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二)
6968200000020

第20章 以德报怨的吴国奸相:伯嚭

伯嚭,春秋末期吴国大臣。姓伯,名嚭,字子馀,系楚国大夫伯州犁之孙,避难奔吴,因有功,被会为太宰,深得吴王宠信。吴亡后,投降越国,被越王杀死。

1.合族遭诛,避难吴国

伯嚭之父伯郤宛,在楚国任左尹,为人正直温和,深得国人拥护。右领鄢将师和大夫费无极阴险狡诈,妒能嫉贤,二人勾结起来,谋害伯郤宛。楚国的最高长官令尹子常,贪爱财物又轻信诬蔑别人的话。费无极抓住这个弊病,就对子常说郤宛请他喝酒。而对郤宛说子常要来他家喝酒,并告诉说令尹喜欢铠甲武器,可以乘机献给他。回头对令尹子常说:“我差点儿让您遭祸。郤宛已在门口备下了兵甲,您千万别去。”并无中生有地捏造说:“这次吴楚潜地之战,本来可以战胜吴国。可是郤宛受贿退兵而回。”令尹派人打探果然看到了郤宛门前陈列的兵甲,就下令围攻,火烧其家。郤宛自杀,全族被灭。伯嚭生性狡猾,听到消息,逃离了楚国,在逃难的日子里,他颠沛流离,奔走四方,但没有人接纳他,始终没找到落脚之地。后来听说他的同乡伍子胥已经到了吴国,并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就急忙向吴国进发,一心扑奔伍子胥,想得到他的引荐和提携。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他的父亲叫伍奢,当时正给楚平王的太子建做太傅,费无极做太子少傅。费无极虚伪险恶,不受太子喜欢。所以他就常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和伍奢的坏话,并构陷说:“太子结交诸侯,要率军入都,伍奢参与其间。”伍奢义正词严地揭露了费无极离间平王和太子的阴谋,但没有用,终于连同自己的长子一道被杀害了。太子建听到消息,逃到了宋国。

伍子胥是个有智有谋,勇而喜功的人,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召唤,陪同去死。他想,父亲被杀而不报仇,是无谋;能审时度势担当大事,才称得上智慧。于是他出逃了。但是费无极要斩草除根,叫人画影图形,悬赏捉命;伍家的正直和冤枉,得到人们的同情。在一位老医生的帮助下混出了昭关。得到一位老渔夫的帮助摆渡过江来到吴国。

吴王僚的哥哥公子光,认为自己应该当国王,就四处结交能人。伍子胥谈吐不凡,被收为心腹。伍子胥把自己结交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并帮助出谋划策,用鱼中藏剑的办法刺死了吴王僚,伍子胥和公子光带兵杀散了卫队,占领了王宫。公子光做了吴王,改名阖闾,任命伍子胥为行人。掌管朝觐聘问,参与谋划国事。

伯嚭一见伍子胥就放声大哭,先是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愤慨,接着哭诉全家遭斩的惨痛经历,继之大骂费无极诱惑君王,杀害忠良,经过一番眼泪和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国同乡同遭遇的份上,给个安身之地,向吴王举荐一下。

伍子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出于对楚平王和费无极共有的憎恨,也由于相同遭遇而产生的怜悯,虽然原来与伯嚭没有什么私交,但还是决定向吴王引荐他。这时伍子胥的好友被离劝阻他说:“你可不要轻信这个伯嚭呀。据我观察,这个人鹰视虎步,形貌含诈,其品性必贪婪奸佞,专擅功劳,任意杀人,切不可同他亲近。今日重用他,以后必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说:“古语说的好:同病相怜,同尤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人还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在伍子胥真诚的介绍和大力推举下,吴王阖闾也可怜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听他能说会道,见他频频表示的效忠尽命的决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2.邀功兵败,伍员请赦

伍子胥为了进攻楚国,给父亲哥哥报仇,把当时的大军事家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按着兵法训练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与伯嚭为副将,派自己的亲兄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发兵6万大举伐楚,连战连捷。这时楚于王已死,其子楚昭王无力应战,弃城而逃,跑到了随国。孙武、伍子胥等众将士护卫着阖闾进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吴王贪恋楚国的土地,听从伍子胥的意见,决定把楚国灭了,不立新君,长久在此驻兵。

