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46

第46章 性格的故事(6)

〖玄石戒酒〗

【释义】“玄石戒酒”比喻那些与本性相联系的强烈嗜好是不容易戒绝的。

【出处】此典出自《郁离子·虞孚篇》。

过去有个叫玄石的人,特别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力像火一样,熏灼他的五脏,蒸煮他的肌肉骨骼,身体像要裂开一样,各种药物都治不了。过了三天才好起来。他对同伴说:“我是知道酒可以喝死人了。我再不敢饮酒了。停了不到一个月,饮酒的同伴来了,对他说:“试着尝一点吧。”也只吃了三杯便停止了。第二天增加到了五杯,再后一天便增加到十杯,再后一天便一大杯一大杯地往肚里灌了。他完全忘记了那一次的教训,直到最后喝酒喝死了。

〖田骈不宦〗

【释义】“田骈不宦”是对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绝妙讽刺。

【出处】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国有个普通人去拜见田骈,对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声称不愿做官,而愿意替人服役。”田骈说:“您从哪里听说的?”那人回答说:“我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田骈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人回答说:“我的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但刚满三十岁,就生了七个孩子。是不出嫁,但大大超过了出嫁啊!如今,您宣称不做官,却拿三千钟的俸养,使唤着一百多名仆役。不做官是不做官,可是大大超过了做官的啊!”

田骈连忙向他表示歉意。

〖目不见睫〗

【释义】原意是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自知之明。

【出处】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又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

战国时,越王无疆执掌政权,他想与当时的其他国家争霸,就对外使用武力,准备北面向齐国用兵,西面对楚国侵略。齐威王知道越国要向齐国进攻,就打发人去对越王说:“越国不去攻打楚国,大既不能称王,小也不能称霸。我想越国之所以不去攻打楚国,是因为得不到晋国的支持。”越王说:“我对晋国的希望是保持中立,不想和他们两军相对,难道晋国还会来攻夺我的城池吗?”然后他又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情况后,对晋国的不趁时机去掠取楚国的土地,认为十分失算。

齐国使者听了越王的见解,说:“我觉得越国没有亡国是件幸运的事情,大王你看得多么虚浅!我一点不重视那种运用智慧像使用眼睛的做法,眼睛虽然能看清楚细微的毛,却看不见自己眼睑上的睫毛。现在,你只看见晋国的失计,却看不见越国本身的错误,只盼望晋国去瓜分楚国,又不能和他联合,怎么能够全凭希望呢?大王不如现在出兵去攻打楚国,先夺长沙一带的产米区(楚国在今湖南、湖北地方)和竟泽陵的产木材的地区,那么就可以建立霸王的基础了。”越王被齐国的说客打动了,就放弃了齐国而去攻打楚国了。

〖任劳任怨〗

【释义】做事不辞劳苦,不避怨言。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权》。

赵盾是晋国的相国,因种种原因想离开晋国而另投他处,但赵穿不同意让他走,并想出一个办法请赵盾回宫,他用保护桃园为名,让200名勇士把晋灵公给杀了。

赵穿干了这事,赵盾心里老是不痛快,担心谋害国君的罪赵家担不了,于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册是怎么写这件事,他拿来一看,上写:“秋正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

赵盾哆嗦着对太史道:“你弄错了吧!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那时候,我还在河东。你怎么叫我担这个罪名啊!”

太史说:“你是相国,国家大事由你掌管,你虽是跑了,可是还没有离开本国的地界,相国的大权还在你手里。要是你不许赵穿那么办,那你回来以后,为什么不捉拿凶手办罪呢?”

赵盾觉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许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劳任怨的。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说:“算了,我只要于心无愧就是了。”

《盐铁论·刺权》说:“蒙其忧,任其劳”,后演化为“任劳任怨”的成语。

〖刘伶荷锸〗

【释义】“刘伶荷锸”形容放荡不羁,不以生死为虑的名士作风。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刘伶传》:“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

晋代名士刘伶,字伯伦,与阮籍、嵇康等人关系很好,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身高六尺,相貌丑陋。放纵性情,怡然自得,常把庄子邈视宇宙、等同万物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主张。他恬静寡语,不随便交朋友。但每当与阮籍、嵇康见面,就异常兴奋,神情欢愉,手拉着手走进竹林。刘伶从不把有无家产放在心上。他经常乘坐人力挽拉的小车,带一壶酒,让人扛锹跟着,对随从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立即把我埋了。”他忘我的程度竟到了这种地步。

