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珅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由于和珅的高祖尼雅阶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二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个世爵给和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皇帝的便捷之径。乾隆二十七年(1772年)和珅授三等侍卫,旋补粘竿处(其正式名称是“上虞备用处”)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扈从皇帝。
1.曲意迎合,以邀帝宠
和珅正是准确地揣摩把握了乾隆帝的心理意向后,投其所好,曲意迎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所以才取得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并将其一直保持到乾隆帝升天之日。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珅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里,和珅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这种突然的时来运转,可能和珅自己也未曾料到。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间求黄龙伞盖不得,乾隆帝发了脾气,问道:“是谁之过欤?”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众朝臣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这时和珅在旁见了,却立时朗声应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言语利索。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不凡,乾隆帝不禁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对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自然更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珅原本不学无术,可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他就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
和珅自从随驾蒙皇帝赏识,很快就青云直上,连连升迁。
可以说,他几乎无年不升,其升迁周期几乎是以月计算的,堪称创历史和世界纪录。到乾隆末期,和珅已经任过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等职务,此外还有几十项兼职。
和珅之所以受到皇上如此宠信而位极人臣,并非因为他有什么出众的文韬武略,在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中,无论资历、人品和才干,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可是,和珅却自有着一套远非他人可比的特殊本事,这就是善于揣摩窥测,谄媚逢迎,玩弄权术。这些伎俩被和珅运用得出神入化,成为他得以步步晋升的利器。
2.狮子开口,敛财聚贿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便肆无忌惮地专权纳贿,结党营私,聚敛财富。他的贪欲之强,胃口之大,古往今来,几乎无人可比。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向官员索贿。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贿,职位即使得到,也不可能久任,甚至被和珅阴使诡计而遭革职遣戍,直至处死。
和珅受贿,数额巨大,“如以数万金进,不值一盼也”。宁羌人张某以守备罢归,陕西巡抚某让他以20万金馈和珅。投书后,日探不得消息。费银5千余,才见一华服少年奴仆从和珅府第出来,问所献之金是白是黄,张某以银对,这个奴仆不屑一顾,命人收在外库。他们视白银为粗货,视20万金为小数。行贿者以为这少年奴仆非司阍即和珅心腹,有人笑着告诉他说:“此重砷(被其他奴婢所驱使的奴婢)耳,其心腹司阍,岂数千金能见颜色?”此人奉上20万金,又付出5000余金的“关节费”,连和珅的真正奴婢都没得见上一面。
就连宫中的贵要、龙子龙孙都不得不向和珅行贿送礼。皇子永锡要承袭肃亲王的爵位,也被迫把前门外两所铺面房送给了和珅。
由于“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于是便形成了政以贿成、吏治败坏、贪风口炽的恶浊的政治局面。乾隆四十七年7月,在查抄大贪污犯王坤望家财后,乾隆帝将抄家物品与抄家底簿相核对,发现不符之处甚多,且很少有值钱的东西。如抄家底簿上登记有金叶、金条、金锭共4748两,而实到内府者,却仅有金叶9两3钱。原来是闽浙总督陈辉祖从中捣鬼,将王坤望家财截留,而忘了将抄家底簿先行修改,这才露出马脚。陈辉祖连皇帝亲自过问的大案也敢从中舞弊,大捞一把,可见当时官员的贪污,已近于疯狂的程度。
和珅财货索之于官吏,官吏又取之于百姓,人民的血汗不断流入和珅的府库。和家的仓库盖了一个又一个,金银财物还是多得盛不下。
