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冯太后宫廷政变临朝
北魏的第五代皇帝文成帝拓跋濬465年死去,年纪才26岁。此后,其长子拓跋弘即位,为献文帝。献文帝在他即位六年、23岁时死于一场宫廷政变,政变的发动者是文成冯太后。
这是一个既有政治才能又不乏胆略权谋的女政治家。她年幼时因父亲坐事被杀,籍没入宫,14岁时被文成帝看中,选为贵人,后又被立为皇后。但仅仅八九年过去,文成帝便死了,24岁的冯皇后年纪轻轻便寡居宫中。
文成帝死后,冯皇后被尊为冯太后。她鉴于继立的献文帝尚小,自己临朝称制,执掌了北魏政权。三年后,献文帝李夫人生下一个皇子,取名元宏。冯太后很喜欢这个皇孙,亲自抚养,并把政权交给献文帝。献文帝这时才14岁,他聪明机智,勤于国事,较有政绩。但是,到了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即在他亲政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却突然让不满五岁的幼子拓跋宏接替了自己的皇位,以18周岁的年纪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关于献文帝让位的原因,《魏书·显祖纪》这样解释:“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即看破红尘,厌倦政务。《资治通鉴》也说他雅好黄、老之学,沉迷佛教。这些记载是可信的。但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由于冯太后的压力。冯太后不是献文帝的生母,其生母姓李,早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时就按照北魏朝廷的规矩赐死了。冯太后对献文帝并没有母子情感,她虽然把权力交给了他,却仍控制着他,而且随时想夺回来。献文帝难以忍受这种受人摆布的处境,故生厌倦之心,企图通过放弃皇权寻求解脱。
献文帝让出皇权,当了太上皇还与一桩案子有关。这桩案子触到了冯太后的隐私,使冯太后处于难堪的境地,促使她施展政治手腕,逼迫献文帝自动地让位给年幼的拓跋宏。
前已述及,冯太后寡居时不过是二十多岁。值此青春年华,是很难耐得住宫中寂寞的,她的目光很自然地注意到宫中一些健壮的美男。久而久之,情感既深,便引入宫中,充作面首(男宠)。冯太后曾先后与很多面首私通,英俊多才的李奕便是其中一位。李奕是南部尚书李敷的弟弟,祖上几代都是北魏高官,兄弟亲友在朝居官十多人。冯太后极宠李奕,朝夕相伴,极尽欢乐。
李奕的哥哥李敷有一个朋友叫李沂,居官相州刺史,皇兴四年(470年)秋,李沂因受纳贿赂,被人告发。李敷看在朋友份上,千方百计地为他掩盖开脱。献文帝对李敷、李奕兄弟心怀不满,对冯太后与李奕的关系也有耳闻。他把此案作为对冯太后专权的报复,授意主管官吏胁迫李沂“告敷兄弟阴事”。李沂先是“情所不忍”,觉得这样做对不起“恩逾同生”的李敷。后来,为了苟全性命,“条列敷兄弟事状三十余条”,献文帝大怒,下令将李敷兄弟处斩,李沂免除死罪,鞭打髡刑后发落边地。
李奕的被杀使冯太后与李奕的关系大白于朝野,其政治威望因之受到影响。她又羞又怒,悲恸欲绝,对献文帝痛恨不已。但在此不利情况下,她并未悲观丧气,而是向献文帝进行反攻,于是发生了逼迫他禅位的一幕。
献文帝禅位后,冯太后和他的矛盾斗争并未终结,斗争中心还是个权利问题。献文帝当了太上皇后不甘安居崇光宫,而是“凡国之大事,咸以闻”。他屡屡下诏,参与国事,并两次率兵反击过柔然国的入侵,并大胜而归。此后,又经常南巡,扩大势力。这种情况使冯太后的地位受到威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处境,冯太后决心杀死献文帝,扫除重新执政的障碍。
魏延兴六年(476年)六月,冯太后利用她所控制的京师之兵在京师戒严,对献文帝发起了最后一击。献文帝死于六月辛未(7月20日),其死因有两种说法:一说,冯太后在禁中埋伏下杀手,乘献文帝不备,将其杀死;另一种说法是冯太后用毒酒将其毒死。综合以上记载推断,很可能是冯太后通过京师兵戒严断绝献文帝的外援,尔后在宫禁内实施攻杀。
冯太后在杀死献文帝的第二天,即宣布大赦,改年号为承明。接着,任命官员,进封事变功臣,重新夺回了称制大权。
此后,冯太后控制朝政达十四年之久。在此期间,她依靠李冲等谋臣,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推动了当时北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为北魏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观冯太后与献文帝的夺权斗争可以看到,善于把不利条件变为夺取胜利的有利条件是一条重要谋略,因为它是掌握主动的关键。冯太后的成功,在于她面对不利条件,不是悲观气馁,而是积极争取,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导演出变患为利的活剧。设使她见难而退,惊惶失措,恐怕早在李奕案件中便被献文帝置于死地了。即使她当时能够解脱出来,在献文帝势力渐强时,其称制之权也将丧失。冯太后在权与谋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她在称制后的功绩,足可证明,政治斗争不惟是力的争斗,更是谋的较量。