楚国的大夫申包胥决意恢复楚国,连夜逃到秦国借兵,见了秦哀公诉说道:“阖闾是个贪心不足的暴君,他想并吞诸侯,独霸天下。现在您的外孙楚昭王连命都要保不住了。求您出兵助楚复国。我们情愿永远做您的属国。”秦哀公要保持国力,不愿出兵同吴国交战,于是推托敷衍。申包胥站在秦庭上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受了感动,答应派两员大将,带领五百辆兵车,攻打吴军,挽救楚国。

吴国大将孙武深明兵法,在秦兵进入楚境时,主张不与秦国交兵,而是同秦国通好,为楚国另立一个新君。因为楚国疆土辽阔,吴兵无法全部占领,且离吴国又远,难与秦军长久相持。伍子胥也赞同孙武的主张。他认为楚王虽逃出国外,但楚国百姓不甘亡国,人心不服,难于统治,还是修好撤兵为上策。

伯嚭心想,自从逃奔吴国以来,虽有伍子胥全力荐举,得到了吴王的重用,但是却没尺寸之功。长此下去,恐怕官位难保。再说,发兵攻楚以来,五战五捷,拔城取郢,势如破竹,眼下正是自己获取功劳的时候,于是忙对吴王说:“刚会秦师,尚未交战,就收兵回国,是长秦军的威风,灭吴国的志气。如此怯懦,何以称霸诸侯!”孙武和伍子胥力陈久留楚地之害,驳斥他急功近利,邀功请赏的行为。但是急于显示自己才能的伯嚭,以为秦军可欺,就在吴王面前立下军令状,要求拨给他1万人马,让他杀退秦兵。阖闾本来就想永久占有楚国,听到伯嚭说秦军乃疲惫之师不堪一击的话,又不知他到底有多大本领,于是不听孙武和伍子胥的竭诚劝阻,同意伯嚭带兵击秦。

秦军早就秣马厉兵严阵以待。伯嚭是个银样蜡枪头,只会耍阴谋诡计,进谗害人,并不懂用兵之法,在不了解秦军底细的情况下,贸然率兵进击,结果是屡战屡败。秦军佯装撤退,伯嚭不知是计,驱兵追杀,陷入重围,1万大军即将覆没。伍子胥知骄兵必败,立即带军杀退秦兵,救出伯嚭,然而伯嚭所率领的1万吴兵却已伤亡殆尽。伯嚭深知罪重,为表悔过之意,令军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前往吴王面前请罪,他在吴王面前,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假装说无颜见大王,只求速死。阖闾因为当时已同意他去交战,现在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孙武对这种言过其实,恃勇无谋之人,极为愤慨。他看出这种只为求功求荣的人,必是吴国之患,力主按军令治裁,斩首示众。伍子胥认为伯嚭入吴以来,虽无大功,亦无大过。大敌当前,不能因一次失利就斩将领。于是面见吴王,请赦其罪。在伍子胥的劝谏下,阖闾赦免了伯嚭的误军之罪。

这时阖闾的弟弟夫概偷回吴国自立为王,并以五城相许请越国发兵。阖闾只好返回吴国消灭乱党。

3.收受贿赂,代敌陈词

公元前496年,越王死了,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有丧事,带领3万精兵伐越。越王勾派死士挑战,阖闾伤重而死,死前立太子夫差为吴王,连呼:“你忘了勾践杀你父亲了吗?”夫差忙答:“永不敢忘。”

3年之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拜相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亲率大军从太湖出发攻打越国。越国的大夫范蠡和文种对勾践说:“吴国练兵近3年,决心报仇,来势凶猛,不如坚守城池,避其锋锐。”勾践不同意示弱,派出3万士卒同吴兵厮杀,结果被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躲起来。吴军上岸追杀,越国百姓毙命,庄稼被烧。

