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61

第61章 勤劳的故事(8)

〖呕心沥血〗

【释义】形容苦思冥想,费尽心血。多用来表示文艺创作的艰辛不易。

【出处】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从小聪明过人才气十足,才刚刚七岁就能作诗,十岁就小有名气。就连韩愈、皇甫湜两人当场出题考他,也没有被他们难住,答题迅速,而且得到韩、皇两人的肯定、赞许。

相传李贺作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他每次外出总是骑一匹瘦马、带一名小童,背一个锦囊,边走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纸卷,投入锦囊。有时他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无佳句可得,囊空如洗。他母亲等他回家,倾囊检视纸笔,发现写得很多,常常爱怜地埋怨他说:“你这孩儿,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呀!”

李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等,由于他作诗太过辛苦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仅仅活了27岁就去世了。

〖坚甲利兵〗

【释义】“坚甲利兵”用以表示武器精良,或借指善战的军队。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因自己地盘处在中原一带,四面受敌,经常感到国势日衰。这时,孟子前去拜见他。他对孟子说:“我国的强大,过去是没有任何国家能赶得上的。可是到了我执政的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了一仗,我们打败了,连我儿子也战死了;西边一仗,又败给秦国,丧失了河西七百里的地盘;南方又被楚国抢去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啊!我希望自己能替我国所有的阵亡将士报仇雪恨,您说有什么办法呢?”

孟子说:“一个纵横只有一百里宽的小国都能够施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何况魏国是一个大国呢?如果您能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有吃有穿;又能在农闲的时候,对老百姓进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教育,那就‘叫百姓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肝胆涂地〗

【释义】“肝胆涂地”或“肝脑涂地”均形容惨死。“肝脑涂地”后也用来表示竭尽忠诚,甘愿牺牲。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

蒯通原为燕国人,后来,在齐国游历,所以又说他是齐国人。他听说韩信握有重权,便想说服韩信背叛刘邦,建立第三种势力,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于是,他便化装成一个看相的去见韩信。

蒯通见到韩信后说:“我是看相的。我看看他的骨骼,就知道他的中高贵还是下贱;瞧瞧他的脸色,就知道他是忧愁还是高兴;事业的成败决定于他的性情是否果断。‘以此参之,万不一失。’(意思是:拿这三项来考察一个人的前途,是有绝对把握的。)韩信听了蒯通的这番言语,便想试试。他对蒯通说:“先生给我看看怎么样啊?”蒯通说:“行,但你手下的人必须回避一下。”蒯通见随从退去后就说:“我看你的面部,做官高不过封侯,就算封了侯,也还是危而不安;我看你的背部,那富贵就没法说了。”韩信急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煞有介事地说:“当今天下分为楚汉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互相争斗,使天下无罪的人‘肝胆涂地’。老小死于田野者无数。我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你应成立第三种势力,与他们鼎足而立。像你这样能干的人,完全能做到这点。否则的话,让楚、汉争斗,结果必然使你反受其祸。因为你助楚得胜,你就成了汉王的罪人;你助汉打败了楚,刘邦怕你夺他的天下,你也很危险。所以我希望你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蒯通虽然费了不少心思和言语,但韩信始终不忍背叛刘邦。

〖身先士卒〗

【释义】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奋勇杀敌。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辅传》。

孙策是东汉时的勇士,他勇猛过人,力大无比。他在短时期内削平了江东的割据。孙策善于用人,也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所以他的将士愿效命,谋士肯尽力。孙策在创立东吴政权的过程中,特别倚重士族中的杰出人物,如周瑜、鲁肃等人。孙策据有江东五郡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庐江郡。

那时,庐江太守刘勋屯兵皖城,他收留了前来投靠的袁术的部下数千人马,可是又没有粮食来养活他们,只好率兵偷袭海昏县,企图夺取粮食,这个消息被孙策知道了,孙策就派孙贲、孙辅兄弟率8000人马在刘勋归途必经之地彭泽等候,自己与周瑜带2万步兵袭击刘勋的老窝皖城,俘虏了3万余人,包括刘勋、袁术的家眷。

再说刘勋偷袭海昏县,毫无所获,在返回皖城的路上,与孙辅一场恶战。孙辅年轻气盛,等刘勋的军队一到,就带领一支人马冲出拦住刘勋的残兵败将,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短兵相接,士兵们受到激励,个个争先。这一场伏击战,直杀得刘勋丢盔弃甲,逃的逃,跑的跑,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他仅只身带领十几名亲随,从楚江逃到寻阳。听说皖城已被孙策攻下,家眷也被虏去,回去不得,只好投奔曹操。

