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生年不详,卒于752年。小字哥奴。因厚结武惠妃和武三思女,于开元二十三年(753年)任礼部尚书,旋封晋国公,其权势颇盛,但政事甚坏。其待人表面和善,而暗中却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之人。尤为罪孽深重的是,他为了争宠固权,排斥异己,居然极力主张重用番族人为将,使安禄山等得掌重兵,他死后不久,便发生了安史之乱。
1.攀附权贵,升迁拜相
李林甫是平长肃王李叔良的曾孙。而李叔良又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无疑,李林甫是沾了皇亲的。李林甫的父亲李恩海任杨府参军。舅父姜皎为玄宗时秘书监,受封楚国公,并与执政的侍中源乾曜联姻。显然,李林甫是朝中有人的。起初,李林甫就是利用这些关系,投机钻营而步入仕途的。
开元初,李林甫由千牛直长迁太子中允。李林甫嫌官职太低,但又不学无术、难以登科入仕,于是他便利用舅父的关系,巴结源乾曜之子源洁,请源洁向其父代求司门郎中。岂知源乾曜待李林甫“素薄之”,说:“郎官应得才望,哥奴岂郎中材也?”只给他安排为谕德,继而迁为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李林甫的不断钻营下,御史中丞宇文融将其引荐为御史中丞。后又钻营为刑部、吏部侍郎。
李林甫任吏部侍郎不久,吏部署长名榜,遴选官员。善于钻营的李林甫,把此视为官场交易的极好机会。唐玄宗之兄宁王李宪私下来见李林甫,拿出一个10人名单,请其优先选补为官。李林甫毫没犹豫,满口应允。不过,他也对宁王提出一条件:“愿绌一人以示众。”发榜之日,李林甫要从这10人中挑出一个,指出其托王爷讲情之举,公开宣布:“放集。”(留待冬选再议)这样,李林甫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宁王的要求,结交了皇兄,而且还弄了个公正的美名。真可谓既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李林甫不仅善于巴结权贵,还善于巴结权贵的夫人。当时,“武惠妃宠倾后宫”,其子寿王、盛王也因母受宠而被皇帝宠爱。皇太子李瑛则被冷落。李林甫经过一番思谋,便通过宦官对武惠妃说:“愿护寿王为万岁计。”谋废太子,以图另立,实属冒杀身之祸的险举。当然,李林甫清楚,巧妙地利用皇宫内潜在的太子之争,不仅不会有险,而且反会有利。果然,武惠妃对他颇为感激,时常在皇帝面前替他美言。朝中侍中裴光度夫人,乃是武三思之女,李林甫便对其暗中献媚,以致使裴妻武氏“尝私林甫”。待裴光度死,李林甫便迫不及待地欲继相位。武氏更是鼎力相助,请深受皇帝宠幸的宦官高力士帮助达此目的。高力士本出自武三思家,对武氏所求自然非常效力。不过,此等大事,高力士也不敢与皇帝直言,只好见机行事。而皇帝听信了萧訕的建议,决定任用韩休为相。李林甫虽未如愿,但足见其野心勃勃,且又善于走权贵夫人的门路。古往今来,走权贵夫人的门路,往往比直接走权贵的门路还要奏效。李林甫深谙此道。
事未如愿,李林甫并未心灰意冷,由于高力士是在任命韩休和诏书未下之时向武氏及李林甫传出这个消息的,所以给善于钻营的李林甫又提供了一个投机的机会。李林甫变自己欲求相,而改请韩休为相,以此讨得了韩休的欢心。韩休任相后,便向玄宗荐举李林甫,说其“有宰相才”。武惠妃又在宫中相助。终于,李林甫官拜黄门侍郎,后又科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2.巧伺上意,独揽相权
玄宗欲用李林甫为相之时,曾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过意见,张九龄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玄宗没有听从。李林甫知道此事后,对张九龄非常恼恨。但是,张九龄“以文学为上所重”,李林甫对其虽恨,亦无可奈何。于是,善于伪装的李林甫将其怨愤深藏于心,表面上对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因此李林甫对裴耀卿也非常恼恨。是时,玄宗在位已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每逢议事,无论大小,张九龄常与玄宗力争。李林甫则利用这个机会,“巧伺上意”,夺得玄宗的欢心,并想方设法中伤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玄宗巡游到东都洛阳,欲还长安,裴耀卿、张九龄说:“今农事未毕,请俟仲冬。”