〖刚愎自用〗

【释义】愎:固执。形容固执自信,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郑国是中原一个弱小国家,经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有一年,楚国国君楚庄王又领兵来犯。郑国不是楚国的对手,只好乞降议和,楚庄王同意了。就在这时,晋国出兵来救郑国,领军统帅是荀林父,副帅是先毂。荀林父见楚郑已经议和,便决定收兵。

先毂反对荀林父说:“不行!我们晋国就是因为军队作战英勇,才能称霸诸侯。现在碰上敌人不打就撤回,这是胆小鬼。你们愿意逃跑可以,但我绝不干,那样做不如死去!”说完,先毂就率领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楚军去了。

楚庄王这时正在黄河边上休整,准备回国。听说晋军已渡黄河,他更想早点离开,避免同晋国交战,可是他的宠臣伍参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了解晋军的情况,他们的将领全是新派的,有勇无谋,尤其荀林父副手先毂,刚愎不仁,不听指挥,所以晋军有令不能行,一定会失败的。再说您是楚国的国君,哪有一见敌人就仓皇退走的呢?”

楚庄王觉得伍参讲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晋军交战。结果楚军大胜。

〖吃人无厌〗

【释义】“吃人无厌”讽刺爱贪便宜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事林广记》。

有人养了一只老虎,毛皮的图案十分好看。主人每天拿谷物给它吃,老虎不吃,拿米喂它,老虎也不吃,又把饭菜给它吃,老虎也不吃。这时有一个小孩路过,老虎一口就把他给吃掉了;一个男子经过,老虎也把他吃掉了。主人看见大声斥责说:“你这个畜生,给你那么多东西你全都不吃,原来你吃人吃不厌。”

〖同类相求〗

【释义】相求:互相结为知己。同一类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孤竹国是商朝末年的一个小国,伯夷和叔齐是当时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很是奇怪,对王位他们谁也不愿继承,为了逃避,他们躲进山林。后来,他们听说周文王懂长寿术,便去找他讨教。到了周国,恰巧周文王刚死,武王继承了王位,正准备出征讨伐殷纣王。伯夷和叔齐劝谏说:“你父王刚去世,你应守墓尽礼;你是纣王的臣子,应该服从他的统治。现在你这样做,是不仁不孝。”武王的随从听了大怒,上前要杀这兄弟俩,但被周武王拦住了。

时过境迁,商朝最后终被周武王灭掉,继而代之的是周王朝,一代君王一代臣,伯夷和叔齐由于是商朝臣民,加上他们自视清高,为尽忠而饿死于首阳山上。

伯夷和叔齐死后默默无闻,直至孔子大力宣扬他们以后。才为世人所知。汉朝贾谊为此发了一通感慨说:“贪婪的人为钱财而死,英烈的人为气节而死,有野心的人为权力而死,有德行的人为名声而死。伯夷和叔齐虽然贤良,但如果不是孔子为他们树碑立传,今天还有谁能知道他们?孔子为什么要给他们树碑立传呢?那是因为同类相求呀,道德相同的人才会心心相印嘛!”

〖同恶相助〗

【释义】“同恶相助”原意为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后来常用来形容坏人互相勾结。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封了许多同姓王。他想趁机进一步巩固刘氏政权,然而由于分封的这些王侯手中的权力很大,封地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士”,吴、楚、齐三国竟征收租赋,煮盐铸钱,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

为了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到了文帝和景帝时,采纳了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步削减了诸侯王的封地。削地直接影响了诸侯王的利益,吴王刘濞准备起兵反叛,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派出使者打着惩办晁错的名义,联合楚王、赵王和胶西王共同起兵。吴王刘濞的使臣应高去见胶西王刘印,劝他共同起兵反叛。应高对刘印说: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喜好一致,就应共同努力以达目的;利益一致,就是舍弃性命也在所不辞。现在,我们吴王和大王忧喜相同,都担心晁错等人欺瞒天子,侵夺诸侯,所以请大王一起起兵讨伐。

