是个好机会!”朱友珪有些动心,但仍迟疑不决。
朱友珪最后决定杀死他的父亲是在朱温宣布了调任他为莱州刺史的命令之后。按照惯例,贬斥降职者多被赐死,所以,这个命令对朱友珪来说如同五雷轰顶,使他不胜惊骇。他想,与其被贬身死,莫如杀进宫中。父皇荒淫乱伦,行同禽兽,已不堪为父,就怪不得当儿子的了。他这样想着,一个弑父篡位的阴谋在胸中成熟了。
乾化二年六月戊寅(912年7月18日),朱友珪换上服装,悄悄进入左龙虎军去密见统军韩勃,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左龙虎军是皇宫禁军,韩勃久在军中,亲眼看到过一些功臣宿将因小小的过错便被杀害,一直十分惧怕,担心自己也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听朱友珪这样一说,正合自己的心意。他们马上商定好行动计划,选派出数百精兵跟随朱友珪混入侍卫亲军,在夜深人静时进入宫中。到了朱温的寝殿,侍疾者都四散奔逃,朱温惊问:“是谁造反?”朱友珪说:“自己人。”朱温大骂道:“我早就怀疑你造反,只恨没及早把你杀死,你大逆不道,天理不容!”朱友珪却说:“老贼罪当碎尸万段!”朱友珪的话音刚落,手下冯廷谔将利刃刺进了朱温的肚子,顿时鲜血四溅,朱友珪用一条破毡子将朱温的尸体裹起来,埋在了大殿的角落里。
朱友珪杀死父亲朱温后,秘不发丧,拿出府库财物,赏赐群臣和诸军,用以收买和稳定人心。与此同时,他派出心腹前往东都,将他二哥朱友文杀死。然后伪造诏书说:“朕艰难创业,逾三十年。托于人上,忽焉六载,中外戮力,期于小康。岂意友文阴蓄异图,将行大逆。昨二日夜,甲士突人宫内,赖友珪忠孝,领兵剿戮,保全朕躬。然而疾恙震惊,弥所危殆。友珪克平凶逆,厥功靡伦,宜委权主军国。”在这份伪造的诏书中,真相被掩盖了,是非被颠倒了,杀死皇帝的凶手成了领兵诛逆的忠臣孝子,而远在东都根本不知此事的朱友文却成了“阴蓄异图、将行大逆”的贼子。不仅如此,真正凶手还因“克平凶逆”,被委权主持军国大事。
这种嫁祸于人的伎俩尽管不难被识破,但朱友珪已掌握了禁军,控制了局势,杀死了朱友文,所以识时务的大臣们自然知道应该何去何从。待朱友珪将这一切处置完毕,才将朱温发丧,自己继承君位。
朱友珪是个短命皇帝,他在位只有八个月便被他弟弟朱友贞杀死。
9.朱棣靖难夺侄儿帝位
公元1398年、1399年,对于明王朝来说,是两个风云激荡的年头。先是老皇帝朱元璋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然后是20多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做了小皇帝,他的那些位高权重的叔叔们并不买他的账,违法之事不断出现,尤其是他的四叔、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更是招兵买马、私制兵器,图谋不轨。明王朝的政局一时黑云压顶,风雨飘摇。
朱棣如此胆大妄为,有他的渊源。原来朱允炆的性格颇像他的父亲,优柔寡断,在他的父亲朱标死后,朱元璋虽然立他做了皇太孙,指定为皇位继承人,但心目中对他并不怎么满意,有一次,皇太子朱标和朱允炆都在朱元璋跟前,看到新月当空,朱元璋就让他们各作一首咏新月的诗。朱标的诗是: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朱允炆的诗是:
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里,蚊龙不敢吞。
朱元璋看了认为诗意衰弱,非常不高兴。
有一次在宫中看跑马,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允炆和朱棣对下联。
朱允炆对的是:“雨对羊毛一片毡;”
燕王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认为皇太子的对语调子太低沉,毫无抱负,而对朱棣的对语大加赞赏,连称“好对语!好对语!”于是对朱棣大加宠爱,有更换皇储之念。后为大臣所阻止。这便滋长了朱棣接替皇位的欲念和野心。
朱元璋去世前,为防止诸王图谋不轨,遗诏诸王,自己一旦故世,不许到南京,各在自己的封国内祭奠。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棣本想去南京奔丧,但因被遗诏所阻,极为不满。他认为这是朱允炆的宠臣齐泰、黄子澄而假传遣诏制造的一个阴谋,与此同时,朱允炆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废了几个内地的封王为庶人,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吏,同时加强了对北平燕王朱棣的防范和控制,一方面调兵驻守北平周围战略要地开平、临清、山海关,一方面更换了北平原驻防军队。
朱棣面对诸弟被废,自己权力被削的危机,借第二年朱允炆改元,进京朝贺之机,带领长子朱高炽等人,亲往南京,密察虚实,以谋对策。并在回北平时,为使朱允炆放心,把朱高炽留在南京,作为人质。
朱棣回北平后,暗地加紧练兵,作篡夺皇位的准备,表面上则伪装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以减轻朝廷的注意力。他上书说自己命在朝夕,乞求朝廷让朱高炽回北平探视,朱允炆难辨真伪,只好让朱高炽回家。
1399年7月4日,朱棣以大病告愈为由,请北平诸官入贺。他在宫中密布刀斧手,在酒席宴上擒斩了忠于朝廷的北平军事首脑张禺、谢贵,然后出兵迅速控制了北平城。起兵后,朱棣为了说明自己行动的正义性,便援引朱元璋在《祖训》中说的:“朝廷无正臣,宫内有奸臣逆贼,必须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训示为理由,诬蔑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责骂他们变乱祖宗法制,必须加以诛讨,自称自己举兵为“靖难”,所以历史上称这场叔侄之间的内战为“靖难之役”。
这次内战前后打了四年。朱棣久居北平,苦心经营,“靖难”师起,一呼百应,所以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占了北平周围的居庸关、怀柔、密云、蓟州、遵化、永年等州县迅速扩大了占领区。