孙策又顺利得到了庐江郡,共占据了江东六郡,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辛毗引裾〗

【释义】“辛毗引裾”比喻直言敢谏。

【出处】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辛毗传》。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的嫡长子曹丕(字子桓)用禅让的形式结束了汉朝的统治,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魏。

同年十二月,曹丕开始营建洛阳宫室。因久经战乱,洛阳地区人口十分稀少,魏文帝曹丕打算迁移冀州士兵家属十万户,来充实河南的人口。那时连年闹蝗灾,遍地饥民,国家各部门都认为这事不好办,而魏文帝的意愿极其强烈。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要求召见,魏文帝知道他们打算劝谏,就满脸不高兴地召见他们,大臣们不敢说话了。辛毗说:“陛下您打算迁移士兵家属,有什么具体计划?”魏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他们到这里不对吗?”辛毗说:“我确实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魏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了。”辛毗说:“陛下您不认为我无能,而把我放在您的身边,安排在谋议的官员当中,怎么能不跟我议论问题呢!我所讨论的一切,不是图谋个人私利,本是为国家考虑的呀,您怎么能恼恨我呢!”魏文帝也不搭理他,站起来进入内官,辛毗追随上来,拽住文帝衣服的后襟,文帝奋力摆脱,不愿意理会他。过了很长的时间,文帝才走出内宫,说:“佐治(辛毗字佐治),你逼我为什么那样急呢?”

辛毗说:“在这种情况下搞移民,既丧失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啊!”于是,魏文帝只迁徙了原定数额一半的移民。

〖兔死狗烹〗

【释义】“兔死狗烹”比喻事情办成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王勾践的大夫范蠡,曾替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方军事失利时,范蠡劝勾践向吴王夫差暂时忍辱投降;等到时机成熟,形势有利时,又替勾践策划兴兵攻吴,结果越王复国报仇。对越国来说,范蠡确实是一个大功臣,本来可以在勾践复国后,享受荣华富贵,来补偿以往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但是范蠡没有这样做,宁愿舍弃了富贵荣华,自行引退,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后来,他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大夫文种,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

范蠡在信中对文种说:“用来射鸟的弓,等到没有鸟时,人们会把弓收藏起来,对弓也没有什么损害;而用来猎兔的狗,在行猎时,或许会被凶猛的野兽伤害,等到兔子被捕杀后,主人更会把它杀掉吃肉,连性命也保不住。越王是可以与之共患难的人,而不可以与他共享乐。你为什么还不远离他呢?”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最后终被勾践所杀。

〖取道杀马〗

【释义】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

【出处】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决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

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夜不就席〗

【释义】“夜不就席”指夜晚不上床睡觉,形容勤奋刻苦。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邵雍传》:“雍少时,自雄其力,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北宋哲学家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共城(今河南密县东北)人。邵雍年轻时,自认为很有才华,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功名。他酷爱学习,什么书都学,刚开始读书,就刻苦磨砺自己,天冷不生火炉,天热不扇扇子,夜晚也不上床睡觉,就这样过了好几年。

〖夜以继日〗

【释义】原意是白天未干完的事,晚上接着干。现在一般用来表示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干某项工作。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周武王姬发攻灭殷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他没有继续完成周族的大业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成王继位时只有13岁,由他的叔父周公姬旦辅佐朝政。

周公旦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担起辅佐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不论是在吃饭或是在做私人的其他事情,只要一有公事,他就立即停下来办公事。

立国之初,政局还不很稳定。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挫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夜以继日地工作,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奉令承教〗

【释义】“奉令承教”指遵从命令。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乐毅列传》:“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命而不辞。”

战国时,燕国有一个大将叫乐毅,中山国灵寿(今属河北)人,是燕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的后代,祖上世代为将。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打败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为有功被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

乐毅率军攻破齐国以后,将齐军孤守的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整整围困了三年,并想以收服人心的办法,攻占这两座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施用了反间计,导致燕惠王用大将骑劫代替了乐毅,乐毅担心回国后会被燕惠王杀掉,便逃到赵国。

骑劫取代了乐毅以后,完全改变了乐毅的战略方针,准备一举攻下即墨。但事与愿违,反而被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齐军一举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骑劫大败以后,燕惠王又想起了乐毅,便写了一封信,请乐毅回来。乐毅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说明他不能回来。信中写道:贤圣之君不以爵禄私自赏给亲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赏。能胜任某种职务的,就使他担任某种官职。先王(指燕昭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为亚卿。我也认为,只要遵从命令,尽心尽职,便可报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托并已完成了。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终了,还是不回燕国为好。

燕惠王见请不回乐毅,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草率行为,就把乐毅的儿子乐闲封为昌国君。后来,乐毅死在了赵国。