裴、张二相考虑到时值秋收大忙季节,皇帝若返驾归京,沿途迎送,势必影响秋收,所以建议玄宗推迟到初冬再归。待裴、张二相退去,李林甫装作脚疼,落在后面。玄宗问其故,李林甫说:“臣非疾也,愿奏事。二都本帝王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玄宗大悦,立即西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勤于政业,能节用度,仓库充实,器械精利。玄宗对其极为赞赏,欲拜其为尚书。张九龄反对,说:“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哺要,恐朝廷改变主意,对牛仙客加以“实封”。张九龄依然反对,玄宗听后沉默无语。李林甫趁此机会,对玄宗说:“仙客,宰相材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礼。”李林甫一番话,既博得了玄宗的欣悦,又进了张九龄的谗言,第二天,玄宗复又提出此事,张九龄固执如初。玄宗非常恼怒,变色道:“事皆由卿耶?”事后,李林甫向玄宗奏道:“天子用人,有何不可!”这话显然会进一步激怒玄宗,从而离间玄宗和张九龄的关系。
玄宗原来对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宠幸,丽妃生太子李瑛、德仪生鹗王李瑶,才人生光王李琚。待玄宗即位后,惟武惠妃专宠,惠妃所生寿王李瑁,在诸皇子中也最受宠爱。太子李瑛与李瑶、李琚也都居禁中,因为受到冷漠而常发怨语。驸马都尉杨洄是武惠妃的女婿,他经常刺探三位皇子的言行,并立即告秉惠妃。专宠的惠妃本来就想日后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登基称帝,便利用太子的怨言,诬陷太子,她哭泣着对玄宗说:“太子阴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大怒,想要废掉太子及另两位王子,张九龄坚决反对,力陈不能废掉太子之理,最后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词。”玄宗非常不悦,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问玄宗宠幸的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其意甚明,既表白他是赞成废黜太子的,以取悦于玄宗和惠妃,又影射张九龄干预皇家私事。玄宗愈发不悦,李林甫乘机在玄宗面前日夜说张九龄的坏话,渐渐地,玄宗疏远了张九龄。
不久,张九龄、裴耀卿被罢政,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为中书令。牛仙客升任相职。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牛仙客非才,滥登相位”,结果是惨遭“杖之朝堂”,后又被流放瀼州,至落田而死。李林甫趁机又进谗言,对玄宗说:“子谅,九龄所荐也。”玄宗又将张九龄贬为荆州史。李林甫终于达到了整治张九龄的目的。
3.蒙蔽玄宗,以成其奸
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已无忧虑之事,便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将政事委托于李林甫。李林甫实际上掌握了朝权。他深知,只有迎合上意,才能固其宠。若要迎合上意,必得对上意了如指掌。如何才能对上意了如指掌呢?善于巴结权贵的李林甫,又在玄宗左右的身上打开了主意。“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李林甫为了固宠,连御婢都讨好,堂堂的宰相不惜屈尊到如此地步,可谓卑琐至极。
李林甫不仅“善刺上意”,而且更“善养君欲”。李林甫看出玄宗厌倦外出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采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李林甫用增加赋税之策来增加蓄积,实际上是用盘剥人民的血汗来炫耀自己的功业。玄宗非但未察其奸,反而非常高兴,对宠幸的大宦官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认为不可。玄宗顿时不悦,高力士急忙认错,从此不敢多言。十分受宠的大宦官以至如此,足见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已受到无比信任了。