8.胡太后专权淫乱祸国家
魏孝明帝元诩6岁登基,其母胡氏从此执掌朝中大权。
胡太后为人水性杨花。自从先君驾崩之后,她在后宫荒淫无度,专门召来4个男宠轮流侍寝。不仅如此还把持大权,祸乱朝纲。
一天,孝明帝元诩得到报告,广阳王元渊被葛荣杀死之后,域阳王元徽将其妻抓回府中,关在卧室,随意凌辱,以报元渊与自己的妻子通奸之辱。元诩大怒,决定降旨杀了这个乱伦的逆臣贼子。
但是,元诩身为皇帝,却没杀成元徽。因为胡太后与元徽有私情,故加以袒护。元诩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已能够独立处理朝政。他对母亲仍然专权的做法,早有些不满。今见母亲如此,更觉以前自己将信将疑的那些风言风语是真的了,他又羞又怒,决心查个水落石出。如母亲真的如别人传言的那般淫乱,自己就不能再软弱下去,放任她胡为了。
元诩暗中抓来胡太后的宫女拷问。宫女一来受刑不过,二来也深为胡太后所为感到羞耻,便说出了全部实情。元诩闻知胡太后在宫中传闻不仅全是事实,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甚至白天也和男宠轮流交欢淫乱,且一点不避讳宫女、太监。同时还和朝中一些大臣通奸。一时气得七窍生烟,深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无地自容。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培植亲信,迫使胡太后交权,整顿朝纲。
胡太后对儿子采取的行动早有所察觉。为了把大权继续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她加紧了防范,发现派来皇帝身边的人,立即伺机除掉,借以孤立皇帝。
元诩见母亲防范甚严,心中暗急。这一切被他的一个嫔妃看在眼里,便给他悄悄出了一计,元诩一听连声叫好。原来,这嫔妃是骠骑将军尔朱荣的女儿。此女姿色出众,生性放荡。尔朱荣本为安兆将军,他早听说元诩也是好色之人,便将女儿送人宫中。此女一人皇宫,便施展看家的本领,很快迷住了元诩。元诩一高兴,不仅册封她为嫔,而且封她父亲尔朱荣为骠骑将军,管六州军事。不久又晋升为光禄大夫,尔朱荣从此兵权在握。她女儿此时为元诩所出之计就是让父亲尔朱荣带兵进京,逼胡太后就范。元诩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错走了这一步,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小命,还葬送了北魏江山。
胡太后早就在元诩身旁安插亲信宫女、太监。元诩和尔朱荣之女所商议的一切,尽管机密,也被胡太后知道了个一清二楚。她想,事到如今,皇上你也不能怪我不顾母子之情了。当天晚上,就与她的几个男宠设计将元诩鸩杀了。第二天,便扶自己过去的情夫清河王元怪之子元钊继位,并以新帝名义命尔朱荣返回。
尔朱荣岂肯听她的,尔朱荣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很久了。自从他手中兵权在握,就对这个混乱的朝廷起了二心,大肆搜罗谋士将才,意欲伺机而动。此次元诩诏他进京,他手下的谋士高欢便对他说,此乃天赐良机,说明魏朝气数已尽,应该以讨伐皇帝身边佞臣为由,发兵洛阳,霸业可成。尔朱荣一听,怦然心动,当即命高欢为前锋,率大军直奔洛阳而来。
尔朱荣在途中听说元诩被杀,于是拥立献文帝孙子长乐王元子攸在河阴称帝,与胡太后公开对抗。然后马不停蹄,继续前进。大军很快攻进洛阳,逼近皇宫。
胡太后的那些姘夫们得到消息,吓得四处奔逃,没一个去管胡太后。胡太后见大势已去,立即想到了死,但又没有勇气,只得又急又怕大哭了一通。哭完之后,找来剪刀,自己将头发剪掉,表示已经出家,妄图以此免死。
但是尔朱荣可不管这些,带兵冲进皇宫,将她和刚登基的小皇帝元钊拖到太极殿门前。然后捏着她的下巴,看着她那狼狈至极的样子“哈哈”大笑道:“听说你作乱后宫,一刻也离不开男人,是吗?好!我就成全你,让你死后天天和河伯寻欢作乐!”言罢,命军士将她和小皇帝元钊扔进护城河淹死,胡太后荒淫无度,祸乱朝纲,罪有应得。只可惜娃娃小皇帝元钊才当了一天皇帝便白搭上一条性命,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尔朱荣又命军士敲响景阳钟,召集魏室文武群臣,指着他们的鼻子骂道:“胡太后淫乱,把持朝政。你们见元诩软弱便对她极尽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贪赃枉法,白拿俸禄,全是一群不干实事的酒囊饭袋,留着何用?!”说完,一声令下,命军兵不管忠臣、奸臣,一通乱砍。一时,太极殿上,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满朝文武都陪着胡太后去了……