文种劝勾践说:“再莫迟疑,赶紧求和。求和之事通过副将伯嚭准能办成,我听说,伯嚭贪财好色,狗苟蝇营;伍子胥正直无私,做事谨严,两人志趣不合。伯嚭担心伍子胥功劳太大,而使自己相形见绌,爬不上去。吴王夫差对伍子胥也多有不满,暗护伯嚭。我们只要到伯嚭的军营,送上厚礼和美女,好好拉拢他,定会接受求和。”

越王勾践于是派文种带上8个美女、20双玉璧、1千斤黄金,到吴国兵营拜见伯嚭,并奉承他说:“您是吴王最信任的大臣,功劳最大,吴国之事一决于您,只要您在吴王前说句好话,我们的求和定能成功。”

伯嚭看看帐下的金玉珠宝,和侍立的越国美女,就对文种说:“整个越国都是吴国的了,这是你们知道的。难道我就值这么点金子吗?”文种一听话中有话,连忙补充说:“这是一点见面之礼,只要太宰在吴王面前多多美言,促成和解,越国的珍宝将会经常送来,美女将随时供你享用,越国之利你可以独揽。”

伯嚭听后万分高兴,但还故意推三阻四。文种说:“我们求和,不直接去恳请吴王,也不去右营找伍子胥,而径直来到你的帐下,因为你更贤明,肯于帮助危难之人。”这时,伯嚭才无所顾忌地说:“事成之后,可要重重谢我。明日早朝,我领你去见大王。”

文种一见吴王夫差,就跪地谢罚:“越王勾践年幼无知,得罪贵国,已后悔莫及,情愿臣服于吴,特来向您求和”。吴王夫差听罢顿时大怒:“越国杀我父,占我土,有不共戴天之仇,血不能白流,岂能允和!”伯嚭连忙替越国说情道:“越国虽败,会稽尚有5千精兵,若决一死战,吴国将士定将大有伤亡。若是越国投降于楚,不仅越国的财富不会为吴国所有,而且又增加了楚国的军力,我吴国又增加了一个劲敌。还是接受越国的求和方为上策。”

伍子胥极力反对接受越国的求和请求,向吴王进谏道:“俗话说的好‘治病要除根’,吴、越两国,南北相邻,几代相攻,势不两立。勾践是英明之君,文种、范蠡是贤能之臣,他们一旦被放回国,定要准备报仇雪耻,现在不趁机灭掉它,将来一定要后悔的。”

夫差又问道:“勾践情愿作我的臣下,他们夫妇愿意跟我回吴国吗”伯嚭连忙插言道:“勾践夫妇愿意到吴国伺候大王,整个越国都是吴国的了。大王允和吧。”这时夫差一心要北上中原同大国争霸,认为被打败的越国术足为患,因此只能听进伯嚭的逢迎之言,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良言劝告,于是答应越国投降,撤军回了吴国。

4.贪恋女色,替越辩护

越王勾践委托文种等大臣管理国事,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做苦役去了。夫差让勾践夫妇住在阖闾墓边的石屋里给他养马,让范蠡跟着奴仆做工。他们百依百顺,比所有的仆人都驯服。文种时常派人给伯嚭送去贵重礼物和美女。伯嚭迷恋女色,则在暗中给勾践夫妇送些好饮食,时时加以关照,并常在吴王面前替勾践说尽好话。勾践为了能够早日被放回国,尽力讨好夫差。在夫差有病的时候,他亲自察看吴王的粪便,不嫌脏臭,夫差深受感动,有心放他回国。伯嚭接连不断地收到越国的礼物,听说吴王有放归勾践之意,连忙向吴王表示赞同:“大王让勾践回国,乃圣明之举,越国获恩,当有厚报。再说,越国富庶起来,可助我们称霸中原。”

夫差放勾践归国之事,本来不想让伍子胥知道,可是偏偏让他知道了,伍子胥连忙上朝进谏,劝说吴王万不可放走勾践。他说:“勾践为人阴险,如今扣留在吴国,如釜中之鱼。他所以巧言令色,为的是免于一死。一旦放虎归山,纵鲸入海,就难于制服了,应当立即诛杀,切莫养痈遗患。”伯嚭受越之财,当然要为勾践辩护,早把国家利益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赶忙辩驳说:“子胥只看眼前,乃妇人之见。赦免勾践,两国交好,北下中原称霸,可无后顾之忧。这才是安邦治国之道,大王的仁义之名才能传播四海。”