固宠当然不是最终的目的,固宠市权才是李林甫所觊觎的。为能专权于朝,李林甫竟然胆大妄为到“蔽其天子耳目”不准群臣正言进谏的程度,补阙杜琎不听邪,固执地要向玄宗上书言事。李林甫当即将其贬为下邽令,并对群臣说:“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鸡,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李林甫借立仗马欲与鸣之得失,威胁群臣勿再上言政事,否则,杜琎便是前车之鉴。然而,面对李林甫的奸恶行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揭发的。天宝八载(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获得李林甫隐恶20条,欲告其罪。李林甫为了防范被人揭发,早已搜罗爪牙在各地广布耳目。赵奉璋之状未到,李林甫就抢先得知了消息,派御史将赵奉璋逮捕,诬其妖言惑众,杖杀之。李林甫杀一儆百,朝野震慑,“由是谏争路绝”。群臣皆明哲保身,不再直言。
李林甫一方面缄封群臣之口,另一方面又控制了朝廷文武官员的增补铨选大权。唐代从太宗始,就有皇帝面试取士之策,并形成制度。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李林甫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草野之士不似群臣那般畏惧他,说不定在与皇帝对策时会论其短处斥其奸恶,所以,他向玄宗建议说:“举人多卑守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玄宗居然信之不疑,轻易地将铨选之权交给了李林甫。李林甫本来就无心选拔人才,但他还是煞有其事地命令各郡各县的地方官精加试练,将灼然超群之人具名送省,委托尚书令复试,并让御史中丞监督,取其名实相副者奏明皇上。表面上,李林甫对此事极为关注,而且规则严格,铨选公正;实际上,李林甫不过是虚张声势,做做样子而已。到尚书复试时,“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表贺野无贵贤”。
4.排除异己,以保其位
靠玩弄权术窃取相权的李林甫,始终担心自己会被取而代之。所以,“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或以甘言阴陷之。”
一天,玄宗陈乐于勤政楼,垂帘观望。兵部侍郎卢绚垂鞭按辔,经过楼下。卢绚风标清粹,玄宗目送良久,并“深叹其蕴藉”。李林甫经常“厚又金制赂上左右”,玄宗的举动必有人向李林甫通告。李林甫闻知此事后,担心卢绚会受到玄宗的重用,决意设计阻挠。翌日,李林甫召见卢绚之子,说:“尊君素望清崇,今交、广藉才,圣上欲以尊君为之,可乎?若惮远行,则当左迁;不然,则以宾、詹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何如?”卢绚害怕去交、广边远之地任职,上书请求派往宾、詹。李林甫“恐乖众望”,派其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诬其有疾,州事不理”,被授太子员外詹事。卢绚并没与李林甫有隙,只因玄宗对其表示出欣赏之意,便平地起风波,中李林甫之计自寻遭贬,尔后便屡遭压制,直至被冷落在一边。李林甫害怕别人与己竞争,居然连皇帝赞誉他人一句都怕得要命,可见其心虚到何种程度。
不久,玄宗又向李林甫问起严挺之的情况,说:“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严挺之原为中书侍郎,早年被李林甫排挤出京,现做绎州刺史。李林甫深惧严挺之。恐其重返京都,便召见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说:“上待君兄意甚厚,盖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李林甫虚假地以关心严挺之的面孔出现,唆使严挺之为其兄上奏谎称有病请求归京治疾。严挺之毫无戒备之心,反倒非常感激,并且依计行事,实际上是跳进了李林甫设下的陷阱。李林甫手持严挺之的奏表,对玄宗说:“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不知究里者,谁都会觉得李林甫言之有理:既已衰老,且染风疾,给个闲官便于治病,又归京都,岂不在情在理?!玄宗听后,“叹叱久之”,只好授以詹事,令其“东京养疾”去了。李林甫就这样将严挺之挤于朝廷之外。