后来,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叛乱。汉朝中央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仅用了三个月,便镇压了这场叛乱。

〖好大说者〗

【释义】用以讽刺那些靠吹牛皮、说大话过日子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公孙龙求见赵惠文王时,想以夸夸其谈来打动他,便向文王滔滔不绝地讲起大鹏展翅、连钓六鳌之类的故事。

文王听了,讥讽地说道:“您说的海巨鳌,我从来没有见过,还是让我为您讲讲我们赵国的一个故事吧。”

“我们镇阳地方,有两个小孩,一个叫东里,另一个叫左伯。有一天,他们来到渤海边玩耍,刚玩了一会儿,忽然一群大鹏飞来,在海面上翱翔。东里急忙纵身下海去捉,伸手就逮住一只。渤海那样深的水才没到他腿。东里回头寻找装鹏的东西,于是顺手扯过左伯的头巾包起来。左伯大怒,和东里打了很长的时间。东里的母亲来拉东里回家,左伯不罢休,抓起太行山打去,误中了东里的母亲,东里母亲的一只眼因此而看不清楚,于是她用指甲从眼窝里把太行山抠出来随手向西北方向。因此太行山从中断开了,弹出的那块石头,就是今天的北岳恒山,先生可能也见过吧!”

公孙龙听了坐立不安,垂头丧气,慌忙溜走了。他的弟子嘲笑说“嘻嘻,先生一向喜欢夸夸其谈,向别人炫耀,这一回活该受窘。”

〖好大喜功〗

【释义】喜爱干大事,建立大功业。现多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办事铺张浮夸。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太宗本纪》。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国势衰竭,李渊乘机率兵反叛,节节胜利。在从太原向都城咸阳进发,经过霍邑时,遇到了隋朝大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他的儿子李世民见部队开始后撤,忍不住号啕大哭,李渊很吃惊,就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说:“撤兵,士气自然会散漫,敌人则会从背后趁机追杀,不要多久我们就都会被杀死了,所以我伤心啊!”

李渊一听,顿时醒悟,派李世民去追回大部队。李世民一马当先,领着将士们英勇奋战,终于攻下了霍邑,扫清了西进咸阳的障碍。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生产,还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国家很快恢复了战乱造成的创伤,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在李世民统治下,国家兴旺,政治清明,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新唐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晚年好大喜功,为了扩大唐朝势力,不断扩充疆域,领兵亲征,这又成了他不光彩的一面。

〖好讨便宜〗

【释义】“好讨便宜”讽刺那些贪占小利之人。

【出处】此典出自《笑府》:“一人好讨便宜,市人相戒,无敢过其门者。或携沙石一块,自念无妨,径之。其人一见,即呼:‘且住!’急趋人取厨下刀,于石上一再鐾,麾曰:‘去!’”

有个人非常喜欢占便宜,因此全城的人都防备着他,不敢从他门口走过。有一个人拿着一块沙石,自以为没有什么关系,便径直从他家门口走过。那个人一见,就对他说:“慢走!”于是急忙跑进家里拿了厨房的菜刀出来,在沙石上鐾来鐾去,把刀磨快了,才对他挥挥手说:“去吧!”

〖好谋无决〗

【释义】指考虑问题多但不善于决断。

【出处】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是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为曹操除掉吕布征讨袁绍,立了大功,郭嘉少时见识超群,当时朝政危乱,预见天下将有争斗,便在家乡隐名埋姓,密交豪杰。开始,他想投奔袁绍,见到袁绍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袁绍手下的谋臣辛评、郭图问郭嘉:“你见了袁绍,对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看袁绍只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东西那么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欢多虑而缺少决断。与袁绍这种人共济天下大难,夺取霸王之业,太难啦!”说完,郭嘉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郭嘉,问他:“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可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

郭嘉恭敬地回答说:“刘邦、项羽的力量开始相差很大,但是刘邦却胜利了。项羽虽然强大,最终却免不了失败。据我分析,目前袁绍必败,而您必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简内机,唯才而用;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而您策得及行,应变无穷;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绍必败!”

曹操听了郭嘉的一番话,兴奋地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对曹操也非常满意,说:“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帮助曹操取得很大胜利,可惜只活到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曹操对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亲自下表悼念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