在伯嚭的巧言之下,吴王夫差已分不清是非。公元前491年,夫差亲自把勾践夫妇送上车,令其回国。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惟恐舒服的生活消磨的志气,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艰苦的生活环境,撤掉绵软的褥子,睡在柴草堆上。屋内挂一个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它。每逢吃饭尝它的苦味,这就叫做“卧薪尝胆”,还经常提醒自己说:“你忘记了会稽之围的耻辱了吗?”以时时刻刻激励自己。还大力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减轻刑罚,薄收赋税。勾践亲自下田耕种,他夫人亲自纺线织布给人民以鼓励,尤其注意制造兵器,加紧训练军队。

越国扩军备战的措施,尽管十分秘密,早被处事留心的伍子胥探知了,立即向夫差建议采取对策:“勾践并非真心臣服,不然何须日夜操练士卒,加紧制造武器。大王应在边境上加强防范,以免越军乘隙入侵。”夫差开始不信,后派人探察,方知子胥所言不虚。这一消息竟让越国知晓。勾践、文种、范蠡等人忙在一起商议对策。文种提议还是运用老办法,多送几名美女给伯嚭,他一定会帮说好话。

果然,当吴王夫差问及越国何以又大肆操兵治械之时,刚从越女身边起身的伯嚭早已准备好了替越国辩护的答词:“守国则需有军,有军不练则等于无,有军队无兵器则军队无用。大王既准越国存在,就需有兵守土。勾践整军修械并非为了进攻吴国,而是防备他国入侵。他若以吴国为敌,何须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呢?”伯嚭的一番辩解虽然都是牵强之词,但已经陷入对伯嚭盲目信任的吴王夫差,竟完全放任了越国的发展。

5.以怨报德,诋毁子胥

越王勾践在文种、范蠡的辅佐之下,把越国治理得逐渐强盛起业。由于伯嚭的暗中庇护,吴王逐渐放松了对越国的戒备之心。

越国在加强本国实力的同时,还实施了削弱吴国国力的策略。吴王夫差打败了楚、越,当上了霸主,认为自己所向无敌,十分骄傲,贪图起享乐来.越王勾践乘势顺其所好,源源不断地送去美女,玩好了以弱其君臣之志。

这时候,吴王夫差要修建一座姑苏台,供其享乐。越王勾践听说之后,连忙派人到会稽山采伐最高最粗的树木,派文种送去。夫差见到如此粗大的木料,高兴万分,认为大材不可小用,当即命令修改原来的设计,加高加长加宽。吴国还派来能工巧匠,怎样华美、怎样费工就怎样做。这就扩大了工程,延长了工期,吴国的百姓都要前来做工,弄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伍子胥时刻注意着越国的动向,这些弱吴之策哪能不被他识破呢,于是他立即向吴王提出谏阻:“勾践是个有宏图远略之人,绝非一般庸人可比,他不会不雪会稽之耻。他虽表面伏首称臣,实际上步步暗中图吴。他所纳贡品,皆是鹰犬玩物,恣我君臣游乐,弱我意志,削我国力,使我放松警惕,大王万不可掉以轻心。”吴王对伍子胥的进谏毫不介意,他说:“越国人口已伤亡大半,越国物资已多为我所有,越王已向我称臣,哪有臣伐君之理?”伍子胥看夫差如此固执,很为吴国担忧,就用历史上的故事启发他:“从前夏桀囚商汤而不杀,商纣拘文王而不诛,后来夏桀被商汤放逐,殷商被周朝灭亡。当年大王同意与越国媾和而不灭之,已经犯了一次错误;后来囚禁勾践而不杀,反而放其回国,是又犯了一次错误。现在越国整修军备而不惊,时时弱吴而不疑,恐怕夏殷之患将及于吴。”

