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冀做了大将军后,气焰更加嚣张,任意提拔和罢免官员,笼络亲信,在朝中安排了不少爪牙。
昏庸无道的统治,再加上梁冀的残暴,百姓忍无可忍,有许多地方都起兵造反。朝廷火速派军队镇压,但义军十分英勇,官军被打得连连败退。
顺帝得知情况后,本来就有病在身,一下病情加重。临死前立两岁的刘炳为皇太子。
公元144年,年仅30岁的顺帝去世,只有两岁的太子刘炳继位,号称冲帝。
万万没有想到,两岁的小皇帝只做了4个月的皇位便夭折了,宫中大乱。
梁冀为了能使自己和梁皇后独揽大权,便迎立只有8岁的刘缵为皇帝。刘缵是章帝的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这孩子生性聪明。公元145年,刘缵正式登基,史称质帝。
梁冀和梁皇后本以为刘缵年纪小,易于控制。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质帝小小年纪,却很聪明,处处和梁冀不和,二人经常吵架。
梁冀非常后悔,心想:我为什么迎立你为皇帝呢?于是便想设法害死质帝。
质帝非常爱吃甜食,梁冀便派人为质帝做了一碗莲子汤,里边放上了剧毒。质帝年纪毕竟小,接过小太监送来的莲子汤,一口气就吃净了,不一会,就倒地而亡。
小皇帝就这样惨死在梁冀的五毒莲子汤下。梁冀则进一步控制了朝中的大权。
6.乱臣贼子威逼秦王自杀
北方的前秦是氐族人苻坚统治的国家,他因得了一位贤才王猛,使国家政通人和,蒸蒸日上。几年下来,秦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很快超过东晋。苻坚的野心也随着他的国势的强盛而日益膨胀,现在他日思夜想的事就是降服东晋,统一天下。
但是,此时王猛已去世多年,而大秦也再未得到一位像他这样的奇人。相比之下,东晋虽然兵力不如大秦,但有贤臣谢安当朝。此人颇具文韬武略,处变不惊。在本朝推行宽厚仁爱政策,深得民心。而朝廷君臣关系也甚是融洽,晋室在他的辅治之下渐呈兴旺的态势。
就是在这种情势下,苻坚仍然坚持要打东晋。一天苻坚又召集群臣,商讨伐晋之事。众大臣又是多数不赞成。尚书左仆射权翼说:“晋廷虽弱,但君臣和睦。况且有谢安、恒冲等杰出之人,此时伐晋怕是不妥。”太子右卫率石卫也补充道:“晋廷百姓也拥护朝廷,而且有长江天险可守,恐怕取胜不易。”
苻坚的弟弟苻融也反对伐晋,并且说了好几条理由,但苻坚就是听不进去。而且见大多数人都不赞成他伐晋,有些生气,道:“朕屯兵百万,粮草如山,以胜兵追穷寇岂有不胜之理?”苻融一听,不以为然,反驳道:“大军一出,朝廷空虚,鲜卑、羌、羯各族乘机起事,大王将如之何?”
苻坚一听,哑口无言,但又不想就此罢兵,便坐在那里生闷气。朝中大臣中有一个叫朱彤的,最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现在看到众大臣都反对出兵,大王生气了,便上前施礼道:“陛下御驾亲征,所到之处,高山低头,河水退路,有征无战。晋朝上下定会或降或逃,陛下定能一战而胜,实现统一大业!”苻坚一听正中下怀,不由得心花怒放。说道:“还是朱爱卿说的是。我国现在兵强马壮,岂有不思进取之理?来人哪,赏朱爱卿布100匹,金50两!”说完又下令择日出兵伐晋。众人见状,也无法再劝。
太元八年(公元308年)8月11日,苻坚亲自率军百万,出兵伐晋。
东晋朝廷闻听苻坚率兵百万来犯,一时慌作一团,孝武帝急召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有说降的,有说逃的,都拿不出一条好计策。此时宰相谢安出班说道:“陛下不必惊慌。苻坚虽然强大,但他所率为不义之师。不义必失道,失道必败。我晋廷军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上下团结一心,定能克敌制胜……”一席话,说得众人方安下心来。
这宰相谢安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很有些来历,曾隐居东山。“东山再起”这个成语便是因他而来。
秦军大兵压境,晋朝百姓也都人心惶惶。但谢安自受孝武帝之命,负责统兵抗秦之事后,稳如泰山。不是游山玩水,就是欣赏歌舞,并且故意让百姓知道。百姓们见他如此镇定,也都渐渐平静下来。京城建康出现的混乱局面很快平息下来。
谢安这才连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命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8万精兵北上阻止秦军。其他将领如:辅国将军谢琰(谢安之子)、西府兵将领桓伊、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等也都一一受命。众将见主将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也都信心大增,领命而去。
