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6969800000058

第58章 哲理的故事(5)

◆小时了了

【释义】小时候聪敏,长大后未必有成就。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子,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能言善辩。他随父在洛阳时才10岁,当地有个叫李元礼的名士,孔融很仰慕他,就去拜访。看门的因他只是小孩就不予理睬,也不通报。孔融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你这样对我,看我让你主人怎么收拾你。”那人见他大模大样,一本正经,哪还敢怠慢,急忙很客气地请他进去。

李元礼见了孔融,并不相识,就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缘呀?”孔融就将自己的老祖宗孔丘搬了出来,与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李聃拉上了关系。原来。孔子和老子在几百年前是有过交往的,这与亲戚关系又有什么不同呢?李元礼听了这孩子一番振振有词的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一会儿,有位叫陈韪的大官也来李府拜访。众人就把刚才发生的事讲给他听。陈韪是个很傲慢的人,便瞥了一眼孔融,见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便嘲笑地对孔融说:“小时候聪明懂事,长大了未必能做出什么大事来(小时了了)。”

旁人听了,对他这种态度很不满意,李元礼也在皱眉。孔融听了倒一点不恼怒,只冷冷地回答他说:“照您的意思说来,那么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吧?”

陈韪无言以对,又不能否认自己小时候聪明,但承认就证明自己也做不成大事,一时很尴尬,众人齐声赞叹孔融回答得好,而李元礼也从此更器重孔融了。

◆小题大作

【释义】很小的事情却大动周折,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处理。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赵国的孝成王,谁都知道他是个很不成器的君主。他贪图小利而不计大害,遇到重要事情却偏偏独断专行,尤其听不得正确意见。每逢大事需要决断,当正确与错误两种意见同时摆在他面前要他选择时,他都能毫不费力、十分坚定地选择错误意见。远的不说,就说他接受韩国的十六座城池,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却使赵国蒙受了致命的打击。在这些事发生之前,他还干过一件蠢事。

有一年,燕国与赵国发生领土纠纷,燕一怒之下任命高阳军为统帅,率大军十万进攻赵国。孝成王听到军报立刻吓得六神无主,他甚至认定赵国的将领都没能力与燕军对抗。他自己决定派人到齐国,聘请齐国大将田单出任赵国统帅与燕军作战。

赵国的使者到了齐国,向齐王说明来意。

齐王心想,这次可不能便宜了赵国,就对使者说:“可以让田单帮助你们,但你们必须把济水以东的三座城池和高唐平原一带的五十七座城邑、集市全部奉赠齐国。”

使者不敢擅作主张,只好返回向孝成王请示。孝成王也觉得齐国的要价太高,但担心拒绝了,燕国会把赵国灭亡,想了想,最后痛下决心,答应了齐国的苛刻条件。

他的这种荒唐决定引起了朝堂上下的巨大震动。谁也弄不清成王到底在发什么神经,纷纷在私下议论不休。

最为不满的是老臣马服君赵奢,但他也不敢公开反对,只好找相国平原君大发牢骚说:“我们赵国并不是没有能够统兵御敌的大将。为了聘请田单,居然一下子割让五十余座城池,不是太小题大作了吗?要知道,五十座城池来之不易,守之艰难,那可是用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怎么竟如此轻率地拱手让给齐国呢?”

平原君却劝慰说:“这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何必再谈呢?”

赵奢气愤地说:“赵国兵强将勇,能征善战者不下万人。如让我为大将率兵迎敌,不出百天就能把燕军全部肃清。田单算个什么东西!他如果无能,一定会败给燕国;真的有本事也不会为赵国出力。用田单有害无利,道理明摆着,国君怎么会看不透呢?”

赵奢见平原君态度冷漠,只好叹口气走了。

◆不可同日而语

【释义】不能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表示两者差异太大不能相提并论,互相比较。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2000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邻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对赵国虎视眈眈,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

“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这两种境遇不可同日而语呀!我的意见请大王深思。”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100辆车、2万两黄金、100双白璧和许多绸缎、衣服,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不自量力

【释义】量:估量。本义指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的实力。后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与旁边的郑国相比,就像是把一个小鸡蛋放到一块大岩石上,相差十分明显。

有一次,息国和郑国之间产生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于是矛盾便激化起来。息国国君脾气十分暴躁,他怒气冲冲地拍着桌案,高声叫道:“哼,郑国虽是大国,我也不会怕它,我要调集人马,打到郑国国境去,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这时,一个臣子上前对他进行劝说。

“好了,不要说了,”息国国君没等大臣说完,就大发雷霆,“不管谁对谁错,这兵我是一定要出!”