夫差一听,似觉有理,心有所悟,正要询问伍子胥取何对策,伯嚭在一旁早就准备好了惑王的应答之词:“越国送木材出工匠正是臣服的表现,于吴有利无损。所贡珍奇玩好,所献越国美女,使大王开心取乐,并不能助长越国强盛。倒是伍相国把大王比作夏桀、商纣,即使不是恶意中伤,是否也太过分了一点呢?”夫差一向喜欢奉承,所以伯嚭才逐渐得宠,对于伯嚭的话是言听计从。伍子胥为了吴国的利益,犯颜直谏,却得不到吴王的采纳,甚是不平,对伯嚭的得势更加忧虑。

伯嚭宁肯祸国误君,也要抬高自己的地位,不使个人利益受损。他想:若是吴王制裁越国,那他就断绝了从越国得到美女和财物的路子;若是吴王采纳伍子胥的意见,那就显不出自己的高明,不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势。这种势利小人为了发展自己,对有恩于己的人也不放过诋毁、中伤、挑拨离间的机会。伯嚭在逃难之时,伍子胥收留了他并举荐了他,他兵败受法之时,伍子胥劝吴王赦免了他。对于患难相助、救过性命的大恩人,他不知感激,反而在吴王面前,搬弄是非。好在吴王念子胥辅国功大,未加追究。

6.怂恿吴王,贷粮资敌

越王勾践从自身的灾难中已深深懂得:猛禽的出击,一定掩蔽着它的形体。越国的富强一定要不露声色,以免引起吴国的疑惧。对于吴国要显得百般驯服,纵其高傲。吴国一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就会轻易地发动战争,使国力大为削弱。这时越国就可以利用它的弱点战而胜之了。于是越国实行交结齐国,亲睦楚国,联络晋国,尊崇吴国的外交策略。吴国以为威名盖世,多次伐齐攻晋,充满了骄矜之气,实际上德行少而武功多,已经四面树敌。

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道:“我观察吴王行事已经很骄横自满了,让我们向他借粮食来试探一下,一是可知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二是可使吴国粮食库存减少,削减实力,然后再施用巧计,让他们大闹粮荒。”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前往吴国请求借贷。

文种带着丰厚的礼品先去拜见伯嚭求他鼎力相助,然后才去拜见吴王,提出借粮:“我们越国近年收成不好,发生了粮荒,百姓正衣饥饿之中中。请大王借给1万石粮食,明年如数归还于吴。”夫差认为越国已是吴国的臣属之国,越国有困难,吴国应该给予帮助。就想答应借贷之事。

伍子胥在朝廷上谏阻吴王不要把粮食借给越国,他据理力争,说道:“我早就派人做过实地调查,越国并没有发生粮荒,亦无歉收之事,倒是粮仓里堆满了粮食,由于越王奖励耕种,百姓也富庶起来。谎称贷粮,实行的是釜底抽薪之计,想弄空吴国粮仓,以利他攻占吴国。借粮于越,是资敌助敌,自取灭亡。”伯嚭听了这番话,连忙反驳:“借粮济难,实属有德之举。帮助臣属之国度过灾荒之年,越国百姓将永会感恩戴德。此善行之事怎能拒绝?伍子胥阻止借粮,是想使大王留下刻薄之名,让天下人都知道您不行仁义之事,何能取得天下之民心,霸主地位岂能久长?”

夫差听了伯嚭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把粮食借给了越国。伍子胥见劝止无效,就长叹一声说:“大王不听我的忠告,再过3年吴国恐怕要灭亡了。”

文种把借到手的1万石粮食,运回越国,勾践让文种全分给穷苦百姓,全国的人民都十分感激。第二年,从全国挑选了可以做种子的上好粮食1万石,文种去送还吴国。夫差一见按时还来粮食,认为勾践坚守信用,十分高兴。再一看归还的粮食,籽粒饱满,颗粒成实,就让伯嚭分给百姓做种子,想获得更大的收获。然而,播下的种子竟全都没有发芽出苗。这一年吴国歉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闹得全国一片怨声。夫差只认为越国的种子不适于吴国的水土,也未加深究。他哪里知道,越国还给的1万石粮食,竟于事先全都被蒸熟了。这就是文种设下的计策。一年歉收,三年难补,从此吴国的粮仓空虚,百姓也愈加贫弱。