凡是玄宗意欲重用之人,李林甫都要加以压制和打击。汴州刺史、河南采访使齐瀚,“亦朝廷宿望”。故被李林甫忌之,亦与严挺之一样,落个“东京养疾”的下场。
天宝元年(742年),秋七月,牛仙客死。八月,以刑部尚书李适之为宰相。李林甫视其为竞争对手,便伺机加害。利用李适之性情疏率的特点,李林甫对其言道:“华山有金矿,采之可富国,主上未知之也。”隔了几日,李适之便将此事上奏玄宗。玄宗非常高兴,又问及李林甫。李林甫说:“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玄宗听了,以为李林甫对自己忠心耿耿,而李适之“虑事不熟”,便对其说:“自从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李适之从此便束手,渐渐被玄宗所疏远。李适之所奏,乃是受李林甫怂恿,而李林甫则又在玄宗面前一番花言巧语,将李适之陷于被动地位。
5.残杀异己,冤狱累起
大凡奸佞之徒,权势愈大,根基愈深,也就气焰愈嚣张。手段凶残的李林甫,便是这样的凶险猖獗之辈。只要对其稍不顺从,或不肯对其屈身,无论是高官贵戚,还是名士小吏,皆难逃毒手。
兵部尚书兼左相李适之与李林甫有隙,李林甫对其嫉恨不已。驸马为兵部侍郎,李林甫“亦恶之”。为了陷害李适之,李林甫唆使豢养的帮凶,诬告“兵部铨曹奸利事”,逮捕了兵部官吏六十余人,交京兆尹和御史审讯。然而,数日过后,始终未能审讯出什么罪过。李林甫便将此案转交法曹吉温审讯。吉温乃李林甫的心腹打手,所治狱案完全按照李林甫的意图行事。他接过此案以后,为达其目的,便大肆严刑逼供,“先于后厅取二重囚讯之,或杖或压,号呼之声,所不忍闻”。二重囚禁受不住重刑,只得“招供”。兵部官吏都知道吉温的残酷,再被押其面前,“皆自诬服,无敢愠意者。”李适之明白李林甫是冲他而来,为了免遭毒手,只好“自求散地”,被罢相,贬为宜春太守。
李林甫对立太子事,一直忧心忡忡。因为,太子李瑛死后,李林甫多次劝说皇帝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皇帝最后还是立了忠王。李林甫惟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总在寻机倾倒太子。然而,他始终未能抓住太子的什么把柄,于是,他把视线转移到了太子的亲戚身上。太子妃兄韦坚“以通漕有宠于上,遂有入相之志,又与李适之善,林甫由是恶之”。李林甫将韦坚升为刑部尚书,罢其诸使。这是对其“迁以美官,实夺其权也”。太子之友、边将皇甫惟明大破吐蕃后,入朝献捷。他见李林甫如此专权,甚为不满,便借拜见玄宗之机,“微劝上去林甫”。李林甫闻听此讯,便让杨慎矜“密刺其所为”。巧逢正月十五,太子出游,会见了韦坚,韦坚又与皇甫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杨慎矜发现此事后,立即秉报了李林甫。李林甫借机诬告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意欲立太子篡位。当即便将韦坚、皇甫惟明下狱。李林甫令杨慎矜与御史中丞王供、玄兆尹法曹吉温共同审讯。只因玄宗“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这二人才免曹一死。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被贬为播川太守。韦坚的两个弟弟韦兰、韦芝为其兄讼冤,皆贬岭南。韦坚又被再贬为江夏别驾。李林甫又向玄宗奏韦坚与李适之是朋党,数日后,韦坚被长期流放于临封,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然而,心狠手辣的李林甫仍不算完。天宝六载(747年正月),李林甫又向玄宗奏请遣御史赴皇甫惟明、韦坚兄弟贬所将其一概赐死。李适之忧惧,仰药自杀。李适之的儿子李雪“迎父丧至东京,李林甫令人诬雪,杖死于河南府”。李林甫不仅连李适之的儿子都不放过,就连韦坚的邻居也受牵连而“裸死于公府”。这场冤狱,直至李林甫死方休。