胡彬率军赶往寿阳,不料途中便闻说寿阳失守。于是迅速率军驻扎到硖石这个军事要冲。
秦军自南下以来,打了几次小胜仗,便以为晋军不堪一击。派人到谢石处去劝降,想不费一兵一卒就使晋军归顺。
但是他派去的朱序是东晋降将,见了谢石非但不劝降,反而鼓励他抗击秦军,并向谢石透露军事情况。谢石见他态度诚恳,所说又与探马所报基本相符,心里就有了底,派刘牢之率5000精兵深夜去劫洛涧梁成的大营。
梁成本来就觉得晋军不值一提,又得知苻坚派人前去劝降,更加放松警惕。晚上睡得正香,便被人在梦中取走了脑袋。梁成大营一时乱成一团。许多士兵还没穿衣服就死于非命,而晋军愈战愈勇。直将秦军杀得大败,只有梁成的副将王显带着几个亲兵逃走。
王显跑到苻坚大营,告知情况。苻坚闻听梁成5万大军被人家5000军兵杀得全军覆灭,盛怒之下,竟将王显也斩了。
可是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刚杀了王显,就有人来报,围攻硖石的军队也被晋军大败。当天夜里,苻坚又听说秦军在淝水(东淝河,从合肥西北到八公山南汇入淮河)吃了败仗,不禁大惊失色,自言自语道:“想不到晋军这等厉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显然他是后悔自己的伐晋之举了。可他现在已是骑虎难下,只有硬着头皮上。
第二天一早,秦军诸将在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态。苻坚见淝水对岸晋军大营军旗飘扬,士兵们正在练习拼杀,喊声震天,斗志旺盛,不由得胆怯起来,问身边的苻融:“贤弟,你说这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苻融答道:“大概有十几万吧!”苻坚闻听,又向远处的八公山上眺望,只见树林中影影绰绰似埋伏着许多晋兵,大惊失色,自语道:“只这一处就10万兵马,山那边密林中还不定有多少人马呢!唉,这可如何是好?”
苻坚回头看见朱彤,当初就是他极力怂恿自己出兵伐晋。苻坚一见他,气就不从一处来,喝道:“你不是说晋军兵微将寡,我率兵出师有征无战吗?现在又怎样解释?!”朱彤一见早吓得躲到一边,哪儿还敢吱声。
其实,晋军并没有苻坚想像的那么强大。八公山上也没有一兵一卒。苻坚只因连吃败仗,心里恐慌,才把山上的草木都认为是晋兵。这也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
秦军连吃败仗,伤亡惨重,按兵不动,等待援军。但是他们等待,谢石、谢玄可等不得。他们想,如果秦军一到,敌众我寡,我们岂不是要落败吗?于是谢玄便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信上说,将军率众前来,此时却又龟缩不前,真是让世人笑死。我晋军虽弱,但都勇猛无敌。如果秦军退后一箭之地,腾出一块交战之地,我军立即过河,与秦军交战,败了就俯首称臣。
苻坚看了,立刻有了主意。他想这下谢玄可要死在我手里了。他对苻融说:“我们先答应他。等他带兵过河时,我们杀他个措手不及,把晋军全部歼灭在淝水之中。”苻融虽觉这个计策不妥,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答应了。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的一天早晨,双方展开决战。谢玄一看秦军开始撤退,便立刻命晋军迅速渡河。胡彬率1万军兵乘船从深水处渡河。刘牢之率骑兵从浅水处渡河。军兵行动迅速而又井然有序。
再说秦军一听苻坚说“撤!”便如潮水般向后退去。他们被晋军打怕了,听主帅让撤,以为是要回国,满心欢喜,比赛似地往回跑。苻坚要拦住他们,命他们杀回,截击正在渡河的晋军,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此时晋军已全部渡河追杀上来,又加之朱序夹在秦军中大喊“我们秦军败了,快逃命吧!”秦军见状,没命地逃窜,一时被晋军杀死的,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苻坚见大势已去,只好骑马顺小路自己逃命。一路上听到风声和鹤群的叫声,他都胆战心惊,以为是晋军追上来了。这就是成语“风声鹤唳”的由来。
这一仗,晋军以少胜多,8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不久,苻坚一家被姚苌威逼自杀。死前他忽然想起王猛曾对他说过“晋居江左,是为正统。且君臣和睦,百姓乐业。陛下切不可兴不义之师伐晋,而应谨防鲜卑、羌虏之患”,不由得痛悔不迭,但为时已晚。可怜苻坚一步走错,导致前功尽弃,枉自送了性命。