7.忘恩负义,借刀杀人

公元前484年,夫差为了稳当霸主,又联合鲁国讨伐齐国。勾践派去使臣祝贺,并愿意助吴三千兵卒,为的是通过战争削弱吴国。伍子胥反对伐齐,而主张灭越。他向吴王谏诤道:“我听说,勾践进餐只用两种菜肴,和百姓同甘共苦,这家伙不死,肯定会使越国强大,成为吴国的对头。面对越国这样的心腹之患应先讨伐它,暂时放下齐国。对吴国来说,齐国只是疥癣小疾罢了。”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发兵攻齐,在艾陵击败齐军,回国之后就责备伍子胥以后不要乱加干涉,伍子胥则忠贞抗言:“您用不着高兴,即使攻破齐国,得到的也是一块石坂之田,连庄稼也不能种植。而越国位居吴国之南,利害相关,吴不灭越,则越必灭吴。”

伯嚭得悉这番话,便到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伍员这人貌似忠心而实质上是残刻之人,他连父亲兄长都不怜惜,父召不往,坐观父毙,怎么能顾惜大王呢?大王上次要攻打齐国,伍员坚决反对。后来取得了胜利,他反而因此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严加防范,他肯定会密谋动乱。”夫差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伯嚭的话,但是伍子胥频繁的反对和强颜进谏,也使他感到厌烦、不满。他要摆脱伍子胥的纠缠,使身边能够清静一些。

这时,伯嚭给夫差出谋划策,让夫差派遣伍子胥出使齐国。伯嚭暗中打的算盘是两国交恶,发生争战,使者常会被杀。于是他替吴王写了一封信,叫伍子胥送往齐国。信中全是侮谩之语,责备之词,列举齐国欺鲁慢吴之罪。目的是激怒齐侯,借他人之手,诛杀自己的对头。

伍子胥已料到吴国必被越国所灭亡,因为看到夫差听信谗言,宠幸好佞,又自恃国强,飞扬跋扈,忠良之士遭受排挤,阴谋邪恶之人聚拢左右。所以趁出使齐国之机,将儿子伍封带到齐国。托付给自己的朋友齐国大夫鲍氏。齐侯知道伍子胥不主张伐齐,伍子胥在齐国也不以强国的使臣自居,而且提议齐国想法与吴修好,以免交战。所以齐侯对伍子胥以礼相待,送他归吴,让他加意防备奸诈之徒伯嚭的攻讦。

伯嚭看到伍子胥平安归来,他的借刀杀人之计没有得逞,相国的位置捞不到手,就在夫差面前进行公开的陷害:“大王您可要小心,莫中了伍员的暗算,据我看其罪有三:出使齐国,寄子于齐,必是外结诸侯,图谋不轨,此其一;伍员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以功臣自居,常恃功犯上,此其二;大王伐齐得胜,伍员耻其计谋不用,必怨恨大王,此其三。三者有其一,则罪不容赦。望大王深思熟虑。”夫差听说伍子胥把儿子寄托齐国,顿时大怒:“伍员果真是欺弄我!”于是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之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手擎宝剑,哈哈大笑,面向吴宫高声说道:“夫差呀,夫差!我帮你父亲成为霸主,又把你立为国君,你当初要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坚拒不受。现在你反而听信奸谗命我死。可叹呀,可叹,一个孤忠之人当然是不能单独存身的。”伍子胥洒下一片哀伤之泪,他痛惜吴国将要覆灭,也恼恨夫差一意孤行残害忠良,他对吴王派来的使者说道:“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东门,让我看着越兵就从这里攻进城来。”

伍子胥自刎身亡之后,夫差把吴国大政交给了伯嚭。伯嚭这个宵小之徒,从一个丧家犬到爬上太宰的高位,靠的忘恩负义,造谣中伤。当然也怨伍子胥当初没有认清这个包藏祸心的奸贼。

