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34

第34章 文化的故事(7)

◆鱼龙混杂

【释义】“鱼龙混杂”比喻成分复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一时难以分辨。

【出处】此典出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白难分,龙蛇混杂。”

“皂白难分,龙蛇混杂”,这是伍子胥为了报楚平王杀父杀兄之仇,由楚国跑到吴国后,对吴王阖闾说的话,原文主要意思是:楚平王昏庸残暴,大臣们作威作福,在楚国国内黑白不分,混淆是非,人妖颠倒,鱼龙混杂……

◆南风不竞

【释义】南风:指南方的音乐。竞:强劲。比喻战争中一方失败的趋势。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八年》。

春秋鲁襄公十八年,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襄公只得派使者去向晋国请求援助。晋国国君平公联合了郑、宋、卫、曹等组成“十二国大联盟”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都城临淄也被盟军围困。

正在这时,郑国的大夫公孙舍之和公孙夏派人给郑简公送来一封密信,说大夫公子嘉密谋叛乱,勾引楚军伐郑。现在,楚国的军队已经出发,要郑简公赶快率军回去救应。

郑简公马上把这一情况告知了晋平公,晋平公请中军元帅中竹偃一起前来商议。中竹偃说:“大王,临淄城墙高大而坚固,并非一日就能攻破,现在楚国又去攻打郑国,如果郑国被楚军攻破,责任在晋国,我们应该撤围,回兵救郑!”

晋平公听了,便让郑简公先率兵回国,自己率领11国的大队人马,随后赶到。

几天后,大军来到竹阿(今山东厉城西南),晋平公知道楚军十分强大,此次救郑胜负难卜,心中闷闷不乐。乐官师旷弹琴为晋平公解闷。弹毕,师旷对晋平公说:“大王不必发愁,我刚才弹琴的时候,北风清越平和,而南风微弱低沉,死气沉沉(南风不竞)。楚国这次出兵,必将劳而无功。不出三天,一定会有好消息的。”

晋平公似信非信,便派人前往郑国探听消息。果然如师旷所料,楚军已经退兵回去,而谋反的大夫公子嘉也已经被处死。

原来,公子嘉原准备和楚军里应外合,但公孙舍之和公孙夏知道他的阴谋后,严加防范。接着,郑简公又率军赶回。而楚军进入郑国国境后,恰巧又碰到雨雪纷飞,天寒地冻,楚军冻死了不少人,又不见公子嘉内应的消息,便撤兵回去了。

晋平公十分佩服师旷从乐声而测吉凶胜负的本领。又把这消息高兴地告诉了其他诸侯,然后平安返师。

◆南冠楚囚

【释义】指被俘的楚国囚犯,泛指战俘和囚犯。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

春秋时期,晋、楚是两个大国,它们为互相争夺霸主地位,经常战火不断。

公元前584年,晋国和楚国在郑地交战,楚军大败,有个名叫钟仪的官员被晋军俘获,押回晋国囚禁。

钟仪被关押在晋国的一个兵器库内,他每天都仍然穿着原来的服装、戴着楚地的帽子,深深地怀念着楚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楚国去。

过了两年,晋国和楚国又发生了战争。有一天,晋景公看到了钟仪,就问看守他的官员:“那个戴着楚地的帽子的囚犯是谁啊?”官员回答说:“他叫钟仪,是两年前抓到的楚国俘虏。”

晋景公听了,就让钟仪暂时获得了自由,安慰了他几句,与他交谈起来。交谈中,晋景公得知钟仪能弹奏乐器,就让他弹琴。钟仪弹奏了一首楚国曲子,表达了他强烈的思念故乡的感情。

过了些日子,晋景公和上卿范文子谈到了钟仪的事,范文子说:“我们老和楚国打仗也不是个办法,不如把钟仪放回去,促成晋、楚和好。”

晋景公也有同样的想法,就采纳了范文子的建议,举行仪式,送钟仪回楚国。钟仪回国后,果然为促成晋、楚和好作了很大的贡献。

“南冠楚囚”就是戴着南方帽子的楚国囚犯,比喻囚禁于异国而怀念祖国的情怀,也可用来指囚犯。

◆南楼理咏

【释义】“南楼理咏”的意思是,在南楼上温习吟咏。人们用它指文人集会或用以表现月夜景致。

【出处】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曾任中书令,执掌朝政。陶侃死,庾亮代镇武昌。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文康。

庾亮镇守武昌,时值秋夜气佳景清,他邀请属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温习吟咏。音调正强劲有力的时候,楼前的小道上传来响亮的木屐声,人们料定,是庾亮来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庾亮带领十来个随从走来,诸位才子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请再留一会儿,我对这里的兴趣很浓呢!”于是,他坐在床上,与大家一起吟咏、笑谈,气氛非常融洽快乐。

◆响遏行云

【释义】嘹亮歌声阻止了天上飘动的云彩。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秦青是战国时有名的歌唱家。有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投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

在他的学生中,有个名叫薛谭的人长得很帅,也很有唱歌的天赋。他在秦青这儿学了几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于是,他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快要赶上老师,没有必要再向老师学习了。有一天,他就向老师提出回家的要求。

秦青很喜爱薛谭,有心要把他培养成为出名的歌唱家。这时,他见薛谭前来辞行,知道他有点骄傲自满,但他也没有当面批评和挽留薛谭,只是说:“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为你设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带着其他学生,备了酒菜,在大路口设下酒宴为薛谭送行。席间,秦青对薛谭说:“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给你留作纪念吧!”

