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56

第56章 哲理的故事(3)

◆七步之才

【释义】在七步之内,成诗一首。比喻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东阿王曹植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自小敏而好学,文才出众,十来岁就能吟诗作赋,因此曹丕心中暗暗妒忌,继位称帝后就借机打击曹植。

有一次,曹丕对曹植说:“听说你才思敏捷,我却从没有当面试过,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要成诗一首,如果不能,我就要治你欺世盗名之罪!”

曹植无奈,只得一面走,一面做诗,还没走满七步,便做成了一首: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全诗用同根生的萁、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箕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不睦,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对曹丕沉痛而严肃的责问,是批评,也是规劝。曹丕当时听了这首诗,受到了感动,就不再陷害曹植了。

又作“七步成章”、“七步成诗”、“七步奇才”。

◆七纵七擒

【释义】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指正确使用攻心战使对方心悦诚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为兵出祁山伐魏作准备,于公元225年率军平定南方,当时南方首领是孟获,他和诸葛亮之间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因此决定把他招降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有勇无谋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将会被诸葛亮处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阵,若只如此,既容易胜耳)。诸葛亮就放他回去。这样一连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最后孟获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族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就这样,孟获等终于归顺了蜀汉。

◆九牛一毛

【释义】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京剧《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汉时名将李广的儿子,他精通兵法,英勇过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将。

汉武帝时,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疆,为了打击匈奴的气焰,汉武帝特派大将卫青征讨匈奴,任李陵为骑都尉,率五千军马为侧翼,对匈奴进行包抄。

在主力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李陵的部队首先与匈奴的十万步军相遇。李陵率先冲入敌阵,英勇杀敌。远者箭射,近者枪挑,杀敌数百人,匈奴兵稍稍后退。但很快又集结起来,向汉军反扑。

战斗异常残酷,汉军的弓拉断了,箭射光了,刀剑变形,锋刃倒卷。他们除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最后,匈奴死亡三万余人,李陵则力尽被擒。

匈奴首领左贤王,非常欣赏李陵的武力和谋略,劝他归顺匈奴,李陵坚决地拒绝了。于是左贤王又用高官厚禄、美女佳肴进行诱惑,李陵仍毫不动心。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有人竟向汉武帝谎报军情,说李陵已归降匈奴。汉武帝闻讯勃然大怒,竟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

司马迁听说汉武帝如此处置,觉得既不公平,又不稳妥,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面见汉武帝为李陵辩解,司马迁说:

“李陵将军此次出兵,屡战屡胜,最后失利被擒,但杀敌三万,战功可谓赫赫。况且,汉军与匈奴众寡悬殊,汉军主力又未能及时到达,所以责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诛杀其家属,那么就等于逼迫他投降匈奴,请陛下三思。”

汉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忠言,并怪罪他为叛将表功,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为宫刑。这种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汉代仅次于斩首。

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痛苦万分。他几次想到自杀,认为受到这种刑罚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虑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只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得是那样惨痛感人。他在信中说: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杀也不能涤尽这样奇耻大辱,假如现在死去,只不过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将同蝼蛄、蚂蚁一样,毫无区别。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关在污浊的牢房里没有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事业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传……”

到了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才走出监牢。出狱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专门负责将皇帝的命令下到尚书,把尚书口奏事宜呈给皇帝。

司马迁一刻也没有停止《史记》的写作,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二桃杀三士

【释义】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勇士。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谏下二》。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员大将。三人以勇猛无敌、力大无穷而闻名。

但这三个人都没有修养,态度傲慢无礼,胡作非为,宰相晏婴深以为患,就对齐景公说:“我认为贤明君主手下的将官,应该明白君臣的礼节,懂得上下的规矩。这样,在国内才可以避免暴乱,对国外才可以阻挡敌人。可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既无君臣之仪,又无上下之礼,傲慢狂妄,破坏法纪,因此他们是危害国家的人,不如趁早除掉他们!”

齐景公为难地说:“他们三人武艺高强,怎么办呢?”