8.祸国殃民,身败名裂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夫差又率兵打败了齐国,把大军开到卫国的黄池(河南封丘县的西南),和诸侯会盟,自立为盟主。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的精锐部队全跟随吴王远征,只有太子友带领少量老弱兵卒留守国内,就询问范蠡说:“伍子胥已死多年,吴王身边尽是阿谀奉承之人,现在该是报仇的时机了吧?”范蠡说:“机会终于成熟了。”勾践于是动员了训练有素的兵士4万人,近卫亲兵6000人,熟悉机动战术的兵士2000人,各级官佐1000人,猛攻吴国,直抵姑苏城下。太子友派人飞速向夫差告急。伯嚭竟一刀将报信人杀死,说是吴王正与诸侯订立盟约,怕天下人知道吴国战败动摇军心,以此封锁消息。

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结束,带兵回国,吴国的太子友已被杀死,国家的粮食物资均已被越军运回国内。士卒知国被袭,皆无斗志。夫差想与越军一战,但远途跋涉之军,已无力再战,只好求和安身。他对伯嚭说:“当年你力主媾和,我们才有如此下场,今日你要像越国的文种一样,亲自前往越国求和。我已准备下了珍宝作为礼物。”

伯嚭奉重礼到了越军营帐,面见勾践,请求赦免夫差当年困会稽之罪。越王和范蠡经过研究,考虑到越国还不具备灭亡吴国的力量,便答应了夫差求和的要求,双方达成了和议。此后吴国的军事力量逐步衰弱了。

公元前475年,越国经过养精蓄锐,兵力已十分强大,于是再度进攻吴国。吴国的军民疲劳衰败,坚车锐卒都已在对齐、晋的战役中牺牲了。于是越军大破吴国。由于都城经过多年修建,一时难于攻下,勾践就留军吴境,加以围困。

公元前473年,吴军士卒军心涣散,越军看到时机已来,就猛烈进击,攻入吴都,把吴王逼上姑苏之山。伯嚭看到吴国大势已去,先领头投降了。吴王派公子孙雒裸衣匍伏前行,向越王乞和:“兵败的臣属夫差斗胆向大王吐露衷肠,往年曾经在会稽山得罪大王。如今大王兴兵讨伐我的罪过,希望依照当年会稽山的旧例那样赦免我这败兵之臣吧。”勾践想起当年,于心不忍,想允许求和。范蠡说:“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不取;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大王忍辱负重22年,就轻易地这么放手吗?上天赐给而不拿,就要自食恶果。你难道忘了会稽山的灾难了吗?决不能接受吴国求和。”议和不成,吴王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呢?”于是自刎而死。

吴国的将士或死或逃,余下的也都投降了。伯嚭在这班官员中显得最为轻松得意,他以为勾践定能念及昔日庇护关照之恩,等着加官进爵接受封赏。勾践见伯嚭正眼巴巴地盯着自己,心想这个贪钱财、恋女色的小人,以怨报德,卖主求荣的家伙,我绝不能留在身边,就对他说:“你是吴国太宰,我不敢收你做臣下,你还是追随你的君王去吧。”伯嚭又羞又惭,退出堂外,勾践立即命令身边卫士杀死了他,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我国春秋末期,在吴、越争霸的反复较量中,出现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志行知耻、励精图治的行为,仍给人以教育。文种、范蠡忠诚爱国、忍辱负重的品质,精明干练、共谋国政的作风,仍给人以启迪。而太宰伯嚭贪财纳贿、出卖国家的恶行,以怨报德、谗害恩人的丑事,仍受到人们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今天,伯嚭已成了惯耍阴谋、嫉贤妒能的代名词。

伯嚭,这个奴隶主贵族的后代,惯会玩弄阴谋,两面三刀。当他不得势之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摇尾乞助,温顺恭谨。一旦得志便猖狂,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财受贿,出卖国家的利益;利用花言巧语,诱惑君王,借以谋私。当别人建立功劳之时,他眼热,他嫉妒,不论这人对他有多大的恩德,他都加以陷害,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势利小人。他的大恩人伍子胥,由于他屡进谗言,终遭吴王杀害;吴王夫差,由于听信他的鬼话,最后兵败自杀;一度称霸诸侯的吴国也被越国所灭,而他自己也死在勾践手中。

纵观伯嚭的一生,从害人始,以害己告终。一切耍阴谋诡计的人,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