9.保权位武后狠心杀子女
唐朝诗人盂郊曾写过一首至今仍流传得很广的五言律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同时指出母爱的博大是做孩子的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的。俗话说的好,“母子连心”,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比拟都会黯然失色的,普天之下,均是如此。然而唐代高宗皇帝的皇后武氏的孩子所享受到的“母爱”却是与众不同的。
武后共为高宗李治生过6个孩子。大女儿还未满3岁,便被武后扼杀在摇篮之中,成了她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此外还剩下5个孩子。依次是李弘、李贤、李哲、李旦和小女儿太平公主。
武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施计废掉了原太子燕王李忠。然后按长幼次序立大儿子李弘为太子。她原以为李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定会对自己言听计从,可事实并非如此。
太子李弘从小饱读诗书,聪颖好学,尤其是他在性格方面继承了高宗宽厚仁爱的一面,无论是对待朝中大臣,还是对待宫女下人,他都不像母亲武后那样狠毒骄纵。因此他在朝中上下、宫廷内外都有很高的威信。而且与高宗李治的软弱无能相比,显得更有志气。武后大权独揽,他非常看不惯,经常背着武后做一些让武后不高兴的事,因此武后对他逐渐失去了信任,甚至于到最后完全失望了。
一天,太子李弘在御花园中散步,迎面走来两个女人,李弘一抬头,吃了一惊。心里说道:宫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女子?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莫非是宫外混进来的。他立时警惕起来,待走到近前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同父异母的两个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忙施礼问候,但她二人一见是李弘,却二话不说,互相扶携着慌慌张张地跑开了。李弘心里纳闷儿,便向一个素日很熟悉的老宫监打听。老宫监开始不肯说,但经不住李弘再三追问。只好说道:“太子殿下,老奴对你说与此事,你可千万别对外人说是老奴说的,更不要做出傻事,惹皇后不高兴啊!”
李弘一听,便知此事与母亲有关。他忙答应了老奴不对外人说,催他快讲。
老宫监也是平日见太子仁厚,不似武后那般狠毒,又见他问的急切,这才叹了口气,缓缓开口道:“这都是天作孽呀!老奴是看着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长大的。她二人本是花一样的人物,如今都30岁了,仍待嫁宫中。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因她们的娘是肖淑妃。”
肖淑妃死时,李弘还很小。而宫中对肖淑妃之死虽然都心里明镜似的,但谁也不敢在他面前提起,故此李弘只知父皇曾有一名宠妃,即肖淑妃,后来死了。原来只当是病死的,现在听老宫监如此说,心想其中定有蹊跷,便细问其故。老宫监既然开了口,便索性将武后当初如何从感业寺进宫,如何与王皇后、肖淑妃明争暗斗,及至最后如何将二人残害至死,原原本本给太子李弘讲了一通。
太子李弘听完,就仿佛做了一个噩梦一般。他虽知母后有时做事专横,但万万也想不到她如此狠毒。心中立时明白母后将二位姐姐囚禁宫中不准出嫁,一是想让她二人在宫中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备受折磨,以此来解心头对肖淑妃的怨恨,二来也是想让她二人老死宫中,以防他日报杀母之仇。心念及此,李弘竟有些支持不住。他努力镇定了一下心神,下决心道:我一定想办法救出二位姐姐,也算为母后赎此罪过了。老宫监一看太子李弘脸上的表情,便知自己闯了祸。忙跪地叩头道:“太子殿下,为了老奴一条性命,您可千万别有什么别的想头儿啊!”李弘忙将他搀起道:“老公公,放心,我不会连累你的。”说罢,转身离去。
太子李弘离开老宫监,立时将这个情况禀明了高宗李治。李治至此方明白王皇后、肖淑妃的死因。听李弘述说完前情,泪流满面,痛悔莫及,连道:“是我害了她二人,是我害了她们呀!”李弘忙上前劝慰:“事已至此,父皇也不必伤心了。还是想办法将两位姐姐解救出去,以赎此过吧!”
不料高宗李治虽然心疼女儿,但更害怕得罪则天武后,闻听李弘此言,半晌讷讷不语,拿不定主意。李弘急得跺脚道:“父皇如若又有所难处,只须降旨就行,一切由儿臣做主来办。”李治闻听,只得拟了一旨,交给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