晏婴说:“我倒有个主意,你派人去送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按照功劳大小分配,谁的功劳大,谁就可以吃桃子。”

齐景公按计行事。

公孙接高兴地说:“我的力量既能够制伏野猪,又能够逮住猛虎,按我的功劳可以吃桃子。”于是他先拿起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带兵打仗能够打退敌人三军,我也有资格吃桃子。”于是他也拿去一只桃子。

这时,桃子被拿光了。古冶子愤愤不平地说:“我曾经跟随君主出门,有一次过河,主公的马让河中的大龟衔走了,我把大龟杀死,救回了马。若论功劳我应该吃桃子,你们二人还不将桃子交还给我!”说罢,便拔出剑来,要与公孙接、田开疆交锋。

公孙接、田开疆看见古冶子动了气,心里觉得过意不去,便说:“我们的勇猛不如你,我们的功劳也不如你,我们先取了桃子不让给你,是太贪婪了,深表惭愧。我们只有一死,才能表示勇敢和义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看到他们二人自杀了,心里很难过:“他们都讲义气和勇敢却死了,我如果不死,不就是没有义气和勇敢的人吗?”于是丢下桃子也自刎而死。

◆人弃我取

【释义】人家丢弃的,我去收取,多指经商要抓住行情及时机,以获取丰厚的利润。后多指自己的兴趣、见解与他人不同。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时,李悝任魏国相国,他鼓励农民积极开荒拓耕以取得丰收,并推行变法。其中的“平籴”法很得民心,即当丰年时,国家平价把粮食购进;荒年时再以平价向老百姓出售。

当时,洛阳大富商白圭,从李悝的经济措施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经营致富的理论,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思是说:“别人因生产过剩而低价抛售,他就收购;别人高价索求,他就出售。”

白圭的具体做法是:在五谷成熟的季节,粮食大量上市。粮价变得很便宜,他就大量购进粮食,囤积起来。而这时不是蚕茧出产或割漆的季节,市场上丝、漆存货极少,价格昂贵,他就乘机把自己囤积的丝、漆以高价卖出去。按照同样的道理,到了蚕茧出产的季节,蚕丝生产多了,价钱就很便宜,但粮食的价格却上涨了,于是就低价收进蚕丝而高价卖出粮食。这么一来,致使白圭买进的货物价钱都很低,而卖出的时候价钱却很高。如此三番两次,白圭暴富。

◆入吾彀中

【释义】彀:张满弓。进到我的射程范围里了。比喻他人中了自己的圈套。

【出处】五代·南汉·王定保《唐摭言》。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暗地去视察御史府(取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控制之中了!”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之君,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善用权谋,否则,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

唐太宗此话是网罗人才的意思,作为成语,后来意思有了变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释劣】形容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计。

【出处】佚名《管子·权修》。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辅助齐桓公改变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并施行一切措施富国强民,使齐国成为当时第一强国并首先称霸。后来,出现了《管子》一书,相传是管仲所作,其实是后人托名管仲编撰的。书中有《权修》一篇,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大意是:希望一年就有所收获的,就种谷子;希望十年以后取得较大收获的,那就种树;希望受益终身的,那么最好是培养人才了。因为种谷子一年就可以收获;种植树木,十年也可以获得利益;如果培养一批人材,就能长远地取得利益。培养人材,这是君王称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管仲说出了取得短暂利益和长久利益的不同,及其艰辛的不同,所受磨炼越久,才干也就越杰出。要使国家强盛,改革成功,必须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十羊九牧

【释义】九个人牧十只羊,浪费人力。原比喻官多民少,后用于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出处】唐·魏征等《隋书·杨尚希传》。

南北朝时北周的杨尚希,在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为官,长期担任要职。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杨尚希对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隋文帝将一切恢复汉制,完全改变北周鲜卑族政权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项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州郡。

但是,隋朝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圆还不到100里,就设几个县,不满1000户人家的一块小地方,却要分属两个郡来管辖。这样,官府机构当然也相应增多,官员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种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这简直使国家不胜负担。

杨尚希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向隋文帝报告了自己的意见:“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没有必要。当务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来,闲置的州郡撤并掉。这样对国家来说,地域、人口还是这么多,每年的租调、粮食、布匹等项收入,不会减少,而开支却可以大大节省。并且还可以把能派上用场的贤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办事效率也会明显提高。”隋文帝于是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人成虎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出现,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魏国的太子将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当人质,来获得赵国的友好,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庞葱一直受到魏王重用,怕去赵国后有人背后说他坏话,魏王不再信任他。为此,临行时特地到王宫里对魏王说:

“大王,如果有人向您禀报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立刻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

庞葱接着问:

“如果第二个人也向您禀报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说:

“我将信将疑。”

庞葱紧接着问:

“要是第三个人也向您报告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一边点头,一边说:

“大家都这么说,我相信了。”

庞葱分析说:

“街市上没有老虎,这是明摆着的事。但三个人都说那里有虎,便成为有虎了。如今我陪太子去邯郸,那里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今属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比王宫离街市要远得多,再说背后议论我不是的,恐怕也不止三个人。希望大王今后对这些议论加以考虑,不要轻易相信。”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公子去吧!”庞葱去赵国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