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课堂学习法
6968700000006

第6章 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益理论指导(5)

听课要全神贯注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是接收信息、信息加工、信息贮存、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再到接收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堂课里,这种信息活动的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

学习效率,取决于信息渠道的畅通与信息活动的质量。听课是接收信息,是信息活动的第一道关口,能否全神贯注,决定信息接收的量和信息活动的质,决定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

全神贯注地听课,即高度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听课,不一心二用。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课,不乱想,不乱动,不乱看,努力排除听课干扰,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边看,边听,边想,边写,思维处于高度竞技状态之中。当然一堂课几十分钟始终保持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违背心理活动规律的。

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既能随着教师讲授的波澜前进,也能在必要时,搞一点缓冲、舒展,自动调节,以作提神之用。学生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对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难点的讲授上,集中搞清教师讲授思路;对于教师讲授中自己已懂的部分,可以将大脑放松一瞬,以求调节兴奋与抑制生理机制,以求注意力新的集中。

积极认真地思考

学习离不开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也离不开思考。“思则明,不思则暗”,没有思考,理解新概念,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是一句空话,听课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转换的。

学是接收、贮存信息,思是判断、处理信息,思维总得有思维着的东西,思维着的东西即是学得的知识,知识便是思维的“原料”。

学是基础,思是发展,学的过程即思的过程,学必思,思在学中,善思才算善学。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课堂上的积极认真思考,就是要思考所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1)要弄懂当堂的新知识

听懂新知识是上课的目的,是发展智力的前提。那种听课不求甚解,“当堂不懂课后补”的做法,既浪费时间,又于智力发展无益。何谓“懂”?一是把新知识的概念弄明白;二是把道理弄明白,即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明白。

从系统论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听明白概念或结论是实现输入信息有效性的保证,弄明白其道理即明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没有听懂作保证,即没有输出信息有效性作保证,信息加工便不可能进行,信息贮存、输出、反馈也就不复存在,听课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2)要理清教师的思路

教师的思路,即教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学生听课不能仅满足于把新知识弄懂,还应把教师讲裸的思路理清。理清教师思路的意义在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能力,掌握治学本领。这是我们研究学习方法的根本意义所在。

某位全国高考理科状元曾说过:“听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与教师的做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可见,理清教师讲课思路的重要意义。事实也证明,这种听课方法也正是那些优秀学生所共同运用的方法。

(3)要善于问答

“学问学问,不问难以成学。”在课堂,必须设问,但也不可乱问,一定要认真思考,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旨在寻求答案的问于培养能力无益,旨在寻求思路的问是善问之道,并有助于培养能力,学生在善问的同时,还要养成喜欢积极回答和善于口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问题的习惯。

10.提高学生上课学习效率的技巧

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类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听老师的讲解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听教师讲解的策略问题。

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证能够听好教师的讲解,并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一方面应该主动的讲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该注意运用一些科学的听课方法和策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听课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做好听课的准备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这前及时补上。这样可以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物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讲解的。另外,学生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将记录下来。有时,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相配合。因此,学生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应该准备好使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的学习用具。

(3)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有充沛的精力。

集中注意力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都是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能力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即教师。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听好课,首先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听觉通道的畅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把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那么,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从听懂到掌握之间不定期存在一个思维过程的问题。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耳朵,而且要“大脑”用“心”想。也就是听课过程中,大脑思维活动一定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学习效率。

听课要有针对性

听课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听课方法。这是听课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毫无疑问,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真正要符合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听课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己的听课活动。

积极的回答问题和提问题

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效果,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会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应该积极要求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双向的交流与沟通。

正确处理处理听讲和笔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作笔记是必要的,但是,“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

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听课应该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是多重的因素来决定的,学习态度是关键,学习方法的改进是促进因素。学习的动机、方法的使用与研究、学习效率的达成是互为牵扯的,犹如哲学家所研讨的一些问题一样,不能割裂来看,应该是统一的整体来看。是个系统工程,多因而成正果。

11.促进学生课上有效倾听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总想让学生多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却无形中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其实,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听”是人们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是人们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学得好的,正所谓“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人的生存、学习、发展乃至创造,都必须有较好的听力。

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培养倾听能力对于小学生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让有效倾听贯穿课堂始终,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进而提高课堂实效。

言传身教,树立倾听榜样

“你上课要专心听讲啊。”当我们这样提醒学生时,别忘了自己也要敞开心扉,打开耳朵,用心倾听孩子的回答,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倾听,才能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使生命与生命呼应与交融。

教师以饱满的热情、专注的神情、欣赏的态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不打断、不制止、更不能取笑孩子,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孩子,引导孩子多想多说,在不经意间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树立自信,掌握知识。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细心的引导,必要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学生是从教师的言行中学习倾听的,教师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润物无声,强化倾听意识

在教室的墙上,贴上关于倾听的名言。如:“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让孩子们多听优美的诗句、故事或谜语。每周评出几名“倾听能手”,让能手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孩子善于倾听,化有限的空间为倾听的乐园。

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意坐到“听众”中间和孩子们一起听,让他明白“倾听”不光是老师的事情。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注意环顾四周,以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对听得认真的孩子,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一个眼神,一次表扬,一个微笑往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瞧,伟志今天听得多认真啊!”“大家看,石瑞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鸿飞真厉害,这么小的区别都被她听出来了,他有一双金耳朵!”“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

往往受表扬的是一个,受益的是一大片。这些评价就像兴奋剂,把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强化倾听意识,就是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做一名倾听者的价值。

12.发展学生课上学习智慧的技巧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须承诺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

由此看来,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课堂上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不在于课堂设计是否有基础性、拓展型与研究性之分,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深入文本,开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矿藏,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以滋养他们的心智,润育他们的灵魂,丰富深化他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还在于教师在组织学生感悟文本、研读文本、探讨交流时,能否启迪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感悟智慧、实践智慧、内化智慧,最终达到发展智慧。

发掘个人生活,回归自身

家庭熏陶、个人生活际遇和亲朋交往等构成了学生的个人积淀。特别当学生刚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童年,正处在充满憧憬的少年时期,这期间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而言是一笔可贵的宝藏。

例如,学习《社戏》可以让学生联系童年经历加深理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天真烂漫的小伙伴,无忧无虑的笑声,丰富多彩的趣事。在你记忆的宝库中有没有“双喜”?有没有“阿发”?学习《竹影》,可让学生思考:童年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回忆一下,你是否也进行过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联系社会现实,回归生活

“知识的课堂之所以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就在于生活是学生智慧生成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启迪,学生也就失去了可贵的灵气。”正因为如此,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比如,学习《斑羚飞渡》,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人们戕害动物的惨剧、自然保护区志愿者与盗猎分子的斗争及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谈课文中的猎人的行径,学生的感受与体悟将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