建文帝朱允炆见朱棣已发难,于是便祭告天地宗庙,派长兴侯耿炳文率大军前往讨伐。耿炳文是曾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将,战功卓著,但此时已年近古稀,锐气全无,根本不是能征惯战,多谋善断的朱棣对手,因此连战连败。但朝廷毕竟地广兵多,而朱棣兵力不足,打下的地方无力防守,所以从1399年7月发难,到1401年底,经两年半作战,朱棣大军虽然征战遍及河北、鲁西各地,多次获得作战胜利,但所得到的城仅有永平、保定、北平三府,其他城池都是得而复失,不能巩固,将士战死了好几万人。而朝廷军队人数众多,分布各处要地,面对这种形势,朱棣深感作战前途渺茫,因而叹息说:“连年用兵,何时可止呢?”正当他进退维谷之时,南京宫廷里的太监给他送来了京城的情报。原来,建文帝对宦官素来很严,这些人心怀不满,便密谋拥戴燕王,向朱棣秘密报告说:南京城里空虚,应当抓紧时机,疾进都城。朱棣得此情报后,迅速改变作战方略,不再拘泥于攻城掠地,决定直扑南京。
1401年12月朱棣大举出兵南下,千里奔袭。次年5月,强渡淮河,击败朝廷守军,连克扬州、高邮、通州(今南通)等重镇,兵临长江。6月3日,朱棣誓师渡江。这一天江面上微风轻,波澜不惊,燕兵舳舻相接,旌旗蔽空,金鼓震天。南岸守军早就吓呆了。燕兵一登陆冲击,就全线崩溃,纷纷弃甲投降。6月13日,南京城破,朱棣进城,朝中文武纷纷跪在道旁迎接。
燕兵进京后,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去向。燕王朱棣在群臣拥戴下登上皇位,宣布改年号为永乐,他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成祖皇帝。历时四个年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结束。
10.朱高煦野心不死被烧死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儿子,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为人狡诈凶悍,善于骑射,一向以雄武自负。在靖难之役中,随成祖征战,立过战功。他原以为自己功高,会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没想到朱棣夺得天下后,却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他为汉王,而且封国远在云南。朱高煦因此怏怏不乐,埋怨说:“我何罪,斥我万里。”赖在南京,不肯就藩,并要求为自己增加两护卫的军队。他常常以秦王李世民自比自夸说:“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又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有“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之语。以隐喻太子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作为留守无战功,而自己有赫赫战功却没得到回报,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有一次,明成祖命令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皇太孙朱瞻基一起拜谒朱元璋的陵墓。太子身体肥胖,而脚上有点毛病,两个太监在两边扶着,走起来还老是失足。朱高煦在后面讥笑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话音未落,朱瞻基应声回答说:“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色变,没想到他的这个小侄子这么厉害。
朱高炽性格柔弱忠厚,笃好经史。而朱高煦不学无术,但英武有些类似明成祖,颇得成祖喜爱,每次出征,都令他追随左右。成祖对诸大臣曾流露过对太子的不满意,而大臣们多数人认为朱高炽是守成令主。朱棣也就不再提及更换皇储的事。有一次,明成祖和皇后来到太子居住的东宫,太子妃张氏亲自下厨,并亲自端上饭桌,神情恭谨,成祖大喜,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从此以后,明成祖完全没有更换太子的念头。
后来,高煦改封在青州(今山东益都),但他还是不想走,以愿常侍在成祖左右为借口,要求继续留在南京。成祖非常生气地说:“既受藩,岂可常在京城。从前封你去云南,你嫌远不去。封你去青州,你又托故不去。如果是诚心留侍,去年在此,为什么故意要回南方?当时朕打算留下你的长子,也没能做到。留京侍奉的话,绝不是你的真心话。青州之命,更不可辞。”朱高煦无奈,只好满怀怨气去了青州。
到青州后,他暗中招募壮士,私募军士三千人,不隶籍于兵部。更可恶的是残害人民,他纵容士兵在京城内外劫掠,肢解无辜百姓投入江中。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其爪牙,被朱高煦用手铁瓜捶死。成祖得知他的这些不法行为后,询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汉王始封国云南,不肯行。改封青州,又坚决不走。今知朝廷将迁都北京,就想留守南京。汉王的这一打算已是路人皆知,希望陛下早善处置,使有定所,用全父子之恩,以贻永世之利。”成祖默然无语。
考虑了几天后,成祖将朱高煦召到南京当面诘责他,并除去他的王冠,关押在西华门内。经朱高炽为他再三求情,才又放了出来。成祖厉声对朱高炽讲:“吾为尔计大事,不得不割爱。你替他说情,欲养虎自贻患耶!今削去他的两护卫、改封在乐安州(今山东广饶)。乐安离北京很近,即闻变,朝发夕就擒矣。”朱高煦到乐安后,更为不满,异谋益炽。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他,他丝毫不听。
成祖死的时候,朱高煦就蠢蠢欲动,但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机会。十个月后,朱高炽死,朱瞻基从南京奔丧,高煦阴谋在路上伏兵截击,因事出仓促,未能得逞。朱瞻基继位后(明宣宗),待他非常宽厚,有求必应,但他处心积虑,总想发动叛乱,像他父亲那样以武力夺取皇位,终于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