和珅利用职权,通过招权纳贿、欺蒙皇帝等手段,结党营私,结成一个庞大的贪官污吏关系网。他们紧密勾结,狼狈为奸,损公肥私,害民利己。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严重动摇了清帝国的根基,加剧了清代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3.结党营私,擅揽朝政
和珅“机械百出,无形无声,非可意料”。对于不附于己者,他伺机激皇上之怒以陷害之;对于纳贿者,则巧为周旋,或故意拖延其事,待皇帝怒气平息后再去上奏或为之说情。
大凡奸恶之臣,不仅懂得如何去攫取权力,更懂得如何扩大权力。同样的职位,一到他们手里,就可以把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奸恶,令人生畏。无耻小人因畏而趋炎附势守正君子虽不去趋附,但往往避而远之;而敢于反对他们的人则既难出现,又往往势孤力单,难以与奸恶较量。这也正是古来小人得势、君子屈困的原因所在。
对于和珅的奸佞品性,连当时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都看得很清楚,称其“为人狡黠,善于逢迎”,“性又阴毒,少有嫌隙,必致中伤,人皆侧目”,故使国家政事“间多苛严”、“人怀不安”,朝廷上下一片紧张的气氛。
和珅妒贤嫉能,排除异己,挟私报复,屡兴大狱。如李侍尧曾以总督担任大学士、军机大臣,颇得乾隆信任。在具担任军机大臣期间,曾说“儿畜和珅”,故和珅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便寻机上疏弹劾李侍尧,说他贪私索贿。乾隆帝派他去云南查办,结果并未查出什么私弊,于是他就把李侍尧的仆人抓来,严刑拷打,终于从仆人那里逼出口供。和珅遂以“贪浊无厌”、收受属员贿赂为借口,将李革职下狱,并力请乾隆帝将其处死。后来,因令系功臣之后,才幸免一死,但家产全被籍没。
后来,随着和珅权势的不断增长,凡在军机处、内阁任职的所有高级官员,如阿桂、福康安、干杰、董诰、刘墉等,几乎都成了和珅攻击的对象。为免遭陷害,阿桂虽然德高望重,对和珅也是“刻刻防之”,其他官员更是“循循如属吏”。
尽管和珅极尽皇帝宠信,在当时红得发紫。但是,仍有不少忠正的大臣不惧其权势,愤而与和珅的奸恶相抗争,甚至不顾及性命安危,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嘉庆元年,一个正直的御史冒死挺身而出,狠狠打击了和珅的嚣张气焰。这时候乾隆帝虽已退位做了太上皇,但仍然大权在握;而和珅的权势更是越来越大。他的家里人仗着和珅势力,经常胡作非为。一天,和珅的一个妾弟在大街上驾着车横冲直撞,撞倒很多行人,恰被御史谢振定见到。谢御史见和珅的家人如此胡为,怒不可遏,当即把他的妾弟打了四十大板,马车也被当街烧掉。虽然谢御史因此被和珅构陷罢了官,但是他的骄横之气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4.恃宠狂傲,自掘坟墓
和珅知道嘉庆深恨自己,一旦太上皇驾崩,他将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他常常千方百计地暗中打嘉庆的主意,想把他赶下皇位。嘉庆对此自是心知肚明,对和珅也就更加恨之入骨。
乾隆帝在位60年后,退位为太上皇,皇太子继位,是为嘉庆皇帝。
乾隆虽然退了位,但仍然不肯放权,可毕竟年已80有余,记忆力大为衰退,这样和珅便成了出纳帝命之人。他所传的太上皇意旨是真是假,无从印证,于是和珅专擅更加日甚一日,甚至敢在嘉庆皇帝面前炫耀老皇帝给他的特权。就嘉庆帝来说,在太上皇的“训政”之下当皇帝,滋味已经很难受,再出来这么个“二皇帝”,怎能不让他愤恨和切齿?只是由于“投鼠忌器”,碍着太上皇的面子,无奈在表面上不动声色罢了。
尽管和珅恃宠狂傲,也深知太上皇来日无多,所以对嘉庆处处提防。嘉庆也知道,和珅再狂,毕竟是个奴才身份,所以在合适的场合,他也会抖抖皇上的威风,给和珅来个“偶尔露峥嵘”。
也许,正是因为和珅对嘉庆多少还惧怕几分,嘉庆的嗣皇帝才终于坐稳。嘉庆已经在心里盘算好,只要太上皇一死,就尽早除掉和珅这个心腹之患。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驾崩于乾清宫。嘉庆终于等到了机会,在第二天就宣布太上皇一切丧仪由和珅总理,把和珅和同党福康安安排在殡仪殿昼夜值班,不准擅自走动,乘机剥夺了他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之权。随后又颁布谕旨,暗示要查办那些在征剿川楚陕白莲教起义中通同蒙蔽的大臣。谕中说,出师之师,以负言胜,略一挫败,就大肆吹嘘,贪功求赏,居心已不可问,还有太上皇的近臣,与这些人狼狈为奸,上下欺隐,把朝廷的法律当成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何在?又说,历年兵部支出的军饷已达巨万,都被某些当权者吞没。长此以往,兵何能强?战何能胜?
此谕一下,举朝震惊,都知道所指就是和珅。平日那些痛恨和珅的大臣们,立即交章上奏进行弹劾。嘉庆帝就势将和珅革职拿问,并下令各部院大臣、各省督抚都起来揭发,然后就如何将和珅拟罪这事,据实复奏。最后又借直隶总督胡季堂之口,为和珅构筑了二十大罪状,要求将这个悖逆不法、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目无君上的权臣以大逆论处。一套程序进行得丝丝入扣,显然嘉庆谋划已久。据说和珅对指证的所有罪状一一招认不讳。于是,嘉庆将这十大罪状,交给京师二品以上的官员传阅。依嘉庆的本意,是要将和珅凌迟处死。可是,他的妹妹和孝公主已经下嫁和珅之子,再三涕泣求情,嘉庆帝按康熙除鳌拜的前例,“加恩”赐和珅于狱中自尽。随后又查抄了和珅的家产,竟然超过国家十年的财政收入。
一代巨贪和珅最终死于非命,这是他自作自受。但是丢的是和珅的狗命,苦的还是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