韦坚之案刚刚了结,李林甫又要对杨慎矜下手了。可以说,在韦坚冤案中,杨慎矜是为李林甫效尽犬马之劳的。李林甫对其也很信赖。但是,当杨慎矜升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又渐渐被玄宗所器重后,李林甫便对其妒恨非常,并且不能容其存在了。李林甫知道杨慎矜与御史中丞王供有隙,便“密诱使图之”。王洪诬陷杨慎矜说:“慎矜隋炀帝孙,与凶人往来,家有谶书,谋复祖业。”玄宗大怒,将其收监下狱。命刑部、大理与侍御史杨剑、殿中侍御史卢铉共同审讯。太府少卿张瑄,系杨慎矜所推荐。卢铉诬张瑄曾与杨慎矜论谶,将张瑄一并下狱。然而,“拷掠百端,瑄不肯答辩。乃以木缀其足,使人引其枷柄,向前挽之,身加长数尺,腰细欲绝,眼鼻出血,瑄竟不答”。没办法,李林甫令吉温去汝州逮捕了史敬忠。史敬忠是个术士,与杨慎矜交好。前不久,史敬忠曾对杨慎矜说:“天下将乱”,劝其“方临汝山中买庄为避乱之所”。在温吉“若解人意则生,不然必死”的诱逼之下,史敬忠按温吉之意写了伪证,获得了人证,便在骊山开始审讯杨慎矜。李林甫急于获得物证——谶书,然而搜查的结果是毫无所获。李林甫心虚,急忙唆使卢铉回长安搜查其家。卢铉“谶书入袖中,诟尔出曰:‘逆贼深藏秘记。’”拿之回到骊山,以示杨慎矜。杨慎矜只能仰天长叹:“吾不蓄谶书,此何从在吾家哉!吾应死而已。”玄宗赐杨慎矜及二兄自尽,妻子皆流放岭南。史敬忠杖百。张瑄杖六十,流放临封,死于骊山。“连坐者数十人”。
李林甫骄横无比,凶狠猖獗,肆无忌惮地屡起大狱,诛逐贵臣,是他权势欲恶性膨胀的露骨表现,也是他奸恶本质的充分表现。
6.众叛亲离,死后被贬
李林甫淫威暴肆,就连其子将军监李岫都有些忧虑。一日陪其游后园。李岫指着役夫对李林甫说:“大人久处钓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其子都预感到李林甫将来不会有好结果,大祸临头时说不定还不及一个役夫呢。由此可以看出,李林甫的罪恶是多么深重。李林甫听了,当然不高兴,说:“势已如此,将若之何。”
李林甫心里非常清楚,他结怨甚众,每每担心遭刺客暗算。所以,他一改先前宰相“驺从不过数人”的旧制,而是“出而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晚上在自己家里睡觉,他的心里也不踏实,弄得神出鬼没,“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瓷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李林甫甚至连家人都防范,其内心虚弱到了极点。
确实,李林甫已危机四伏。首先是他的亲信党羽已在暗中活动,准备倒戈。户部郎中吉温是李林甫最得力的打手,吉温见安禄山深受宠幸,便依服之,并与其约为兄弟。吉温直言不讳地对安禄山说:“李右丞相虽以时事亲三兄,不必肯以兄为相;温虽蒙驱使,终不得超擢。兄若荐温于上,温即奏兄堪大任,共排林甫出之,为相必矣。”当初,李林甫以为容易制服而引以为相的陈希烈,也开始与李林甫为敌。杨国忠与李林甫更是针尖对麦芒。不久,杨国忠状告李林甫与蕃将阿布思有异谋。陈希烈等从旁作证,玄宗“由是疏林甫”。李林甫“时已有疾,忧懑不知所为”。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翌年正月,李林甫尚未下葬,杨国忠和安禄山合谋,告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安禄山还让阿布思所部的降将来朝作证,说李林甫与阿布思约为父子。玄宗信而不疑,“下吏按问”,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怕受牵连,便按照杨国忠的意图出了证言。二月,玄宗决定:“剥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并“剖林甫棺,抉取含珠,及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
恶贯满盈的李林甫,终于落了个众叛亲离,死后亦难逃惩罚的下场。
安史之乱后,玄宗逃到四川避难时,给事中裴士淹很得宠。一次,谈论起宰相,历评十余人,玄宗皆以为胜任。当谈论到李林甫时,玄宗说:“是子妒贤嫉能,举无比者。”裴士淹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耶?”玄宗默然无语。
裴士淹问得好!是呀,李林甫不学无术,只会固宠市权,何以为相十九年,并且深受恩宠,备受重用呢?固然,李林甫善于权术,尤善口蜜腹剑,求官保位有方。但是,玄宗皇帝在天宝年间,“君王从此不早朝”,恐怕是姑息养奸的直接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