大臣一听,没有办法,只好磕头告罪而去。

结果,息国出兵后不久,就被郑国打得惨败,楚国乘机就把息国给吞并了。后来,有识之士认为息国是自不量力,自讨苦吃,自取灭亡。

◆不知所云

【释义】言语紊乱、空泛,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蜀帝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当时才17岁,他什么也不会,但他很尊敬诸葛亮,诸葛亮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囤积粮食,训练军队。准备军力增强后出师伐魏。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不鼓不成列

【释义】原指在敌人尚未排成战斗行列、作好战斗准备时,不向他们发动进攻。后以讽刺死守教条、错失战机的愚蠢行为。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名叫兹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一向以仁义标榜自己。

当时宋国还比较弱小,但宋襄公野心不小,在五霸之一、盟主齐桓公死后,他竟想取代楚国当盟主,因为宋国实力有限,加之襄公死守“仁义”的姿态,结果在强大的楚国面前,弄得身败名裂。

当宋襄公也想仿效齐桓公大会诸侯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大臣臧文仲闻讯,就评论说:

“抑制自己的愿望去迁就别人,这还勉强可以;一味让别人来服从自己的愿望,成功的希望就很少了。”

公元前639年,宋国和齐、楚两国在鹿上举行会盟,宋襄公竟然向楚国提出要求:让当时归附于楚国的中原地区的诸侯尊奉他为盟主,楚国表面答应了。宋公子目夷忧心忡忡地说:“小国争着要当盟主,这对它来说是一种灾祸——宋国怕是要灭亡了!失败得晚一点就算幸运了。”

这年秋天,诸侯们在孟地会见宋襄公。目夷叹道:

“灾难就要降临了!国君称霸的欲望太强烈,这怎么得了?”

果然,楚国愚弄了宋襄公,并把他抓了起来,以此作为要挟,攻打宋国。

幸亏公子目夷在国内加强了防御,楚国人感到攻打宋国难以取胜,便在薄地与各国诸侯会盟时,释放了宋襄公。

但宋襄公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第二天,他就对楚国的盟国郑国发动进攻。

楚国为了援救郑国,便发兵攻打宋国。宋襄公不听大臣的劝告,硬要跟楚国决一胜负。

宋襄公亲自带领军队在泓水边上与楚军作战。

当宋军已排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的时候,司马子鱼建议襄公下令攻击楚军,襄公说:“不行!”

当楚军已全部过河但还没有排好阵势的时候,子鱼再次建议襄公发起攻击,他说:“还不行!”

待等楚军一切就绪之后,宋军这才开始向他们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打得大败,宋军指挥官伤亡惨重,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伤。

宋国人都认为,这次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宋襄公没有把握战机,及时向楚军发动攻击。宋襄公不但不吸取教训,承担责任,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两军作战之时,君子是不会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也不俘虏头发已经花白了的人。古代作战的规矩是:不在狭窄险要的地方阻击对方。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代(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后,将殷遗民封在宋国),不鼓不成列(但我坚守仁义,绝对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

人们听了他这番迂腐的言论,都苦笑摇头,虽当时目夷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但宋襄公直到伤势过重死去之时也没开窍。

◆六出奇计

【释义】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秦末汉初的陈平,他是一个较有智谋的人,当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先后投奔魏王咎、项羽等,但由于不被重用,最后又归顺刘邦。

刘邦问陈平:“你为什么一会儿替魏王做事,一会儿替项羽做事,现在又来替我做事?”

陈平回答说:“魏王和项羽怎么能够跟您相比呢?我听说您能够知人善任,爱惜人才,所以来投奔您。”

后来,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里,刘邦问陈平怎么办。陈平说:“只要你拿钱去收买项羽身边的人,挑拨他同范增、钟离昧等人的关系,就一定能够解围。”

项羽身边的一些人被收买后,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要叛楚降汉,项羽从此就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刘邦用陈平的计谋,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见了使者,假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范增将军呢,原来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叫人撤去酒席,换上粗食。使者回去报告项羽,项羽就对范增产生怀疑,把范增气走了。接着,刘邦又根据陈平的建议,夜里从荥阳城的东门放出妇女2000人,项羽以为汉军要突围,便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到东门,刘邦便从西门逃了出去。

韩信破齐后派人去向刘邦提出他要做齐王,刘邦当着那人的面要发怒,陈平暗中用脚踢他,暗示他叫他同意。那人走后,他对刘邦说:“你暂时忍着,不然韩信会起兵作乱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有人密告韩信要谋反,刘邦问计于陈平,陈平说:“你可以假装去云梦视察,在陈这个地方会见诸侯,等韩信来了就逮捕他。”韩信果然到陈的郊外来谒见刘邦,刘邦把他抓了起来。

汉高帝七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大军围攻晋阳,刘邦率军30万御驾亲征,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没能解围,最后陈平以重金贿赂冒顿的皇后,使刘邦得以脱险。

陈平投奔刘邦后,在六次关键时候,六出奇计使刘邦化险为夷,他因而也六次加官晋爵,深得刘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