7.宫廷政变77位皇族被杀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三日,唐德宗李适(779年—804年在位)率领太子以及王妃、公主一百多人,乘着京城混乱的时机,匆匆地离开了皇宫的北门。没多会儿,右龙将军使令狐建带领四百名弓箭手赶上了德宗。在令狐建护卫下,德宗急急地离开长安,向咸阳进发。萧瑟的秋风迎面扑来,道路两旁树上的叶子簌簌地飘下。德宗不由地回首长安:又是一个动乱之秋啊。就在德宗离去的第二天下午,长安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往日繁华的朱雀街上见不到行人,偶尔只有骑马的士兵疾驰而过;过去热闹的东西市里也听不到叫卖声,只见店门紧闭,店铺前一片冷清。和这些景象不同,皇城四周却是人声嘈杂,兵士们把皇城团团围住。人们的叫骂声、呼喊声,马的奔跑声、嘶叫声,还有武器的碰击声,这一切都充满恐怖。突然,混乱的声音消失了,周围一下子变得格外寂静。只见从皇宫里陆陆续续被押出来许多人,他们中有男的、女的,也有老的、少的。叛将朱泚带领着几十个高大的军汉,一个个手拿砍刀,跨马跟在这些人身旁。又过了一会儿,就在朱雀门外一个叫马磷的宅院中,这些男女老少都被残酷地杀害了。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的尸体,整整七十七具。他们是唐德宗的王子、王孙和各位郡王、公主。这是一次唐代历史上罕见的宫廷流血政变,是历史上有名的朱泚乱宫场面中令人目不忍睹的一幕。
为什么唐德宗逃离长安,朱泚要杀死这些王子、王孙和皇室成员呢?这要从唐德宗即位说起。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病死后,他的长子李适即位,历史上称为唐德宗。德宗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刚刚即位就免除了各处的岁贡,甚至在他生日那天也不接受任何礼品。他释放了后宫几百名宫女,让她们回家和亲人团聚。他禁止在皇宫里请道士作法场,又诏令全国各地以后不许随便建置寺观。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初一日,他召集了文武百官和外国贡使聚集在宣政殿,听取大臣们的奏报,颁布了各种各样的诏旨。这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十五年中的第一次朝会。此外,他还派人检查官员们的田宅车服,凡超过规制的,一律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加以惩办。大臣元载、马磷、刘忠翼的宅院因此而被拆毁。中官(即朝中内官)邵光烈受贿被打六十大棍,并判流刑充到边远的地方。从此以后中官再也没有人敢受贿。德宗采取的以上措施,使久已萎靡不振的朝廷似乎多少有了些起色和生机。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满目疮痍,问题成堆,积重难返。最使德宗感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是藩镇割据。那些节度使及其所统率的镇兵,一个个如同独立王国。他们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割据一方,根本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袭位,德宗知道了这一情况,认为李惟岳不奏请朝廷,擅自做主,实属背逆,便没有批准。八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又病死,其子李讷甚至不和中央朝廷打声招呼,就擅自承袭了节度使之职,这尤其使德宗感到气愤。于是德宗颁发诏旨,对李讷的节度使之职不予承认。谁知德宗的诏旨颁布之后,立刻引起了各藩镇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山南东道的梁崇义、平卢的李讷、魏博的田悦、成德的李惟岳这四个地方节度使,竟很快联合起来,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德宗对此极为恼怒,便下令讨伐。虽然梁崇义、李惟岳相继战败被杀,但到了建中三年(782年),一些节度使的气焰仍然非常嚣张,他们居然又相继称王:卢龙的朱滔称冀王,成德的王武俊称赵王,魏博的田悦称魏王,平卢的李讷称齐王,以朱滔为盟主,继续对抗朝廷。此外,淮西的李希烈还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攻占了河南大片地方。德宗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便又发兵征讨,虽然劳师糜费,也没有取得任何实效。无奈,最后只好下令收兵,颁布赦令,免除四镇节度使之罪,同时,作为表面让步,四镇节度使也去掉王号,名义上继续受中央朝廷管辖。德宗认为这样多少还顾及到了他的面子,倒也心安。只有李希烈连表面上都没有表示归顺朝廷,因而对他不能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