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课堂学习法
6968700000004

第4章 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益理论指导(3)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可以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常给同学们说:请你勇敢的把你的见解说出来,不论对于错。这样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各抒己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害怕教师。亲其师就信其道。

让学生参与课程改革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课程改革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主动参与。一些学生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教师要发挥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学生对于镜子都很熟悉,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在根据问题确定需要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实验,看会遇到什么问题,商量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给同学们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举棋不定,就不断鼓励: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对错没关系。在不断鼓励下各小组都有同学站起来说出本组的设计方法,及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想出的解决办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有一组同学方法很特别:就用生活中的镜子也可以得到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是将刻度尺的一端贴在镜面上,从镜中和物所成的像可读出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这种方法一说出来,全班学生都很表现出了异样的表情,有惊讶、怀疑、赞赏、敬佩,同时也得到了启示:相信他我们,让他我们亲自经历实验过程,给他我们提供自展示的空间,让他我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让他我们畅所欲言。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服务好,使他我们由学会到会学。

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将定律概括成:三线共面,两线异侧,两角相等。这样便于学生的记忆。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用物近像远像变大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习题教学中,要让学生跳出题海,让学生说出: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有无其他方法?说解题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的综合回顾过程,便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与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性。

做到课堂上的民主教学

面向全体,激励学困生传统教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只关注少部分“尖子生”忽视了“学困生”。要做到真正的民主,课堂上,就要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老师的服务,对“学困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

特别注意激励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他我们的积极性,使他我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给他我们设计基本的知识题,让他我们先发言,课间找他我们谈话,作业面批面改,课外多给他我们辅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为课程改革有效推进创造有利的条件,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指导学生怎样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5.促进学生上课有效学习的方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师我们都在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会发现问题,走进有效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

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我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认识除法》一课的练习题设计中,在课前让学生在通过帮老师分书或小组里分学具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在刹那间开放起来,提出了“每人分几本?”“分给几个人?”等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是问题的讲解者,更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

学会解决问题,实现有效学习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最终的出发点。综观我们的课堂,许多孩子在提出问题之后开始等待,等待同学、老师的答案,而不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学生有效的学习。学习中,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l)建立学习小组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平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着学生学习水平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即学生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学中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会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2)激励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问题。

(3)注重学具操作

“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学生所提的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他我们将自制的圆柱上下底面剪下来,让他我们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检验圆柱上下底面的面积是否相等?

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探索、讨论中,就从上下两底面叠起来,是否重合;上下两底面的半径,是否相等;下上两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的方法中得出:圆柱上下两底面面积相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分析过程与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不要把过程与方法讲得过分精细、强调得过分强烈。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建立模式;估计和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引导参与评价,促进有效学习

参与评价也是实现课堂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

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人后,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学习将会主动有效。

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议论,是对学习的改进和补充,也就是“旧知识的改造”。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在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

6.激发学生上课学习兴趣的方法

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诗文名句导课;设疑造成悬念;用讲故事作导语;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利用语文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导课;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调控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

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练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我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我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我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课尾延趣

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7.培养学生上课学习习惯的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会思考的习惯

会思考是指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通过比较、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可以运用自如。例如,我们在学习分式方程时,可以联系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概念,通过举例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找出分式方程的特点,这样学生掌握自然就牢固了。

培养会提问的习惯

会提问是指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疑惑,并将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便能排除学生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益。

这就要求教师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相当幼稚、离奇的问题。这都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老师的表扬可以使这种学习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发展,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

培养会做笔记的习惯

简单地将老师的笔记进行抄写,这不叫做会做笔记,会做笔记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思维方法,思考过程以及存在的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