秦青说完,就一面打着节拍,一面唱了起来。这是一首专为送行而作的歌,歌声雄浑悲壮,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那些树木仿佛被他的歌声震动了,连天上飘浮的云朵也好像被他的歌声所吸引,止住了脚步聆听着,不再飘动。

薛谭听了老师的歌,感到非常惭愧。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根本无法与老师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面前,诚恳地请求老师的原谅,表示自己还想继续跟老师学习,不回家了。

秦青见薛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非常高兴,就让他留了下来。从此以后,薛谭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一名很有造诣的歌唱家。

◆城下之盟

【释义】“城下之盟”指的是在敌人的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签订屈辱的盟约。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有一次,楚国派兵攻打绞国,楚军直逼绞国的南门。楚国大夫屈瑕(官居莫敖,又称莫敖屈瑕)说:“绞国只是一个小国,而且做事草率。做事草率,就缺少谋略。我看,我军砍柴的人外出打柴时,不用派兵加以保护。这样,可以引诱敌军出城。”楚王采纳了屈瑕的建议。果然,绞军俘获了三十个楚军的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抢着出城,在山上追赶着楚国砍柴人。没想到,楚军早已镇守在绞国的北门,并在山下设有伏兵。楚军大败绞军,逼着绞国签订了耻辱的城下之盟,然后班师回国。

◆帝不果觞

【释义】这个成语讽喻清廷官僚机构的极度臃肿重叠,连杯酒都赐不成,由此可知,做一件正事,该是多么难了。如此腐败政体,不“更法”、“改图”如何得了?这是作者对清朝末年“衰世”极其辛辣和尖刻的批判和揭露。

【出处】此典出自《龚定安全集》:“帝默然而息,不果觞。”

天上的神仙都来朝拜天帝。

天帝命令说:“赐给他们酒喝!”

天帝的司觞大臣便拿了简记去登记每个神仙的姓名,但是登记了三千年也没登记完。

天帝问是什么原因。司觞大臣报告说:“各位神仙都带着抬轿的轿夫。”

天帝默默地叹了一口气,没有赐给他们酒喝。

◆春蚓秋蛇

【释义】“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萧)子云近世擅名汇表,然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梁朝的萧子云从小就喜欢书法。他的书法虽出于近世,却独具一格,因而在长江一带很有名气。但当时有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萧子云的书法“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意思是:只能说他会写字,因为他的字没有骨气,每行字都像春天的蚯蚓,每个字都像秋天蜷曲的蛇。

◆枯梧不祥

【释义】用以表明为人忠与不忠,主要就看有无私心。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说符》:“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

邻人父固请以为薪。

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有一个人家里有一棵干枯了的梧桐树,邻居的老大爷对他说干枯了的梧桐是不吉利的,于是那个人便立刻砍掉了那棵干枯的梧桐树。

这时,邻居的老大爷执意要求那个人把枯树送给他当柴火烧。

那人听了很不愉快地说:“邻居的老大爷只是想找柴火烧,才让我砍掉这棵树的呀。我的邻居这么阴险怎么行呢!”

◆洛阳纸贵

【释义】形容文章好,流传广。连纸都涨价了。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

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绝妙好辞

【释义】“绝妙好辞”形容极妙的文辞。

【出处】典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东汉时,会稽郡上虞县有一个孝女,叫曹娥。她的父亲曹盱会唱歌跳舞,有人说他居然能迎来神仙。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农历五月五日(公元143年),曹盱为了迎接伍君神,乘船沿江溯流而上,没想到却被洪水吞没,最终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悲号痛哭,十分想念父亲。她把一个瓜放到江上,说:“假如父亲的尸体在这里,瓜儿你就沉下去。”她等了十七昼夜,也哭了十七昼夜,瓜儿突然下沉了,曹娥马上投到江里,自杀了。

上虞县的县令度尚很敬佩她,为她改葬,并命弟子邯郸淳为她撰文立碑,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

魏武帝曹操曾经路过曹娥碑下,主簿杨修(字德祖)也一起跟随着。曹操见碑背上题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他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杨修说:“你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曹操说:“你先不要说,等我考虑考虑再说。”等到向前走了三十里路以后,曹操才说:“我已经弄明白了。”于是叫杨修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杨修说:“这八个字,是另外四个字的隐语。‘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比喻‘绝’字;‘幼妇’,说的是少女,比喻‘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比喻‘好’字;‘齑臼’,就更容易。‘齑’,是切细的酱菜或腌菜,并且带有辛辣味儿。把它放在臼里,臼就要承受辛辣之物。‘受’和‘辛’合起来就是‘辞’。因此,‘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的隐语是:‘绝妙好辞’。”曹操已经把自己的见解记下来了,与杨修的说法几乎相同。曹操十分感叹地说:“我的才智远不如您,走了三十里路,才想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